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酚酸B对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何吉洪 杨海洋 龙江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4611-4614,共4页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体外血脑屏障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C6细胞非接触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分为正常组、实验组和给药组。利用无糖Earle′s液代替培养液在93%N2、2%O2和5%CO2条件下孵育2h模...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体外血脑屏障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C6细胞非接触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分为正常组、实验组和给药组。利用无糖Earle′s液代替培养液在93%N2、2%O2和5%CO2条件下孵育2h模拟缺糖缺氧环境。辣根过氧化物酶通透性实验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紧密连接变化情况。结果给药组对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通透性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免疫荧光和超微结构图片显示正常的紧密连接连续和致密,而实验组紧密连结中断和疏松,给药组介于二者之间。结论丹酚酸B能直接保护缺糖缺氧/复糖复氧引起的血脑屏破坏和降低通透性,为丹酚酸B对血脑屏障的保护机制提供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血脑屏障 缺氧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靶向治疗及耐药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吉洪 龙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第5期423-425,共3页
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晚期严重并发症,其中大部分为非小细胞肺癌来源。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若不治疗,整体生存中位时间约2~3个月。传统治疗包括:系统性化疗、全脑放疗、立体定向伽马刀放射治疗及手术切除,但患者总体生存中位时间... 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晚期严重并发症,其中大部分为非小细胞肺癌来源。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若不治疗,整体生存中位时间约2~3个月。传统治疗包括:系统性化疗、全脑放疗、立体定向伽马刀放射治疗及手术切除,但患者总体生存中位时间也不超过1年。近几年,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靶向治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时间,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几乎都出现耐药现象,耐药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脑转移 靶向治疗 耐药机制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进展性出血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吉洪 任民 +1 位作者 彭伟 谢洪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31期169-172,共4页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最严重的致残创伤,往往导致终身的身体伤害,伴或不伴认知、行为和情感上的损伤。创伤性脑损伤可对大脑的造成多种损伤,其中最严重的一种是出血性脑挫伤。目前关于TBI后脑挫伤出血进展的观点...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最严重的致残创伤,往往导致终身的身体伤害,伴或不伴认知、行为和情感上的损伤。创伤性脑损伤可对大脑的造成多种损伤,其中最严重的一种是出血性脑挫伤。目前关于TBI后脑挫伤出血进展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早期研究认为凝血功能障碍是进展性脑内出血的重要原因,最近一种新的机制被假设可以解释脑挫伤出血进展,包括延迟的、进行性微血管衰竭所引发的一系列分子事件。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及最新研究,讨论脑挫伤后进展性出血的相关分子机制,同时展望脑挫伤进展性出血的药物治疗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伤 进展性出血 分子机制 凝血功能
下载PDF
贝伐单抗治疗脑转移放疗后坏死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何吉洪 龙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30期101-103,共3页
目的:研究贝伐单抗治疗脑转移放疗后坏死(R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脑转移放疗后坏死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贝伐单抗治疗10~15 mg/(kg·2周)。比较治疗前后RN的MRI图像改变情况和临床症状的观察。结果:贝伐... 目的:研究贝伐单抗治疗脑转移放疗后坏死(R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脑转移放疗后坏死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贝伐单抗治疗10~15 mg/(kg·2周)。比较治疗前后RN的MRI图像改变情况和临床症状的观察。结果:贝伐单抗治疗后第1次随访相对于治疗前的RN平均体积在MRI钆增强T1加权图像和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中缩小分别为67.8%和63.3%;第2次随访为66.8%和67.3%;远期随访缩小52.2%和增加56.7%。第1次随访和第2次随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接受贝伐单抗治疗后均开始皮质醇减量治疗,其中13例患者RN相关症状均有改善并较为稳定,均未出现颅内出血或其他副作用。结论:贝伐单抗用于治疗脑转移RN临床效果明显,并能减少皮质醇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单抗 脑转移 放射性坏死
下载PDF
应用U251胶质瘤细胞、脑内皮细胞和周细胞体外构建血瘤/脑屏障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海洋 蔡理 +1 位作者 龙江 何吉洪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613-2616,2619,共5页
