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青海湖区野生鸟类禽流感疫情防控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4
1
作者 郑杰 何玉邦 《野生动物》 2006年第5期19-21,共3页
2005年5~7月,青海湖区发生了野生鸟类禽流感疫情。通过对疫情发生后采取的防控措施、野生鸟类死亡情况和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对今后如何加强野生鸟类的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进行思考,并提出初步见解和对策。
关键词 野生鸟类 禽流感 防控 思考
下载PDF
对青海湖区野生鸟类禽流感疫情防控的思考 被引量:6
2
作者 郑杰 何玉邦 《青海科技》 2006年第1期8-10,共3页
本文简述了2005年5~7月青海湖区发生的野生鸟类禽流感疫情及采取的防控措施,并对今后加强野生鸟类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野生鸟类 禽流感 防控 青海湖区
下载PDF
普氏原羚警戒行为和生理应激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刘若爽 石建斌 +8 位作者 刘定震 沈心晨 王庆庆 徐雪飞 郭冬生 董世魁 张毓 何玉邦 吴永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9-488,共10页
野生动物在面对自然胁迫(例如捕食者)和人为胁迫(例如道路交通)时,有可能产生能够影响动物个体健康和生存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升高糖皮质激素浓度和增强警戒行为是哺乳动物应对捕食风险时在生理和行为上最常见的两种反捕食响应。动物的... 野生动物在面对自然胁迫(例如捕食者)和人为胁迫(例如道路交通)时,有可能产生能够影响动物个体健康和生存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升高糖皮质激素浓度和增强警戒行为是哺乳动物应对捕食风险时在生理和行为上最常见的两种反捕食响应。动物的反捕食策略权衡了对反捕食响应和其他生命活动的投入,以在个体生存和繁殖间寻求最大适合度。本研究以分布于青海湖流域部分区域的成年雌性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为研究对象,应用非损伤取样法采集其新鲜粪便样品,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粪样中的皮质醇含量;结合焦点动物全事件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进行行为取样,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不同胁迫对雌性普氏原羚粪便糖皮质激素代谢物(FGMs)和警戒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雌性普氏原羚野生种群中,FGMs和主要警戒行为指标在产羔期高于交配期,繁殖状态是影响FGMs和警戒行为的主要因素(F=39.162,P<0.001)。与捕食者和草原围栏相比,公路和铁路交通对普氏原羚生理应激的影响更大(F=87.482,P<0.001),人类活动是导致雌性普氏原羚FGMs升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日益增多的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未来保护工作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引起决策者更多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粪便糖皮质激素 警戒行为 人为胁迫
下载PDF
青海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与发展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段荣贵 何玉邦 《青海农林科技》 2001年第2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青海 自然保护区 发展对策
下载PDF
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杨道德 邓娇 +6 位作者 周先雁 张志强 晏玉莹 张鸿 何玉邦 王伟 李俊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91-1898,共8页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2014年3月,我国已建立407个国家级自然...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2014年3月,我国已建立40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野生动物类型105个。尽管国家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目前仍不清楚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如何,故很有必要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开展评估。基于保护目标物种,以10a为时间尺度,采用集成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示范研究法,率先构建了我国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保护对象为候鸟的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指标进行赋分。评估框架包含1个目标层、2个系统层(生态有效性评估,分值占60%;管理有效性评估,分值占40%)、9个因素层、36个指标层,另增加人为影响赋分区(-12分—+8分)。其中,生态有效性评估包含代表性、适宜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共5个因素层及15个指标层;管理有效性评估包含管理对象、管理行动、管理保障、管理效果共4个因素层及21个指标层。