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灭幼剂对广州市白纹伊蚊幼虫和蛹的杀灭效果
1
作者 梁雪莹 江毅民 +2 位作者 李晓宁 何时雨 周金华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 了解常用灭蚊幼剂对广州市白纹伊蚊幼虫和蛹的杀灭效果,为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媒介控制中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卫生杀虫剂现场药效测定与评价杀蚊幼剂》(GB/T 31711—2015)中容器实验法,分别测试4种灭蚊幼剂对... 目的 了解常用灭蚊幼剂对广州市白纹伊蚊幼虫和蛹的杀灭效果,为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媒介控制中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卫生杀虫剂现场药效测定与评价杀蚊幼剂》(GB/T 31711—2015)中容器实验法,分别测试4种灭蚊幼剂对白纹伊蚊幼虫和蛹的杀灭效果。结果 4种常用灭蚊幼剂对白纹伊蚊幼虫均有良好杀灭效果,96 h死亡率为95.00%~100.00%;对蚊蛹的杀灭效果差别较大,其中倍硫磷、高效氟氯氰菊酯对蚊蛹杀灭效果显著,72 h死亡率为88.33%~100.00%,吡虫啉对蚊蛹杀灭效果较差,72 h死亡率为16.67%,苏云金杆菌对蚊蛹几乎无效。结论 灭蚊工作中处置难以清除的孳生水体时,应当根据孳生蚊虫的生活史不同阶段合理投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媒控制 灭蚊幼剂 幼虫
下载PDF
广东木薯园土壤肥力调查及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时雨 李静 +2 位作者 刘青 马旭东 林永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2期44-48,共5页
分别选择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位于广东兴宁、翁源、遂溪、开平、云安5个示范县的木薯园作为代表点,采集木薯根际表层土壤(0~20cm),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12个指标,分析广东木薯园的土壤肥力。结果显示,调查木薯园p... 分别选择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位于广东兴宁、翁源、遂溪、开平、云安5个示范县的木薯园作为代表点,采集木薯根际表层土壤(0~20cm),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12个指标,分析广东木薯园的土壤肥力。结果显示,调查木薯园pH值值普遍较低(4.5~6.0),土壤酸性较强;云安和翁源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25.28g/kg和22.37g/kg),而兴宁、遂溪和开平较低,各样点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g/kg;整体供氮水平较低、平均含量75.95mg/kg,有效磷含量相对较高(> 20mg/kg),有效钾含量分布不均匀,最低为兴宁(85.61mg/kg)、最高为翁源(252.66mg/kg);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平均409.41mg/kg),交换性镁含量较低(平均39.50mg/kg);铜、铁两种微量元素并不缺乏(平均含量分别为0.66、122.86mg/kg);有效锌含量分布不均匀,表现为云安>开平>兴宁>遂溪>翁源;有效锰含量除兴宁(62.29mg/kg)外,其他4个木薯园均较低;5个木薯园均存在缺硼现象(平均含量0.13mg/kg)。因此应该合理施肥,提高广东木薯种植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重视镁肥和硼肥施用,以改善镁硼缺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木薯园 土壤养分 土壤肥力 土壤微量元素
下载PDF
木薯茎秆复合基质对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时雨 马旭东 +2 位作者 李伯松 覃新导 刘哲宇 《现代园艺》 2018年第22期7-9,共3页
以全椰糠为对照,研究发酵木薯茎秆与椰糠不同复配比例(体积比)对辣椒各项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合辣椒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方。研究结果表明:木薯茎秆腐熟后与椰糠按一定比例复配可作为辣椒无土栽培基质,其最佳配比为40%和60%。相比... 以全椰糠为对照,研究发酵木薯茎秆与椰糠不同复配比例(体积比)对辣椒各项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合辣椒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方。研究结果表明:木薯茎秆腐熟后与椰糠按一定比例复配可作为辣椒无土栽培基质,其最佳配比为40%和60%。相比全椰糠基质,添加60%木薯茎秆的复合基质栽培的辣椒植株略矮化,前期叶片数量增长快,分支、开花、结果数量也显著提高;而添加40%木薯茎秆的复合基质配方与对照全椰糠相比单果重显著增加。所以,在生产上建议发酵木薯茎秆与椰糠复合基质的配比为4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基质 木薯茎秆 椰糠 辣椒
