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雅文 何小谷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4期370-374,共5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排他性诊断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2020年由22个国家30位专家组成的国际专家小组发布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排他性诊断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2020年由22个国家30位专家组成的国际专家小组发布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新定义,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新的命名更恰当地体现了疾病发生与代谢功能障碍的密切关系。结直肠息肉是消化道的良性肿瘤,但结直肠癌大部分由结直肠腺瘤性息肉进展而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结直肠癌均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相关文献也表明结直肠息肉与代谢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相关性,MAFLD与结直肠息肉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但二者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本文就MAFLD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结直肠息肉 肥胖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代谢综合征
下载PDF
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嘉兴 何小谷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364-366,406,共4页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CRC)的癌前病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已被广泛研究。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均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两者的发病因素及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相关性。胆囊良性疾病导致结直肠息肉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CRC)的癌前病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已被广泛研究。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均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两者的发病因素及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相关性。胆囊良性疾病导致结直肠息肉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胆汁暴露、基因突变、胆汁酸-肠道菌群轴作用和病因共享。该文就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胆囊良性疾病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胆囊切除与大肠癌 被引量:7
3
作者 何小谷 罗和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22-224,共3页
关键词 胆囊切除 大肠癌
下载PDF
维生素K_3通过延迟整流钾通道影响豚鼠结肠平滑肌收缩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小谷 罗和生 黎俊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研究维生素K3对豚鼠结肠平滑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和平均张力的影响,和对细胞膜延迟整流钾通道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治疗肠痉挛的机制。方法将豚鼠处死后取5cm左右长的结肠,用张力换能器测量(40,100,400)μmol/L维生素K3对肌条收缩... 目的研究维生素K3对豚鼠结肠平滑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和平均张力的影响,和对细胞膜延迟整流钾通道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治疗肠痉挛的机制。方法将豚鼠处死后取5cm左右长的结肠,用张力换能器测量(40,100,400)μmol/L维生素K3对肌条收缩频率和平均张力的影响,再将肌条消化得到单个豚鼠结肠平滑肌细胞,用K(v)电级内液充灌玻璃微电级,分别用台氏液和含40μmol/L,100μmol/L,400μmol/L的维生素K3的台氏液灌流。以-40mV为钳制电压钳制细胞,20mV为阶跃,检测K(v)。每检测1个浓度维生素K3后均用台氏液洗脱1min。结果40μmol/L,100μmol/L,400μmol/L维生素K3可减弱豚鼠结肠平滑肌的收缩频率和平均张力(40,100,400)μmol/L,维生素K3相对正常组的频率分别下降了(21.4±2.16)%,(42.3±3.24)%,(66.5±3.67)%(P<0.05),张力分别减少了(23.6±2.64)%,(46.7±2.96)%,(69.7±3.23)%(P<0.05)。40μmol/L,100μmol/L,400μmol/L维生素K3作用下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峰值相对正常组分别增加了(44.04±4.36)%,(92.05±6.34)%,(115.89±6.41)%,(P<0.05)。结论维生素K3能浓度依赖性的减弱平滑肌条的收缩频率和平均张力,并增强延迟整流钾通道的开放,这可能是其治疗胃肠痉挛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平滑肌 延迟整流钾电流 膜片钳 张力换能器
下载PDF
eIF4E、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郑永芳 方向明 何小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122-1127,共6页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胃黏膜...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胃黏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02例,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胃癌97例(同时收集距肿瘤边缘2~3 cm的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标本中eIF4E及CDK4的表达。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均未检出eIF4E蛋白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eIF4E的表达差异显著,呈递增趋势( P <0.01),且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胃癌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进展期组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早期胃癌组( P <0.01)。在胃癌癌旁癌前情况组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非癌对应组( P<0.01或P <0.05);且癌旁与相应癌灶eIF4E蛋白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φ=0.343,P <0.01)。CDK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未见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 P <0.01)。胃癌组织中eIF4E与CDK4呈显著正相关( Kappa=0.464,P <0.01),而胃癌前情况组织中eIF4E与CDK4也呈显著正相关( Kappa=0.693,P <0.01)。结论追踪胃癌前情况患者胃黏膜eIF4E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eIF4E高表达可能导致CDK4表达水平增高,这为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寻找胃癌治疗的分子靶点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癌前情况 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
下载PDF
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TGF-β_1、α-防御素和IL-17表达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何小谷 方向明 +2 位作者 汪勇 陈时 邓琴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防御素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45例为消化性溃疡组,同期体检无消化系统疾病者45例为健...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防御素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45例为消化性溃疡组,同期体检无消化系统疾病者45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中TGF-β1、α-防御素和IL-17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消化性溃疡组血清TGF-β1和IL-17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α-防御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根据消化性溃疡部位分组,复合型溃疡组血清IL-17的水平较胃溃疡组和十二指肠溃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GF-β1、α-防御素和IL-17均参与Hp阳性消化性溃疡炎症反应,不同部位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IL-17表达水平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白细胞介素-17 Α-防御素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不同程度低钠血症的预后及短期药物干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小谷 方向明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年第2期201-202,共2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不同程度低钠血症的预后及短期药物干预效果。方法纳入68例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在补充高渗钠基础上联合运用门冬氨酸钾镁,观察其治疗效果,同时对比分析不同程度低钠血症对患者并发症的影... 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不同程度低钠血症的预后及短期药物干预效果。方法纳入68例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在补充高渗钠基础上联合运用门冬氨酸钾镁,观察其治疗效果,同时对比分析不同程度低钠血症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血清钠水平在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作用。