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延安Q3黄土应力应变特性及其归一化性状研究
被引量:2
- 1
-
-
作者
谢飞
陈立杰
冷艳秋
何芝远
-
机构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7期11250-11258,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90441)。
-
文摘
为研究延安原状Q 3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特性,并总结其在不同含水率不同围压下的归一化性状,进行了一系列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延安原状Q 3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整体上随围压增大由弱硬化型向强硬化型转变,但在含水率极低且低围压条件下会呈现出一定的软化特性;基于Kondner双曲线模型,对原状Q 3黄土进行应力应变归一化分析,含水率为5%、10.2%的Q 3黄土在400 kPa以下的围压下不存在归一化性状,含水率为17%的Q 3黄土在300 kPa以上的围压下存在归一化性状,含水率为22%、27%和32%的Q 3黄土在200 kPa以上的围压下归一化性状较显著;通过比较,选用初始切线模量或极限偏应力作为延安原状Q 3黄土的归一化因子,归一化效果较好;建立了不同含水率下延安原状Q 3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归一化方程,其预测值与试验值较接近。该方程对延安Q 3黄土相关工程设计及工程经验的验证有一定参考价值。
-
关键词
延安Q3黄土
应力应变
归一化
初始切线模量
-
Keywords
Yan an Q3 loess
stress-strain
normalization
initial tangent modulus
-
分类号
TU444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
-
题名基于CT的黄土孔隙尺度优先流特性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宁瑞浩
冷艳秋
何芝远
李泽坤
马哲
-
机构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927-9936,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41907235)。
-
文摘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agraphy, CT)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岩土多孔介质中孔隙的定量化表征,然而以往关于黄土孔隙定量化的相关研究存在CT扫描的分辨率不足问题,无法精准识别出黄土中的全部大孔隙。基于高精度的微米CT,以陕西延安Q黄土为例,在提取的黄土中真实孔隙结构的基础上,借助概化的孔隙网络模型研究了黄土的孔隙、孔喉和孔喉配位数分布特征,发现三者均呈对数正态分布;通过简化的Navier-Stokes方程及孔隙网络模型定量化地研究了在给定边界压差下管状通道、裂隙形成的优势通道中压力及流速的分布,与不含优势通道的代表性体积单元进行对比,发现裂隙对整体渗流特性的影响为均匀促进型,而管状通道为渗流集中型;在求得渗透系数后与原状黄土及重塑黄土的室内渗透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
-
关键词
优先流
优势通道
微米CT
孔隙网络模型
孔隙结构
-
Keywords
preferential flow
preferential channel
micro-CT
pore network model
pore structure
-
分类号
P163
[天文地球—天文学]
-
-
题名陕西省志丹县黄土滑坡空间分布规律与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李德珅
何芝远
孔嘉旭
赵李
武孟
牟家琦
郑佳
-
机构
西安煤航遥感信息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咸阳百灵学校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地质与资源》
CAS
2022年第2期214-220,共7页
-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长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项目(300102262713)。
-
文摘
滑坡空间分布与形态特征能够反映滑坡发育程度,为区域内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志丹县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选取最邻近指数与核密度估计分析志丹县滑坡空间分布规律,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滑坡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志丹县滑坡最邻近指数约为0.177,在空间上呈聚集型分布;核密度估计最大值出现在周河两岸的斜坡地带且呈带状分布,具有多个高密度聚集区域;滑坡面密度与点密度的计算结果分别为0.26%和0.19个/km^(2);滑坡坡度多集中于70°以上,坡向多集中于南和南东方向,坡高则集中于40 m以下的斜坡.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滑坡划分为不同类别的角度特征、高度特征、地质环境特征.
-
关键词
黄土
滑坡
空间分析
GIS
地质灾害
陕西省
-
Keywords
loess
landslide
spatial analysis
GIS
geological disaster
Shaanxi Province
-
分类号
P64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