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脂膜微囊向脑损伤区定向聚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李新钢
李良民
+5 位作者
郭媛
何士月
李刚
张庆林
鲍修风
吴承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观察脂膜微囊向鼠脑损伤区聚集的趋向性 ;研究其时相分布及区域分布规律 ;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射频脑损伤动物模型 ,静脉注射脂膜微囊混悬液 ,荧光素及油红 O染色 ,观察并计数脑切片中脂膜微囊 ,对切片进行双重免疫组化染...
目的 观察脂膜微囊向鼠脑损伤区聚集的趋向性 ;研究其时相分布及区域分布规律 ;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射频脑损伤动物模型 ,静脉注射脂膜微囊混悬液 ,荧光素及油红 O染色 ,观察并计数脑切片中脂膜微囊 ,对切片进行双重免疫组化染色 ,计数增生细胞核抗原 (PCNA)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阳性细胞。结果 发现脂膜微囊聚集在脑损伤区周围 2mm的范围内 ,伤后 10天出现密度高峰 ,而PCNA、GFAP表达阳性细胞在伤后 48小时密度达高峰。脂膜微囊在伤后第 1日的聚集数量分别为PCNA和GFAP高峰数量的 42倍和 2 0倍。结论 脂膜微囊对鼠脑损伤区有特殊的亲和力 ,能定向聚集于损伤区周围 ,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膜微囊
脑损伤
射频损伤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题名
脂膜微囊向脑损伤区定向聚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李新钢
李良民
郭媛
何士月
李刚
张庆林
鲍修风
吴承远
机构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山东郓城县人民医院脑外科
美国康州大学医院卫生中心神经外科
出处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100,共4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文摘
目的 观察脂膜微囊向鼠脑损伤区聚集的趋向性 ;研究其时相分布及区域分布规律 ;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射频脑损伤动物模型 ,静脉注射脂膜微囊混悬液 ,荧光素及油红 O染色 ,观察并计数脑切片中脂膜微囊 ,对切片进行双重免疫组化染色 ,计数增生细胞核抗原 (PCNA)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阳性细胞。结果 发现脂膜微囊聚集在脑损伤区周围 2mm的范围内 ,伤后 10天出现密度高峰 ,而PCNA、GFAP表达阳性细胞在伤后 48小时密度达高峰。脂膜微囊在伤后第 1日的聚集数量分别为PCNA和GFAP高峰数量的 42倍和 2 0倍。结论 脂膜微囊对鼠脑损伤区有特殊的亲和力 ,能定向聚集于损伤区周围 ,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脂膜微囊
脑损伤
射频损伤
实验研究
Keywords
Lipid coated Microbubbles Brain injury Radiofrequency lesion Rat
分类号
R944 [医药卫生—药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脂膜微囊向脑损伤区定向聚集的实验研究
李新钢
李良民
郭媛
何士月
李刚
张庆林
鲍修风
吴承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
1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