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MP2、TTF-1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何惠嫦 黄瑾 +2 位作者 陈应智 高海洋 相媛媛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732-1735,共4页
目的探讨上皮膜蛋白2(EMP2)与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9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起初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包括单纯型、复杂型、不典型增... 目的探讨上皮膜蛋白2(EMP2)与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9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起初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包括单纯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经过10年随访发展和没有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标本107例,其中正常子宫内膜标本28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癌变标本51例,子宫内膜癌标本28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标本中EMP2、TTF-1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M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7%、33.3%、82.1%,依次递增,TTF-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67.9%、45.1%、35.7%,依次递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P2阳性者的比例随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TF-1阳性者的比例随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P2、TTF-1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增生发展至子宫内膜癌的过程,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膜蛋白2 甲状腺转录因子1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增生症 子宫内膜增生症癌变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对妊娠结局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惠嫦 曹伍兰 陈宏霞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9期1639-1640,共2页
目的 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妊娠≤34周的早发重度子痫前期病例36例,按发病孕周分成A组28~31周13例和B组32~34周23例。分析发病孕周、终止妊娠孕周、孕周延长时间、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胎儿及新... 目的 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妊娠≤34周的早发重度子痫前期病例36例,按发病孕周分成A组28~31周13例和B组32~34周23例。分析发病孕周、终止妊娠孕周、孕周延长时间、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率和小于孕龄儿发生率。结果 两组病例均没有孕产妇死亡和子痫发生,但围产儿的预后差异有显著性,B组围产儿死亡率及发病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在终止妊娠前短期的保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减少围产儿死亡率及提高生成率,发病孕周早围产儿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 妊娠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
3
作者 阮慧敏 何惠嫦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4期70-73,共4页
目的:针对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行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LLS)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及对患者盆底功能、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病例均为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度POP患者,来源时间段为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 目的:针对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行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LLS)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及对患者盆底功能、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病例均为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度POP患者,来源时间段为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行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LL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POP情况、盆底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较于术前,两组患者POP情况均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20(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PFIQ-7)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S、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应用于重度POP治疗均有效,但LLS对患者盆底功能的改善效果更明显,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腹腔镜 侧腹壁悬吊术 骶骨固定术
下载PDF
产科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惠嫦 陈泳珊 曹伍兰 《海南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对我院近3年做产科子宫切除的孕产妇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子宫切除发生率的高低与产前保健预防、产时产后的处理密切相关;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破裂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和... 目的探讨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对我院近3年做产科子宫切除的孕产妇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子宫切除发生率的高低与产前保健预防、产时产后的处理密切相关;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破裂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和DIC是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结论做好孕产妇监测和计划生育,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提高警惕做好抢救的相关准备,可以有效地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出血 子宫切除 治疗
下载PDF
EMP2、TTF-1在子宫内膜增生恶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何惠嫦 黄瑾 +2 位作者 高海洋 韩燕华 陈应智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增生症癌变中EMP2与TTF-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90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初次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包括单纯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且随访时再次行子宫诊刮或手术切除子...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增生症癌变中EMP2与TTF-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90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初次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包括单纯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且随访时再次行子宫诊刮或手术切除子宫的患者51例。根据是否癌变分为两组:子宫内膜增生癌变组28例,子宫内膜增生非癌变组23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两组组织标本EMP2和TTF-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子宫内膜增生非癌变组和子宫内膜增生癌变组标本组织中,EM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39%和4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1,P〈0.05);TTF-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87%和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9,P〈0.05)。EMP2阳性者的比例随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0.05),而TTF-1阳性者的比例随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P〈0.01或0.05)。结论 EMP2和TTF-1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癌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P2 TTF-1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增生症 子宫内膜增生症癌变 免疫组织学
