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储层多级转向压裂技术 被引量:28
1
作者 周丹 熊旭东 +2 位作者 何军榜 董波 贺勇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89,共5页
低渗透储层采用常规压裂工艺改造后,存在压裂改造波及体积小、有效期短和改造效果差等问题。为了提高低渗透油气田增储上产水平,根据油藏地质特点和多级转向压裂起裂机理,研制了溶解度高、溶解速度快、残渣含量少和对储层渗透率伤害小... 低渗透储层采用常规压裂工艺改造后,存在压裂改造波及体积小、有效期短和改造效果差等问题。为了提高低渗透油气田增储上产水平,根据油藏地质特点和多级转向压裂起裂机理,研制了溶解度高、溶解速度快、残渣含量少和对储层渗透率伤害小的高性能水溶性暂堵剂,并形成了多级转向压裂技术。在地层压开裂缝后,实时向地层中加入该高性能水溶性暂堵剂形成瞬时暂堵,提高缝内净压力,通过暂堵转向产生微裂缝和分支缝,从而形成复杂的网络裂缝,实现体积改造的目的。多级转向压裂技术在新疆油田X区块应用后,产油量大幅提高,单井日增油量为常规压裂井的2.0倍;稳产时间长,有效期较常规压裂井延长50%。多级转向压裂技术解决了低渗透砾岩储层改造难题,为低渗透砾岩储层开发后期稳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暂堵剂 多级转向压裂 新疆油田
下载PDF
井下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建刚 何军榜 +1 位作者 王斌虎 伊其明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0年第B10期25-28,共4页
通过对井下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及其来源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出一系列配套的环境治理工艺技术及控制措施,并对带压作业、循环冲砂车等新技术、新工艺的设备构造、工作原理进行介绍,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通过采用这一系列... 通过对井下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及其来源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出一系列配套的环境治理工艺技术及控制措施,并对带压作业、循环冲砂车等新技术、新工艺的设备构造、工作原理进行介绍,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通过采用这一系列控制措施,环境污染防治效果显著;通过带压作业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油气层原始地层状态,避免了发生溢流或井喷的风险;循环冲砂车的使用年节约用水22500 m^3,回收原油约100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作业 污染物 防治措施 带压作业 循环冲砂车
下载PDF
材料塑性损伤的共轴异向波束混频定位及表征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浩坤 何军榜 王召巴 《测试技术学报》 2019年第5期381-385,共5页
共线波束混频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方法.当满足共振条件时,一对频率为f1的剪切波和频率为f2的纵波发生共振,产生频率为f2-f1(假设f2大于f1)的共振波.共振波的幅值与超声非线性参数βT成正比.通过调整两激励主波的时延,使得它... 共线波束混频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方法.当满足共振条件时,一对频率为f1的剪切波和频率为f2的纵波发生共振,产生频率为f2-f1(假设f2大于f1)的共振波.共振波的幅值与超声非线性参数βT成正比.通过调整两激励主波的时延,使得它们在试样中的不同位置混合,可以获得超声非线性参数βT在试样中的分布.试样的塑性变形会引起材料内部三阶弹性常数的变化,而由上述方法得到的超声非线性参数βT恰恰对三阶弹性常数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本文利用上述特性实现了对试样塑性变形的定位与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变形 共线波束混频 共振波 超声非线性参数 三阶弹性常数
下载PDF
轴向振动辅助套管回收的参数优化
4
作者 荆江录 何军榜 +5 位作者 刘宝振 石义 景江 邹明 李方园 倪红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100,共7页
为了研究套管打捞系统和轴向激振器参数对套管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为振动系统参数优化提供依据,建立了套管回收系统的等效弹簧-质量模型,并推导了简化模型的解析解,研究了系统参数对套管振幅的影响以及卡点和摩擦力导致的不确定性。研... 为了研究套管打捞系统和轴向激振器参数对套管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为振动系统参数优化提供依据,建立了套管回收系统的等效弹簧-质量模型,并推导了简化模型的解析解,研究了系统参数对套管振幅的影响以及卡点和摩擦力导致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刚度分布实现共振,三阶主振型有更大的轴向振幅,在该振型下共振更有利于套管回收;卡点的存在大幅度地提高了系统的固有频率,摩擦力几乎不改变共振频率,但会大大降低共振响应;实现系统共振比将套管作为一个动态吸振器更有利于减阻;地面检测到的幅频曲线可以用来诊断井下是否存在卡点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回收 轴向振动 共振 不确定性 动态吸振器
下载PDF
毒害气体“胸佩式”报警仪
5
作者 王祖文 何军榜 +1 位作者 景佩明 侯武璋 《中国设备工程》 2005年第7期48-48,共1页
本装置实现了对临近有毒害气体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随时随地以自身作为检测源,确定佩戴本装置者是否已吸入毒气,从而达到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目的。改变了以往只设置固定报警器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 “胸佩式”报警仪 气敏传感器 蜂鸣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