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葫芦形器物与生育崇拜 被引量:5
1
作者 何周德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7-52,共6页
葫芦形器物与生育崇拜何周德葫芦是我国最古老的蔬菜植物之一,在我国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古代遗址中,就发现过炭化葫芦遗物。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葫芦皮①,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葫芦籽②,说明我国最晚已在... 葫芦形器物与生育崇拜何周德葫芦是我国最古老的蔬菜植物之一,在我国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古代遗址中,就发现过炭化葫芦遗物。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葫芦皮①,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葫芦籽②,说明我国最晚已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栽培或利用葫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崇拜 人面鱼纹 葫芦 原始人类 新石器时代遗址 器物 细颈 尖底瓶 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早期
下载PDF
桑耶寺综述(上) 被引量:4
2
作者 何周德 《西藏研究》 1988年第3期112-121,共10页
座落于扎囊县江北岸的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著名佛教寺院,自创建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桑耶寺的藏文意思是“无边寺”、“存想寺”,全名为“桑耶敏久伦吉朱白祖拉康”。它糅合汉、藏、印三种建筑风格为一体,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 座落于扎囊县江北岸的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著名佛教寺院,自创建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桑耶寺的藏文意思是“无边寺”、“存想寺”,全名为“桑耶敏久伦吉朱白祖拉康”。它糅合汉、藏、印三种建筑风格为一体,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观的建筑。位于桑耶寺附近的青朴、札玛止桑、哈布山、松嘎尔石刻五塔等名胜古迹,与桑耶寺共负盛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耶寺 西藏研究 莲花生 印度佛教 壁画 吐蕃时期 建筑风格 建筑布局 赤松 综述
下载PDF
桑耶寺综述(下)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周德 《西藏研究》 1988年第4期121-131,共11页
三、盛大的开光典礼桑耶寺建成后,按照惯例对其举行开光仪式,赤松德赞、寂护、莲花生三人亲自主持。《贤者喜宴》记载,桑耶寺的开光“如同查玛珍桑寺的开光稀有情景一样,而且比它(规模)还大,也更为稀有罕见。”“其时,吐蕃之所有地方神... 三、盛大的开光典礼桑耶寺建成后,按照惯例对其举行开光仪式,赤松德赞、寂护、莲花生三人亲自主持。《贤者喜宴》记载,桑耶寺的开光“如同查玛珍桑寺的开光稀有情景一样,而且比它(规模)还大,也更为稀有罕见。”“其时,吐蕃之所有地方神及人集聚起来,举行不可想像之歌舞游宴,吐蕃地区幸福安乐甚于天庭,所举行之幸福喜宴为时一年之久。”可有些藏文史书认为桑耶寺的开光一直举行了十二年之久,这明显有点夸大,不符合历史事实。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在《西藏王臣记》中对此作了详细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耶寺 西藏研究 壁画 莲花生 吐蕃时期 综述 赤松 大殿 古藏文 内容丰富
下载PDF
试析藏族绘面习俗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周德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7-91,共5页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之一.她有着许多古老的民风民俗,一些风俗习惯保留至今,而另有一部分则被历史长河湮没而消失,其中古老的绘面习俗今天就不复存在.绘面是史前人类绘身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仅仅是在人体面部...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之一.她有着许多古老的民风民俗,一些风俗习惯保留至今,而另有一部分则被历史长河湮没而消失,其中古老的绘面习俗今天就不复存在.绘面是史前人类绘身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仅仅是在人体面部涂彩绘画,而不在人体其他部位绘画.藏族自古便有这种习俗,文献资料记载的虽简单零碎,但结合国内外其他原始民族的绘身习俗,并通过考古资料,又能较清楚地看到藏族绘面习俗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习俗 旧石器时代晚期 彩陶图案 甘青地区 矿物颜料 史前人类 风俗习惯 卡若遗址 庙底沟类型
下载PDF
西藏扎囊斯孔村墓葬群的调查与试掘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周德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20,共8页
