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古国”定义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7
1
作者 何努 《文物春秋》 2021年第3期42-56,96,共16页
针对中国史前“古国”概念定义不清晰的问题,基于苏秉琦先生古国概念的初衷,借鉴酋邦理论概念,根据中国考古实践,将中国史前时期不平等的前国家社会定义为“古国”,即高于部落之上,有地缘政治倾向,稳定的、独立的、等级化的血缘政治实... 针对中国史前“古国”概念定义不清晰的问题,基于苏秉琦先生古国概念的初衷,借鉴酋邦理论概念,根据中国考古实践,将中国史前时期不平等的前国家社会定义为“古国”,即高于部落之上,有地缘政治倾向,稳定的、独立的、等级化的血缘政治实体。考古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中心聚落及聚落等级制、中心聚落内部的身份等级制、权力或权威的象征物、权力或权威与亲缘关系密切相关等诸多现象的分析,形成指证古国社会性质的考古证据链。中国史前古国可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分为自然经济古国与商品经济古国两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国定义 前国家社会 地缘政治倾向 等级 血缘政治实体
下载PDF
“天圆地方”概念起源何时辩 被引量:5
2
作者 何努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4期5-15,共11页
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是徐凤先研究员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天圆地方”观念作为天地形状的概念仅存在于战国时期的民间,古代学者基本上是沿着天地之道、天地之数的思路进行解释的... 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是徐凤先研究员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天圆地方”观念作为天地形状的概念仅存在于战国时期的民间,古代学者基本上是沿着天地之道、天地之数的思路进行解释的。于是“天圆地方”的观念究竟起自何时,便成为一个问题。通过对以往被认为证明“天圆地方”的史前考古资料的深入分析,初步认识到,“天圆地方”的观念更多是从“天道阳曰圆,地道阴曰方”的角度,形成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陶寺文化,在此之前各考古学文化均不存在“天圆地方”的观念,与陶寺文化同时期的肖家屋脊文化、齐家文化等是否存在天圆地方的观念,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暂时存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圆地方 宇宙观模型 天地之道 天地形状
下载PDF
浅谈陶寺文明的“美食政治”现象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努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4期22-28,共7页
陶寺文化已出现“美食政治”或“烹饪政治”理念,即将饮食活动政治化,并贴上“文明”生活方式的标签,为政治统治与文明教化服务。从陶寺遗址有关饮食的各种遗迹遗物可以看出,当时的美食政治大致反映在制备与烹饪、菜品和酒品本身、宴饮... 陶寺文化已出现“美食政治”或“烹饪政治”理念,即将饮食活动政治化,并贴上“文明”生活方式的标签,为政治统治与文明教化服务。从陶寺遗址有关饮食的各种遗迹遗物可以看出,当时的美食政治大致反映在制备与烹饪、菜品和酒品本身、宴饮的排场与仪式感三个方面。陶寺统治者以高超新奇的烹饪方法,美食本身的稀有性独特性,聚拢人心,潜移默化地教化人们心向陶寺文明,崇拜陶寺文化,进而跪拜陶寺政治。同时又以美食宴饮宏大奢华的排场与仪式感,将参与者对陶寺文明、文化、政治的崇拜感,烘托到极致,使其对陶寺政治理念的认同达到最大化。陶寺文明探索出的“美食政治”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成为中国文明的基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文明 美食政治
下载PDF
华表喻德:浅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及其重大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努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5期5-11,共7页
中华文明文化精髓内在的精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外在的表现则是家国一体、克明俊德、百姓安康、民族团结、协和万邦、绵延永昌。中华文明文化精髓的核心是“德... 中华文明文化精髓内在的精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外在的表现则是家国一体、克明俊德、百姓安康、民族团结、协和万邦、绵延永昌。中华文明文化精髓的核心是“德”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德”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之物化表现形式就是华表,其历史的原型是路标即诽谤之木。华表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源自中华传统精神文化的遗赠,在当前应有新时代守正创新性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表 中华文明 精神标识 文化精髓
下载PDF
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漆木沙漏实验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努 何司阳 《文物季刊》 2022年第3期96-106,共11页
通过对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彩绘木箱中的5件漆木漏斗形器进行的实验考古研究和分析,认为木漏斗形器很可能是陶寺文化的计时沙漏。沙漏及其时间长度单元的出现,表明有关时间的制度文明,至少在陶寺文化中期已经确立。它们同该墓东南角... 通过对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彩绘木箱中的5件漆木漏斗形器进行的实验考古研究和分析,认为木漏斗形器很可能是陶寺文化的计时沙漏。沙漏及其时间长度单元的出现,表明有关时间的制度文明,至少在陶寺文化中期已经确立。它们同该墓东南角摆放的圭尺、玉游标、垂悬、景符工具套相辅相成,是王权政治里时间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器物不仅用于礼仪场合,而且关系到王权统治者“天下观”的落地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遗址 漆木沙漏 实验考古 王权 时间制度 天下观
下载PDF
祖梨与“槷”字剩议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努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第21期27-34,共8页