为进一步验证与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近10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针对保护目标物种种群动态与生境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野外巡护、社区共管方面的保护成效较好,但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对候鸟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议加强生态旅游管理;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针对候鸟的宣传教育、野外巡护方面的保护成效较好,但土地管理权属的混乱使候鸟的生境遭到一定的破坏,建议进一步争取土地所有权和落实管理权,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达到减少人为影响与恢复候鸟生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成效评估 候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有效性 管理有效性 案例研究
下载PDF
青海湖刚毛藻分布特征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郝美玉 朱欢 +8 位作者 熊雄 何玉邦 敖鸿毅 虞功亮 吴辰熙 刘国祥 罗泽 刘剑彤 闫保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2-1158,共7页
研究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和遥感影像解译,分析了青海湖水质及刚毛藻分布特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2011—2019年间青海湖主要水质指标保持动态稳定,水质未呈现显著变化趋势。2019年现场调查发现,近岸浅水区域存在数量可观的刚毛藻分... 研究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和遥感影像解译,分析了青海湖水质及刚毛藻分布特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2011—2019年间青海湖主要水质指标保持动态稳定,水质未呈现显著变化趋势。2019年现场调查发现,近岸浅水区域存在数量可观的刚毛藻分布,其中以鸟岛和布哈河口周边区域刚毛藻生物量最大, 8月的平均生物量达到5213.4 g/m^2。遥感影像分析显示,刚毛藻主要分布在青海湖西部及西北部湖湾及入湖河口附近,1987—2019年间刚毛藻覆盖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分析表明,近年来刚毛藻生物量增加和覆盖面积扩大可能与青海湖水位不断上涨以及新生浅水淹没区范围的扩大有关。目前,刚毛藻分布的这种变化对青海湖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明确,后续需进一步关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海湖的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毛藻 青海湖 气候变化 遥感影像 成因分析
下载PDF
青海湖湖水中磷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严刚 何玉邦 +1 位作者 郑洁 袁富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9-73,共5页
以青海湖湖水9个采样点135个水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湖水总磷和可溶性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水总磷、可溶性磷浓度6月较高,其次是8月、9月;不同区域总磷浓度变化较大,其中沙柳河入湖湖区、布哈河入湖湖区、鸟岛浓度较大,不同区域可... 以青海湖湖水9个采样点135个水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湖水总磷和可溶性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水总磷、可溶性磷浓度6月较高,其次是8月、9月;不同区域总磷浓度变化较大,其中沙柳河入湖湖区、布哈河入湖湖区、鸟岛浓度较大,不同区域可溶性磷浓度变化不大;同一采样点总磷浓度变化明显,其中151码头、江西沟、鸟岛、青海湖农场、沙岛、海晏湾6月的总磷浓度高于8月、9月的,黑马河入湖湖区、布哈河入湖湖区、沙柳河入湖湖区8月、9月的总磷浓度高于6月的;青海湖湖水中磷的分布与转化受湖水理化性质和雨季磷的外源输入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磷 可溶性磷 温度 降水 青海湖
下载PDF
青海湖湖水中氮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严刚 何玉邦 +1 位作者 郑洁 袁富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9-52,共4页
为揭示氮素在青海湖的分布情况,分析了青海湖湖水9个采样点135个水样的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的浓度。结果表明,湖水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4.334、2.160、0.007、0.843mg/L;不同测点氮素浓度变化较... 为揭示氮素在青海湖的分布情况,分析了青海湖湖水9个采样点135个水样的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的浓度。结果表明,湖水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4.334、2.160、0.007、0.843mg/L;不同测点氮素浓度变化较大,其中黑马河、布哈河、沙柳河浓度均较高,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浓度范围分别为6.071-9.245、3.259-6.192、0.008-0.027、1.148-1.321mg/L,其余测点总氮、亚硝酸盐氮浓度较低,而硝酸盐氮、氨氮浓度较高。8月各测点水样中氮素浓度最高,6月氮素浓度最低。分析表明,青海湖湖水中氮的分布与转化受湖水理化性质及雨季氮的外源输入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总氮 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 时空变化
下载PDF
