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P63在涎腺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
作者 何志秀 李怡宁 +2 位作者 刘来奎 何华伟 王丹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6-128,共3页
目的研究ΔNP63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ΔNP63在涎腺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经华西口腔医院病理科病理确诊为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例68例,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 目的研究ΔNP63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ΔNP63在涎腺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经华西口腔医院病理科病理确诊为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例68例,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ΔNP63表达于涎腺上皮性肿瘤肌上皮样细胞和基底细胞样细胞,ΔNP63在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有差别(P<0.05),恶性肿瘤表达强于良性肿瘤。结论ΔNP63在促进癌细胞增殖与去分化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提示ΔNP63具有一定的原癌基因活性。ΔNP63是良好的肌上皮细胞标记物,与不同指标的联合使用,为涎腺肿瘤鉴别诊断提供一个新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63 涎腺上皮性肿瘤 肌上皮细胞
下载PDF
人和常用实验动物正常涎腺的定量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何志秀 马文波 +2 位作者 卢勇 刘吉余 雷文涛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14-416,共3页
为了更详细准确地掌握人和实验动物涎腺在正常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使在选择动物模型进行涎腺研究时更具科学性,我们首次采用图象分析仪,系统地检测比较了8 种实验动物和人正常涎腺腺泡的大小和腺体内各组织成分的平均体积比。结果发... 为了更详细准确地掌握人和实验动物涎腺在正常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使在选择动物模型进行涎腺研究时更具科学性,我们首次采用图象分析仪,系统地检测比较了8 种实验动物和人正常涎腺腺泡的大小和腺体内各组织成分的平均体积比。结果发现:人和猴的3 种腺体的腺泡大小无明显差异;除兔以外,人的腮腺腺泡最小;人的颌下腺腺泡大于啮齿类动物的颌下腺腺泡而小于其它动物的;除兔的舌下腺腺泡明显较小,羊的舌下腺腺泡明显较大外,其它动物与人无明显差异。粘液腺泡大于浆液和浆粘液腺泡。人体腮腺中腺泡明显少于其它动物,而间质较多;啮齿类动物颌下腺中导管系统的平均体积比远高于其它动物;舌下腺中,啮齿类动物的腺泡较多而间质较少,别的动物各组织成分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涎腺 定量组织学
下载PDF
儿童口腔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及HPV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何志秀 刘来奎 陈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儿童口腔粘膜尖锐湿疣的病毒类型、传播途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等。方法 :回顾 6例被确诊为口腔粘膜尖锐湿疣患儿的临床特点及HE切片 ,并对其中 5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DNA。结果 :儿童口... 目的 :探讨儿童口腔粘膜尖锐湿疣的病毒类型、传播途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等。方法 :回顾 6例被确诊为口腔粘膜尖锐湿疣患儿的临床特点及HE切片 ,并对其中 5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DNA。结果 :儿童口腔尖锐湿疣多发生在 2岁左右 ,发病部位多位于腭部 ,并且多数有家族感染史 ,镜下见棘层上部或角化层常出现灶性凹空细胞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 5例HPV共同抗原全部阳性 ,5例中有 4例HPV16 18_E6阳性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仅 1例HPV6和HPV11同时阳性 ,另 1例初发时HPV6阳性而复发后呈阴性。结论 :儿童口腔尖锐湿疣的病毒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尖锐湿疣 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儿童 原位杂交 临床表现 检测
下载PDF
唇腺活检诊断Sjogren’s综合征──附224例唇腺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志秀 陈列 +1 位作者 王虎 黄雨梅 《华西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83-384,共2页
通过对224例SS患者的唇腺以及5例同时有腮腺的组织学观察,唇腺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1.198例唇腺中腺泡和导管周慢炎细胞浸润,其中≥一个灶/mm2(50个细胞聚集为一个灶)有142例(63%);2.163例导管不同... 通过对224例SS患者的唇腺以及5例同时有腮腺的组织学观察,唇腺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1.198例唇腺中腺泡和导管周慢炎细胞浸润,其中≥一个灶/mm2(50个细胞聚集为一个灶)有142例(63%);2.163例导管不同程度扩张或增生,或二者兼之,导管在Ⅱ级以上改变者115(5.31%);14例导管增生形成上皮岛;3.同程度的腺泡改变有146例,主要表现为腺泡破裂,萎缩,囊性变等。Ⅱ级以上腺泡改变者95例(42.4%)4.间质改变有151例(67.4%)主要表现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浸润等。同时发现,慢炎细胞浸润与导管腺泡改变并非完全平行。按≥一个灶/4mm2或腺泡,导管同时在Ⅱ级以上改变作为诊断标准,敏感性为83.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诊断 唇腺 活组织检查 组织学
