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间世》与1930年代中国现代传记的发展
1
作者 张立群 何方丽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0,共8页
1934年于上海创刊的《人间世》小品文半月刊在推动1930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发展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今人志”“人物”等系列栏目设计,刊发名家自述性文字,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人间世》呼应了当时渐成声势的“传记热”,在“他... 1934年于上海创刊的《人间世》小品文半月刊在推动1930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发展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今人志”“人物”等系列栏目设计,刊发名家自述性文字,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人间世》呼应了当时渐成声势的“传记热”,在“他传”、自传书写和保存传记性资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呈现《人间世》与1930年代中国传记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丰富、深化我们对现代传记历史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世》 1930年代 现代传记
下载PDF
“流动性”视域下21世纪诗歌的地域书写与主体重建
2
作者 何方丽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8,共8页
21世纪之初,齐格蒙特·鲍曼在其社会学著作《流动的现代性》中,以“流动性”隐喻彼时的生活形态。此后,“流动”被视为“赋予了含义、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移动”。1因此,“流动性”是社会产物,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描述。社会学领域对... 21世纪之初,齐格蒙特·鲍曼在其社会学著作《流动的现代性》中,以“流动性”隐喻彼时的生活形态。此后,“流动”被视为“赋予了含义、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移动”。1因此,“流动性”是社会产物,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描述。社会学领域对“流动性”的洞察随即作为一个新的视点,启发了文学研究的新方向。从经济、人口、文化、思想状态方面来看,21世纪以来中国以互联网和交通网为物质基础,经历着从“移动性”社会到“流动性”社会的转变。无论是张清华、张立群新诗地理学的建构,还是李怡等学者关于地方性路径的实践,2均提示着地域之于新诗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清华 李怡 流动的现代性 地域书写 张立群 社会学领域 齐格蒙特·鲍曼 流动性
下载PDF
“盘峰论争”始末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方丽 张立群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6期111-123,共13页
“盘峰论争”是当代诗歌从1990年代走向21世纪过程中一次影响深远的诗坛论争。从1999年4月16日至18日“世纪之交”到1999年11月12日至14日“龙脉诗会”在北京召开,再到两次会议后双方在各种刊物上刊发的争鸣文章,“盘峰论争”前后历时... “盘峰论争”是当代诗歌从1990年代走向21世纪过程中一次影响深远的诗坛论争。从1999年4月16日至18日“世纪之交”到1999年11月12日至14日“龙脉诗会”在北京召开,再到两次会议后双方在各种刊物上刊发的争鸣文章,“盘峰论争”前后历时达两年之久,引起诗坛内外的广泛关注。“盘峰论争”堪称世纪之交诗歌道路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为新世纪诗歌发展和诗学理论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话题,期待进一步深化。本文采用学案式的梳理,力求客观再现“盘峰论争”的来龙去脉并以此探求关于诗歌本身的启示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峰诗会” “盘峰论争” 学案 知识分子写作 民间写作
下载PDF
“地方路径”及地方史料问题研究——李怡教授访谈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方丽 张立群 《艺术广角》 2022年第1期128-133,共6页
何方丽、张立群:从2020年第1期开始您在《当代文坛》主持"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栏目,至今该栏目已成为地方路径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您当初开设的动机和契机分别是什么?李怡:"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是从2020年第1期开... 何方丽、张立群:从2020年第1期开始您在《当代文坛》主持"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栏目,至今该栏目已成为地方路径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您当初开设的动机和契机分别是什么?李怡:"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是从2020年第1期开始在《当代文坛》主持的栏目,现在已发展成了一个重要阵地。当初开始的动机和契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多少年来,对于区域文学研究一个连续性思考的结果。我最初走上文学研究道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李怡 《当代文坛》 地方史料 区域文学研究 张立群 教授访谈 路径研究
下载PDF
如何处理历史——世纪之交中国诗坛“盘峰论争”的根本分歧
5
作者 何方丽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72-76,共5页
20世纪90年代诗歌始终面临如何处理历史的问题,“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双方诗人不同的处理方式。由处理历史方式的差别所引起的诗歌美学分歧是90年代末“盘峰论争”的重要原因,同时,“民间写作”的合... 20世纪90年代诗歌始终面临如何处理历史的问题,“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双方诗人不同的处理方式。由处理历史方式的差别所引起的诗歌美学分歧是90年代末“盘峰论争”的重要原因,同时,“民间写作”的合法性问题及双方的身份意识、自我命名的焦虑恰恰成为论争的动力,更成为遮蔽二者根本分歧即如何处理历史问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峰论争” 九十年代诗歌 历史 身份意识 自我命名
下载PDF
橡树屹立 木棉花开——谈《致橡树》中二元对立的寻找与运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方丽 赵乔翔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年第6X期59-60,共2页
