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口之家的十万个为什么
1
作者 何嘉木 《深圳青年(下半月)》 2009年第6期10-10,共1页
做设计的Stella是我新近认识的朋友的朋友。她毕业来深圳不久,专业水准不错但是不会立即就有过高的收入。她的新婚丈夫是大学同学,即使很愿意为靓丽的妻子花钱,但他本人并不比妻子更有钱。然而,他们的新居却是一步到位:梅陇镇的三... 做设计的Stella是我新近认识的朋友的朋友。她毕业来深圳不久,专业水准不错但是不会立即就有过高的收入。她的新婚丈夫是大学同学,即使很愿意为靓丽的妻子花钱,但他本人并不比妻子更有钱。然而,他们的新居却是一步到位:梅陇镇的三室两厅,首付30%加装修、家具,差不多80万。这与我10年前来深圳,从单身公寓住起,不断搬家、换房,形成鲜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水准 单身公寓 梅陇镇 朋友 深圳 妻子 丈夫 新婚
原文传递
“家”的眼光看深圳
2
作者 何嘉木 《深圳青年(下半月)》 2009年第5期8-8,共1页
深圳的名头在全国叫得震天响的80年代,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淘金期。彼时的深圳街道上车水马龙,工厂区人头攒动,商业区熙熙攘攘,但欲望表情,从车间到宿舍,从商场到宾馆,从写字楼到夜总会.深圳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新潮的建筑和时... 深圳的名头在全国叫得震天响的80年代,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淘金期。彼时的深圳街道上车水马龙,工厂区人头攒动,商业区熙熙攘攘,但欲望表情,从车间到宿舍,从商场到宾馆,从写字楼到夜总会.深圳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新潮的建筑和时尚的商业设施,但就是没有家,没有家的感觉。年轻人的派对开在别人的城市里,这里不需要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家” 眼光 80年代 商业设施 商业区 夜总会 写字楼
原文传递
保利剧院的拥趸
3
作者 何嘉木 《深圳青年(下半月)》 2009年第7期10-10,12,14,共3页
老实说,除了非常喜爱的音乐和电影,这年头我已很少去音乐厅、影剧院。网络上下载音乐,电脑上看看视频。已然成为习惯。那种举着火把一夜追看三场《刘三姐》的少年往事,回忆起来虽然甜蜜,但已恍若隔世。即使来深圳后,同事、同学、... 老实说,除了非常喜爱的音乐和电影,这年头我已很少去音乐厅、影剧院。网络上下载音乐,电脑上看看视频。已然成为习惯。那种举着火把一夜追看三场《刘三姐》的少年往事,回忆起来虽然甜蜜,但已恍若隔世。即使来深圳后,同事、同学、同在一城的异性好友相约去看《铁达尼号》的情景,现在想起来也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剧院 保利 《铁达尼号》 《刘三姐》 音乐厅
原文传递
老行货
4
作者 何嘉木 《深圳青年(下半月)》 2009年第10期10-10,共1页
几个深圳的朋友在淘宝开网店,不卖时髦衣服,不卖时尚电器,也不卖时兴鲜税货品,卖的是老行货。老行货,顾名思义,老早前就曾经俏销过的货品。不是老来俏,是老早就俏过,现在俏不俏,很难说。很多老行货现在早已绝迹了,前年去山西... 几个深圳的朋友在淘宝开网店,不卖时髦衣服,不卖时尚电器,也不卖时兴鲜税货品,卖的是老行货。老行货,顾名思义,老早前就曾经俏销过的货品。不是老来俏,是老早就俏过,现在俏不俏,很难说。很多老行货现在早已绝迹了,前年去山西访晋商,看到过一种粬釀和一些老式砖茶,现在谁还用那个?但它们曾经风行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产业 网店
原文传递
把深圳做小
5
作者 何嘉木 《深圳青年(下半月)》 2009年第3期8-8,共1页
这些年,深圳一直在求高求太。地王大厦的高度被超越,产业扩张的腹地受限制,都是令深圳人很不爽的事情。于是,扩地,直辖、筹划中国第一高楼,忙得不亦乐乎,效果如何?短期还真是看不出来。
关键词 深圳人 产业扩张 直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