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生岗前培训反馈评价分析对提高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质量的作用分析
1
作者 石柳 何姗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4期0001-0004,共4页
探讨护生岗前培训反馈评价分析对提高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2020年12月接收的10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岗前培训)与实验组(实施基于反馈评价分析的岗前培... 探讨护生岗前培训反馈评价分析对提高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2020年12月接收的10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岗前培训)与实验组(实施基于反馈评价分析的岗前培训),每组各含50名护生,比较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以及对所接受培训的满意度与反馈环节效果的评价结果。结果 实验组护生在吸痰、雾化、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生的引导性反馈体验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生在培训方式、培训效果、培训态度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反馈评价分析的岗前培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护生在多个方面的理论与实操水平,取得更加显著的反馈评价效果,并提升护生对所接受培训的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生岗前培训 实习反馈评价 考核成绩 满意度 临床护理带教 工作质量
下载PDF
引导性反馈在高职护生核心护理技能培育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
作者 梁柳江 何姗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3期0029-0032,共4页
探究在高职护生核心护理技能培育中,应用引导性反馈的效果以及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选取于2019.08-2021.08期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入职的100名护生,以随机数字法为分组方法,将护生分为对照组(n=50,常规培训法)和实验组(n=50,多元... 探究在高职护生核心护理技能培育中,应用引导性反馈的效果以及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选取于2019.08-2021.08期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入职的100名护生,以随机数字法为分组方法,将护生分为对照组(n=50,常规培训法)和实验组(n=50,多元引导反馈式教学法培训),比较两组的培训满意度、培训有效性评分、引导性反馈体验量表(DES)评分、培训后考核成绩及追踪考核成绩。结果 培训后,实验组的培训满意度、培训有效性评分、DES评分、培训后考核成绩及追踪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高职护生核心护理技能培育中,应用多元引导反馈式教学法的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显著改善培训的效果,提升护生的护理操作规范和质量,增强其培训满意度,进而使得护生考核成绩及追踪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性反馈 高职护生 护理技能培育
下载PDF
肿瘤医院护士对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护理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韦丹丹 雷奕 何姗蔓 《中国临床护理》 2020年第5期462-464,共3页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管理的工作缺陷与需求。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深入访谈10名肿瘤医院呼吸内科及胸瘤外科护士。结果通过对资料阅读、分析和整理提出4个主题:患者能理解及配合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对肺癌...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管理的工作缺陷与需求。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深入访谈10名肿瘤医院呼吸内科及胸瘤外科护士。结果通过对资料阅读、分析和整理提出4个主题:患者能理解及配合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对肺癌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对健康教育信心不足;对靶向药物不良反应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结论护士对靶向药物知识掌握情况有待加强,应通过医护合作、规范化的培训提高护士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口服靶向药物 质性研究
下载PDF
基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的预防策略对全麻复苏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
4
作者 覃慧婷 舒婷 +1 位作者 何姗蔓 谢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137-0140,共4页
探究在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预防措施在小儿全麻苏醒期的干预有效性。方法 此次研究以本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接受全麻治疗的儿童8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化方法将其分成两组,各44名。对照组接受常规麻醉护理,... 探究在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预防措施在小儿全麻苏醒期的干预有效性。方法 此次研究以本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接受全麻治疗的儿童8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化方法将其分成两组,各44名。对照组接受常规麻醉护理,干预增加基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的预防策略干预。在此基础上,评估两组患儿在苏醒期的躁动评分、坠床及非计划拔管发生率、躁动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个小组患儿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评分对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小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分别为15.91%和0.00%,与对照组相比(38.64%、9.0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未出现坠床的不良事件。结论 开展基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的预防策略有助于降低小儿麻醉苏醒期的非计划拔管、躁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复苏 不良事件 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 预防策略 干预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