下载PDF
163例宫颈癌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惠嫦 刘君 何洁芙 《中原医刊》 2006年第24期56-56,59,共2页
目的分析宫颈癌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延误诊断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63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异常阴道出血106例(占65.4%),白带增多或阴道排液35例(占21.... 目的分析宫颈癌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延误诊断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63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异常阴道出血106例(占65.4%),白带增多或阴道排液35例(占21.5%),下腹坠胀或腹痛8例(占4.9%),无症状11例(占6.7%,体检发现),全宫术后3例(占1.8%);出现症状至确诊超过3个月者97例(占59.5%),初诊为其他疾病者65例(占39.9%)。结论应推广妇女健康教育,定期妇科检查,对宫颈病变遵循“三阶梯式”诊治原则,定会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筛查 诊断
下载PDF
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7
作者 何惠嫦 陈应智 冯丽嫦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659-660,共2页
目的:综合评价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查(LCT)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99例L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满意标本例数为5317例,标本满意率为98.5%,发现细胞异常者502例,占9.3%,其中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 SC-U ... 目的:综合评价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查(LCT)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99例L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满意标本例数为5317例,标本满意率为98.5%,发现细胞异常者502例,占9.3%,其中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 SC-U S)360例,占异常者的71.7%,不排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 SC-H)26例(5.2%),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 IL)92例(18.3%),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 IL)14例(2.8%),鳞状细胞癌(SCC)3例(0.6%),不典型腺细胞(AGU S)7例(1.4%);取其中135例与阴道镜下活检结果比较,符合率分别:SCC 75.0%(3/4),H ISL 71.4(10/14),LS IL 66.3%(61/92),A SC-H 26.9%(7/26),总符合率达59.6%,筛查C IN的符合率达72.0%。结论:LCT是宫颈病变筛查的重要方法,结合阴道镜下活检可明确病变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基细胞学检查 阴道镜活检 宫颈病变
下载PDF
经皮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 被引量:35
8
作者 李远明 李晓群 +6 位作者 苏园园 何淑明 黄彦 何惠嫦 何茜冬 翁丽 郑婉文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1125-1126,共2页
目的 探讨在数字减影技术(DSA)指导下,经导管行子宫动脉栓塞(T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选择1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以 Seldinger’s技术经皮从右股动脉进入,完成对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证实... 目的 探讨在数字减影技术(DSA)指导下,经导管行子宫动脉栓塞(T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选择1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以 Seldinger’s技术经皮从右股动脉进入,完成对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证实后,用携有抗生素的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然后运用成攀技术进行同侧子宫动脉栓塞。观察术后1,3个月痛经、月经量、子宫及病灶体积变化。结果 TAE治疗后全部病例临床症状缓解率达 100%,10例显效,1例好转。月经量减少30%-74%(P<0.01)。10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痛经完全消失,1例好转。术后疼痛评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子宫、病灶体积3个月时缩小显著,超声波显示子宫腺肌病病灶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T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子宫动脉栓塞 导管 明胶海绵
下载PDF
宫腔镜检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播散及生存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远明 苏园园 +1 位作者 陈汝虹 何惠嫦 《海南医学》 CAS 2009年第S2期171-173,共3页
目的评价宫腔镜检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播散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3年无宫外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05例,分为术前单纯性诊刮术组68例,宫腔镜检下诊刮术组37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均取腹腔冲洗液找癌细胞。... 目的评价宫腔镜检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播散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3年无宫外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05例,分为术前单纯性诊刮术组68例,宫腔镜检下诊刮术组37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均取腹腔冲洗液找癌细胞。比较两组癌细胞腹腔内播散率及3年内复发率。结果单纯诊刮术组子宫内膜癌细胞腔内播散5例,发生率5/68(7.35%),宫腔镜检下诊刮术组子宫内膜癌细胞腹腔内播散3例,发生率3/37(8.11%),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诊刮术组术后3年内复发4例,复发率4/68(5.88%),宫腔镜检下诊刮术组术后3年内复发3例,复发率3/37(8.11%),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检不增加子宫内膜癌细胞腹腔内的播散的风险,也不影响患者近期的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检 子宫内膜癌 播散 预后
下载PDF
磁共振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对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瑾 苏良娣 +2 位作者 阳丽君 何惠嫦 李远明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 113例IB1至IIB期宫颈癌患者行术前MRI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或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94例(83.2%)经术后病...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 113例IB1至IIB期宫颈癌患者行术前MRI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或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94例(83.2%)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无淋巴结转移,19例(16.8%)有淋巴结转移。MRI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判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68.4%(13/19),特异性为96.8%(91/94),预测准确性为92.0%(104/113)。结论磁共振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磁共振成像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MMP-2、MMP-9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和腺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瑾 阳丽君 +2 位作者 苏园园 李远明 何惠嫦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29-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子宫内膜腺癌、3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MMP-2、MMP-9表达。结果 MP-2、MMP-9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表达增加,而...