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冠心病心绞痛规范方案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何佰生 汤凤英 +2 位作者 陈冬梅 贾苏豫 赵卓 《淮海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应用规范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6例冠心病心绞痛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辛伐他汀+丹红注射液治疗,部分患者安置起搏器,观...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应用规范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6例冠心病心绞痛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辛伐他汀+丹红注射液治疗,部分患者安置起搏器,观察2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5.2%明显高于对照组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应用规范方案治疗,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规范方案 治疗结果 老年人
下载PDF
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何佰生 汤凤英 +2 位作者 赵卓 陈冬梅 薛鹏程 《淮海医药》 CAS 2015年第3期288-289,共2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镇痛、卧床休息、吸氧、钙离子拮抗剂、抗心律失常...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镇痛、卧床休息、吸氧、钙离子拮抗剂、抗心律失常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应用氯吡格雷,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对照组为82.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18.0%,观察组为22.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确切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下载PDF
厄贝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何佰生 赵卓 +2 位作者 薛鹏程 陈冬梅 汤凤英 《淮海医药》 CAS 2015年第4期384-385,共2页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吲达帕胺,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比较...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吲达帕胺,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用药组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84.4%(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的BUN、24 h UAER、SCr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吲达帕胺和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可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对肾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压 吲达帕胺 厄贝沙坦
下载PDF
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王琳 刘广兰 +1 位作者 何佰生 石增刚 《安徽医学》 2020年第8期953-956,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MI并行PCI术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 目的探讨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MI并行PCI术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实施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住院时间、患者舒适度和血管并发症情况,以及出院后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干预前后LVEF和ADL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7.83±2.09)天]比观察组[(9.13±3.20)天]明显缩短(P<0.05)。两组PCI术后患者舒适度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MACE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78,P<0.05)。结论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康复效果
下载PDF
P波电轴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胡茜 石增刚 何佰生 《淮海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441-442,共2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电轴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为观察组,60例,另选非COPD患者为对照组,40例;分析2组P波电轴>60°变化以及对COPD的诊断价值。结果:P波电轴>60°发生率观察组为85%,对照组为5...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电轴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为观察组,60例,另选非COPD患者为对照组,40例;分析2组P波电轴>60°变化以及对COPD的诊断价值。结果:P波电轴>60°发生率观察组为85%,对照组为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P波电轴>60°诊断COPD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5%。结论:P波电轴>60°或许可作为COPD的筛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P波电轴 心电图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 被引量:2
6
作者 石增刚 桑更生 +1 位作者 张亮 何佰生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年第6期690-691,共2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200例行PCI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110例)及对照组(90例),他汀组术前3 d开始每晚服阿托伐他汀40mg。比较两组之间术前及术后48 h血肌酐(Scr)的变化。结果:...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200例行PCI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110例)及对照组(90例),他汀组术前3 d开始每晚服阿托伐他汀40mg。比较两组之间术前及术后48 h血肌酐(Scr)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Scr显著高于他汀组(P<0.05);造影剂肾病在对照组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他汀组(P<0.05)。结论:PCI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CIN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造影剂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预防
下载PDF
血浆载脂蛋白B/A1比值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石增刚 张亮 +1 位作者 桑更生 何佰生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年第7期773-77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载脂蛋白B/A1比值(ApoB/A1 ratio)与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于100例稳定型冠心病病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IMT,同时测定血浆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晚)治疗6个月后,重... 目的:探讨血浆载脂蛋白B/A1比值(ApoB/A1 ratio)与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于100例稳定型冠心病病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IMT,同时测定血浆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晚)治疗6个月后,重复上述检测。分析ApoB,ApoA1及ApoB/A1比值与IMT的相关性。结果:ApoB/A1比值与IMT呈明显正相关(r=0.53,P<0.01);6个月治疗后ApoB/A1比值的变化与IMT的变化亦呈明显正相关(r=0.50.P<0.01)。结论:ApoB/A1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AS)密切相关,可能反映了AS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载脂蛋白B 血浆载脂蛋白A1 动脉内中膜厚度
下载PDF
非瓣膜性房颤病人血清CRP、RDW和NL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8
作者 李冬菊 竟雪莹 +5 位作者 汤凤英 祖磊 胡茜 何佰生 薛鹏程 夏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606-609,共4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RDW)及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NL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病人150例,并随机抽取同期于住院的非心房颤动病人10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2组病人姓名...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RDW)及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NL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病人150例,并随机抽取同期于住院的非心房颤动病人10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2组病人姓名、年龄、合并疾病、实验室指标等,并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同时将房颤组按房颤的分类标准分为阵发性房颤组50例和非阵发性房颤组(包括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100例。比较房颤亚组间各指标差异。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NLR及RDW、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房颤亚组间RDW、CRP及NL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RDW、NLR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CRP、RDW及NLR与非瓣膜性房颤发生密切相关,RDW、NLR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CRP、RDW及NLR与非瓣膜性房颤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非阵发性房颤组CRP、RDW及NLR高于阵发性房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房颤 C反应蛋白 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 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
下载PDF
血清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0
9
作者 何佰生 吴继雄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31-133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cTn)Ⅰ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50例AMI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测血清中Mb、cTnⅠ联合hs-CRP水平;并分析三指标联合检测的诊...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cTn)Ⅰ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50例AMI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测血清中Mb、cTnⅠ联合hs-CRP水平;并分析三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中Mb、cTnⅠ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受试者中Mb阳性44例,cTnⅠ阳性46例及hs-CRP阳性49例;Mb、cTnⅠ及hs-CRP三项指标单独诊断的灵敏度均低于85%,特异度均不超过75%,且诊断准确率均低于85%;Mb、cTnⅠ及hs-CRP指标平行联合诊断时阳性54例,系列联合诊断时阳性33例;Mb、cTnⅠ及hs-CRP三项指标平行联合诊断灵敏度98%,诊断准确率91.42%,系列联合诊断特异度80%,且平行联合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系列联合诊断。结论在对老年AMI患者进行诊断时,可通过将Mb、cTnⅠ及hs-CRP三项指标行平行联合诊断进行筛选,具有较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红蛋白(Mb) 心肌肌钙蛋白(cTn)Ⅰ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