西藏扎囊斯孔村墓葬群的调查与试掘何周德1985年7月,西藏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在扎囊县结林区斯孔乡斯孔村发现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墓葬群,我们随即对此作了详细的调查,并试掘了一座中型墓葬,取得了一些资料。一、地理环境与墓群分布... 西藏扎囊斯孔村墓葬群的调查与试掘何周德1985年7月,西藏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在扎囊县结林区斯孔乡斯孔村发现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墓葬群,我们随即对此作了详细的调查,并试掘了一座中型墓葬,取得了一些资料。一、地理环境与墓群分布斯孔村在雅鲁藏布江右岸,位于扎囊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群 西藏乃东 土堆 等腰梯形 随葬品 墓道 耳室 墓群 清理简报 方格网
下载PDF
扎塘寺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周德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73-79,共7页
位于西藏自治区扎囊县县城内的扎塘寺,是座典型的息结派寺院,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扎塘寺建筑风格别致古朴,壁画独特雅致,与众不同。1985年,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对扎塘寺进行了详细的勘查。不久,自治区文化局和山南地区文管会负责同... 位于西藏自治区扎囊县县城内的扎塘寺,是座典型的息结派寺院,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扎塘寺建筑风格别致古朴,壁画独特雅致,与众不同。1985年,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对扎塘寺进行了详细的勘查。不久,自治区文化局和山南地区文管会负责同志也来扎塘寺查看,认为这座隐姓埋名几百年的古老寺院很有特色和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塘寺 壁画内容 建筑风格 桑耶寺 扎囊县 寺院 围墙 西藏研究 结构布局 西藏自治区
下载PDF
陕西史前雕塑艺术概述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周德 李润泉 《文博》 1990年第4期76-86,48+63,共13页
雕刻艺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而陶塑艺术则产生在制陶术出现后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艺术虽然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处于原始阶段,但从近年来的考古资料看,雕塑艺术在此时已采用多种雕刻技法,雕刻对象广泛,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及... 雕刻艺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而陶塑艺术则产生在制陶术出现后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艺术虽然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处于原始阶段,但从近年来的考古资料看,雕塑艺术在此时已采用多种雕刻技法,雕刻对象广泛,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及其他物品,已具较高水平。同时,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艺术品数量又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史前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陕西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和摇篮,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艺术品不仅数量多、制作精细,而且时代相对较早。过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艺术 半坡类型 陶壶 尖底瓶 剔刺纹 客省庄 泥条 细颈 史前人类 发掘报告
下载PDF
拉萨药王山摩崖造像浅说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周德 索郎旺堆 《西藏研究》 1985年第4期113-118,共6页
一九八四年十月,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对药王山摩崖造像进行了第一次勘查。药王山位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之西南。两山原本相连,后因修路而凿断。药王山最早叫“角布日”,意为山角之山,这是相对红山而言,后因山顶的招拉笔洞寺为业医喇... 一九八四年十月,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对药王山摩崖造像进行了第一次勘查。药王山位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之西南。两山原本相连,后因修路而凿断。药王山最早叫“角布日”,意为山角之山,这是相对红山而言,后因山顶的招拉笔洞寺为业医喇嘛所居,所以,今天一般称此山为药王山。药王山大致呈“S”形,有东西两个山头,摩崖造像主要分布于较低的东面山头北崖壁、山北的南崖壁和山南面崖壁三处。其他崖壁的摩崖造像因凿山修路、建房取石而不存,就现存者统计,仍不下五千尊之多,其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时代有早有晚,时间延续性强,若与此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王山 观音菩萨 佛像 观音像 宝瓶 摩崖造像 莲花生 供养人 西藏 藏文
下载PDF
西藏拉萨查拉路甫石窟寺艺术来源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周德 《文博》 1991年第3期26-31,共6页
