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丘》系列:后疫情时代下的复古未来景观及其文化症候
1
作者 何卓伦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2-97,共6页
《沙丘》系列电影作为维伦纽瓦的科幻代表作,在宏大时空架构之下,为“后疫情时代”展现了一个通向未来的“复古”景观,而其中隐含的文化症候则为全球化的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了一种认知性的美学呈现。与《流浪地球》系列相比,内... 《沙丘》系列电影作为维伦纽瓦的科幻代表作,在宏大时空架构之下,为“后疫情时代”展现了一个通向未来的“复古”景观,而其中隐含的文化症候则为全球化的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了一种认知性的美学呈现。与《流浪地球》系列相比,内在于好莱坞经典叙事框架中的《沙丘》系列提供了不同的未来叙事,体现了东西方对未来的不同想象。电影中的复古未来既是对历史的延续,更在对原著的改编中呈现出后疫情时代特有的危机意识。而从第三世界的自身经验出发,电影叙事中潜在的复调性则为我们重新思考大时代下的“天命”与“自由”敞开了另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系列 后疫情时代 复古未来景观
下载PDF
“似真感”、历史叙述与文学自信——以张翎小说《劳燕》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卓伦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42-48,共7页
张翎的长篇新作《劳燕》出版后就获得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该作一方面体现出张翎在写作方式上的锐意创新,同时也承续了其既往的写作经验与历史观念。正因如此,之前由批评界对张翎作品风格的“误认”所反映出的若干问题,同样出现在这部... 张翎的长篇新作《劳燕》出版后就获得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该作一方面体现出张翎在写作方式上的锐意创新,同时也承续了其既往的写作经验与历史观念。正因如此,之前由批评界对张翎作品风格的“误认”所反映出的若干问题,同样出现在这部瑕不掩瑜的新作品中。张翎在《劳燕》中的历史叙事表现出文学想象力对历史的重构冲动,为宏大历史的个体言说积累了成功经验,但也束缚于过于繁琐的史料考证与堆砌之中,表现出形式结构芜杂、语体混乱的局限性。如何处理好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关系,实现文学对历史的超越,将是张翎在文学道路上自我突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叙事 文学叙事 《劳燕》 “似真感”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危机与转机
3
作者 何卓伦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第4期191-194,共4页
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创作呈现出形式多样化、表达贴近化、服务个性化的特点,这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必须要正视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模式化、固定化和单一化的问题。播音与主持艺术... 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创作呈现出形式多样化、表达贴近化、服务个性化的特点,这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必须要正视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模式化、固定化和单一化的问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紧跟传媒业发展的脚步,只有改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市场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视听特征,论述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面临的危机和转机,以期为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当正义的巨轮碾过尘埃——浅析《尘埃落定》中的复仇主题
4
作者 何卓伦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3-8,16,共7页
关于《尘埃落定》这样一篇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学界已经有了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然而,直到目前为止依然尚未出现关注其复仇主题的文本研究。实际上,描写复仇的情节在《尘埃落定》里虽然不如描写土司斗争的多,却贯穿全书,首尾呼应。勾... 关于《尘埃落定》这样一篇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学界已经有了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然而,直到目前为止依然尚未出现关注其复仇主题的文本研究。实际上,描写复仇的情节在《尘埃落定》里虽然不如描写土司斗争的多,却贯穿全书,首尾呼应。勾勒出这条潜伏于文本之中的完整的复仇主线,描述其发展过程,并揭示出其潜在的悲剧性,即在践行复仇正义过程中对于无辜个体的巨大伤害和牺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埃落定》 正义 复仇主题
下载PDF
乡风市声里的忧郁:王占黑小说风格论
5
作者 何卓伦 《上海文化》 2023年第2期56-62,共7页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使得城市成为新的“故乡”,一种融合了“乡风”与“市声”的城市乡土书写便浮现于“80后”“90后”作家的笔端。王占黑的写作因其文学空间的特殊性,在同类型的返乡文本中独树一帜,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忧郁情调。本...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使得城市成为新的“故乡”,一种融合了“乡风”与“市声”的城市乡土书写便浮现于“80后”“90后”作家的笔端。王占黑的写作因其文学空间的特殊性,在同类型的返乡文本中独树一帜,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忧郁情调。本文试图从作品涉及的空间定位、代际特征和个体经验出发,多维地锚定忧郁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对于王占黑的意义,揭示其在当代文坛的潜在异质性以及向未来敞开的延展性。同时探讨在新冠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中,王占黑新作中孕育风格转型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占黑 忧郁 审美风格 乡风市声
