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羟考酮与舒芬太尼用于乳腺癌手术全身麻醉的比较 被引量:31
1
作者 何自静 陈静 +2 位作者 李密 段金崇 范志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羟考酮与舒芬太尼用于乳腺癌患者全麻诱导及维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术的女性患者200例,年龄2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羟考酮组(O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100例。静脉注射羟考... 目的观察和比较羟考酮与舒芬太尼用于乳腺癌患者全麻诱导及维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术的女性患者200例,年龄2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羟考酮组(O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100例。静脉注射羟考酮0.2 mg/kg(O组)或舒芬太尼0.2μg/kg(S组)、丙泊酚2mg/kg与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行全麻诱导。术中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拔管后VAS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hO组静态和动态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其他时点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拔管后各时点静态和动态中度以上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有18例(18%)发生头晕,O组和S组分别有11例(11%)和9例(9%)发生恶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舒芬太尼比较,羟考酮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手术的全麻诱导及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舒芬太尼 麻醉 乳腺癌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志红 刘丹 +1 位作者 何自静 范志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5-689,共5页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80例,18~6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0例:...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80例,18~6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0例:(1)D组:实验组,术前给予10 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C组:对照组,术前给予2 m L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静脉滴注。每组患者再分为两亚组,每组70例,分别应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P亚组)和七氟醚维持吸入全身麻醉(S亚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的全身麻醉操作,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昂丹司琼(ondansetron)8 mg。随访术后24 h内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对PONV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晕动病史/既往PONV史、是否应用地塞米松以及麻醉方法。结果:术后24 h内D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患者(11.4%vs.20.7%,P=0.034);术后0~2 h 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低于C组患者(1.4%vs.6.4%,P=0.031);术后2~24 h 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与C组患者差异无显统计学意义(10.7%vs.17.9%,P=0.088)。术后24 h内各时段,D组与C组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亚组与吸入麻醉亚组PONV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有预防效果(OR=0.447,P=0.030),晕动症/PONV病史是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OR=15.730,P〈0.001)。结论:术前应用地塞米松可明显降低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恶心呕吐 新辅助治疗 地塞米松 丙泊酚 乳房切除术 改良根治性
下载PDF
艾司洛尔对丙泊酚麻醉诱导过程中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金云玉 何自静 +1 位作者 范志毅 童月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899-901,共3页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用于丙泊酚麻醉诱导插管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30例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10ml负荷量后静滴生理盐水,用药组艾司洛尔1mg/kg稀释于生理盐水10ml静注后以250μg·kg^-1·...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用于丙泊酚麻醉诱导插管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30例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10ml负荷量后静滴生理盐水,用药组艾司洛尔1mg/kg稀释于生理盐水10ml静注后以250μg·kg^-1·min^-1微量泵输入,然后静注丙泊酚2mg/kg,当两组BIS降至40~50时静注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5mg/kg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监测给药前、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1、3、5minBIS、MAP及HR,并观察插管后各时点与插管前BIS、MAP、HR的变化差值△BIS、△MAP及△HR。结果插管前对照组及用药组BIS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插管后1、3、5min对照组BIS较插管前显著升高,用药组BIS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插管后对照组△BIS变化最大百分比为40%,与用药组的6.8%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插管后1、3min对照组MAP、HR显著高于插管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插管后对照组△MAP及△HR变化最大百分比为55%及40%,明显高于用药组的29%及15%。结论艾司洛尔用于丙泊酚麻醉诱导插管时,对插管前BIS无影响,插管后可抑制B1S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洛尔 麻醉诱导 脑电双频指数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全麻术后残余肌松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何自静 李密 +2 位作者 陈静 段金崇 王东信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时使用维库溴铵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残余肌松(PORC)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择期全麻乳腺癌手术女性患者257例。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时使用维库溴铵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残余肌松(PORC)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择期全麻乳腺癌手术女性患者257例。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0~60,肌松药采用维库溴铵(0.1mg/kg)。术毕不给予肌松拮抗药,由麻醉医生根据临床拔管指征拔除气管导管,同时由恢复室护士使用Veryark-TOF肌松监测仪,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方式检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拔除喉罩时患者的TOF比值(TOFr)。结果以TOFr〈0.7为标准,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拔除喉罩即刻PORC的发生率为60.3%(155/257),而以TOFr〈0.9为标准时,PORC的发生率为93.8%(241/2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新辅助化疗、术中多次追加肌松剂与PORC风险增加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患者手术中末次追加肌松剂到拔除喉罩时间与术后PORC风险增加相关(OR=1.031,95%CI 1.017~1.046,P〈0.001)。结论对于乳腺癌全麻手术患者,术毕不给予肌松拮抗药可使PORC发生率明显增高,末次给予肌松剂到拔除喉罩时间缩短是发生PORC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静脉 维库溴铵 术后残余肌松 乳腺肿瘤
下载PDF
