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里士多德论法治与人治
1
作者 何博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8,共11页
亚里士多德在早期著作《修辞术》中首先关注了法治与人治的问题。在这部作品里,他先是从人治转向法治,进而又从法治走向人治,两种治理方式构成了辩证的交互关系。后来的《政治学》继续这一思路,通过它来考察各种政体形式,最终提出了平... 亚里士多德在早期著作《修辞术》中首先关注了法治与人治的问题。在这部作品里,他先是从人治转向法治,进而又从法治走向人治,两种治理方式构成了辩证的交互关系。后来的《政治学》继续这一思路,通过它来考察各种政体形式,最终提出了平衡法治与人治的中间政体。而实际上,《修辞术》早已暗示了相似的适度平民制。凭借哲学式修辞术,亚里士多德规划了与《修辞术》相应的、理想的精英平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修辞术》 《政治学》 政体
下载PDF
论亚里士多德对修辞术的再定义及其政治内涵 被引量:5
2
作者 何博超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9-146,共8页
修辞术或演说术是古希腊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智者派(如高尔吉亚)和柏拉图(包括苏格拉底)围绕这种"技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亚里士多德的处理方式与两派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一方面,他超越了智者将修辞术仅仅视为"说... 修辞术或演说术是古希腊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智者派(如高尔吉亚)和柏拉图(包括苏格拉底)围绕这种"技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亚里士多德的处理方式与两派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一方面,他超越了智者将修辞术仅仅视为"说服技艺"的理解,而将之定义为对"说服本身"的考察能力;他既否定了智者将修辞术等同于政治学的做法,又将其作为政治科学的重要组成;他保留了智者对修辞术"普遍性"的承诺以及他们重视的一些非理性的手段,但他又尽可能在形式上对修辞术加以严格限定,在内容上使之朝向真的事实和真的意见。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斐德若》对该技艺的构想,但却将其限定在"关乎人事"的现实领域,使之发挥政治导向的功能,而非用来提升灵魂。最终,亚里士多德建构出了一种哲学式的政治修辞术,使其兼有技艺、知识与实践智慧的功能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修辞术 说服法 能力
下载PDF
列奥·施特劳斯论政治修辞术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博超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8年第3期119-132,共14页
修辞是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他的《迫害与写作艺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以及1964年春季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研讨班讲稿中,他系统地思考了修辞术问题。施特劳斯没有从狭隘... 修辞是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他的《迫害与写作艺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以及1964年春季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研讨班讲稿中,他系统地思考了修辞术问题。施特劳斯没有从狭隘的现代修辞学的角度来研究修辞术,相反,他认为,修辞术始终与政治秩序紧密契合。作为说服、决策和引导手段,修辞术成为了影响政治和传播公共价值的途径,它要么将价值相对化,要么在哲学家的控制下传达出确定的真理。在这个意义上,广义的政治性的文学和修辞学永远是政治家、哲学家和知识分子必不可少的话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奥·施特劳斯 修辞术 说服 城邦
下载PDF
简论无敌大卫生平和著作及其古亚美尼亚文《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评注》
4
作者 何博超 刘翔 《晋阳学刊》 CSSCI 2016年第1期72-77,共6页
无敌大卫是古亚美尼亚著名学者、基督教神学家,也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曾经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进行评注,这些作品原文为古希腊文,后被他本人或后人译为古亚美尼亚文,保存至今。《<前分析篇>评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其希腊原本... 无敌大卫是古亚美尼亚著名学者、基督教神学家,也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曾经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进行评注,这些作品原文为古希腊文,后被他本人或后人译为古亚美尼亚文,保存至今。《<前分析篇>评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其希腊原本已经散佚。无敌大卫在其中详尽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理论。借助这些珍贵的古代阐释,人们能更充分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逻辑学著作,也可以了解古希腊哲学思想对外的传播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敌大卫 亚里士多德 《前分析篇》 新柏拉图主义 古亚美尼亚文
下载PDF
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解构“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博超 《理论与创作》 2009年第2期22-25,共4页