我国石窟寺遗址以其数量多、内容丰富而驰名中外,但至今作为佛教圣地的西藏,过去一直没有关于石窟寺遗址的报道。笔者有幸于1984年赴西藏进行文物普查,在拉萨市药王山发现并勘察了一座名为“查拉路甫”的石窟寺遗址。从造像题材、内容... 我国石窟寺遗址以其数量多、内容丰富而驰名中外,但至今作为佛教圣地的西藏,过去一直没有关于石窟寺遗址的报道。笔者有幸于1984年赴西藏进行文物普查,在拉萨市药王山发现并勘察了一座名为“查拉路甫”的石窟寺遗址。从造像题材、内容、风格看其地域性、民族性则特别突出。因此,弄清查拉路甫石窟寺艺术的来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普查 吐蕃时期 中心柱 艺术来源 摩崖造像 佛教圣地 文成公主 药王山 禄东赞 佛教艺术
下载PDF
解析半坡遗址的发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周德 《文博》 2013年第4期94-96,共3页
半坡遗址的发现时间、发现者,长期以来一直含糊不清。在半坡遗址发现60周年之际,这些问题便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梳理资料,还原真相,传统观点自然无法成立。半坡遗址于1952年12月由西北文物清理队郑郁文先生首次发现有根有据。而以往传... 半坡遗址的发现时间、发现者,长期以来一直含糊不清。在半坡遗址发现60周年之际,这些问题便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梳理资料,还原真相,传统观点自然无法成立。半坡遗址于1952年12月由西北文物清理队郑郁文先生首次发现有根有据。而以往传统的1953年春发现说明显与事实不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坡遗址 发现时间 发现者
下载PDF
姜寨遗址“牲畜夜宿场”遗迹辨析
11
作者 何周德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31,共5页
关键词 姜寨遗址 “牲畜夜宿场”遗迹 陕西 临潼县 古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灰土遗迹 考古研究
下载PDF
查拉路甫石窟初探
12
作者 何周德 《西藏研究》 1987年第3期56-62,共7页
查拉路甫石窟是西藏目前所知唯一的一座石窟。尽管它是一座很小的石窟,而且只有七十一尊造像,但因它的造像内容、风格有别于我国其他石窟寺艺术,所以,对查拉路甫石窟的时代、分期、造像风格及我国石窟寺艺术的起源、传播和发展等问题作... 查拉路甫石窟是西藏目前所知唯一的一座石窟。尽管它是一座很小的石窟,而且只有七十一尊造像,但因它的造像内容、风格有别于我国其他石窟寺艺术,所以,对查拉路甫石窟的时代、分期、造像风格及我国石窟寺艺术的起源、传播和发展等问题作些探讨是完全必要的。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不可能完成这样重大的课题,这里只想就个人的看法求正于专家和同行们,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石窟造像 造像内容 西藏研究 松赞干布 造像风格 尼泊尔 佛教 文成公主 莲花生
下载PDF
“招拉笔洞山”名称由来小考
13
作者 何周德 《西藏研究》 1986年第3期8-8,共1页
《卫藏通志》记载:“招拉笔洞山,(在)布达拉西南,山势起伏相连,中岭凿断,接砌石塔,中通八道。山极陡峻,亦似平地突起,高二里许,南邻藏江。山顶叠砌层楼,业医喇嘛居之。”所以,今天亦称“招拉笔洞山”为“药王山”。这两种名称都是清代... 《卫藏通志》记载:“招拉笔洞山,(在)布达拉西南,山势起伏相连,中岭凿断,接砌石塔,中通八道。山极陡峻,亦似平地突起,高二里许,南邻藏江。山顶叠砌层楼,业医喇嘛居之。”所以,今天亦称“招拉笔洞山”为“药王山”。这两种名称都是清代以后的叫法,而药王山之称还要晚于招拉笔洞山一名。此山最早的名称藏语叫“角布日”,意为山角之山。今天,一般呼此山为角布日或药王山,招拉笔洞山一名则早已销声匿迹,很少有人知道。然而,“招拉笔洞”一词的涵义更令人费解.笔者在调查药王山“查拉路甫石窟”时,涉及到《卫藏通志》、《西藏图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王山 名称 石窟 卫藏 藏语 通志 西藏 清代 涵义 砌层
下载PDF
磨盘山关帝庙铜钟
14
作者 何周德 《西藏研究》 1986年第4期131-132,28,共3页
磨盘山关帝庙位于布达拉宫以西约一公里的巴玛日小山岗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大将军福康安等清朝驻藏官兵创建,乾隆五十八年竣工。当关帝庙建成之后,福康安等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名垂万世,更立碑铸钟,大名刊铸其上。石碑至今耸立... 磨盘山关帝庙位于布达拉宫以西约一公里的巴玛日小山岗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大将军福康安等清朝驻藏官兵创建,乾隆五十八年竣工。当关帝庙建成之后,福康安等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名垂万世,更立碑铸钟,大名刊铸其上。石碑至今耸立于关帝庙,铜钟保存在自治区文管会.此铜钟铸于乾隆五十八年春正月,是西藏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铜钟。钟通高1.32米、口径1.08米,呈喇叭形口,四覆瓣式钮,钮中间有一圆孔。钟外表有上下两周铭文,上边一周铭文为篆体,字体较大,排列稀疏,共16个字,四字一句,即“皇图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帝庙 铜钟 磨盘 十七年 乾隆 铭文 西藏 布达拉宫 小山岗 喇叭形
下载PDF
山南烈士陵园
15
作者 何周德 《西藏研究》 1985年第3期69-70,共2页
山南烈士陵园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泽当镇以西的西扎山东麓,比与山南地区党校毗邻。陵园内外绿树成荫,周围环境幽静典雅、庄严肃穆。山南烈士陵园主要是为在解放西藏、平息叛乱。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山南 进军西藏 解放西藏 泽当镇 周围环境 建设 陵园 人民利益
下载PDF
拉萨磨盘山关帝庙
16
作者 何周德 袁长江 《文博》 1986年第5期68-70,99,共4页