盐酸羟考酮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何自静 陈静 +2 位作者 李密 段金崇 范志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后急性疼痛治疗的安全有效剂量。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女性患者100例,年龄29-69岁,BMI〈30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组...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后急性疼痛治疗的安全有效剂量。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女性患者100例,年龄29-69岁,BMI〈30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组(OL组)和高剂量盐酸羟考酮组(OH组)。手术结束前30 min,OL组和OH组分别静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03和0.09mg/kg。术毕缝皮时停用麻醉药。疗效指标:于拔除喉罩后5min、0.5、2、4、8、12、24h行静态和动态VAS评分。记录手术后24h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拔除喉罩后8和12hOH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明显低于OL组(P〈0.05)。两组术后镇痛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ONV、头晕、瘙痒、排尿困难、窦性心动过缓等术后不良事件和追加镇痛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09mg/kg盐酸羟考酮可以安全有效地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后患者的急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镇痛 术后疼痛 术后恶心呕吐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志红 尹健 +1 位作者 何自静 范志毅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22-1424,共3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286例,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将患者分为未化疗组(n=106)和新辅助化疗组(n=180)。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异丙酚2mg...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286例,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将患者分为未化疗组(n=106)和新辅助化疗组(n=180)。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和舒芬太尼0.2μg/kg后,进行气管插管。依据BIS值调节吸人七氟醚浓度,维持BIS值40~50。术毕前30min静脉注射昂丹司琼8mg和氟比洛芬酯100mg。拔除气管插管后至手术后24h期间,如发生连续2次呕吐、持续恶心呕吐且患者要求治疗时给予补救用药。记录术后24h内PONV的发生情况和程度、止吐补救用药情况。结果与未化疗组比较,新辅助化疗组术后24h内PONV发生率和程度增加,止吐补救用药率升高(P〈0.05)。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可增加乳腺癌改良根治术PONV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手术后并发症 乳腺肿瘤
原文传递
地佐辛联合小剂量纳洛酮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志红 汪丽萍 何自静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8-561,共4页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小剂量纳洛酮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全麻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且要求进行术后镇痛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地佐辛联合纳洛酮组(DN组),每组40例。D组:地佐辛0.4 mg·kg...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小剂量纳洛酮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全麻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且要求进行术后镇痛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地佐辛联合纳洛酮组(DN组),每组40例。D组:地佐辛0.4 mg·kg-1,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 L;DN组:地佐辛0.4mg·kg-1,纳洛酮1μg·kg-1,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 L。两组均应用患者自控静脉术后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以LCP模式(负荷剂量1 m L,持续剂量1 m L·h-1,患者自控镇痛每次2 m L)输注。记录2组患者术后2,24和48 h的VAS疼痛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术后48 h内有效PCA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和头晕等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及48 h内有效PC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患者术后2 h和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DN组患者(分别为P=0.036和P=0.012);DN组患者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01);DN组患者术后48 h内头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43);DN组术后镇痛满意度高于D组(P<0.001)。结论:地佐辛联合小剂量纳洛酮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不影响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纳洛酮 甲状腺癌根治术 术后镇痛
原文传递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何自静 李志红 +1 位作者 胡永华 范志毅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效应室靶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乳腺癌切除术患者90例,女性,ASAⅠ或Ⅱ级,年龄30-60岁,体重指数〈30kg/m^2,根据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及其化疗方案分...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效应室靶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乳腺癌切除术患者90例,女性,ASAⅠ或Ⅱ级,年龄30-60岁,体重指数〈30kg/m^2,根据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及其化疗方案分为3组(n=30),未化疗组(Ⅰ组)术前不使用任何化疗药物;紫杉醇化疗组(Ⅱ组)及环磷酰胺+阿霉素+5.氟尿嘧啶联合化疗组(Ⅲ组)均进行4个疗程化疗,并于第4个疗程结束后10—15d时行乳腺癌切除术。麻醉诱导:靶控输注异丙酚,按序贯法确定异丙酚的效应室靶浓度,第1例患者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为2.07μg/ml,各相邻靶浓度之比为1.09。以睫毛反射消失及对言语指令无反应作为判断意识消失的标志。若患者意识消失,则持续靶控输注该浓度异丙酚,并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及罗库溴铵0.6mg/kg后气管插管;若患者意识未消失,则停止靶控输注,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芬太尼3μg/kg及罗库溴铵0.6mg/kg后气管插管。计算靶控输注异丙酚意识消失时的EC50。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及Ⅲ组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意识消失时的EC50均降低(P〈0.05),Ⅱ组和Ⅲ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降低乳腺癌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意识消失时的EC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疗法 辅助 二异丙酚 药物释放系统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原文传递
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效应室靶浓度的EC50 被引量:2
9
作者 何自静 胡永华 范志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48-50,124,共4页
目的测定新辅助化疗后患者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的半数效应室靶浓度(ECm)。方法90例ASAI或Ⅱ级,同时期行乳腺癌切除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以及化疗方案分为未化疗... 目的测定新辅助化疗后患者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的半数效应室靶浓度(ECm)。方法90例ASAI或Ⅱ级,同时期行乳腺癌切除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以及化疗方案分为未化疗组(I组),紫杉醇化疗4周期组(Ⅱ组),药物联合化疗4周期组(Ⅲ组)。按序贯法给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10min,相邻效应室靶浓度之间比率为1.25。结果未化疗组患者意识消失的半数效应室靶浓度(EC。)为0.58mg/L,95%可信区间为0.53mg,L~0.63mg/L。紫杉醇化疗组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为0.34mg/L,95%可信区间为0.32mg/L~0.37mg/L。药物联合化疗组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为0.35mg/L,95%可信区间为0.32mgCL~0.39mg/L。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患者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时意识消失的EC50低于未化疗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靶控输注 意识消失 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