冯时先生于2014年发表了《祖槷考》一文,对于两周时期贵族墓葬随葬的青铜方座柱形器进行功能分析,认为河南浙川和尚岭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青铜方座形器HXHM2:66自铭"祖执",当解读为"梨槷",为"槷表"之名。他... 冯时先生于2014年发表了《祖槷考》一文,对于两周时期贵族墓葬随葬的青铜方座柱形器进行功能分析,认为河南浙川和尚岭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青铜方座形器HXHM2:66自铭"祖执",当解读为"梨槷",为"槷表"之名。他将湖北枣阳郭家庙GM17、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G2:A16、山东长青仙人台春秋中期郝国墓M4、浙江绍兴坡塘M30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时期 湖北枣阳 浙江绍兴 春秋晚期 贵族墓葬 仙人台 春秋中期 GM1
下载PDF
陶寺、尉迟寺白灰面的测试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乃胜 何努 +2 位作者 毛振伟 冯敏 王昌燧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3,共5页
在XRD和拉曼光谱分析的基础上,借助XRF、ICP-AES和ICP-MS技术,对取自陶寺、尉迟寺遗址的“白灰面”做了相关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尉迟寺F85号红烧土房墙体表面白灰面为碳酸钙。陶寺“白灰面”有两种,一种为人工烧制的石灰,系石灰石烧... 在XRD和拉曼光谱分析的基础上,借助XRF、ICP-AES和ICP-MS技术,对取自陶寺、尉迟寺遗址的“白灰面”做了相关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尉迟寺F85号红烧土房墙体表面白灰面为碳酸钙。陶寺“白灰面”有两种,一种为人工烧制的石灰,系石灰石烧制而成,表面打磨得较为光滑,并且有一块样品分4次加工,分为4层,表层主要为方解石和文石,里层则为石英含量略高的粘土和石灰的混合物,具较高的工艺,另外,有一块“白灰面”经检测为二水硫酸钙,这首次表明我国古代先民在4千年前已经开始开采和使用石膏做为建筑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灰面” 拉曼光谱 X-射线衍射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潜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潜
下载PDF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赵春燕 袁靖 何努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8,共7页
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国际考古学界用于探索人和动物迁移活动的主要方法。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距今4500~3900年,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显现文明化程度最高的史前聚落遗址之一。文章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山西襄汾... 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国际考古学界用于探索人和动物迁移活动的主要方法。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距今4500~3900年,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显现文明化程度最高的史前聚落遗址之一。文章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山西襄汾县陶寺镇陶寺遗址龙山晚期出土动物的14个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5个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远远小于其他动物,其平均值是0.711179,将该平均值加或减2倍标准偏差得到陶寺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314~0.711044之间。根据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可以发现在我们所测定的样品中,有2只绵羊和2头黄牛的^(87)Sr/^(86)Sr比值在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以外,据此推测这些羊和牛有可能不是在当地饲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遗址 动物 锶同位素
下载PDF
陶寺遗址出土铜器初探 被引量:20
9
作者 高江涛 何努 《南方文物》 2014年第1期91-95,共5页
陶寺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尤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与实施以来,陶寺遗址作为重要中心性城邑给予了重点的聚落布局考察,确定了早中期城址、宫殿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中期大型墓地及祭祀区内的观象台基... 陶寺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尤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与实施以来,陶寺遗址作为重要中心性城邑给予了重点的聚落布局考察,确定了早中期城址、宫殿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中期大型墓地及祭祀区内的观象台基址,取得了许多新发现和新成果,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显现出来。其中,铜器的发现也十分重要,引人关注。迄今,陶寺遗址共出土了4件铜器,分别为铃形器①、齿轮形器②、环④和口沿残片④,相对于龙山时期极少数遗址的零星发现而言,陶寺遗址出土铜器无论数量与器物种类都是同时期最多的。本文拟从陶寺遗址铜器的发现、制作工艺、特征功用、重要意义等方面简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遗址 铜器 出土 手工业作坊 文明探源 构成要素 制作工艺 宫殿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古理论框架探论
10