关帝庙在我国汉族聚居地相当普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却比较少见,西藏保存下来的只有拉萨磨盘山关帝庙一座。其建筑风格、丰富的文物,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磨盘山关帝庙位于布达拉宫西约一公里的孤山岗上,因山“形如磨盘”,一般称为... 关帝庙在我国汉族聚居地相当普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却比较少见,西藏保存下来的只有拉萨磨盘山关帝庙一座。其建筑风格、丰富的文物,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磨盘山关帝庙位于布达拉宫西约一公里的孤山岗上,因山“形如磨盘”,一般称为磨盘山。关帝庙建在山的顶部(封三:1),建筑面积约八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整个建筑处于两层不同的水平面上。从南面的长石台阶进大门有一方形小庭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盘山 建筑风格 历史资料 乾清门 副都统 在山 福康安 建宁镇总兵 领侍卫内大臣 文殊殿
下载PDF
仰韶人的容颜——洛南人头壶赏析
17
作者 何周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6年第8X期35-35,共1页
洛南人头壶,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洛南县地处华山之阳,洛河源头,东与河南省卢氏县、灵宝市为邻。人头壶为泥质红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素面。人头与壶浑然一体,器物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高22.5厘米、腹颈13.5... 洛南人头壶,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洛南县地处华山之阳,洛河源头,东与河南省卢氏县、灵宝市为邻。人头壶为泥质红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素面。人头与壶浑然一体,器物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高22.5厘米、腹颈13.5厘米、底颈6.3厘米。头部稍上仰,脸部比例协调,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 鼓腹 陶质 上视 河南省卢氏县 锥刺纹 上仰 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物面部 外突
下载PDF
论石砚的起源
18
作者 何周德 何川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6年第5X期52-56,共5页
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传统观点认为,砚在汉代就已出现,晋代开始普遍使用,至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砚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用于研... 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传统观点认为,砚在汉代就已出现,晋代开始普遍使用,至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砚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或一凹窝;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臼窝。汉代刘熙撰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以往的研究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砚 研磨器 红色颜料 澄泥砚 四大名砚 凹窝 《释名》 半坡类型 新石器时代遗址 至明
下载PDF
史前人类绘身习俗初探
19
作者 何周德 《文博》 1996年第4期27-31,共5页
绘身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风俗习惯,它是用矿物、植物或其它颜料,在人体上绘成各种有规律的图案,代表着当时原始人类特殊而复杂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史前人类 彩陶图案 文身习俗 原始人类 人像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早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 庙底沟类型 安达曼人 风俗习惯
下载PDF
一座特别的花纹砖室墓葬
20
作者 何周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7年第4X期22-25,共4页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2000年6月,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正式将重庆市、湖北省管辖范围内1000多处文物点列入保护计划,并为此拨款10亿元,以确保这千余处的文物在2009年三峡大坝...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2000年6月,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正式将重庆市、湖北省管辖范围内1000多处文物点列入保护计划,并为此拨款10亿元,以确保这千余处的文物在2009年三峡大坝竣工前的抢救、保护工作完满结束。在抢救三峡库区文物的大会战中,专业队伍力量雄厚,参加者来自全国各地。单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井 西安半坡博物馆 花纹砖 辟雍砚 砖室墓 随葬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