原文传递
转型时刻的“劳动乌托邦”建构——新时期科幻小说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被引量:3
6
作者 何卓伦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114,共16页
在历史的重大转轨刚刚于中国出现的新时期之初,席卷全国的“科幻热”构成了如流星一般短暂而璀璨的文学事件。由于该事件仅在新时期之初的特殊历史语境下才得以发生,因而应将其放在“新时期文学”这一共时性的话语场中加以定位。科幻小... 在历史的重大转轨刚刚于中国出现的新时期之初,席卷全国的“科幻热”构成了如流星一般短暂而璀璨的文学事件。由于该事件仅在新时期之初的特殊历史语境下才得以发生,因而应将其放在“新时期文学”这一共时性的话语场中加以定位。科幻小说可被视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另类写作”,借助社会-形式分析的方法,从新时期科幻发展线索中可以发掘出“劳动乌托邦”的母题。这一母题首次出现在《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主题生成过程中,在一系列“科学家与岛”的故事中获得形式规定性,并最终在郑文光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探索中走向终结。这一转型时刻的乌托邦建构,征候性地反映出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焦虑,并于不经意间参与了新时期情感结构的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时刻 新时期科幻文学 知识分子另类写作 劳动乌托邦 社会主义新人
原文传递
一个人的故乡与身体里的北流——论林白小说《北流》的文体与主题
7
作者 黄平 何卓伦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0-83,共4页
一、散文与诗的交织必须承认,《北流》并不是那种好读的小说,在其中,我们读不到特别完整的故事,也找不出一条清晰的主线。比起那些熟稔于挑动观众情绪的"说书人"式的小说,《北流》更像是作者的喃喃琐语。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一、散文与诗的交织必须承认,《北流》并不是那种好读的小说,在其中,我们读不到特别完整的故事,也找不出一条清晰的主线。比起那些熟稔于挑动观众情绪的"说书人"式的小说,《北流》更像是作者的喃喃琐语。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写作方式对于读者的确构成一种挑战,整部小说像作者用八年心血浇灌的"意义迷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书人 北流 写作方式 林白小说 快节奏
原文传递
技术时代的“人”与“文”——陈祖芬《挑战与机会》与新时期文学的转型问题
8
作者 何卓伦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146,共9页
“新时期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的范式转型,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当代文学研究的难题。而80年代总体社会图景在文学研究中的缺失,则是导致该问题的重要原因。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文集《挑战与机会》为我们提供了从... “新时期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的范式转型,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当代文学研究的难题。而80年代总体社会图景在文学研究中的缺失,则是导致该问题的重要原因。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文集《挑战与机会》为我们提供了从该角度探讨文学转型的契机。区别于同时代作家对“纯文学”的想象与实践,陈祖芬试图直接面对城市改革的时代难题;同时,“改革”题材的难度也迫使作者自身的文学书写体制发生了变革,因此该文集较为典型地反映出新时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路向在技术时代下的转型问题。借助社会—形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挑战与机会》的个案分析,可以描绘出这一类现实主义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转型轨迹与社会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时代 报告文学 人道主义 现实主义 新时期文学转型
原文传递
看破宿命的眼睛
9
作者 何卓伦 《西湖》 2018年第11期71-76,共6页
一整天都在下雨,从纷飞的蒙蒙小雨演变成豪雨,云敲响了轰雷,间歇但不间断,紫色的闪电刺穿了粒子间的裂缝,在雨水、制度、光暗、生死、悲伤之间自由穿梭。我就这样出门,没有撑伞,让水洗涤灵魂,让风刮动须发,我就这样走,一直走... 一整天都在下雨,从纷飞的蒙蒙小雨演变成豪雨,云敲响了轰雷,间歇但不间断,紫色的闪电刺穿了粒子间的裂缝,在雨水、制度、光暗、生死、悲伤之间自由穿梭。我就这样出门,没有撑伞,让水洗涤灵魂,让风刮动须发,我就这样走,一直走,一直走,穿过郊区丛林,穿过陌生的地方,惨淡的灰云与阴沉的雨水把鲜绿的丛林染成暗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睛 宿命 不间断 雨水 小雨
原文传递
《流浪地球2》大幕拉开未来已来
10
作者 何卓伦 《视界观》 2022年第24期1-3,共3页
当人们开始用“里程碑”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一部电影时,有理由认为他们在其中发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全新的东西。这并不是说《流浪地球 2》拍得有多完美,事实上,正如每一次技术迭代所产生的新产品的原始形态那样,当我从将近 3 小时的震惊... 当人们开始用“里程碑”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一部电影时,有理由认为他们在其中发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全新的东西。这并不是说《流浪地球 2》拍得有多完美,事实上,正如每一次技术迭代所产生的新产品的原始形态那样,当我从将近 3 小时的震惊体验中走出来时,一种面对着庞然巨物的陌生与奇异之感便笼罩着我——这不仅是一种新的电影叙事文体,还是一种凝结着全新历史感觉的中式科幻美学。 展开更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