解构主义进入美国是一个“误读”的过程。米勒本人认为他们耶鲁四人和德里达是各取所需,在“解构主义”理论上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德里达其实不太满意美国人的使用。但米勒本人只是文学批评家,不必与德里达亦步亦趋。我们能发现米勒... 解构主义进入美国是一个“误读”的过程。米勒本人认为他们耶鲁四人和德里达是各取所需,在“解构主义”理论上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德里达其实不太满意美国人的使用。但米勒本人只是文学批评家,不必与德里达亦步亦趋。我们能发现米勒、卡勒、德·曼等美国的文学领域解构主义者更多地引用德里达诸如《哲学的边缘》、《明信片》、《文学行动》当中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操作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家 解构主义 米勒 德里达 “误读” 文学领域 美国人 明信片
下载PDF
“向神生成”的哲学家
6
作者 何博超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6年第4期98-106,共9页
柏拉图的诗学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且对于他褒贬诗歌的态度始终争议不断。现代时期,西方对于柏拉图诗学的阐释著作也是层出不穷,多集中于《理想国》《伊翁篇》和《法礼篇》三篇对话,以英语学界为例,
关键词 哲学家 诗学问题 《理想国》 柏拉图 英语学
下载PDF
未来的修辞哲学:肯尼思·伯克的《动机修辞学》
7
作者 何博超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0年第4期14-15,共2页
A Rhetoric of Motives,Kenneth Burk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The War of Words,Kenneth Burke,edited by Anthony Burke,Kyle Jensen,and Jack Selz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8自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以来... A Rhetoric of Motives,Kenneth Burk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The War of Words,Kenneth Burke,edited by Anthony Burke,Kyle Jensen,and Jack Selz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8自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以来,肯尼思·伯克的《动机修辞学》再次以哲学方式来审视和建构修辞学。这部名作是文学界学者必读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思 修辞学 《动机修辞学》 修辞哲学
下载PDF
阅读、古典与修辞
8
作者 何博超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9年第4期39-46,共8页
尝试从三个概念入手来谈论读书和治学,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有助于组织起结构和展开如下几个论题:在现代世界,古典没有被遗忘,而是以瓦解和多元的形态,持久地留存;古典式的阅读依然有着它的重要价值;这种阅读是一种阐释和想象的方式... 尝试从三个概念入手来谈论读书和治学,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有助于组织起结构和展开如下几个论题:在现代世界,古典没有被遗忘,而是以瓦解和多元的形态,持久地留存;古典式的阅读依然有着它的重要价值;这种阅读是一种阐释和想象的方式;它的对象就是自然或人为的修辞所编织的身体;修辞学研究依然是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科 沃尔科特 修辞术 佩雷克
下载PDF
荷马的灵魂与死亡——兼比较《奥德赛》Ⅱ的地府和《理想国》的洞穴
9
作者 何博超 《中文论坛》 2017年第1期226-245,共20页
作为诗人的荷马,他所理解的灵魂与哲学家柏拉图主张的灵魂截然不同。荷马将灵魂视为肉身的依附者,与之相应,身体性的心是人的主导。而柏拉图的灵魂则高于身体,其中摆脱了感觉的理智部分是核心。在《奥德赛》Ⅱ中,荷马按照自己的灵魂观... 作为诗人的荷马,他所理解的灵魂与哲学家柏拉图主张的灵魂截然不同。荷马将灵魂视为肉身的依附者,与之相应,身体性的心是人的主导。而柏拉图的灵魂则高于身体,其中摆脱了感觉的理智部分是核心。在《奥德赛》Ⅱ中,荷马按照自己的灵魂观描绘了奥德修斯游历地府的场景,他的地府与柏拉图的洞穴有颇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荷马与柏拉图的灵魂观有着截然的差异,因此,柏拉图的洞穴在哲学的意义上超越了诗学意义上的奥德修斯的地府。不朽的灵魂取代了依附于肉身的魂灵和身体性的内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身体 柏拉图 荷马
下载PDF
元宇宙的元问题:批判性反思的图绘
10
作者 何博超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1期118-120,共3页
2021年“元宇宙”这一概念登陆中国思想界,成为引发理论思考的全新契机。围绕这一“事件”,各种前沿性提问层出不穷:一方面集中于科技硬件,反复涉及各种新潮术语和缩写;另一方面则侧重人文反思和未来设想。提问的冲动是自然的,但是,其... 2021年“元宇宙”这一概念登陆中国思想界,成为引发理论思考的全新契机。围绕这一“事件”,各种前沿性提问层出不穷:一方面集中于科技硬件,反复涉及各种新潮术语和缩写;另一方面则侧重人文反思和未来设想。提问的冲动是自然的,但是,其中也存在颇多可疑之处。就第一个方面来说,有不少论述仅仅是围绕既定事物更换新的措辞;在第二个方面,其中涉及更多的,是一些从科技事实出发的、尚无标准的“可能”问题,对于它们,人们能得到一切答案,即使答案相互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反思 人文反思 前沿性 中国思想界 未来设想 提问 宇宙 相互矛盾
原文传递
元宇宙的元问题:批判性反思的图绘
11