下载PDF
广东省木薯主产区产量差及限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梁海波 黄洁 +6 位作者 郁昌的 魏云霞 何时雨 郑永清 陈冬冬 安飞飞 肖鑫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7,共10页
为分析广东省木薯主产区产量差的限制因素,找出缩减产量差的途径,调查广东省木薯主产区木薯种植管理情况,明确木薯各级产量差,从群体构建、养分管理、产投结构三方面分析产量差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木薯不同产量等级间产量差异显著... 为分析广东省木薯主产区产量差的限制因素,找出缩减产量差的途径,调查广东省木薯主产区木薯种植管理情况,明确木薯各级产量差,从群体构建、养分管理、产投结构三方面分析产量差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木薯不同产量等级间产量差异显著,基于高产农户的产量差YGT、高产纪录的产量差YGB、模型模拟的产量差YGM分别为14.32,39.05,42.86 t/hm^2。木薯群体构建中,占总数25%的最低产农户(YL)平均种植密度和连作年数均明显高于其余农户;养分管理方面,最低产(YL)及中产农户(YM)肥料投入中N占比过高,P_2O_5、K_2O投入不足,尤其是K_2O用量及其配比极低,且二者基肥中N、P_2O_5、K_2O用量均远低于其余农户,追肥则表现为N投入过多、K_2O投入过少;现有管理水平下,N、P_2O_5、K_2O对产量差的贡献率分别为23.1%、22.2%、34.4%,仅6.02%~10.11%的农户施肥达到了高产高效水平;产投结构中,产量达到72.71 t/hm2时产投比最大,此后随产量增加,报酬递减,人工成本尤其收获成本是最大限制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缩减木薯产量差的途径为合理密植,缩短连作年数,增施氮磷钾基肥,追肥时减氮增钾,加快研究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推广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广东省 产量差 连作 种植密度 施肥 产投结构
下载PDF
海南省油棕园土壤养分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静 郑丽 +6 位作者 何时雨 冯朝阳 覃新导 魏守兴 陶忠良 曾宪海 曹建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8-962,共5页
【目的】调查海南省主要油棕园土壤养分状况,通过评价土壤肥力,为海南省油棕种植区土壤养分的合理、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海南省海口、陵水、儋州、定安、文昌等市县的油棕种植园采集油棕根际表层(10~20cm)土壤,测定土壤pH... 【目的】调查海南省主要油棕园土壤养分状况,通过评价土壤肥力,为海南省油棕种植区土壤养分的合理、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海南省海口、陵水、儋州、定安、文昌等市县的油棕种植园采集油棕根际表层(10~20cm)土壤,测定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等12个指标,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调查样点的pH较适合油棕的生长;油棕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含量较高的为儋州市和定安县,其次为海口市,最低的为文昌市和陵水县;海南省油棕园土壤交换性钙普遍供应充足,交换性镁除文昌市椰子所含量较低外,其他调查样点不存在缺乏现象;调查样点土壤不缺乏铜、锌、铁3种微量元素,除文昌市和陵水市土壤有效锰含量较低外,其他样点处于中等以上含量水平;整个海南省调查样点油棕地存在缺硼现象。【结论】应通过施肥,提高文昌市和陵水县土壤肥力水平,满足该地区油棕生长的需要;重视硼肥的施用,以改善海南省油棕园缺硼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肥力 调查 评价 油棕园 海南
下载PDF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和糖化水平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郑丽 张海鹏 +5 位作者 宋艳培 刘孟浩 何时雨 马旭东 覃新导 李伯松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104-111,共8页
将前期从木薯生境中分离、保存的298个菌株,通过平板测试,筛选到57个可产纤维素酶活的菌株,其中酶活性效果最好的菌株(水解圈最大,将其赋值得分为3)所占比例为40.9%,酶活性依次减弱的菌株所占比例(赋值得分为2和1)分别占27.9%和24.6%。... 将前期从木薯生境中分离、保存的298个菌株,通过平板测试,筛选到57个可产纤维素酶活的菌株,其中酶活性效果最好的菌株(水解圈最大,将其赋值得分为3)所占比例为40.9%,酶活性依次减弱的菌株所占比例(赋值得分为2和1)分别占27.9%和24.6%。采用DNS法测定57个菌株的糖化水平和酶活力,结果显示,10株细菌具有较好潜力降解纤维素,其中菌株HWY-3-9的糖化和酶活力最好,产糖量为0.1852 mg/m L,酶活力为0.0012 U/m L,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纤维素酶 糖化水平