结果不同程度血钠水平患者肝功能分级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血钠水平患者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顽固性腹水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钠水平与其并发症密切相关,及早监测患者血钠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并发症及预后转归,补充高渗钠并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低钠血症 预后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何小谷 方向明 +2 位作者 汪勇 陈时 邓琴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476-2478,共3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同时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营养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氨基水杨酸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同时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营养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氨基水杨酸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试验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静脉注射,q12h。两组患者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病情活动指数(CAI)评分,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β、IL-8、CRP水平及MPO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β水平和MPO活性、CAI评分及观察组IL-8、CRP水平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TNF-α、IL-8、CRP水平显著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种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缓解结肠炎症反应与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何小谷 方向明 +2 位作者 陈时 张帆 邓琴 《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8期-,共3页
目的 比较肝炎后肝硬化(VC)和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150例VC患者和90例AC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C组患者87.8% (79/90)为男性,显著高于VC组的65.3%(98/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4,P<0.05)... 目的 比较肝炎后肝硬化(VC)和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150例VC患者和90例AC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C组患者87.8% (79/90)为男性,显著高于VC组的65.3%(98/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4,P<0.05).VC组年龄显著高于AC组[(57.8±7.0)、(52.1±5.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P<0.05).AC组出现蜘蛛痣、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肝掌、男性乳房发育以及肝肿大的比例显著高于VC组[54.4% (49/90)与20.7%(31/150),32.2% (29/90)与4.0%(6/150),68.9%(62/90)与25.3(38/150),8.9%(8/90)与1.3%(2/150),65.6%(59/90)与14.7%(22/150)];VC组出现面色晦暗、脾肿大的比例显著高于AC组[40.7%(61/150)与21.1% (19/90),84.7%(127/150)与64.4%(58/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8.88、35.97、43.90、6.26、65.15、9.68、13.02,P均<0.05).AC组GGT、AST/ALT、ALP、MCV、肝右叶斜径均显著高于VC组[(138.5±31.2)、(62.1±9.6)U/L,2.1±0.3、1.0±0.2,(221.6±31.4)、(118.3±22.8) U/L,(110.4±13.6)、(88.2±11.5) fl,(14.7±1.1)、(11.9±0.9)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90、34.05、29.41、13.51、21.44,P均<0.05).AC组SBP发病率显著高于VC组[14.4%(13/90)与2.9%(10/150)],VC组HCC比例高于AC组[16.7%(15/90)与30.7%(46/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3、5.82,P均<0.05).结论 临床上应注意区分不同的肝硬化,进行差异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eIF4E、C-myc及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英 方向明 +1 位作者 何小谷 张帆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20年第2期102-107,共6页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 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 E,eIF4E)、C-myc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胃黏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02例...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 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 E,eIF4E)、C-myc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胃黏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02例,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胃癌97例(同时收集距肿瘤边缘2~3 cm的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标本中eIF4E、C-myc及CDK4的表达。[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均未检出eIF4E蛋白阳性表达;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逐渐上升(P<0.01),且胃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者、进展期者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早期者(P<0.01)。在胃癌癌旁黏膜组织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非癌对应黏膜组织(P<0.01或P<0.05);而且癌旁与相应癌灶eIF4E蛋白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r=0.343,P<0.01)。C-myc和CDK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均未见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1);胃癌组与胃癌前情况各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52、0.494,P<0.01),而胃癌前情况各组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亦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75、0.694,P<0.01)。[结论]追踪胃癌前情况患者胃黏膜eIF4E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C-myc及CDK4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eIF4E高表达有关,为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癌前情况 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 E C-MYC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
原文传递
维生素K_3通过钙依赖钾通道影响豚鼠结肠平滑肌收缩 被引量:1
11
作者 黎俊 罗和生 何小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8期1981-1984,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K3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的机制。方法采用TD-112S型传感器测量豚鼠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幅值、频率;用EPC10膜片钳放大器测量全细胞模式下细胞膜钙依赖钾电流[IK(Ca)]。结果浓度为40、100、400、800μmol/L的维生素K3作用后,... 目的探讨维生素K3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的机制。方法采用TD-112S型传感器测量豚鼠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幅值、频率;用EPC10膜片钳放大器测量全细胞模式下细胞膜钙依赖钾电流[IK(Ca)]。结果浓度为40、100、400、800μmol/L的维生素K3作用后,肌条收缩频率分别为对照组的79%±4%,58%±5%,33%±4%,12%±3%(均P<0.01)。收缩强度分别为对照组的77%±10%,54%±7%,30%±6%,11%±4%(均P<0.01)。在+60 mV,I K(Ca)值分别为对照组的120%±18%,149%±12%,197%±19%,223%±14%(均P<0.01)。结论维生素K3能抑制平滑肌自发性收缩频率和强度,增强细胞膜IK(Ca),且呈浓度依赖性。其机制与钙依赖钾通道的激活,促进钾离子外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通道 膜片钳术 结肠平滑肌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小谷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5年第5期283-285,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0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每组54例,观察2组患者每天排便及相关症状改善情况等指标,比较其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排...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0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每组54例,观察2组患者每天排便及相关症状改善情况等指标,比较其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排便和症状方面(有效率96.30%)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