舒婷的《致橡树》1978年在《今天》杂志首次公开发表,1979年4月被《诗刊》转发并获好评如潮。该诗被誉为"‘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其中抒情主人公木棉对爱情的忠贞更是感动了无数仍然相信爱情的人。作者怎样将伟大的爱情娓... 舒婷的《致橡树》1978年在《今天》杂志首次公开发表,1979年4月被《诗刊》转发并获好评如潮。该诗被誉为"‘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其中抒情主人公木棉对爱情的忠贞更是感动了无数仍然相信爱情的人。作者怎样将伟大的爱情娓娓道来,清新自然却动人心魄?本文将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分析诗中的多组二元对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维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橡树》 二元对立 舒婷 《诗刊》 抒情主人公 好评如潮 结构主义理论 致橡树 时代女性 对立项
原文传递
诗与思的自我中心构建——以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为中心
7
作者 何方丽 刘波 《阿来研究》 2019年第2期87-90,共4页
王学东的诗集《现代诗歌机器》(四川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收录了作者1997至2017年间的作品,诗集承载着诗人20年关于诗与思的积累和沉淀。本书的题记开宗明义:"在这个最需要、也最能激发‘诗’与‘思’的时代,我们尚不会‘诗’,不会... 王学东的诗集《现代诗歌机器》(四川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收录了作者1997至2017年间的作品,诗集承载着诗人20年关于诗与思的积累和沉淀。本书的题记开宗明义:"在这个最需要、也最能激发‘诗’与‘思’的时代,我们尚不会‘诗’,不会‘思’。‘诗’与‘思’最大的奥秘在于那个‘不’与那个‘无’。"关于诗与思的命题,学界早已有过多次探讨,而王学东以学者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介入其中,作为学者的严谨理性和作为诗人的自由真实,让《现代诗歌机器》充满了思辨的智慧和人性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学东 《现代诗歌机器》 现代诗歌
原文传递
黑曲霉转化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德超 赵正权 +2 位作者 李运芝 何方丽 曲扬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153-1160,共8页
目的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有效成分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广泛,对中药材的开发及利用一直是研究热题,其中微生物转化更是中药现代化开发的热点。黑曲霉作为一类广泛使用、安全可靠的菌株,能够分泌酯酶、糖苷酶、羟化酶等酶,能够使中... 目的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有效成分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广泛,对中药材的开发及利用一直是研究热题,其中微生物转化更是中药现代化开发的热点。黑曲霉作为一类广泛使用、安全可靠的菌株,能够分泌酯酶、糖苷酶、羟化酶等酶,能够使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的羟基化、脱羟基、甲基化、脱甲基、羰基还原、去糖基化等反应,从而形成具有新颖结构的活性化合物或药物中间体,为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开发思路。该文综述了以黑曲霉作为发酵菌株生产的酶对中药化学成分转化以及作用位点的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揭开黑曲霉菌株发酵中药成分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发酵 生物转化 黑曲霉
原文传递
失败或曰诗人之心——毛子诗歌论
9
作者 何方丽 《诗探索》 2018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他认为只有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能拯救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儒家思想强调人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本为一个佛学用语,含义之一便是舍离世俗之事,是佛法(又称“...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他认为只有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能拯救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儒家思想强调人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本为一个佛学用语,含义之一便是舍离世俗之事,是佛法(又称“出世间之法”)的重要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诗人 失败 大乘佛法 儒家思想 历史学家 人类社会 汤因比
原文传递
关注细节,让课堂更显精彩
10
作者 何方丽 《浙江教育科学》 2010年第3期44-45,共2页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指标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每个细节的关注程度与处理艺术。那么。什么是“教学细节”呢?“教学细节”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指标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每个细节的关注程度与处理艺术。那么。什么是“教学细节”呢?“教学细节”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细节 学习 学生 教师 灵性
原文传递
回归现场,其实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川访谈
11
作者 何方丽 刘川 《新文学评论》 2018年第3期38-41,共4页
何方丽:刘川老师,您好,首先谢谢您接受访谈。我在系统地阅读您的作品之后发现,您有多首《大城市》、《大街上》的同名诗,而且诗中充斥着拥挤的、密集的、嘈杂的、匆忙的、面无表情的、疲惫的人群,对您而言,'大城市'和'大街... 何方丽:刘川老师,您好,首先谢谢您接受访谈。我在系统地阅读您的作品之后发现,您有多首《大城市》、《大街上》的同名诗,而且诗中充斥着拥挤的、密集的、嘈杂的、匆忙的、面无表情的、疲惫的人群,对您而言,'大城市'和'大街上'有怎样的诗学启示?'人群'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刘川:谢谢你这样单刀直入的提问,敏锐而准确地切入我的'语境'。我当然不是一个密集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原文传递
“山止川行”:解忧时代病——论刘川诗歌中的新伤痕美学
12
作者 何方丽 《新文学评论》 2018年第3期44-49,共6页
杨庆祥将1980年代至今的时代定义为'新伤痕时代',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1),他指出不同于'文革'时代的伤痕,新伤痕时代的伤害性是'隐性的、不具体的、软绵的',是每个中国人在现代化转型进程中都有可能遭受的一种... 杨庆祥将1980年代至今的时代定义为'新伤痕时代',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1),他指出不同于'文革'时代的伤痕,新伤痕时代的伤害性是'隐性的、不具体的、软绵的',是每个中国人在现代化转型进程中都有可能遭受的一种精神和心理的内伤(2)。无论杨庆祥的论述及结论是否合理,他的'新伤痕'理念至少为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也成为理解刘川及其诗作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