下载PDF
防治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的生防菌株筛选和防效测定 被引量:3
7
作者 郑丽 张海鹏 +7 位作者 陈阳 刘孟浩 宋艳培 江绍锋 林江 高赛超 何时雨 覃新导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19-1528,共10页
从木薯8个不同生境分离到298株细菌,测定其产酶、次生代谢物和颉颃活性,结果表明,产蛋白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和生长素的菌株和比例分别为160(53.69%)、57(19.13%)、11(3.69%)和150(50.34%),产嗜铁素菌株最多203个,比例达68.12%;产几... 从木薯8个不同生境分离到298株细菌,测定其产酶、次生代谢物和颉颃活性,结果表明,产蛋白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和生长素的菌株和比例分别为160(53.69%)、57(19.13%)、11(3.69%)和150(50.34%),产嗜铁素菌株最多203个,比例达68.12%;产几丁质酶的菌株最少7株,比例仅为2.35%;其中,9株菌株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具有颉颃活性,比例为3.02%。通过赋值选择88个得分较高的菌株,对其16S r RNA测序及ARDRA-PCR和BOX-PCR聚类分析,发现可分成21个簇,且每个簇的种群丰度较高。优选11个菌株进行日光温室大棚盆栽防效测定,其中,HWY-3-1防效为100%,防效在60%以上的菌株有DBS-5(85.96%)、HS-4-3(82.88%)、DHWP-1(79.37%)、HWYT-3-2(77.88%)、HWS-4-3(77.84%)、DHNS-3-5(65.34%)、DHWR-5-1(61.83%),和对照防效相比,差异显著;进一步选择5个防效较好的潜力菌株测定其田间防效,结果显示,HWY-3-1(Bacillus pumilus)平均防效为38.11%,与对照的防效存在显著差异。试验筛选策略可行,初步找到1株对CBB防效较稳定的生防菌株Bacillus pumi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分离和筛选 颉颃 聚类分析 生防效果
下载PDF
油棕病害调查及叶部病害的病原真菌初步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郑丽 沈会芳 +5 位作者 李静 何时雨 曾宪海 冯朝阳 覃新导 谢昌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66-69,F0002,F0003,共6页
通过对海南省海口、儋州、文昌、陵水和定安以及广东省江门油棕病害的调查,结果表明,发生最为常见的病害为叶斑病,不同品种受害程度表现不同;发生严重时,可导致叶片30%以上枯死.对从热科院橡胶所引种到广东江门的12个油棕新品种田间叶... 通过对海南省海口、儋州、文昌、陵水和定安以及广东省江门油棕病害的调查,结果表明,发生最为常见的病害为叶斑病,不同品种受害程度表现不同;发生严重时,可导致叶片30%以上枯死.对从热科院橡胶所引种到广东江门的12个油棕新品种田间叶斑病的病害严重度进行调查,其危害等级为1~3级,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有6种病原物,分别为叶点霉属(Phyllosticta)、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链隔孢属(Alternaria)、拟茎点霉属(Phomopsis)、茎点霉属(Phoma)和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对6种病原物进行田间活体致病性测定,发现炭疽菌属和链隔孢属引起的病斑较小,致病力较弱,推测可能是腐生菌;叶点霉属、拟茎点霉属、茎点霉属和拟盘多毛孢属可同时侵染RYL31,其中叶点霉属还可侵染RYL14、RYL33,推测此病原物寄生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棕 病害调查 致病性测定 鉴定
下载PDF
木薯叶化感作用对土壤养分、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静 何时雨 +3 位作者 刘世伟 林希昊 郑永清 刘青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11-16,共6页
【目的】研究木薯叶化感作用对木薯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食用木薯品种华南9号为试验品种,设置不同浓度木薯叶浸提液,在不同处理期比较分析木薯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大小。【结果】木薯叶化感作用对pH影... 【目的】研究木薯叶化感作用对木薯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食用木薯品种华南9号为试验品种,设置不同浓度木薯叶浸提液,在不同处理期比较分析木薯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大小。