下载PDF
头颈及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5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何志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0-122,共3页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或称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是一种主要累及颌面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局部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患。临床上易误诊为肿瘤。自金显宅等1937年和1959年先后报...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或称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是一种主要累及颌面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局部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患。临床上易误诊为肿瘤。自金显宅等1937年和1959年先后报告23例以来,有零星报告200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肉芽肿 头颈部 颌面部 病理
下载PDF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预防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6
作者 何志秀 李永华 +1 位作者 余南珍 张吉兰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12期35-36,共2页
目的:观察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预防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止血措施(静脉滴注缩宫素+宫腔填塞),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子宫背... 目的:观察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预防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止血措施(静脉滴注缩宫素+宫腔填塞),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止血,比较两组产后24 h总出血量、止血起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后24 h总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止血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常规止血措施应用于预防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可减少出血量,缩短止血起效时间,减少产后并发症,其效果优于常规止血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预防 剖宫产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缩宫素 宫腔填塞 出血量
下载PDF
牙源性癌肉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7
作者 何志秀 陈艳 马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1-282,共2页
关键词 牙源性癌肉瘤 病因 病理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口腔鳞癌中粘着斑激酶的表达及意义
8
作者 何志秀 何华伟 +1 位作者 王丹 方美贤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6-878,共3页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人OSCC石蜡切片中的FAK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等方法分析FAK过表达的意义。结...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人OSCC石蜡切片中的FAK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等方法分析FAK过表达的意义。结果免疫组化证实FAK为非均质性表达,主要强表达在癌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在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则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采用前沿区染色计分的结果判断方法,FAK过表达与癌的分期、分化、淋巴结转移相关性显著;多因素分析显示,FAK过表达可作为判断口腔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口腔鳞癌前沿区的FAK过表达为有价值的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病理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着斑激酶 口腔鳞状细胞癌 预后
下载PDF
低浓度碘伏液与1%苯扎溴铵液对产妇产后预防感染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何志秀 《抗感染药学》 2017年第2期404-406,共3页
目的:比较低浓度碘伏液与1%苯扎溴铵溶液对产妇产后预防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分娩产妇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产后给予1%苯扎溴铵溶液擦洗切口预防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 目的:比较低浓度碘伏液与1%苯扎溴铵溶液对产妇产后预防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分娩产妇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产后给予1%苯扎溴铵溶液擦洗切口预防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0.02%~0.03%碘伏冲洗、擦拭会阴预防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以及伤口愈合率和湿疹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为73.81%(P<0.05),伤口愈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为76.19%(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的发生率和湿疹的发生率分别为23.81%和0.00%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5.24%和21.43%(P<0.05)。结论:采用低浓度碘伏液预防产妇产后感染的效果优于1%苯扎溴铵溶液,可缓解产妇产后疼痛,以及降低湿疹的发生率,提高了伤口愈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碘伏液 苯扎溴铵 产后感染 预防感染
