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三次分配背景下慈善资源的分配有效性:框架与机制 被引量:16
1
作者 蓝煜昕 何立晗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2,共10页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不仅要关心如何挖掘慈善资源、做大慈善“蛋糕”,更要关注慈善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既有慈善资源分配的研究梳理和对我国慈善事业的长期观察,提出一个“衔接慈善-协调慈善-精准慈善-效果慈...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不仅要关心如何挖掘慈善资源、做大慈善“蛋糕”,更要关注慈善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既有慈善资源分配的研究梳理和对我国慈善事业的长期观察,提出一个“衔接慈善-协调慈善-精准慈善-效果慈善”的慈善资源分配有效性四维目标框架,分别回应了第三次分配与第一、二次分配间关系、慈善行业内组织间关系、慈善资源供给与需求间关系以及慈善项目活动与目标间关系这四个层次上的关系问题,并探讨了对应的衔接、协调、匹配、评估等具体实现机制,由此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有效性 公益慈善
下载PDF
中国基金会投资行为和增值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蓝煜昕 何立晗 陶泽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22年第1期22-44,共23页
通过投资活动进行保值增值不仅关乎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扩大第三次分配规模的重要途径。哪些因素在影响中国慈善组织的投资行为和增值绩效?从2017年总资产规模排名前1000家的中国基金会中选取913家,基于2015~2017年的组织数据,通... 通过投资活动进行保值增值不仅关乎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扩大第三次分配规模的重要途径。哪些因素在影响中国慈善组织的投资行为和增值绩效?从2017年总资产规模排名前1000家的中国基金会中选取913家,基于2015~2017年的组织数据,通过Ologit、OLS模型考察制度、管理以及财务三个层面的因素对基金会投资行为的风险偏好和增值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层面,具有官方背景或公募背景的基金会投资行为更加保守,但发起背景对增值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管理层面,理事会成员的数量、年龄与性别对基金会投资行为和增值绩效有明显但复杂的影响;财务层面,资金规模与基金会投资风险偏好、增值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关联。研究揭示了中国慈善组织在投资保值增值活动领域总体上的初级样态和投资行为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金会 资产管理 投资 保值增值
下载PDF
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权力: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组织间协作关系的形态及演进 被引量:3
3
作者 甘甜 何立晗 《社会治理》 2022年第10期47-60,共14页
本研究从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权力视角出发,提出了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组织间协作形态的分析框架。通过分析中国两次重要公共危机中社会组织间协作案例,本文进一步比较了两次公共危机在信息稀缺程度、反馈时间跨度和行动预期前景上的差异... 本研究从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权力视角出发,提出了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组织间协作形态的分析框架。通过分析中国两次重要公共危机中社会组织间协作案例,本文进一步比较了两次公共危机在信息稀缺程度、反馈时间跨度和行动预期前景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环境中组织在正式权威、关键资源控制和话语合法性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揭示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权力的共同作用下差异化的社会组织间协作关系形成和演进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危机治理 社会组织间协作 环境不确定性 组织权力
下载PDF
异军突起的高校校友会:防疫医护物资调配的组织协作网络--以武汉大学校友会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顺浩 何立晗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20年第2期34-54,共21页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早期,防疫医护物资一度供不应求。以组织网络为分析视角,高校校友会突破传统社会组织的局限,展现出了扩展版的NGO联盟、多元化的政企关联体和密集型的智库等组织网络特征。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刺激下,家国情怀下的仁爱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早期,防疫医护物资一度供不应求。以组织网络为分析视角,高校校友会突破传统社会组织的局限,展现出了扩展版的NGO联盟、多元化的政企关联体和密集型的智库等组织网络特征。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刺激下,家国情怀下的仁爱精神与“地方感”认同下的校友情结发生情感共鸣,转化为集体意向性的慈善动机,激活辐射全球和各行各业的校友组织协作网络,在资源动员、信息协调、价值凝聚等方面构建抗疫网络运行机制,协作完成医护物资调配的信息对接、全球采购、物流运输和仓储分发等供应全流程。疫情防控中高校校友会有效运转的组织协作网络机制,对中国高校校友会建设以及社会组织能力提升都具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高校校友会 组织网络 社会组织动员
下载PDF
范氏义庄论纲
5
作者 王名 何立晗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24年第1期1-19,290,共20页
本文将范氏义庄引入当代公共管理与公益慈善研究者的视野,基于范氏义庄的历史文献与已有研究,强调当代对于范氏义庄开展新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从公共管理和公益慈善角度,提出了三条范氏义庄的研究线索。线索一,关注范氏义庄在慈善信托结... 本文将范氏义庄引入当代公共管理与公益慈善研究者的视野,基于范氏义庄的历史文献与已有研究,强调当代对于范氏义庄开展新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从公共管理和公益慈善角度,提出了三条范氏义庄的研究线索。线索一,关注范氏义庄在慈善信托结构上的制度创新,提出其与西欧、伊斯兰文明类似制度对话的可能性。线索二,基于范氏义庄组织历史与国家宏观历史的互动,提出范氏义庄案例对于发展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价值。线索三,从范氏义庄历史中公共性的生成出发,探讨其如何从私人有形财富向公共无形财富演化。最后,从精神内核、内部治理、传承积淀三方面归纳范氏义庄对于当代家慈善实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氏义庄 范仲淹 慈善信托 家族慈善 国家与社会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