作者 何博超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3年第1期19-26,157,共9页
如果从哲学角度对2021年以来思想界关于元宇宙话语的讨论作一个总结性评价,则需切中这些话语问题背后的“元问题”。从延伸性媒介主义、后现代断裂、平等诉求、资本批判、存在论、具身性这些元问题立场出发,我们或许能把握这个时髦概念... 如果从哲学角度对2021年以来思想界关于元宇宙话语的讨论作一个总结性评价,则需切中这些话语问题背后的“元问题”。从延伸性媒介主义、后现代断裂、平等诉求、资本批判、存在论、具身性这些元问题立场出发,我们或许能把握这个时髦概念内含的传统逻辑。而这些奠基性问题恰恰为其他有关元宇宙现象和表征的纷繁问题提供了根本性的提问方式。通过对种种元问题的梳理,可以看到,元宇宙的直接意义恰恰在于,作为重要的科技文化事件,它让人们可以重新反思理论视域,检讨人类自身的存在边界,从而研判未来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媒介主义 资本批判 人类世 具身性
原文传递
论亚里士多德对情感的考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博超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3-78,共6页
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涉及到情感的部分主要出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1](以下简称EN.)Ⅱ.5、《优台谟伦理学》[2](以下简称EE.)Ⅱ.1220b8开始、《论灵魂》E33(以下简称De an.)1.9.403a2开始和《修辞术》[4](以下简称Rhet.... 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涉及到情感的部分主要出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1](以下简称EN.)Ⅱ.5、《优台谟伦理学》[2](以下简称EE.)Ⅱ.1220b8开始、《论灵魂》E33(以下简称De an.)1.9.403a2开始和《修辞术》[4](以下简称Rhet.)Ⅱ.1.8—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情感 《论灵魂》 简称 修辞术
原文传递
阿维森纳论存在与本质的区分——以《治疗论·形而上学》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博超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101,共7页
"存在"(实存)与"本质"是形而上学的一对重要概念。阿维森纳综合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阿尔法拉比的存在学说以及伊斯兰神学教理,首次明晰而且系统地区分并界定了两者。《治疗论》尤其体现了他对... "存在"(实存)与"本质"是形而上学的一对重要概念。阿维森纳综合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阿尔法拉比的存在学说以及伊斯兰神学教理,首次明晰而且系统地区分并界定了两者。《治疗论》尤其体现了他对存在和本质的独特理解。这种划分紧密结合了他的形而上学和神学理论。由此,他确立的存在—本质模式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存在论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森纳(伊本·西那) 亚里士多德 存在 本质 超越性 模态
原文传递
高尔吉亚《论不存在》中的存在问题——兼谈修辞术与哲学之争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博超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6,共7页
古希腊智者高尔吉亚曾写过一部《论不存在》。他提出三个命题: 1.无物存在。这句主语是某物,后面被省略,以后的大部分主语都变成了是/存在。 2.s为:即使[该物]存在,也不可为人把握;MXG为:如果存在,则不可知。
关键词 高尔吉亚 修辞术 哲学 古希腊 主语
原文传递
从“pistis”概念看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的整体哲学构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博超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52,共12页
"pistis"概念在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具有核心地位。几乎《修辞术》的主要部分都是在对pistis及其诸元素进行分析。亚氏通过这种分析,将修辞术纳入到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中,而将以前单纯把说服作为目的的修辞术在一定程度上转... "pistis"概念在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具有核心地位。几乎《修辞术》的主要部分都是在对pistis及其诸元素进行分析。亚氏通过这种分析,将修辞术纳入到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中,而将以前单纯把说服作为目的的修辞术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成一门考察各种说服可能性的技艺或知识,这个转变通过对pistis的系统化来完成。借此,亚里士多德就可以描述修辞现象本身。修辞术就成为了亚里士多德哲学视野下重要的组成,直接关联了伦理学和政治学而组建了"关乎人事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术 哲学 说服法 修辞演绎
原文传递
论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修辞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博超 《跨文化研究》 2018年第2期178-188,260,共12页