下载PDF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对周围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3
10
作者 高庆红 王昌美 +4 位作者 温玉明 李龙江 何志秀 杨明仲 张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组织病理学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家兔 9只 ,任取 1只作正常对照 ,其余 8只随机分为 4组 ,每组家兔双耳耳后静脉分别注射平阳霉素或鱼肝油酸钠 ,每天观察耳后静脉改变 ,并于注射后第 2、7、14、2 1天...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组织病理学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家兔 9只 ,任取 1只作正常对照 ,其余 8只随机分为 4组 ,每组家兔双耳耳后静脉分别注射平阳霉素或鱼肝油酸钠 ,每天观察耳后静脉改变 ,并于注射后第 2、7、14、2 1天处死动物 ,通过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家兔耳后静脉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平阳霉素注入后 ,对血管内皮细胞及管壁组织产生非特异性损伤 ,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 ,管壁增厚 ,管腔缩窄 ,最终闭锁 ,局部组织反应轻微 ;而鱼肝油酸钠注入后 ,血管腔内形成血栓 ,血栓机化 ,导致血管结构消失 ,局部组织反应严重 ,有坏死现象出现。结论 :平阳霉素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 (或畸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周围血管 组织病理学 血管病 局部注射
下载PDF
透明质酸钠与强的松龙治疗兔实验性颞颌关节骨关节炎的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史宗道 杨峰 +2 位作者 何志秀 史冰 杨名仲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兔实验性颞颌关节骨关节炎的效果 ,并与强的松龙进行比较。另对透明质酸钠的治疗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 12只日本大耳白兔 ,在双侧颞颌关节上腔各注射1.6 %木瓜蛋白酶溶液 0 .2 ml,3天后右侧...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兔实验性颞颌关节骨关节炎的效果 ,并与强的松龙进行比较。另对透明质酸钠的治疗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 12只日本大耳白兔 ,在双侧颞颌关节上腔各注射1.6 %木瓜蛋白酶溶液 0 .2 ml,3天后右侧再注射 0 .2 ml以诱发程度不同的骨关节炎。除 1只兔意外死亡外 ,11只兔均存活至预期时间。于末次注射后 1周 ,用 6只兔每周在双侧关节上腔各注射透明质酸钠 1.3mg作为实验组。另 5只兔双侧关节上腔各注射强的松龙 1.6 m g作为对照组。连续 4次。疗程结束后第 3、5及 7周分批处死动物 ,对关节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疗程结束后第 3、5及 7周 ,对照组双侧关节均可见明显结构破坏 ,以右侧较重 ;主要表现为纤维软骨变性 ,软骨变薄或脱落 ,关节面可见以不成熟的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的不完全修复。实验组纤维软骨病变多表现为细胞轻度减少 ,纤维变性 ,甚至局部表层软骨缺损 ,周围软骨细胞簇状增生 ,数量增多 ,骨关节炎病理记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透明质酸钠有修复和保护软骨的作用 ,强的松龙无助于软骨的修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颌关节骨关节炎 透明质酸钠 强的松龙 治疗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12
作者 何志秀 《药品评价》 CAS 2016年第B12期117-117,共1页
目的:探讨针对经前期综合征患者,观察选择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经前期综合征患者136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68例):临床选择多虑平+... 目的:探讨针对经前期综合征患者,观察选择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经前期综合征患者136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68例):临床选择多虑平+谷维素进行治疗;B1组(观察组68例):临床选择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经前综合症疗效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在经前综合症疗效方面,B1组优于B2组患者明显(P<0.05);在HAMA分值下降的幅度方面,B1组高于B2组患者明显(P<0.05);B1组与B2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均未表现出疾病并发症的情况。结论:针对经前期综合征患者,临床选择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案进行治疗,在提高疗效等方面表现出显著意义,凸显此种方案治疗经前期综合症疾病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 加减 经前期综合症
下载PDF
