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种选择和滩地高程对红树林修复早期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彭逸生 庄雪茵 +4 位作者 赵丽丽 王梓豪 高均超 王炳新 何姿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6,共10页
发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高效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红树林的固碳效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探究了树种及滩地高程条件对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早期的固碳效果的影响,为基于碳汇功能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选址、选种... 发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高效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红树林的固碳效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探究了树种及滩地高程条件对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早期的固碳效果的影响,为基于碳汇功能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选址、选种提供参考。选取广东省汕头市牛田洋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中3个种植块为研究对象,分别为高潮位区桐花树(HAc,high-intertidal Aegiceras corniculatum)、低潮位区无瓣海桑(LSa,lowintertidal Sonneratia apetala)和高潮位区无瓣海桑(HSa,high-intertidal S.apetala)。在造林2,3 a后,分别测定及估算植物生长指标、生物量、碳储量以及表层土壤(0~60 cm)的理化性质指标及碳储量等参数,分析树种与滩地高程对红树林群落储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定植发育过程带来了土壤的酸化、盐化及养分(TOC、TN、TP)积累,同时碳的外源供给比例随着造林时间增加而增加。造林3 a后,在相同潮位条件下,相比外来树种无瓣海桑[植物碳密度(16.00±3.76)t·hm^(-2);系统碳密度(48.54±2.38 t·hm^(-2))],乡土树种桐花树凭借较高的植株密度获得了更高的单位面积碳储量[植物碳密度(36.16±2.35)t·hm^(-2);系统碳密度(70.14±3.15)t·hm^(-2)]。而淹水胁迫促进了无瓣海桑幼苗生物量及碳储量的积累,长时间的潮汐冲刷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和稳定性。因此,低潮位无瓣海桑群落的碳密度[植物碳密度(34.59±8.85)t·hm^(-2);系统碳密度(61.03±2.57)t·hm^(-2)]显著高于高潮位,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颗粒态碳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碳储量 红树林 树种选择 滩地高程
下载PDF
大型底栖动物扰动对红树林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
作者 彭逸生 杨玉婷 +3 位作者 梁晋 胡博文 刘建新 何姿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7,共11页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作用是促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过程。大型底栖动物可以改变沉积物理化性质,驱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对红树林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生物...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作用是促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过程。大型底栖动物可以改变沉积物理化性质,驱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对红树林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扰动和其对微生物群落、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的研究现状,分别综述了大型底栖动物和微生物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扰动对红树林微生物生态功能调控的物理和化学关联,展望了大型底栖动物-微生物-红树林在群落组成、互作机制和生态功能上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大型底栖动物 微生物群落 生物扰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对华南地区感潮河流碳分布格局的影响
3
作者 徐娟 李秋艳 +3 位作者 林巧云 闫雨 何姿莹 陈仲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7-1155,共9页
河流是陆海碳输送的主要通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碳分布格局将会改变.本研究于2019年11月(枯水期)和2020年7月(丰水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潭江流域干支流开展有机碳、无机碳等水质指标监测,基于土地... 河流是陆海碳输送的主要通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碳分布格局将会改变.本研究于2019年11月(枯水期)和2020年7月(丰水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潭江流域干支流开展有机碳、无机碳等水质指标监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划定流域分区和沿河岸不同距离(500、1000、1500、2000和2500m)缓冲区,采用差异性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手段,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对华南地区感潮河流碳浓度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水体TOC(总有机碳)、TIC(总无机碳)平均值分别为(3.50±0.92)(2.61±2.10)mg/L,区域TOC、TIC浓度存在时空分布差异,丰水期TOC、TIC浓度均显著高于枯水期,感潮区TOC浓度显著高于非感潮区,建设用地占比高、林地占比低的核心城市生态区河流的TOC浓度较高.②1500m缓冲区是流域内景观格局对碳浓度变化作用最强的河岸带宽度,对碳的总解释率为20.03%;城市区域的排放对有机物浓度影响严重,耕地、林地的拦截吸附作用使得河流中的有机碳浓度相对较低,连片坑塘、养殖池等对河流中营养盐浓度的影响较大.③水体中碳、氮、磷等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水体污染与生活污水排放、养殖生产活动和农业面源污染等有关.因此,加强缓冲区坑塘、养殖池等的污染控制以及建成区与河流间绿化建设,是控制潭江等华南地区感潮河流中碳浓度以及入海碳通量的关键管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感潮河流 总有机碳(TOC) 总无机碳(TIC)
下载PDF
硬笔·儿童组
4
作者 冯丞麒 胡普耀 +192 位作者 赵美淇 刘晟祺 周琪轩 王笑然 黄雨桐 吕贺男 王炜恬 程天启 范睿宸 李丹 何牧洢 杨桐非 马天宇 王嘉欣 肖因之 赵家熙 廖国澎 孙熙湘 艾子涵 于铭轩 何姿莹 王歆怿 马玉航 齐孟研 吴诗妤 蔡溯端 吴轩宇 张云禅 闫可佳 王鹤睿 王骏泓 覃子轩 方子墨 秦佳乐 桂哲浩 江佩瑶 周昱彤 李页祎 季欢馨 刘璟源 李之渊 邹喆熙 袁博洋 邹明阳 郭晟炜 伍思成 杨佳锐 李浩申 谭梓桐 谢鑫媛 朱丽媛 戴鑫 王雨泽 穆昊东 谢芷妍 洪语萱 邵明锐 曾子涵 申培瑶 李瑾涵 王孟昊 侯宇辰 王羽扬 仇昕溢 杨煜祺 陈万象 张泽嘉 汪东晓 宋曜辰 周家祎 王梓瑜 李雨潇 刘沐雨 王骐驭 郑欣宜 史亮亮 孙睿宸 孙奕博 王家辰 孙忆诺 张子衡 尚子涵 黄元谦 章欣妍 周旭尧 黄渝恒 冯田雨 崔程程 张艺朵 马李晨月 王禹博 张恩祺 沈鋆萱 孙澜悦 王佳轩 陈皓宇 王佳琪 王浩轩 秦际超 周文杰 李书菡 关焯文 刘承坤 王宝锐 王宣然 王一同 刘承祥 江子尚 樊力维 彭玥睿 黄浩 付旭晨 宋欣扬 王烁涵 王冠中 梁义童 张朔源 汪钰涵 苏碧泽 张清岳 钱昱帆 李嘉轩 刘启荣 罗景鸿 朱苇函 李子墨 王兆颉 沈肄雯 吴雨桐 侯思佟 江语晨 张家豪 刘璐嘉 朱宸瑶 蒋依一 曾子晗 李依珊 彭哲宇 杨皓杰 谭鼎烨 张芸熙 杨东霖 刘紫琪 白彬灼 包栩宁 张心然 祁慧敏 田洧米 王馨悦 陶圣祖 贺宸轩 罗乐易 尹沐晨 汪宸羲 郭至祺 张煜翔 马振鸣 谢梓佟 王垚祯 王梦涵 温子涵 马韵祺 蒋骏杰 张峻锋 王雨馨 蓝强 曾毅骐 刘盈月 梁筱雅 彭炜栋 王博彦 盛恒毅 时煜涵 马钰翔 廉佳霖 杨毅 农泺霖 庞力玮 霍然 白自琪 郭姝廷 杨秋月 肖宗其 孙靖然 宋墨阳 徐子安 戴泽茜 杨雨琪 李嘉钰 李悦瞳 刘羿溪 陈震轩 张梓盺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2021年第10期175-188,共14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