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子宫内膜腺癌、3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MMP-2、MMP-9表达。结果 MP-2、MMP-9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表达增加,而在早分泌期几乎无表达;MMP-2、MP-9在不典型增生及复杂性增生内膜中表达均明显强于单纯性增生(P<0.05);MMP-2、MMP-9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症和正常子宫内膜(P<0.05)。结论 MMP-2、MMP-9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腺癌 子宫内膜增生症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腹腔镜下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Ⅱ型及Ⅲ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卫 韩燕华 +4 位作者 黄瑾 何惠嫦 苏园园 罗少玲 瞿凡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21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Ⅱ型及Ⅲ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中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采用腹腔镜下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的39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停经时间为(50.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Ⅱ型及Ⅲ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中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采用腹腔镜下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的39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停经时间为(50.1±8.4)d,妊娠包块平均直径为(27.2±7.5)mm,血hCG为(12055.0±7912.9)mIU/mL。其中Ⅱ型28例,Ⅲ型11例,23例可探及心管搏动。术前均未使用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结果3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62.3±7.2)min,术中出血(138.3±202.9)mL。除2例因术中出血多而行输血治疗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为(3.3±1.1)d,阴道出血时间为(4.8±1.2)d,血hCG降至正常时间为(19.6±2.6)d,月经复潮时间为(35.0±4.5)d。术后无辅助药物等其他治疗,无宫腔粘连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妊娠病灶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及高效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 腹腔镜手术 子宫病灶切除
下载PDF
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2
13
作者 望烨昕 刘君 +2 位作者 何惠嫦 王晶晶 韩燕华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3年第7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P)复发的因素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94例接受宫腔镜手术治疗的EP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及非复发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P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建...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P)复发的因素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94例接受宫腔镜手术治疗的EP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及非复发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P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建立EP复发的预测模型,分析EP复发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94例EP患者术后复发15例,复发率为15.96%;经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40岁、子宫内膜息肉病史、术后未使用避孕药是EP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子宫内膜息肉病史、术后未使用避孕药是EP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子宫内膜息肉病史是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术后使用避孕药是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EP术后复发指数方程=0.314X1+0.275X2+0.306X3,指数越大术后复发的风险越高;术后未使用避孕药及子宫内膜息肉病史预测EP复发的AUC分别为0.754、0.779,说明两组因素对预测EP复发具有一定的效能。两项指标联合预测是AUC达到0.896。结论子宫内膜息肉病史及术后未应用避孕药是E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两组预测EP复发的效能较高,联合应用预测效能更佳。因此对于预防EP的复发,特别是既往有EP病史患者,术后给予联合药物治疗,从而减少EP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 复发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改良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林冰 韩燕华 +1 位作者 何惠嫦 苏园园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第25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钛钉固定L型网片的改良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行改良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56例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floor prolapse,POP)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使用钛钉固定L型网片的改良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行改良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56例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floor prolapse,PO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各项手术参数、并发症,评价手术安全性;比较手术前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FDI-20)评分。结果:术后POP-Q分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PFIQ-7、PFDI-20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改良骶骨固定术治疗POP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 压力性尿失禁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施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对照分析 被引量:38
15
作者 苏园园 李远明 何惠嫦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63-564,共2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术后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 86例 (观察组 )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72例 (对照组 )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单发肌瘤 7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术后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 86例 (观察组 )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72例 (对照组 )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单发肌瘤 72例 ,多发肌瘤 14例 ,剔出肌瘤 10 2个 ,肌瘤直径 1~ 11cm ,平均 (5 16± 1 88)cm。对照组中单发肌瘤 5 6例 ,多发肌瘤 16例 ,剔出肌瘤 94个 ,肌瘤直径 2~ 18cm ,平均 (6 13± 2 92 )cm。观察组手术时间 (82 0 9± 2 3 5 1)min ,对照组手术时间 (84 6 5± 30 4 8)min(P >0 0 5 )。观察组术中出血 (33 14±2 4 0 2 )mL ,对照组术中出血 (85 5 6± 6 5 13)mL(P <0 0 1)。观察组术后平均 (1 2 8± 0 90 )d体温恢复正常 ,对照组术后平均 (2 82± 1 2 5 )d体温恢复正常 (P <0 0 1)。观察组术后住院 (4 2 2± 1 0 0 )d ,对照组术后住院(6 74± 1 6 7)d(P <0 0 1)。结论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术 开腹手术 子宫肌瘤切除术 对比分析 手术适应证 疗效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宫颈转化区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 被引量:13
16