【结果】木薯叶化感作用对pH影响不大;有机质含量受处理时间影响不大,但随处理浓度的增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时处理浓度为0.05 g/mL,有机质含量在处理1、2、4个月分别为41.14、52.20、36.22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表现出与有机质相似的趋势,都是随处理浓度的增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时处理浓度为0.05 g/mL,处理1、2、4个月其含量分别为143.21、204.83、127.88 mg/kg(碱解氮)和229.03、316.40、235.99mg/kg(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处理1个月最高值出现在0.1 g/mL浓度,为675.16mg/kg,处理2个月和4个月最高值出现在0.05 g/mL浓度,分别为819.35、665.38 mg/kg。化感作用会整体提高土壤酶活性,脲酶活性最高出现在0.1 g/m L浓度,处理1、2、4个月脲酶NH_4^+-N活性分别为467、503、408 mg/kg;土壤酸性磷酸酶P_2O_5 活性和土壤过氧化氢酶(KMn0_4滴定法)活性最高出现在0.05 g/mL浓度,处理1、2、4个月其活性分别为106、 143、134 mg/kg(土壤酸性磷酸酶)和6.53、6.71、5.24 mg/kg(土壤过氧化氢酶)。【结论】木薯叶化感作用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都具有影响,可以进一步利用其作为园区杂草控制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土壤 木薯 生态系统 杂草控制
下载PDF
木薯单爪螨发生与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静 陈秀龙 +5 位作者 李志阳 郑丽 何时雨 高磊 马帅鹏 覃新导 《农学学报》 2013年第6期39-44,共6页
木薯单爪螨是一种严重危害木薯生长和影响木薯产量的害螨,对木薯产业的发展构成较大威胁。本研究归纳了木薯单爪螨在国内外的发生情况,包括传播过程、危害机制、影响单爪螨危害的因子等方面,并重点从生物防治的角度阐述了该螨害的防治... 木薯单爪螨是一种严重危害木薯生长和影响木薯产量的害螨,对木薯产业的发展构成较大威胁。本研究归纳了木薯单爪螨在国内外的发生情况,包括传播过程、危害机制、影响单爪螨危害的因子等方面,并重点从生物防治的角度阐述了该螨害的防治研究进展;分析了单爪螨、木薯本身以及环境条件是影响木薯单爪螨危害的三大因素;提出今后可从单爪螨对木薯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木薯单爪螨生物防治的机理如与植物、环境互作的关系、天敌组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单爪螨 发生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鄢陵县国槐常见虫害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月芹 张华 +1 位作者 何时雨 张瑞 《陕西农业科学》 2009年第5期229-230,共2页
河南省鄢陵县的国槐苗圃面积比较大,近几年虫害发生严重,损失巨大。笔者经过系统的观察分析、大田试验,对国槐常见虫害的发生危害症状、发生规律、成因及防治效果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生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鄢陵县 国槐 病虫害 防治
下载PDF
分子标记在菠萝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帅鹏 庞振才 +3 位作者 李静 何时雨 郑永清 魏守兴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第1期54-58,共5页
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在菠萝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种质鉴别、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连锁图谱构建以及与优良农艺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的获得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分子标记 菠萝 应用
下载PDF
广东省木薯新引品种综合评价研究
13
作者 宋付平 黎明 +4 位作者 覃新导 何时雨 陈秀龙 冯朝阳 李志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2期5233-5235,共3页
[目的]筛选适宜广东不同地区的木薯(Manihot esculenta)新品种。[方法]2008~2012年,在广东不同的区域开展木薯新品种引种试验。木薯品种分别为华南5、华南7、华南8、华南10、南植199、桂热4,引种地分别为湛江的遂溪、茂名的化州、云浮... [目的]筛选适宜广东不同地区的木薯(Manihot esculenta)新品种。[方法]2008~2012年,在广东不同的区域开展木薯新品种引种试验。木薯品种分别为华南5、华南7、华南8、华南10、南植199、桂热4,引种地分别为湛江的遂溪、茂名的化州、云浮的云安、阳江的阳春、江门的开平、肇庆市怀集、汕尾的陆丰、清远的阳山。[结果]通过观测其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生长,测定产量及淀粉含量,发现华南5号在粤西、粤东的丘陵和岗坡地种植丰产高效显著且达到减灾稳产的效果,华南7号、华南10号在粤西、粤东的坡耕地种植丰产高效显著,华南8号、南植199在粤北坡耕地和岗坡地种植丰产高效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薯农及木薯加工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引种 广东