作者 何努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5-16,共1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直击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本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考古资料与考古学研究的特性,重构考古学理论,创新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对考古学未来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直击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本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考古资料与考古学研究的特性,重构考古学理论,创新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对考古学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多启发和推进。具体而言,可将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分解为考古学能够辨识与研究的实物资料,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基础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解为劳动资料所有制、劳动对象所有制两个考察项;将生产关系分为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消费三大关系来考察。在考察判定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后,我们便可以总结出该社会主要生产方式特征,也就是该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上层建筑包括社会组织体系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我们可据此分解为社会组织与政体、精神文化两大考察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考古学 经济考古理论
下载PDF
新石器时期人造石灰的判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乃胜 何努 +1 位作者 汪丽华 凡小盼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5-639,共5页
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新石器晚期已经大量使用"白灰面"建筑涂料,这种建筑涂料,不仅坚固、美观、卫生,而且有一定的防潮作用,考古学家推测,这种建筑涂料很可能就是我国早期人工烧制的石灰。为此,本工作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取... 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新石器晚期已经大量使用"白灰面"建筑涂料,这种建筑涂料,不仅坚固、美观、卫生,而且有一定的防潮作用,考古学家推测,这种建筑涂料很可能就是我国早期人工烧制的石灰。为此,本工作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取自陶寺遗址的"白灰面"、"白条石"做了红外光谱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白灰面"与"白条石"红外光谱的ν2/ν4比值明显不同,反应了二者碳酸钙晶体的无序度有较大区别,从而说明经过煅烧而得到的白灰面,即人工烧制的石灰是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方法鉴定的,这为我国石灰起源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判别方法。此外,本工作还借助显微镜与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白灰面中掺和料,结果表明白灰面中的掺和料为纤维素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灰面” “白条石” 红外
下载PDF
川东小天府 掀起清新风——四川省开江县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实
12
作者 李刚 何努 《农村工作通讯》 2014年第17期63-63,共1页
随着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四川省开江县“扎地生根”,全县1.8万名党员干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着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扎实学习、务实为民、工学相促.几个月来,“川东小天府”掀起阵阵清新之风,优良党风政风... 随着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四川省开江县“扎地生根”,全县1.8万名党员干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着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扎实学习、务实为民、工学相促.几个月来,“川东小天府”掀起阵阵清新之风,优良党风政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好转,激发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正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 开江县 四川省 天府 清新 纪实 党员干部
下载PDF
四川开江 科学绘制美丽新村画卷
13
作者 李刚 何努 《农村工作通讯》 2013年第4期56-57,共2页
"以前喝井水又咸又涩,如今喝上了自来水,既方便又清甜,搞新村建设,让我们村有了很大的变化,路好走了,房子变新了,产业也有了,增收不难了,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脏、乱、臭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曾是困难户的开江县普安镇宝塔坝村村民... "以前喝井水又咸又涩,如今喝上了自来水,既方便又清甜,搞新村建设,让我们村有了很大的变化,路好走了,房子变新了,产业也有了,增收不难了,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脏、乱、臭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曾是困难户的开江县普安镇宝塔坝村村民王本怀激动地说。走进普安新村,小溪碧水潺潺,整洁的农家小院山花灿烂,宽阔笔直的水泥路通村到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画卷 科学 新村建设 自来水 天然气 开江县 困难户
下载PDF
鸟街鱼图案的转生巫术含意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努 《江汉考古》 1997年第3期75-82,共8页
关键词 半坡类型 氏族图腾 人面鱼纹 模拟巫术 图案 彩陶纹饰 男性生殖器崇拜 图腾崇拜 彩陶盆 女性生殖器
下载PDF
商代鸱鸮零考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努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64-,共1页
鸱鸮,大家都叫它“猫头鹰”,尽管它吃老鼠,但名声一直不大好。《诗经》毛传说它是“恶声鸟也”。《玉篇》声称“恶鸟,捉鸟子而食者。”这个意思大约是从《诗经·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而来。由此看来,鸱鸮应该是在... 鸱鸮,大家都叫它“猫头鹰”,尽管它吃老鼠,但名声一直不大好。《诗经》毛传说它是“恶声鸟也”。《玉篇》声称“恶鸟,捉鸟子而食者。”这个意思大约是从《诗经·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而来。由此看来,鸱鸮应该是在周代倒霉失宠的。 1983年河南新乡市博物馆购到一件商代玉鸱鸮,圆雕蹲鸮式,装饰精美,与安阳殷墟小屯第五号墓(Ms)一妇好墓出土的石鸮基本相同,大概鸱鸮在当时并不讨人厌。不仅如此,在商代四号提梁卤上装饰有鸱鸮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传 河南新乡市 《玉篇》 妇好 安阳殷墟 殷周 正中央 二字 历尽沧桑 鸥鸽