目的利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脑周细胞(PC)和U251胶质瘤细胞(以下简称U251)非接触共培养体外构建稳定的三联血瘤(脑)屏障(BTB/BBB)模型。方法 3种细胞传代培养达一定数目,应用Transwell插槽体外共培养构建BTB/BBB模型,经4h试漏... 目的利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脑周细胞(PC)和U251胶质瘤细胞(以下简称U251)非接触共培养体外构建稳定的三联血瘤(脑)屏障(BTB/BBB)模型。方法 3种细胞传代培养达一定数目,应用Transwell插槽体外共培养构建BTB/BBB模型,经4h试漏试验、倒置显微镜等观察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技术观察Claudin-5、Occludin表达情况及模型对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透性试验评价模型屏障功能。结果 hBMEC呈现出典型的鹅卵石样外观,非接触共培养后呈单层梭形生长,出现其特有的"漩涡"状,形态呈长梭形;PC外形不规则,具有重叠生长特性;U251呈典型的肿瘤细胞生长特性。3种不同方法构建的模型液面试漏实验均出现一定液面差;免疫荧光显示hBMEC细胞间形成连续而致密的连接,但强弱不等。3种模型对HRP通透性显示:单纯hBMEC为43.490%±3.572%、hBMEC+U251为36.540%±1.475%、hBMEC+PC+U251为26.460%±2.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30,P<0.05)。结论 hBMEC+PC+U251非接触共培养模型的形态结构及屏障功能均比单纯hBMEC和hBMEC+U251更优越,具备更完善的BTB/BBB基本特征和功能,为今后体外研究BTB/BBB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及药物筛选提供一种新型体外模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内皮细胞 周细胞 U251胶质瘤细胞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远期迟发性脑内出血1例
6
作者 何吉洪 练湘红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11期593-594,共2页
颅脑外伤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由原发性损伤决定,由撞击时所传递的动能引起,再加上大量的继发性损伤反应,几乎不可避免地加重原发性损伤。当头部外伤导致脑挫伤时,出血性病变通常在撞击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进展,或扩大或发展为新的、... 颅脑外伤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由原发性损伤决定,由撞击时所传递的动能引起,再加上大量的继发性损伤反应,几乎不可避免地加重原发性损伤。当头部外伤导致脑挫伤时,出血性病变通常在撞击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进展,或扩大或发展为新的、非连续的出血性病变,这种现象称为挫伤出血性进展(hemorrhagic progression of contusion,HP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伤 进展性出血 分子机制 凝血功能
下载PDF
脑出血及脑外伤昏迷患者术后气管切开时间对患者意识恢复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漆平强 任民 +2 位作者 何吉洪 殷滔 王代桦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10期35-36,共2页
目的:分析气管切开时间对脑出血及脑外伤昏迷患者术后意识恢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自发性脑出血及脑外伤昏迷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术后气管切开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GCS及术后GOS... 目的:分析气管切开时间对脑出血及脑外伤昏迷患者术后意识恢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自发性脑出血及脑外伤昏迷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术后气管切开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GCS及术后GOS评分情况。结果:脑出血与脑外伤术前GCS评分及术后GOS评分均有差异,可能与患者受伤机制和程度相关。自发性脑出血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及肢体活动障碍;脑外伤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及意识障碍。术后气管切开的主要原因为昏迷导致肺部感染;气管切开时间在5~7 d,对患者的意识清醒效果最好,术后GOS评分最高。同时,术前GCS评分在8~12分,对术后GOS评分也具有重要影响。结论:脑出血及脑外伤昏迷患者术后气管切开时间对意识恢复具有重要影响,可在术后5~7 d内行气管切开,对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外伤 气管切开 意识 预后
下载PDF
三七皂苷R1对缺氧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任民 徐革 +2 位作者 彭伟 何吉洪 陈和平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57-1660,共4页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R1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F-κB)信号对缺氧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将正常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将细胞置于含有5%CO2、94%N2和1%O2的培养箱中培养6 h作为模型组;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在模型组处理方法的基础...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R1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F-κB)信号对缺氧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将正常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将细胞置于含有5%CO2、94%N2和1%O2的培养箱中培养6 h作为模型组;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在模型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予以15,30,60μmol·L^-1的三七皂苷R1培养;中剂量+PMA实验组即在中剂量实验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予以2μmol·L^-1的NF-κB信号激活剂PMA的细胞培养液。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实验组、中剂量+PMA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8±0.26)%,(16.35±1.75)%,(13.20±1.04)%,(9.34±1.13)%,(7.07±0.98)%,(15.53±1.26)%;MDA水平分别为(2.04±0.11),(5.98±0.69),(4.61±0.32),(3.90±0.27),(3.08±0.31),(5.41±0.54)nmol·L^-1;SOD水平分别为(51.24±3.65),(20.87±2.13),(29.71±3.09),(42.84±2.16),(50.77±3.82),(14.17±2.01)U·mL^-1;LDH水平分别为(26.84±2.17),(135.90±10.59),(102.34±8.86),(72.01±6.38),(50.12±3.92),(113.85±9.96)U·L^-1;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Exp-M+PMA组与三七皂苷R1中剂量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果三七皂苷R1通过下调NF-κB信号减轻缺氧诱导PC12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核因子-ΚB PC12细胞 三七皂苷R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