下载PDF
我国木薯的食用与休闲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丽娟 黄洁 +6 位作者 魏云霞 王娟 何时雨 吴健雄 李伯松 马旭东 郑永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145-150,共6页
阐述了我国食用木薯及其休闲利用现状,并针对目前我国木薯淀粉、酒精加工业和种植业面临的行情低迷、经济效益差的困境,提出了加强科技支撑,争取政策扶持;探索传媒和电商新模式,拓展市场销路;探索休闲新模式,提高木薯附加值;弘扬传统文... 阐述了我国食用木薯及其休闲利用现状,并针对目前我国木薯淀粉、酒精加工业和种植业面临的行情低迷、经济效益差的困境,提出了加强科技支撑,争取政策扶持;探索传媒和电商新模式,拓展市场销路;探索休闲新模式,提高木薯附加值;弘扬传统文化,开发文创产品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华南9号 食用 休闲 文创
下载PDF
温度、气调和熏蒸处理对咖啡豆象的致死效果试验
15
作者 黄茜 何时雨 +1 位作者 李静 覃新导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0期98-105,共8页
研究了高低温处理、CO_2气调、甲酸乙酯熏蒸3种方法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咖啡豆象幼虫、蛹和成虫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咖啡豆象3种虫态的耐受性表现为成虫<蛹<幼虫,其中,60℃处理2.5 h,咖啡豆象成虫和蛹的校正死亡率为100%... 研究了高低温处理、CO_2气调、甲酸乙酯熏蒸3种方法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咖啡豆象幼虫、蛹和成虫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咖啡豆象3种虫态的耐受性表现为成虫<蛹<幼虫,其中,60℃处理2.5 h,咖啡豆象成虫和蛹的校正死亡率为100%,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也达到98.3%;60℃处理3 h,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100%。低温处理时,咖啡豆象3种虫态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以蛹的耐受性最低,其中0℃处理3种虫态完全死亡均在256 h,-5℃处理需超过128 h,-10℃处理仅需32 h,-15℃及以下温度处理则在4 h以内。气调处理时,当CO_2浓度分别为40%、65%、80%时,咖啡豆象成虫分别在5、4、3 d后即全部死亡;而幼虫在80%CO_2处理6 d后的校正死亡率才达到100%,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咖啡豆象幼虫比成虫更能适应低氧环境。甲酸乙酯熏蒸处理,对咖啡豆象不同虫态的熏蒸效果表现为蛹<幼虫<成虫。在甲酸乙醋浓度为35μL/L时,咖啡豆象成虫和幼虫在熏蒸处理36 h和48 h后死亡率即达到100%,而蛹的死亡率分别为86.7%和88.3%;当甲酸乙醋浓度为30μL/L时,成虫和幼虫在熏蒸处理60 h后死亡率达到100%,此时蛹的死亡率也达到88.3%。表明咖啡豆象幼虫、蛹和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CO_2、甲酸乙酯浓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在合适条件,3种处理方法对仓储咖啡豆象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豆象 仓储害虫 温度 熏蒸 甲酸乙酯 气调 二氧化碳
下载PDF
2019—2021年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分析
16
作者 黄炯今 梁雪莹 +5 位作者 何时雨 江毅民 周金华 李晓宁 陈宗遒 袁俊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2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的动态变化,评估广州市白纹伊蚊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为登革热的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BI)、标准间指数(SSI)、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成蚊密度(ADI),于2019—2... 目的了解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的动态变化,评估广州市白纹伊蚊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为登革热的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BI)、标准间指数(SSI)、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成蚊密度(ADI),于2019—2021年对广州市11个行政区逐月开展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并按不同月份、行政区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19—2021年BI为2.90~4.50,SSI为0.73~0.96,MOI为7.53~9.29,ADI为2.94~3.38;除2020年MOI低于2021年外,全市平均BI、SSI、ADI均呈逐年下降趋势;4个白纹伊蚊密度指标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指标4—9月逐渐上升,9月后逐渐下降;除2级比例外,其他风险等级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1年2级和3级风险累积比较高的行政区较少,2019—2021年天河区、白云区、南沙区和荔湾区2级和3级风险累积比例整体较低。