口腔癌前沿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来奎 李怡宁 +2 位作者 江宏兵 何志秀 易新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_2 (MMP_2 )在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观察MMP_2在口腔癌生长前沿区与中央区细胞中的表达分布特点 ,并分别与颈淋巴结转移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_2 (MMP_2 )在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观察MMP_2在口腔癌生长前沿区与中央区细胞中的表达分布特点 ,并分别与颈淋巴结转移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口腔癌原发灶均有MMP_2表达 ,在口腔癌生长前沿区细胞的表达明显强于中央区 (P <0 0 1) ,呈条带状分布 ;口腔癌前沿区细胞MMP_2表达强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呈正相关 (P <0 0 5 ) ,而中央区MMP_2表达强度与颈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 )。结论 口腔癌生长前沿区细胞MMP_2表达明显强于中央区 ,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可作为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细胞基质 金属蛋白酶-2 MMP-2 基因表达 颈淋巴结转移 肿瘤侵袭
下载PDF
腮腺包块688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的评估 被引量:8
14
作者 卢勇 吴兰雁 +2 位作者 何志秀 贾问炬 刘臣恒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9-182,共4页
回顾性分析了688例腮腺区包块冰冻切片诊断、石蜡切片诊断和术前临床诊断的资料,其中良性病变533例(77.5%),恶性病变为155例(22.5%)。良、恶性病变的冰冻诊断确诊率分别为92.3%和65.2%,良性病变误... 回顾性分析了688例腮腺区包块冰冻切片诊断、石蜡切片诊断和术前临床诊断的资料,其中良性病变533例(77.5%),恶性病变为155例(22.5%)。良、恶性病变的冰冻诊断确诊率分别为92.3%和65.2%,良性病变误为恶性病变或恶性病变误为良性病变的分别为1.3%和9.7%,良、恶性病变定性正确(类型有误或未定类型)的分别为6.4%和25.2%。冰冻切片诊断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使临床医生在术中快速了解包块的性质。文中讨论了冰冻切片诊断的优缺点及在腮腺包块外科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包块 冰冻切片 诊断 鉴别 涎腺肿瘤 延腺炎
下载PDF
氧自由基对口腔粘膜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动物模型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谦明 李秉琦 +5 位作者 刘一 何志秀 蔡益新 易先德 雷松 张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5-67,T003,共4页
经肉眼、光镜、电镜的形态学研究结果发现,甲基紫精诱导的氧自由基损伤金黄地鼠口腔粘膜模型的病理本质是一种急性非特异性坏死溃疡性炎症;整个过程可人为分为三期:变性坏死期(3日前),坏死修复并存期(4~6天),修复反应期(7天以后)。
关键词 自由基 口腔粘膜疾病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流式细胞DNA分析及意义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莉 何志秀 +3 位作者 吴兰雁 蔡益新 黄河长 雷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学各项指标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HL)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细胞类型及预后的关系和流式细胞学对NHL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5 0例口腔颌面部NHL及 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 (RLN)石蜡包埋组织的...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学各项指标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HL)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细胞类型及预后的关系和流式细胞学对NHL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5 0例口腔颌面部NHL及 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 (RLN)石蜡包埋组织的DNA倍体、细胞周期各参数 ,并分析各参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0例RLN皆为二倍体 ,而NHL二倍体率为 5 4 % ,异倍体率为 4 6 %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SPF值、S +G2 /M值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SPF值、S +G2 /M值随肿瘤的恶性程度增大而增大。结论 :口腔颌面部淋巴瘤流式细胞学检测具有一定诊断学价值 ,但其运用一定要与形态学相结合。同时SPF、S +G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DNA分析 意义 流式细胞学 反应性增生淋巴结
下载PDF
口腔黏膜组织结构及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增龄性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红梅 杨娅 +4 位作者 周敏 郑晓晖 王智 何志秀 李秉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组织结构及DNA损伤修复功能 (以P5 3蛋白表达为指标 )的增龄性变化 ,探讨老年人好发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不同年龄健康人的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作为实验对象 ,分别采用常规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P...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组织结构及DNA损伤修复功能 (以P5 3蛋白表达为指标 )的增龄性变化 ,探讨老年人好发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不同年龄健康人的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作为实验对象 ,分别采用常规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P法 ) ,研究各组口腔黏膜组织结构特征及P5 3蛋白表达情况 ,并用半定量法对SP染色结果进行判定。