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斑蝥素致肾毒性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何天目 陈启洪 +2 位作者 杨沙 张建永 李晓飞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0-187,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斑蝥素致肾毒性分子机制。方法首先检索TCMSP、CTD、Pubchem、Uniprot数据库整合斑蝥素潜在作用靶点,同时检索CTD、Digsee、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肾毒性的相关靶点,整合共同靶点作为斑蝥素肾毒性靶点,再将靶点导...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斑蝥素致肾毒性分子机制。方法首先检索TCMSP、CTD、Pubchem、Uniprot数据库整合斑蝥素潜在作用靶点,同时检索CTD、Digsee、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肾毒性的相关靶点,整合共同靶点作为斑蝥素肾毒性靶点,再将靶点导入CTD数据库获得肾毒性相关疾病。将靶点导入STRING、DAVID数据库获取蛋白质的互作关系、基因功能及作用通路富集分析。以Cytoscape软件对“靶点-疾病”、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靶点-通路”网络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采用Systems Dock Web Site对斑蝥素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收集到斑蝥素作用靶点41个,肾毒性相关靶点5619个,斑蝥素肾毒性靶点32个,进一步PPI深入分析可知斑蝥素主要作用于PTGS2/COX-2、TP53/p53、BCL-2、CASP3及AKT1等核心靶点,调节Apoptosis、TNF及MAPK等信号通路引起肾毒性。结论该研究揭示斑蝥素致肾毒性的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规律,为深入开展斑蝥素致肾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素 肾毒性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九香虫肾保护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天目 段灿灿 +2 位作者 侯晓晖 李晓飞 张建永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3-1071,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九香虫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肾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九香虫主要活性成分,通过Targetnet在线数据库预测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CTD、Digsee数据库,获取肾损伤等相关靶点,整合分析获取九香...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九香虫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肾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九香虫主要活性成分,通过Targetnet在线数据库预测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CTD、Digsee数据库,获取肾损伤等相关靶点,整合分析获取九香虫肾保护靶点。采用String分析蛋白质的互作关系,通过Enrichr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及作用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最后采用iGEM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九香虫活性成分93种,可作用于288个靶点,进一步分析发现核心成分49种、核心靶点36个,主要作用通路91条。结论阿斯吡嗪、亚麻酸、1,2-脱氢-N-乙酰基多巴胺及NOS3、ALOX5、HDAC4、RELA等可能是九香虫肾保护作用的潜力成分与靶点,其机制可能与肾素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花生四烯酸代谢、VEGF信号通路、精氨酸代谢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香虫 肾保护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金钗石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段灿灿 王清纯 +7 位作者 赵泽粉 蔡秋雪 刘方 晏仁义 何天目 王雅芝 李桂琳 张建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10,共10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金钗石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获取金钗石斛中的化学成分,将成分录入TargetNet数据库以获取潜在靶点,再将靶点导入CTD数据库检索相关疾病,导入D...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金钗石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获取金钗石斛中的化学成分,将成分录入TargetNet数据库以获取潜在靶点,再将靶点导入CTD数据库检索相关疾病,导入DAVID数据库获取靶点的基因功能及作用通路。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及"靶点-疾病"网络等进一步可视化整合分析。并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关键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金钗石斛中47个成分,可作用于88个靶点,进一步分析可知Nobilin D、Nobliomethylene、decumbic acid B、(+)-dendrolactone、(-)-denobilone A和Nobilin等成分是金钗石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可作用于MIF、ERS2、CYP19A1、ABCG2、TLR9和DRD5等关键靶点,通过调节Sphingolipid signaling pathway、Cocaine addiction及Serotonergic synapse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金钗石斛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规律,为深入开展金钗石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钗石斛 神经系统疾病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艾迪注射液抗肿瘤定位及分子机制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段灿灿 何天目 +2 位作者 陈宽 马逸飞 张建永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45-1349,共5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艾迪注射液抗肿瘤部位的定位及分子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获取艾迪注射液四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以“里宾斯基五原则”为依据,进一步筛选活性化合物。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作用靶点,CTD数据库查询对...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艾迪注射液抗肿瘤部位的定位及分子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获取艾迪注射液四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以“里宾斯基五原则”为依据,进一步筛选活性化合物。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作用靶点,CTD数据库查询对应的不同部位肿瘤疾病并进行分类。利用Cytoscape软件与OmicShare平台构建“化合物-靶点”“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最后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DAVID)对靶点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到艾迪注射液中活性化合物294个,可作用靶点265个,疾病主要定位在消化系统肿瘤(原发性肝癌)及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癌)上,作用通路主要富集在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药物代谢、视黄醇代谢及癌症通路等。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艾迪注射液的抗肿瘤定位,及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规律,可为其临床应用及深入开展其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迪注射液 肿瘤定位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附子汤的主要活性成分、临床定位及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雅芝 段灿灿 +1 位作者 何天目 张建永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461-475,共15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索附子汤的临床定位及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并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及TCMSP数据库获取附子汤中5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以OB≥30%、DL≥0.18作为筛选条件获得其活性成分。