结论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在2019—2021年每年的4月已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因此孳生地清除措施应早于4月开始;5—9月是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的高峰期,传播登革热的风险较大,需提高市民防蚊、灭蚊意识,并在雨季和夏季来临前清除蚊媒孳生地以降低白纹伊蚊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密度监测 风险等级
下载PDF
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思考
17
作者 张晓文 张朦 何时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年第7期0106-0109,共4页
目前,教育改革正处于大力推行过程中,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微课模式,渗透思政教育理念,吸引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在思政工作教育推行的过程当中,建立多元化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 目前,教育改革正处于大力推行过程中,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微课模式,渗透思政教育理念,吸引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在思政工作教育推行的过程当中,建立多元化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高校需要为思政教育教师谋取专业培训机会,提高思政教育教师的道德水平以及人文素养,这样才能高效地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因此,本文将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原则以及特点、对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进行思考,对具体的管理新模式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 “微课”模式 管理原则
下载PDF
广州市一起由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18
作者 何时雨 苗宇田 +7 位作者 韩志刚 罗业飞 蔡衍珊 马蒙蒙 陈远源 陈宗遒 袁俊 古羽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338,共5页
目的分析广州市一起由Delta变异株(B.1.617.2)引起的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获取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 目的分析广州市一起由Delta变异株(B.1.617.2)引起的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获取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疫情的调查和特征进行分析描述。结果该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6名确诊病例,其中男、女各3人,中位年龄为24.50岁,均无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疫苗接种史。病例1~4与确诊病例在某餐厅有同时段用餐史,在暴露后4~7 d陆续发病;家庭成员病例5、6则分别在病例1~4发病后2~5 d发病。除病例1、2是由社区集中核酸检测发现,其余4人均是作为病例1、2的密切接触者在集中隔离观察中检测发现。6名病例活动轨迹累计涉及24个重点场所,共甄别密切接触者427人,除病例3~6外无续发感染。结论结合疫苗接种和非药物类控制措施,重点关注和控制家庭聚集性发病,仍是阻断COVID-19疫情社区传播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 家庭聚集性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2020-2021年广州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与杀虫剂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梁雪莹 江毅民 +2 位作者 伍浩颖 何时雨 黄炯今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1026-1029,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11个行政区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标《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生物测定法》(GB/T 26347-2010)中的诊断剂量法之成蚊接触法对2020-2021年采自全市各区的野外白纹伊... 