普氏原羚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及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秀萍 王世辰 +9 位作者 简莹娜 林伟山 王光华 胡勇 罗涛 何玉邦 赵殿智 梁钦 李成林 马利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1年第6期27-29,45,共4页
对刚察县哈尔盖镇1例送检病死普氏原羚幼龄羊进行病原诊断,经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发酵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PCR及测序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确诊该普氏原羚幼龄羊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死亡,并且该菌株有一定... 对刚察县哈尔盖镇1例送检病死普氏原羚幼龄羊进行病原诊断,经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发酵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PCR及测序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确诊该普氏原羚幼龄羊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死亡,并且该菌株有一定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和PCR鉴定 致病性大肠杆菌
下载PDF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的多样性及分布 被引量:25
10
作者 侯元生 何玉邦 +3 位作者 星智 崔鹏 尹祚华 雷富民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4-187,共4页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重要湿地,其野生候鸟种群曾于2005年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对当地野生鸟类种群及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威胁。作者于2007年3~12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该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调查。本次考察共记录到鸟类57种...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重要湿地,其野生候鸟种群曾于2005年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对当地野生鸟类种群及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威胁。作者于2007年3~12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该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调查。本次考察共记录到鸟类57种,隶属8目14科。其中留鸟2种,迷鸟3种,夏候鸟7种,迁徙路过鸟41种,冬候鸟4种,其中54种鸟类为水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多样性 种群分布 青海湖
下载PDF
青海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5
11
作者 孟星亮 何玉邦 +3 位作者 宋卓彦 熬鸿毅 张虎 蒋小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9-827,共9页
为了解青海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关键驱动力,于2011—2012年分4次对青海湖区主体湖、3个子湖和5条入湖河流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8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5纲15科,主体湖区、咸水和淡水子湖及入湖河... 为了解青海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关键驱动力,于2011—2012年分4次对青海湖区主体湖、3个子湖和5条入湖河流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8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5纲15科,主体湖区、咸水和淡水子湖及入湖河流分布有9、5、9和15种;它们的密度分别为455.8、1562.7、741.3和331.2 ind./m2;生物量为1.18、3.70、2.75和4.53 g/m2。优势度分析显示,喜盐摇蚊为主体湖区绝对优势种(占总密度的83.32%)。Surfer模拟显示,主体湖区东南部沿岸带的密度和生物量最高,湖心区最低;高峰值主要出现在布哈河、菜挤河等大型河流入湖的河口附近。CCA分析表明:青海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水体pH、水深、总氮和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空间格局 青海湖 多因子分析
下载PDF
采自青海湖的刚毛藻属一新种——青海刚毛藻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志娟 朱欢 +5 位作者 熊雄 何玉邦 敖鸿毅 吴辰熙 胡愈炘 刘国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3-669,共7页