作者 黄瑾 阳丽君 +2 位作者 苏园园 何惠嫦 李远明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宫颈转化区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因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自愿接受阴道镜检查的患者1116例,按宫颈转化区下限即生理鳞柱...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宫颈转化区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因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自愿接受阴道镜检查的患者1116例,按宫颈转化区下限即生理鳞柱交界区是否可见将转化区(transformation zone,TZ)分为3型,比较3型患者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活体组织学检查的情况,并作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在1116例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患者中,其中Ⅲ型宫颈转化区即宫颈光滑者占31·6%,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为27·6%,2例为浸润癌;Ⅱ型宫颈转化区即宫颈基本光滑者占38·4%,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宫颈癌前病变者达38·6%。阴道镜检查的不正常阴道镜图像在宫颈炎症中均有表现。不同类型宫颈转化区患者罹患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构成比经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Ⅱ型转化区组最高。结论阴道镜不能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第一阶梯的筛查,Ⅱ型宫颈转化区较易罹患CIN,需高度重视宫颈基本光滑者的癌前病变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宫颈转化区 宫颈上皮内瘤变 阴道镜
原文传递
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血清CA125测定构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瑾 顾美皎 +3 位作者 苏园园 阳丽君 李远明 何惠嫦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6-679,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DWI)、血清CA125测定及子宫内膜活检等检查方法构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模型的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山大...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DWI)、血清CA125测定及子宫内膜活检等检查方法构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模型的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市人民医院对1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住院记录进行分析。196例患者均经术前MR-DWI评估、血清CA125测定及诊断性刮宫,术中作充分的手术病理分期和系统性盆腔或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结果 196例中164例(83.7%)经术后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32例(16.3%)有淋巴结转移。MRI弥散加权成像对子宫内膜癌侵犯宫颈的准确率达96.9%。对MR-DWI提示的肌层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CA125值、组织学分类、分级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盆腹腔MRI提示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及低分化具有独立的统计学意义,P<0.05。用上述6项指标构建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模型,模型全局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给各项指标附值评分1分,构建ROC曲线,获得低危组(53.1%)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0。结论 MRI-DWI检查对子宫内膜癌侵犯宫颈的准确性评价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恰当的手术范围,通过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血清CA125测定及子宫内膜活检等检查方法构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模型能避免53.1%的低危患者行系统性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模型构建 手术范围
原文传递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3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阳丽君 李远明 +2 位作者 黄瑾 何惠嫦 苏园园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9年第5期1172-1175,共4页
目的检测微小RNA-367 (miR-367)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iR-367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qRT-PCR法)检测95例EC癌组织及6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iR-367表达水平,分析miR-367... 目的检测微小RNA-367 (miR-367)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iR-367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qRT-PCR法)检测95例EC癌组织及6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iR-367表达水平,分析miR-367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分析miR-367表达与E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miR-367在EC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 05)。在EC癌组织中,miR-367表达水平在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和FIGO分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 05),而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组织学类型、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无关(均P>0. 05)。Log Rank检验结果显示,miR-367低表达组EC患者的5年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0. 34%、(48. 62±2. 33)个月,均显著低于miR-367高表达组EC患者的89. 19%、(57. 70±1. 38)个月(χ~2=9. 239,P=0. 002;χ~2=9. 183,P=0. 002)。结论 EC癌组织中miR-367低表达,且其低表达与EC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EC治疗和预后预测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67 子宫内膜癌 病理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9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瑾 阳丽君 +2 位作者 苏园园 李远明 何惠嫦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9(MMP-9)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和预后的关系。方法2005年10月至2009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00例子宫内膜腺...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9(MMP-9)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和预后的关系。方法2005年10月至2009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0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MMP-2、MMP-9蛋白的表达,以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MMP-2、MMP-9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表达增加而在早中分泌期几乎无表达(P>0.05)。MMP-2、MMP-9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为74.0%和78.0%,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50.0%、56.7%)(P<0.05);随着子宫内膜腺癌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的提高,MMP-2、MMP-9的表达也随之增强,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两者表达(90.0%、6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8.6%、23.8%)(P<0.05)。子宫内膜组织中MMP-2与MMP-9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545,P<0.001)。MMP-2和MMP-9的表达与患者生存率相关(P<0.05)。结论MMP-2、MMP-9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促进作用。两者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有关,检测两者的表达可能有利于预测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