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貂蝉形象的演变 被引量:4
1
作者 何晓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5-147,156,共4页
关键词 貂蝉 演变 形象 历史文献 董卓
下载PDF
社会问题小说的成功探索——评王晓方长篇小说《驻京办主任》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晓苇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1期121-122,共2页
关键词 长篇小说 问题小说 主任 王晓 社会 艺术精品 审美需求 文化市场
下载PDF
《红楼梦》与秦观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晓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0-14,共5页
《红楼梦》与秦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第五回作者以秦观的字"太虚"称幻境,意在暗示秦观心性思想与"太虚幻境"性质内涵的关联;二、小说中有秦观后裔无锡秦家的影形;三、秦观的诗词对《红楼梦... 《红楼梦》与秦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第五回作者以秦观的字"太虚"称幻境,意在暗示秦观心性思想与"太虚幻境"性质内涵的关联;二、小说中有秦观后裔无锡秦家的影形;三、秦观的诗词对《红楼梦》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秦观 太虚幻境 秦氏家族 秦观诗词
下载PDF
明清通俗小说评者参改现象之原因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晓苇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7-150,共4页
在明清通俗小说的版本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颇不正常的现象:评点者越出其职能范围参与作品的修订。然而,评者参改之所以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背后有其值得我们探讨的深刻原因。其原因有四:一是当时的托古改订之风,二是通俗小说创... 在明清通俗小说的版本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颇不正常的现象:评点者越出其职能范围参与作品的修订。然而,评者参改之所以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背后有其值得我们探讨的深刻原因。其原因有四:一是当时的托古改订之风,二是通俗小说创作自身的有待完善,三是求本之善,四是评点者的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者参改 托古改订 求本之善 自我意识
下载PDF
毛本《三国》研究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晓苇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63,共7页
毛本研究是《三国》研究的重要方面,成果显著。本文围绕毛本的作者生平、金序的真伪、版本源流,以及“评”与“改”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对毛本研究的发展历程作一次比较全面的述评。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毛本 述评
下载PDF
论古典小说的悲剧精神及其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晓苇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48-50,共3页
从中国小说史的三个重要时期:神话时期、唐传奇时期、明清时期来论述中国古典小说的悲剧精神及其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古典小说 悲剧精神 当代文学 中国 悲剧意识 唐传奇
下载PDF
苏轼与王安石军事思想比较研究
7
作者 何晓苇 邹晓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7,共7页
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北宋元祐、熙宁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一般认为他们在政治主张上存在着深刻的歧异,但就军事思想而言,却有相通相近之处。目睹北宋厌战、畏战的颓败风气,禁军将骄卒惰,无力抵御外侮、危及国家政权巩固的严重局面,他们皆主张... 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北宋元祐、熙宁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一般认为他们在政治主张上存在着深刻的歧异,但就军事思想而言,却有相通相近之处。目睹北宋厌战、畏战的颓败风气,禁军将骄卒惰,无力抵御外侮、危及国家政权巩固的严重局面,他们皆主张文武并重,兵农合一。然而由于思想倾向和个性气质上的差异,其军事思想又各具特色。王安石深谋远虑,强力推行保甲法,以期达到维护地方治安,通过建立民间军事组织消除募兵之弊的目的;苏轼则从地方实际出发,热情提倡民间自发的弓箭社,彰显出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军事思想和办法举措上,苏轼较之于王安石则灵活多变,极富弹性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 兵农合一 保甲法 弓箭社
下载PDF
笔削之功——论毛氏父子修订《三国》的性质及意义