结果 ①随年龄的增长 ,口腔黏膜组织结构发生系列变化 ;②随年龄增长 ,口腔黏膜组织中P5 3阳性表达率增高 ,染色分值也呈上升趋势 (P <0 0 5 )。结论 口腔黏膜组织结构及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增龄性变化可能是老年人口腔上皮易发生癌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 组织结构 DNA损伤修复功能 增龄性变化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鳞癌肿瘤厚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温玉明 陈亚多 +6 位作者 王大章 王昌美 廖小宜 刘松筠 周志瑜 陈列 何志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9-302,共4页
测量50例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临床肿瘤厚度和59例患者病理肿瘤厚度及区域淋巴结有否转移,利用 ROC 曲线评价发现,患者临床肿瘤厚度和病理肿瘤厚度的阈值分别为12mm和5mm,当患者肿瘤厚度大于阈值时,其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明显增加,... 测量50例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临床肿瘤厚度和59例患者病理肿瘤厚度及区域淋巴结有否转移,利用 ROC 曲线评价发现,患者临床肿瘤厚度和病理肿瘤厚度的阈值分别为12mm和5mm,当患者肿瘤厚度大于阈值时,其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明显增加,对这些患者均应施行同期颈淋巴结清扫术。本文的结果还表明:临床肿瘤厚度和病理肿瘤厚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肿瘤表面最大直径和肿瘤厚度之间无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肿瘤 鳞癌 肿瘤厚度
下载PDF
615例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怡宁 何志秀 +1 位作者 刘来奎 何华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4-206,210,共4页
目的 探讨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6 15例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部位分布、发病年龄、性别及组织学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 15例小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腺瘤 2 6 5例 ,癌 35 0例 ,良恶性肿瘤之比为 1∶1 3。良性肿瘤... 目的 探讨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6 15例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部位分布、发病年龄、性别及组织学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 15例小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腺瘤 2 6 5例 ,癌 35 0例 ,良恶性肿瘤之比为 1∶1 3。良性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 (81 1% ) ,其次为肌上皮瘤 (14 7% )。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最常见 (32 9% ) ,其次为粘液表皮样癌 (2 1 4 % ) ,腺癌 (11 7% )。小涎腺上皮性肿瘤以腭部最为好发 ,分别占良、恶性肿瘤的 77 0 %和 6 0 .0 %。腺瘤中女性患者 (5 1 3% )稍多于男性 (4 8 7% ) ;小涎腺癌患者中男性 (5 6 3% )多于女性(4 3 7% )。小涎腺腺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 4 0 9岁 ,小涎腺癌平均发病年龄 4 9 1岁 ,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显著高于良性肿瘤 (P <0 0 5 )。结论 小涎腺上皮性肿瘤在病理类型构成比、部位、年龄、性别分布上具有其独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涎腺 肿瘤 上皮性
下载PDF
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艳 何志秀 +1 位作者 吴兰雁 刘来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研究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 73例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学研究并对有随访资料的患者进行Kaplan_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 研究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 73例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学研究并对有随访资料的患者进行Kaplan_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多发于 4 0~ 6 0岁的男性 ,腭部和牙龈多见。临床分期以I期最多 ;病理分型中结节型多见 ,其次是雀斑样型和表浅扩散型 ;按细胞形态分型以混合细胞型最为多见 ,其次是上皮样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有随访资料的 4 3例患者 3年生存率为 19 86 % ,5年生存率为 11 91% ;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和治疗方法与预后有关 (P <0 0 5 )。黑斑与病理分型有关 (P <0 0 5 ) ,黑斑多见于雀斑样型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 ,且预后较好。结论 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预后差的恶性肿瘤 ;有无黑斑和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病理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 病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