下载PDF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的宇宙模型与天象崇拜分析
16
作者 何努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作为澧阳平原大溪文化的一处极为重要的中心聚落,其田野考古工作连续进行了十二年,发掘面积6064平方米,确认有四次筑城,城内文化堆积经历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四个时期。城墙实测的结...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作为澧阳平原大溪文化的一处极为重要的中心聚落,其田野考古工作连续进行了十二年,发掘面积6064平方米,确认有四次筑城,城内文化堆积经历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四个时期。城墙实测的结果是外垣直径南北315米、东西325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城头山遗址 发掘面积 大溪文化 宇宙模型 澧阳平原 汤家岗文化
原文传递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宫城及其门址发掘简报
17
作者 高江涛 何努 +1 位作者 高江涛(摄) 冯九生(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4,共18页
陶寺遗址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其中宫殿区作为一处大型都邑类遗址最为核心的功能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区域,也是陶寺遗址都城性质最重要的物化要素之一。2012年对宫殿区一带的钻探情况表明其周边存在有围垣遗迹,若为宫城城墙,其重大学术意... 陶寺遗址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其中宫殿区作为一处大型都邑类遗址最为核心的功能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区域,也是陶寺遗址都城性质最重要的物化要素之一。2012年对宫殿区一带的钻探情况表明其周边存在有围垣遗迹,若为宫城城墙,其重大学术意义不言而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襄汾县 陶寺遗址 宫城城墙 城门址
原文传递
良渚文化玉琮所蕴含的宇宙观与创世观念——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考古研究之二 被引量:8
18
作者 何努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共12页
众所周知,玉琮在良渚文化的精神文化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良渚国家社会创制与推行的象征图形符号体系^(1)当中的核心内涵。良渚文化玉琮主要出自墓葬,直接作为墓主地位与身份的标志性象征物^(2)。由于其特殊的造型且无一例外装... 众所周知,玉琮在良渚文化的精神文化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良渚国家社会创制与推行的象征图形符号体系^(1)当中的核心内涵。良渚文化玉琮主要出自墓葬,直接作为墓主地位与身份的标志性象征物^(2)。由于其特殊的造型且无一例外装饰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被学者们认为具有良渚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含义或宇宙观意义^(3),是良渚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内容的内质。但是,学者们对于良渚文化玉琮具体功能或者说是象征意义的解读,却有着很多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符号 良渚文化 象征物 考古研究 宇宙观 核心内涵
原文传递
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理论框架--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考古研究之一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努 武钰娟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4,共5页
一、引言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是指国家政府创制与推行的、为国家政治与意识形态服务的特殊图形符号系统。现代国家社会当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国徽与国旗图案。现代国家社会是从古代国家甚至史前时期的早期国家一步步发展来的,那么... 一、引言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是指国家政府创制与推行的、为国家政治与意识形态服务的特殊图形符号系统。现代国家社会当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国徽与国旗图案。现代国家社会是从古代国家甚至史前时期的早期国家一步步发展来的,那么早期国家同样也应存在相应的象征图形符号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符号 史前时期 考古研究 理论框架 意识形态 象征 国徽 国旗图案
原文传递
试论传说时代历史重建的方法论--以陶寺遗址考古实践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努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128,共13页
传说时代包括史前和原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的史实素地可以被考古资料真实地、片段地记录,而相关的古史系统则是后人根据当时的需要,利用既有史实构建的。因此,不论是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还是文献考古法,都不可避免用考古资料与古... 传说时代包括史前和原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的史实素地可以被考古资料真实地、片段地记录,而相关的古史系统则是后人根据当时的需要,利用既有史实构建的。因此,不论是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还是文献考古法,都不可避免用考古资料与古史系统对应的不对称矛盾,需要方法论的创新,即以考古证据链为主股,配合文献证据链股,辅以人类学证据链股,拧成一条有机联系的“三股证据链绳”,去探索史实素地,重建传说时代历史。陶寺遗址考古实践,证明了这种方法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说时代 历史重建 证据链 方法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