对青海湖的丝状藻类进行了样品采集,分析引起水华的藻类种类和组成。基于SSU-LSU的联合进化分析和基于ITS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形成青海湖水华的丝状藻为一种刚毛藻,该种与史氏刚毛藻Cladophora stimpsonii和散束刚毛藻Cladophora vagabu... 对青海湖的丝状藻类进行了样品采集,分析引起水华的藻类种类和组成。基于SSU-LSU的联合进化分析和基于ITS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形成青海湖水华的丝状藻为一种刚毛藻,该种与史氏刚毛藻Cladophora stimpsonii和散束刚毛藻Cladophora vagabund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属于海洋刚毛藻和淡水刚毛藻的中间过渡种类。和邻近种类的区别特征如下:该种生长于咸水生境,植物体纤细柔软,呈绿色或浅绿色,分枝旺盛,具明显的顶端生长和居间生长。细胞直径较小。主轴细胞直径30.0—90.0μm,细胞长宽比2.4—8.0。分枝细胞直径25.0—70.0μm,长宽比4.0—12.3。顶端细胞直径25.0—50.0μm,长宽比3.6—12.0。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定为一新种,即青海刚毛藻Cladophora qinghaiensis sp. 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刚毛藻 刚毛藻属 咸水 水华 系统发育 新种
下载PDF
青海湖2015年水质参数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毕荣鑫 张虎才 +6 位作者 李华勇 常凤琴 段立曾 何玉邦 张虎 文新宇 周瑜 《水资源研究》 2018年第1期74-83,共10页
通过对2015年9月22~24日在青海湖进行水温、溶解氧、pH、叶绿素a浓度、浊度垂直剖面监测,同时采集湖水样通过实验测定湖水总磷、总氮含量,采集各入湖河流进行营养盐测定,结合青海湖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青海湖水体理化状况... 通过对2015年9月22~24日在青海湖进行水温、溶解氧、pH、叶绿素a浓度、浊度垂直剖面监测,同时采集湖水样通过实验测定湖水总磷、总氮含量,采集各入湖河流进行营养盐测定,结合青海湖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青海湖水体理化状况及湖水营养状况。结果显示,各监测区域水体理化参数、营养化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受风力及湖流扰动影响,湖心处存在较弱的分层现象;湖心处溶解氧浓度较低,受温度分层影响出现溶解氧分层现象;青海湖高盐度、高离子浓度是控制其pH并对溶解氧浓度及浊度等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温度及湖泊水循环引起的底泥释放使得浮游植物多集中在中下层水体,沉水植物具有较好的生长条件。青海湖水体营养水平不高,但总磷浓度在局部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外源输入是影响湖泊营养化程度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加剧,使青海湖水质存在恶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水温 溶解氧 PH 叶绿素A 浊度 营养程度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思路及措施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玉邦 《青海科技》 2003年第1期15-18,共4页
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所做的大量工作,提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初步思路以及重点实施的六大工程,提出了生态保护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三江源 自然保护区 生态保护建设 青海
下载PDF
普氏原羚自然栖息地草地矿物质营养的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申小云 霍宾 +7 位作者 闽小莹 吴婷 廖建军 蔡平 张毓 何玉邦 孙建青 吴永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5,共8页
矿物质元素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为了更好地开展普氏原羚的保护工作,对普氏原羚主要栖息地的青海湖布哈河上游地区高寒草甸的矿物质营养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应用显微分析法分析动物食性,采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 矿物质元素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为了更好地开展普氏原羚的保护工作,对普氏原羚主要栖息地的青海湖布哈河上游地区高寒草甸的矿物质营养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应用显微分析法分析动物食性,采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矿物质含量。结果发现,牧草萌发期的混合牧草硒和铜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牧草快速生长期(Cu,F_(2,27)=3.27,P=0.008;Se,F_(2,27)=3.27,P=0.009),但牧草枯黄期与萌发期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牧草品种体内的矿物质元素含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唐古特铁线莲、沙蒿、芨芨草是主要的高硒植物,其中芨芨草硒含量最高。芨芨草是普氏原羚的基本食物,占总食物的13.68%,但不是普氏原羚的喜食植物(选择性指数为-0.886)。碱蒿、冷蒿、紫花针茅是主要的高铜植物,其中紫花针茅的铜含量最高,是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占总食物的9.40%,但不是普氏原羚的喜食植物(选择性指数为0.037)。因此,对放牧动物来说,普氏原羚栖息地存在严重的矿物质营养不平衡问题,属于严重硒缺乏区,季节性铜硒缺乏区,普氏原羚基本食物是高硒植物芨芨草,增加了其食物的平均硒含量,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是含铜量最高的紫花针茅,增加了其食物的平均铜含量。增加牧场高硒和高铜植物的比例,提高土壤牧草的硒和铜元素的含量和扩大普氏原羚的采食范围都是保护普氏原羚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栖息地 矿物质营养 高寒草甸 季节动态