8
作者 何晓苇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71,共10页
毛氏父子修订《三国》的功过得失,学界多有探讨,而对于毛氏修订《三国》的性质特点则缺乏认真辨识。作为批评者,毛氏修订《三国》是从对原书的理解和判断出发的,因而其参改的性质偏于理性的判断。正是由于此,毛氏的修改一方面并未突破... 毛氏父子修订《三国》的功过得失,学界多有探讨,而对于毛氏修订《三国》的性质特点则缺乏认真辨识。作为批评者,毛氏修订《三国》是从对原书的理解和判断出发的,因而其参改的性质偏于理性的判断。正是由于此,毛氏的修改一方面并未突破原作的写作框架,另一方面结合其文学的笔墨和技巧的运用,则使原作在艺术表现上更趋于明晰和有秩序。所以,毛氏笔削《三国》的价值意义在于起到一种点定之功,也即促使罗贯中所创立的演义小说的典范形式趋于稳定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本《三国》 修订的性质 点定之功
下载PDF
东坡西湖缘探析
9
作者 何晓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73-79,共7页
文人与"西湖"关系之深切著明,苏轼为最。"东坡到处有西湖"已成为共知共识,被尊称为"西湖长"也传颂至今。苏轼与"西湖"的缘结,既有生活的偶然,又有人生命运发展轨迹的必然。这一必然包含着客观... 文人与"西湖"关系之深切著明,苏轼为最。"东坡到处有西湖"已成为共知共识,被尊称为"西湖长"也传颂至今。苏轼与"西湖"的缘结,既有生活的偶然,又有人生命运发展轨迹的必然。这一必然包含着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固有的地域环境,不少地方皆有湖泊,且以西湖命名;一是苏轼流寓不定的生存状态,加之性好山水,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足迹几乎遍及天下的名山胜水。二者的有机契合,造就了苏轼与西湖难解难分的情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西湖 历史机缘 随遇而安
下载PDF
东坡西湖图的建构与拓展
10
作者 何晓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0-18,共9页
东坡足之所履,往往有一个西湖。从其一生行止日渐构成的西湖地理分布图中,可以探知苏轼之于西湖有着精神与物质的创造。他独具慧眼,以助江山的笔力,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卷;他秉承儒家"志欲及物"的从政理念,疏浚湖泊,营... 东坡足之所履,往往有一个西湖。从其一生行止日渐构成的西湖地理分布图中,可以探知苏轼之于西湖有着精神与物质的创造。他独具慧眼,以助江山的笔力,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卷;他秉承儒家"志欲及物"的从政理念,疏浚湖泊,营造新美的山水景观,期冀实现其理想中的社会图景。苏轼与西湖相生相映,互动共存。西湖因苏轼的审美发现,倾情妆点,而成为湖光胜景,声名远播;苏轼对湖光山色的审美理想以及人生的价值追求则由此找到了最佳的物质载体,也留下了为后世所传诵的政绩与诗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西湖图 审美发现 志欲及物
下载PDF
统摄 沟通 观照——古代文学教学中“文”与“史”关系的辩证思考
11
作者 何晓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25-130,共6页
如今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逐渐向讲授文学作品回归,但并不意味着对文学史的摒弃以至于取消。文学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理当立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但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亦不可看轻文学史对于文学作品的... 如今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逐渐向讲授文学作品回归,但并不意味着对文学史的摒弃以至于取消。文学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理当立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但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亦不可看轻文学史对于文学作品的教与学所具有的方法论上的价值意义。从宏观层面上,教学内容需要有文学史的统摄,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微观层面上,将作家作品放在文学纵横交错的历史坐标轴上加以考察,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深化与融会,延伸与拓展其思考。既重"文"亦不忽视"史",唯有二者的交相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住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精髓与艺术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 文学作品 文学史
下载PDF
刘醒龙《蟠虺》与阎真《活着之上》的比较研究
12
作者 何晓苇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9-173,共5页