采用T...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索附子汤的临床定位及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并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及TCMSP数据库获取附子汤中5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以OB≥30%、DL≥0.18作为筛选条件获得其活性成分。采用TargetNet数据库对活性成分进行潜在靶点预测,以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学成分-靶点网络、靶点器官定位、靶点-疾病-疾病分类网络,同时运用STRING数据库对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采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附子汤中78个活性成分,可作用于131个靶点,这些靶点的作用部位主要分布于心、肝、肺、肾等器官,作用机制主要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甾体激素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甲状腺激素信号等通路有关。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附子汤作用部位主要集中在肝脏和心脏,从而为阐明附子汤保肝护肝、改善心功能等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汤 网络药理学 富集分析 临床定位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自噬与凋亡在斑蝥素致大鼠肝毒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天目 陈宽 +4 位作者 熊丽娟 林可欣 陆椗瑒 李晓飞 张建永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5,共10页
目的探讨斑蝥素(cantharidin,CTD)致大鼠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毒理学机制。方法采用不同剂量CTD(0.0614,0.0921,0.1841 mg·kg^(-1))连续灌胃SD大鼠28 d,检测肝脏指数和血清肝功能指标,HE染色评估肝脏病... 目的探讨斑蝥素(cantharidin,CTD)致大鼠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毒理学机制。方法采用不同剂量CTD(0.0614,0.0921,0.1841 mg·kg^(-1))连续灌胃SD大鼠28 d,检测肝脏指数和血清肝功能指标,HE染色评估肝脏病理变化。进一步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自噬和细胞凋亡通路蛋白。结果CTD干预后肝脏指数显著升高,生化指标ALT、AST、LDH、ALP和T-Bil显著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肝脏组织出现结构破坏和中央静脉扩张等病理变化;GRP78、CHOP、ATF4、Beclin-1、LC3、Caspase-3、Caspase-8和Bax/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子对接结果显示,GRP78、ATF4和Beclin-1与CTD对接结果良好。结论CTD可激活大鼠ERS,进一步激活自噬,诱导下游凋亡,研究结果可为CTD诱导的DILI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素 药物性肝损伤 内质网应激 自噬 凋亡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索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机制 被引量:20
7
作者 何天目 段灿灿 +1 位作者 李晓飞 张建永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8-405,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冠状病毒肺炎潜在靶点及分子机制,为揭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网络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获取血必净注射液主要活性成分,通过ETCM、T...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冠状病毒肺炎潜在靶点及分子机制,为揭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网络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获取血必净注射液主要活性成分,通过ETCM、TCMSP及Targetnet在线数据库预测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CTD及OMIM数据库获取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靶点;整合分析获取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冠状病毒肺炎的靶点;采用STRING分析靶点蛋白的互作关系;通过Enrichr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及作用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最后采用iGEMDOCK软件对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血必净注射液中活性成分30个,可作用于222个靶点,进一步分析其治疗冠状病毒肺炎的17个核心成分与18个核心靶点,主要作用于甲型流感,NF-κB、HIF-1及VEGF等信号通路。发现与关键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羟基红花黄色素A、绿原酸及丹酚酸B等。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冠状病毒肺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可为其治疗COVID-19潜在网络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代谢组学在中药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何天目 张建永 李晓飞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3962-3970,共9页
中药的肾毒性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进行有效监测与防治。目前,生化及病理指标检测是最主要的研究手段,但存在灵敏度差、有创伤等问题。近年来,代谢组学因其系统性优势在中药肾毒性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且已取得一系列成果。然而要... 中药的肾毒性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进行有效监测与防治。目前,生化及病理指标检测是最主要的研究手段,但存在灵敏度差、有创伤等问题。近年来,代谢组学因其系统性优势在中药肾毒性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且已取得一系列成果。然而要实现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仍需要进行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进一步证实。对目前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肾毒性的毒效学、生物标志物及毒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中药肾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中药 肾毒性 生物标志物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斑蝥致肝、肾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何天目 张建永 +1 位作者 刘流 李晓飞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310-3315,共6页
芫菁科昆虫斑蝥(Mylabris)是我国经典大毒抗肿瘤中药之一,斑蝥素(cantharidin,CTD)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因其具有独特的升白提高免疫的优势,斑蝥素类上市中药大品种已成为目前临床联合化疗的主流用药。然而,民间常因为误食、多食频发斑蝥... 芫菁科昆虫斑蝥(Mylabris)是我国经典大毒抗肿瘤中药之一,斑蝥素(cantharidin,CTD)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因其具有独特的升白提高免疫的优势,斑蝥素类上市中药大品种已成为目前临床联合化疗的主流用药。然而,民间常因为误食、多食频发斑蝥中毒事件,临床应用也常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肝、肾毒性。其靶器官损伤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极大地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因此亟须厘清斑蝥病理损伤及毒理机制。本文对近年来斑蝥致肝、肾毒性研究进行综述,探析其共性毒性规律、毒理机制及减毒保护策略,以期为斑蝥的减毒策略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 机制 肝毒性 肾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