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溪水库溢洪道泄洪消能方案探讨
1
作者 何承农 《水利科技》 2010年第4期49-50,共2页
文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泄洪消能系统设计采用原溢洪道裁弯取值方案,受泄洪消能设施长、总落差大及多因素制约,设计难度很大。该文通过长溢洪道两级消力池方案的水工模型试验分析和宽浅泄槽、扩散挑坎的试验验证,较好地解决了该工程泄洪... 文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泄洪消能系统设计采用原溢洪道裁弯取值方案,受泄洪消能设施长、总落差大及多因素制约,设计难度很大。该文通过长溢洪道两级消力池方案的水工模型试验分析和宽浅泄槽、扩散挑坎的试验验证,较好地解决了该工程泄洪消能难题,成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洪道 两级消力池 长泄槽 扩散挑坎 水工模型
下载PDF
乌龙江河道演变与治理对策初步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胡朝阳 王新强 +1 位作者 梁越 何承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9-14,25,共7页
采用2003~2016年实测河道地形资料,系统分析了乌龙江河床平面、深泓、洲滩、横断面及冲淤变化情况,梳理了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6年,乌龙江河床高程在不断下降,河槽容积在不断扩大,乌龙江全线贯通等高线高程由+2 m... 采用2003~2016年实测河道地形资料,系统分析了乌龙江河床平面、深泓、洲滩、横断面及冲淤变化情况,梳理了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6年,乌龙江河床高程在不断下降,河槽容积在不断扩大,乌龙江全线贯通等高线高程由+2 m下降至-3 m,乌龙江下段河床贯通等高线由-1 m降低至-8 m;河道深泓位置总体趋稳,在纵断面上基本呈全线大幅度下切状态,整个河段深泓平均高程由-5.49 m下降至-11.06 m;乌龙江上段洲滩及下段左汊主河槽区域洲滩蚀退明显,洲滩面积、洲长及最大洲宽均显著减小,乌龙江下段右汊区域洲滩则较为稳定;乌龙江河道滩槽格局趋于稳定,河道断面形态由宽浅向宽深转变;乌龙江上段呈滩槽均冲状态,下段主要是主河槽部位的冲刷,整个河床淤积面积占比27.45%,冲刷面积占比72.55%,河道净冲淤量-17 439.33万m^3,河床平均下降2.74 m。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守护、导流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以维护乌龙江现有河势格局与稳定,减缓河床下切态势,保障河道两岸现有堤防及护岸工程安全,实现乌龙江河道安全生态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河道治理 治理对策 乌龙江 闽江
下载PDF
芹山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期坝面过水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林上举 施志群 +3 位作者 何承农 朱孝生 叶胜军 孟建生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23,40,共4页
为利用1997年枯水期进行大坝填筑,芹山面板堆石坝采用1998年渡汛坝面过水,1999年渡汛坝体挡水的施工方案,并为此进行了试验研究,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经1998年汛期数次过洪的观测结果表明,工程采用倒坡防护方案是可行的,节约了工程投... 为利用1997年枯水期进行大坝填筑,芹山面板堆石坝采用1998年渡汛坝面过水,1999年渡汛坝体挡水的施工方案,并为此进行了试验研究,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经1998年汛期数次过洪的观测结果表明,工程采用倒坡防护方案是可行的,节约了工程投资,减少了坝面防护设施施工工期,为提前发电争取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面板堆石坝 坝面过水 保护措施 水电站
下载PDF
水动力与人为挖砂共同作用下水口水电站坝下水位变化规律 被引量:6
4
作者 杨首龙 林琳 +3 位作者 吴时强 林勇 何承农 周杰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7-142,共6页
华东地区最大水电站水口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对上游来沙的拦蓄,以及经济建设对下游"闽江砂"需求骤增,使得闽江下游河道水沙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闽江下游河道持续下切。本文通过数学模型探索了在天然径流和东海潮流共同作用下,距闽... 华东地区最大水电站水口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对上游来沙的拦蓄,以及经济建设对下游"闽江砂"需求骤增,使得闽江下游河道水沙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闽江下游河道持续下切。本文通过数学模型探索了在天然径流和东海潮流共同作用下,距闽江入海口一百多公里的水口水电站坝下水位未来的变化规律,并根据闽江下游河沙的储藏量和特点,预测了人为采砂对水口水电站最低通航和发电水位的影响以及水口水电站坝下极限最低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学 水动力 人为采沙 水位预测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仿自然鱼道低流速区流场塑造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柯明辉 何承农 王乐乐 《水利科技》 2021年第4期11-15,共5页
该文依托位于闽江下游右岸最大支流大樟溪上的水利工程,通过建立1:8和1:4两个大比尺仿自然鱼道标准段局部物理模型分析鱼道隔板间水流流态和局部水流现象,全面了解鱼道池室内水流分布情况,确定及优化仿自然鱼道隔板布置型式和详细结构尺... 该文依托位于闽江下游右岸最大支流大樟溪上的水利工程,通过建立1:8和1:4两个大比尺仿自然鱼道标准段局部物理模型分析鱼道隔板间水流流态和局部水流现象,全面了解鱼道池室内水流分布情况,确定及优化仿自然鱼道隔板布置型式和详细结构尺寸;通过使用天然卵石堆砌隔板,在隔板中设置符合鳗鲡游动迹线的"S"型过鱼孔,融合工程鱼道与仿自然鱼道优点,为降河性洄游鱼类花鳗鲡和日本鳗鲡塑造一个低流速区上溯的仿自然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自然鱼道 低流速区流场塑造 局部物理模型试验 隔板体型
原文传递
穿江地铁隧道施工及运营期河道监测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朝阳 王乐乐 +3 位作者 黄梅琼 梁越 王新强 何承农 《现代隧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0-195,222,共7页
穿江地铁隧道面临渗漏、河床异常变形等风险,在施工及运营期开展河道监测对保障穿江隧道安全至关重要。文章以福州市地铁1号线穿江隧道为例,介绍了隧道盾构施工期间水下环境感知、河床地形测量、水体流态观测及监测成果与预警分析等河... 穿江地铁隧道面临渗漏、河床异常变形等风险,在施工及运营期开展河道监测对保障穿江隧道安全至关重要。文章以福州市地铁1号线穿江隧道为例,介绍了隧道盾构施工期间水下环境感知、河床地形测量、水体流态观测及监测成果与预警分析等河道监测工作,并基于实测资料分析了穿江隧道区域2009—2018年间的河床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基于河道监测情况,两测次对盾构施工期间的渗漏险情进行了及时预警,取得了较好的监测效果;自2009年以来,穿江隧道断面年际间呈小幅度冲淤交替状态,2018年最深点高程为-16.06 m,相对穿江隧道埋设采用的-18.57 m仅余下2.51 m。建议采取河床防护、汊道分流等工程措施,并建立穿江隧道区域河床安全监测机制,做好应急保护措施以确保地铁运营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穿江隧道 河床监测 盾构隧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