下载PDF
青海湖主要集群繁殖鸟类巢区分布及其生境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侯元生 崔鹏 +3 位作者 星智 何玉邦 尹祚华 雷富民 《野生动物》 2010年第3期131-134,共4页
我们于2007年和2008年的4~7月,对青海湖4种主要繁殖鸟类:斑头雁、棕头鸥、普通鸬鹚、渔鸥的巢区进行了调查,发现4种鸟类的巢区主要分布在岛屿或半岛上。共发现10个巢区,分布在蛋岛、鸬鹚岛、海心山、三块石和布哈河三角洲5个地点。巢... 我们于2007年和2008年的4~7月,对青海湖4种主要繁殖鸟类:斑头雁、棕头鸥、普通鸬鹚、渔鸥的巢区进行了调查,发现4种鸟类的巢区主要分布在岛屿或半岛上。共发现10个巢区,分布在蛋岛、鸬鹚岛、海心山、三块石和布哈河三角洲5个地点。巢区平均面积为44.8±44.2 hm^2,巢的平均数量为1 002±715个。4种鸟类中以斑头雁的巢最为密集。巢区与周围环境的隔离和受保护程度是影响巢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巢区地表结构主要为沙土和砾石,几乎无植被覆盖。繁殖生境丧失和食物资源短缺可能是影响4种繁殖鸟类生存的最主要的因素,禽流感疫病的发生对这些繁殖鸟类构成了新的威胁。在以后的监测和保护工作中要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注意合理开发利用青海湖的自然资源,并加强禽流感的病源监测和鸟类保护的宣传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集群繁殖 巢区选择 禽流感
下载PDF
青海湖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及分布
17
作者 侯元生 何玉邦 +1 位作者 崔鹏 杨晓君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01期124-127,共4页
2009—2012年对青海湖区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种群数量最高值为104只,出现在2010年的繁殖后期。参与繁殖的黑颈鹤的数量最高为18对,出现在2012年的繁殖期。青海湖黑颈鹤分布地点相对固定,... 2009—2012年对青海湖区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种群数量最高值为104只,出现在2010年的繁殖后期。参与繁殖的黑颈鹤的数量最高为18对,出现在2012年的繁殖期。青海湖黑颈鹤分布地点相对固定,在4年的调查中共记录到3个迁徙到达后的集中地点,分别是泉湾湿地、甘子河湿地和沙岛;4个迁徙离开前的集群地点,分别是沙柳河口、那仁湿地、泉湾湿地和甘子河湿地。2009和2012年共记录到黑颈鹤在青海湖的繁殖地点13个,其中4年内固定的繁殖地点有9个,分别是泉湾湿地、仙女湾、沙柳河口、那仁湿地、甘子河湿地、沙岛、小泊湖、倒淌河湿地和黑马河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青海湖 种群动态 分布 保护
下载PDF
普氏原羚B型诺维氏梭菌的分离鉴定
18
作者 简莹娜 王戈平 +6 位作者 李秀萍 吴永林 王光华 林伟山 胡勇 何玉邦 马利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第3期18-19,共2页
对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送检病死普氏原羚进行病原诊断,经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原菌的分离培养、PCR鉴定,确诊该普氏原羚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感染引起的死亡。
关键词 普氏原羚 分离培养 PCR鉴定 B型诺维氏梭菌
下载PDF
环青海湖地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3
19
作者 孔飞 何玉邦 +3 位作者 张洪峰 张虎 车利锋 吴晓民 《青海环境》 2011年第2期82-85,共4页
青海湖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现有种子植物52科,174属,445种,其中裸子植物仅有3属6种。植被分布类型主要有温性草原、小半灌木荒漠、高寒灌丛、高寒草甸4大类。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以脊椎动物而言,已... 青海湖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现有种子植物52科,174属,445种,其中裸子植物仅有3属6种。植被分布类型主要有温性草原、小半灌木荒漠、高寒灌丛、高寒草甸4大类。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以脊椎动物而言,已经记录到243种,代表了青藏高原湖盆类群的动物学全貌。其中,鱼类1目,2科,3属,8种;两栖类1目,2科,2属,2种;爬行类2目,3科,3属,3种;哺乳类6目,12科,31属,41种;鸟类14目,33科,102属,189种。根据对青海湖地区的调查,分析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出了重点物种的保护、控制放牧强度、明确生态功能区划、形成生态旅游趋势以及立法保护及环保宣传等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生物多样性 保护
下载PDF
祁连山白唇鹿的分布 被引量:3
20
作者 余玉群 何玉邦 左青云 《野生动物》 1990年第4期16-17,共2页
白唇鹿(Cerous albirostris)为我国特产珍贵动物,栖于高寒高原地区,系青藏高原的特有种。自1876年6月,Cossack Kalmynin在甘肃省西部祁连山采集第一只白唇鹿以来,有关祁连山白唇鹿分布散见于各区系研究(中国科学院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19... 白唇鹿(Cerous albirostris)为我国特产珍贵动物,栖于高寒高原地区,系青藏高原的特有种。自1876年6月,Cossack Kalmynin在甘肃省西部祁连山采集第一只白唇鹿以来,有关祁连山白唇鹿分布散见于各区系研究(中国科学院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1964;王香亭等,1982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唇鹿 祁连山 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