美国著名解构主义文论家希利斯·米勒对于修辞极为重视。他不是在语言认知的基础上发现修辞的语法功能,而是在文学语言的本性上发掘修辞的流动性,以及对固化语言的瓦解作用。他将修辞和述行语结合起来,并对隐喻、强喻、寓言、反讽... 美国著名解构主义文论家希利斯·米勒对于修辞极为重视。他不是在语言认知的基础上发现修辞的语法功能,而是在文学语言的本性上发掘修辞的流动性,以及对固化语言的瓦解作用。他将修辞和述行语结合起来,并对隐喻、强喻、寓言、反讽、拟人等修辞格重新诠释,通过它们进行文本分析,使解构主义文论批评具有了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从而避免了在语言层面上的自我迷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隐喻 强喻 寓言 反讽 拟人
原文传递
论古叙利亚文《智慧之精华》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解释
17
作者 何博超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8,161,共8页
犹太人B.赫卜烈思(Bar Hebraeus)是公元13世纪东方著名哲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学问渊博,著述颇丰。他的《智慧之精华》全方面地概述了亚里士多德的所有作品及其哲学体系,蔚为大观。通过他的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 犹太人B.赫卜烈思(Bar Hebraeus)是公元13世纪东方著名哲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学问渊博,著述颇丰。他的《智慧之精华》全方面地概述了亚里士多德的所有作品及其哲学体系,蔚为大观。通过他的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思想脉络及其理论框架被清晰而严密地呈现出来,一些难解之处也得到了充分的解释,是后人研究亚里士多德及其古代阐释的不可多得的资源。其中伦理学部分,尤其是"德性论"的内容,是古叙利亚文文献中最为珍贵的资料。他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把握中世纪(尤其是东方)对德性与恶性这组概念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东传的基本情况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赫卜烈思 亚里士多德 古叙利亚文 伦理学 德性 恶性
原文传递
论无敌大卫对亚里士多德的诠释——以古亚美尼亚文《〈前分析篇〉评注》为例
18
作者 何博超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47,共8页
无敌大卫是古亚美尼亚著名学者、基督教神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曾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进行评注,这些作品原为古希腊文,后被译为古亚美尼亚文,保存至今。《(前分析篇)评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希腊原本已散佚。无敌大卫在其中详尽... 无敌大卫是古亚美尼亚著名学者、基督教神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曾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进行评注,这些作品原为古希腊文,后被译为古亚美尼亚文,保存至今。《(前分析篇)评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希腊原本已散佚。无敌大卫在其中详尽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理论。借助这些珍贵的古代阐释,人们能更充分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逻辑学著作,也可以了解古希腊哲学思想对外的传播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敌大卫 亚里士多德 《前分析篇》 新柏拉图主义 古亚美尼亚
原文传递
阿维森纳论可能性与必然性
19
作者 何博超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9-116,共8页
阿维森纳的模态理论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过将可能性和必然性确立为"存在/是"的固有属性,他区分了存在与本质,历史性地深刻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理论。本文首先论述阿氏对存在与本质的划分,其次分析阿氏的... 阿维森纳的模态理论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过将可能性和必然性确立为"存在/是"的固有属性,他区分了存在与本质,历史性地深刻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理论。本文首先论述阿氏对存在与本质的划分,其次分析阿氏的模态体系与这种划分的关联,从而阐明他如何用模态联结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并发展了亚氏的潜能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森纳(伊本·西那) 亚里士多德 可能性 必然性 存在/是
原文传递
论后期王元化对黑格尔的误读和消解
20
作者 何博超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1年第2期298-324,共27页
王元化的思想在一生中存在着三次转变。从第二次转变开始,他的思想经由阅读黑格尔产生了根本性断裂。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王元化的思想再次发生了转变。这次转变仍然经由读解黑格尔,但相反的是,他对黑格尔进行了策略性的误读,主要是针对... 王元化的思想在一生中存在着三次转变。从第二次转变开始,他的思想经由阅读黑格尔产生了根本性断裂。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王元化的思想再次发生了转变。这次转变仍然经由读解黑格尔,但相反的是,他对黑格尔进行了策略性的误读,主要是针对"普遍性一特殊性一个体性"问题,从而为自己的思想变动找到了理论上的保证。同时,这次误读还结合着对卢梭"公意"论的批判,从而在政治上为自己找到了安稳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元化 黑格尔 卢梭 普遍性 特殊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