目的了解广州市11个行政区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标《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生物测定法》(GB/T 26347-2010)中的诊断剂量法之成蚊接触法对2020-2021年采自全市各区的野外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饲养后进行检测。另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019年广州市病媒生物防治相关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爱卫办、街道消杀站、PCO公司等)使用卫生杀虫剂的种类、数量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广州市11个行政区的白纹伊蚊成蚊接触0.07%高效氯氟氰菊酯、0.4%高效氯氰菊酯、0.08%高效氯氰菊酯、0.03%溴氰菊酯、0.4%氯菊酯、0.05%残杀威、0.2%噁虫威、0.2%杀螟硫磷、0.5%马拉硫磷、2%毒死蜱的药膜1 h后,其24 h死亡率分别为9%~76%、10%~87%、6%~70%、2%~79%、8%~68%、92%~100%、88%~100%、87%~100%、86%~100%、96%~100%。对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呈抗性水平者占95%,可能抗性水平者占5%。对氨基甲酸酯类药物呈可能抗性水平者占41%,敏感水平者占59%。对有机磷类药物呈可能抗性水平者占27%,敏感水平者占73%。近年来广州市使用的杀虫剂以拟除虫菊酯类为主。结论广州市白纹伊蚊成蚊普遍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呈抗性,考虑与近年来该类杀虫剂使用量大有关。白纹伊蚊防制应坚持综合治理原则,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抗药性 杀虫剂
原文传递
不同干预措施对居民小区白纹伊蚊防制效果和经济成本比较研究
20
作者 刘杰 袁俊 +8 位作者 何时雨 罗业飞 梁雪莹 江毅民 陈宗遒 贺征 甘露 胡来贵 赵正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3-759,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居民小区白纹伊蚊密度的控制效果,为日常白纹伊蚊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4-12月在广州市选择某居民区作为实验地,该居民区由4个相对独立的小区组成。4个小区被随机设置为对照(A)、人工孳生地处理(B)、孳生地弥...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居民小区白纹伊蚊密度的控制效果,为日常白纹伊蚊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4-12月在广州市选择某居民区作为实验地,该居民区由4个相对独立的小区组成。4个小区被随机设置为对照(A)、人工孳生地处理(B)、孳生地弥雾机喷洒苏云金芽孢杆菌处理(C)和超低容量喷洒菊酯类杀虫剂灭成蚊处理(D)4个组。其中对照组仅开展监测,不做其他处理。从4月11日起采用容器指数(CI)法和诱蚊诱卵器法每2周开展1次白纹伊蚊密度监测,5月23日开始首次处理,此后每2周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记录每次处理面积、出动人员数量、花费时间、药物费用等。用C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表示蚊密度,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防制效果。结果开始处理前,4个组之间CI、M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14,P=0.948;F=0.005,P=0.999)。第1次处理14 d后不同组间CI、M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02.371,P<0.001;F=57.619,P=0.001)。B组处理14 d后CI迅速从94.29%下降到3.70%,并维持在较低水平(CI≤3.70%);D组处理14 d后MOI由处理前的高度风险(23.00)降低为中度风险(16.00)水平。租用器械处理1次B、C和D组的成本分别为0.91、2.80和0.93元/hm2。3种干预措施将CI降至低风险所需的经济成本不同,最低为B组0.91元/hm2,将MOI降低至低风险所需经济成本不同,最低为D组1.86元/hm2。结论居民小区日常控制白纹伊蚊密度,应以B组的处理方式为主,C组为辅,经济、环保、高效地控制白纹伊蚊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措施 白纹伊蚊 控制效果 经济成本 居民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