一、高低有别的价值选择阎真的《活着之上》与刘醒龙的《蟠虺》同是反映当代知识精英在学术圈里面临日益严重的腐败的纠结与困扰,十分明显在主题题材上存在某种趋同,但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切身感受与哲理认知有着不一致的意向性构成,... 一、高低有别的价值选择阎真的《活着之上》与刘醒龙的《蟠虺》同是反映当代知识精英在学术圈里面临日益严重的腐败的纠结与困扰,十分明显在主题题材上存在某种趋同,但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切身感受与哲理认知有着不一致的意向性构成,因而笔下人物存在高低有别的人生价值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真 刘醒龙 活着 人生价值 职称晋升 学术团队 意向性 灰色地带 生存环境 重大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富国与裕民之争:王安石与苏轼的政治理念考论
13
作者 何晓苇 《求索》 CSSCI 2013年第11期68-70,共3页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变革天下法度,旨在富国强兵。这与苏轼裕民的政治价值及其治国方略产生了尖锐冲突。苏轼认为,"裕民"理应成为变法之归旨,它是一个义蕴丰富而深广的概念范畴,与"富民"有别。"裕民"...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变革天下法度,旨在富国强兵。这与苏轼裕民的政治价值及其治国方略产生了尖锐冲突。苏轼认为,"裕民"理应成为变法之归旨,它是一个义蕴丰富而深广的概念范畴,与"富民"有别。"裕民"既涵盖了执政的举措在御民、抚民,于民以宽仁、宽缓,又统摄了治国"富民而措刑"的"民德归厚"之根本价值。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急於有功而贪富强",有病民、贫民之弊,乃至败坏天下之风俗。裕民作为苏轼政治理念的核心价值,贯串于熙宁前后苏轼的诸多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当中。裕民之道与富国之法也成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与王安石 裕民与胜民 宋史研究
原文传递
明清《三国》批评的嬗变
14
作者 何晓苇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8,共13页
明清《三国》批评呈现出由论事至论事析文的演变轨迹。早期的《三国》论者以史家的眼光看《三国》,认定在因事而存义上堪与正史相仿佛,其独特价值可补正史传播普遍性之不足。与此相应,《三国》评点则重在解释和阐明事中所寄寓的义理。... 明清《三国》批评呈现出由论事至论事析文的演变轨迹。早期的《三国》论者以史家的眼光看《三国》,认定在因事而存义上堪与正史相仿佛,其独特价值可补正史传播普遍性之不足。与此相应,《三国》评点则重在解释和阐明事中所寄寓的义理。小说观念和理论的演进,推动了《三国》评点思路的拓展,既论事又论文。经李卓吾评本发其端,至明末清初毛氏父子沉潜涵咏,全面地开掘了《三国》历史与文学的价值。毛氏父子对于《三国》文本的探求,超越了此前的形骸之论,深刻地揭示了《三国》信与奇、真与幻结合的文本特征,彰显了《三国》的典范意义在于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小说的趣味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批评 论事 论文
原文传递
向善求美 去芜存菁——谈毛氏父子评改《三国演义》的价值与意义
15
作者 何晓苇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45,共5页
毛本《三国演义》是毛氏父子携手合作的灿烂结晶,以新锐的小说观和美学思想对明本《三国演义》作了精细的修改,其旨趣在于艺术整体的修订与完善,而不止于字句的推敲和润饰;且从历史小说的创作实际出发进行了独具个性特色的评点。毛氏父... 毛本《三国演义》是毛氏父子携手合作的灿烂结晶,以新锐的小说观和美学思想对明本《三国演义》作了精细的修改,其旨趣在于艺术整体的修订与完善,而不止于字句的推敲和润饰;且从历史小说的创作实际出发进行了独具个性特色的评点。毛氏父子评改《三国演义》的价值意义不在于文本创造性上的重大突破与小说理论的大胆革新,而在于继承中的吐故纳新、审美评析与艺术求索,从而使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毛氏父子 评改 毛本的价值意义
原文传递
论王安忆《天香》与明清小说的交会情缘
16
作者 何晓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6-11,共6页
王安忆长篇小说《天香》深受明清小说的影响,堪称回归古典的一次凯旋。她善于以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故事为媒触借以升华出奇思妙想,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情境氛围;她以典雅秀丽的文笔写市井俗情,个中透出的是人间情感的温暖与芬芳。《天香》如... 王安忆长篇小说《天香》深受明清小说的影响,堪称回归古典的一次凯旋。她善于以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故事为媒触借以升华出奇思妙想,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情境氛围;她以典雅秀丽的文笔写市井俗情,个中透出的是人间情感的温暖与芬芳。《天香》如同《红楼梦》创造了清纯可爱的女儿国,却又有别于大观园,彰显出新时期的创造精神和进取意识。在借鉴古典小说艺术的同时,亦存在某些缺失。作者的艺术个性和癖好制约了对明清小说的艺术精髓的大胆汲取,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思想艺术震撼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天香》 明清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