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施康定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的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4
1
作者 何雁冰 卢振和 +1 位作者 陈金生 黄乔东 《现代医院》 2006年第5期10-11,共2页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颈肩腰腿痛、神经痛等慢性非癌性疼痛病人30例,应用奥施康定片剂治疗,记录治疗期间便秘、恶心呕吐、嗜睡、头痛、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在治疗过程中...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颈肩腰腿痛、神经痛等慢性非癌性疼痛病人30例,应用奥施康定片剂治疗,记录治疗期间便秘、恶心呕吐、嗜睡、头痛、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便秘的发生率30·00%,以轻中度为主;其次为恶心呕吐6·67%;其它均低于5·00%,且不良反应随用药时间延长而有减少趋势。结论奥施康定可安全有效应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病人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施康定 慢性疼痛 不良反应 安全性评估
下载PDF
鞘内注射布美他尼在大鼠足底切口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何雁冰 徐世元 黄俊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63-466,共4页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钠钾氯联合转运蛋白1抑制剂布美他尼在足底切口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布美他尼组,在切开足底前经鞘内注入人工脑脊液20μl或布美他尼100μg/20μl。在切开前1 d至切开后6 d...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钠钾氯联合转运蛋白1抑制剂布美他尼在足底切口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布美他尼组,在切开足底前经鞘内注入人工脑脊液20μl或布美他尼100μg/20μl。在切开前1 d至切开后6 d分别进行疼痛累积评分、热痛阈及机械痛阈测定。结果:鞘内注射布美他尼降低大鼠切开后2 h至3 d的疼痛累积评分,增加伤口旁切开后2 h至6 d的热痛阈及切开后2 h至5 d的机械痛阈。结论:鞘内注射布美他尼可缓解足底切口痛模型大鼠的静息痛、热及机械性刺激的诱发痛,有希望成为新的术后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钾氯联合转运蛋白1 布美他尼 术后疼痛
下载PDF
利多卡因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何雁冰 高崇荣 谭洁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对小脑幕下肿瘤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s)的影响。方法小脑幕下肿瘤病人 2 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10例。A组为观察组 ,在术前以 0 33m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 2 %利多卡因 ,至总量达 10mg...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对小脑幕下肿瘤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s)的影响。方法小脑幕下肿瘤病人 2 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10例。A组为观察组 ,在术前以 0 33m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 2 %利多卡因 ,至总量达 10mg/kg止 ,并持续监测BAEP。B组为对照组 ,不用利多卡因。结果 A组从输注利多卡因后第 6min开始 ,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Ⅰ~Ⅴ波间潜伏期较注药前显著延长 ;且随着利多卡因输注剂量增加 ,各波潜伏期逐渐延长。其中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Ⅰ~Ⅴ波间潜伏期的延长值与利多卡因剂量呈线性相关。B组在全监测过程中BAEP无显著改变。结论 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利多卡因显著延长BAEP的潜伏期及波间潜伏期 ;在 0~ 10mg/kg剂量范围内 ,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麻醉药
下载PDF
呋噻米对辣椒素介导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何雁冰 万丽 +1 位作者 黄焕森 高崇荣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观察阳离子-氯离子联合转运蛋白(CCC)阻断剂在辣椒素介导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活化中的作用。方法:成年大鼠脊髓700μm厚切片,分成空白对照组、辣椒素组、呋噻米组、辣椒素+呋噻米组,予以相应药物处理后固定,再行冰冻切片,进行... 目的:观察阳离子-氯离子联合转运蛋白(CCC)阻断剂在辣椒素介导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活化中的作用。方法:成年大鼠脊髓700μm厚切片,分成空白对照组、辣椒素组、呋噻米组、辣椒素+呋噻米组,予以相应药物处理后固定,再行冰冻切片,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程序。对脊髓背角Ⅰ、Ⅱ层的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传导激酶阳性(pERK IR)细胞计数,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辣椒素组、呋噻米组、呋噻米+辣椒素组pERK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19±0.42;26.83±1.14;12.31±0.90;12.14±0.72(P<0.001)。呋噻米+辣椒素组阳性细胞数比辣椒素组减少(P<0.001)。结论:呋噻米可抑制辣椒素介导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具抗伤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氯离子联合转运蛋白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伤害
下载PDF
浅低温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5
作者 何雁冰 卢振和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293-294,共2页
目的 观察浅低温对神经外科麻醉病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无明显听力障碍的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 1 2例 ,在麻醉诱导插管后通过调温床给予浅低温治疗。在降温前及体温达 34℃时各记录一次BAEP ,比较降温... 目的 观察浅低温对神经外科麻醉病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无明显听力障碍的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 1 2例 ,在麻醉诱导插管后通过调温床给予浅低温治疗。在降温前及体温达 34℃时各记录一次BAEP ,比较降温前后Ⅴ波绝对潜伏期及Ⅰ Ⅴ波间潜伏期变化。结果 麻醉诱导后病人体温为 (35 9± 0 3)℃ ,Ⅴ波绝对潜伏期为 (6 0 0± 0 57)毫秒 ,Ⅰ Ⅴ波间潜伏期为 (4 52± 0 48)毫秒 ;降温至 34℃时 ,Ⅴ波绝对潜伏期为 (6 31± 0 36)毫秒 ,Ⅰ Ⅴ波间潜伏期为 (4 73± 0 46)毫秒。降温后Ⅴ波绝对潜伏期及Ⅰ Ⅴ波间潜伏期均有延长趋势。结论 临床上体温降低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低温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影响 神经外科
下载PDF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与颅内压关系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何雁冰 卢振和 高崇荣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68-69,71,共3页
关键词 颅内压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下载PDF
丙泊酚联合氯诺昔康或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 被引量:29
7
作者 赵雾红 何雁冰 +2 位作者 黄乔东 卢振和 高崇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 研究丙泊酚联合氯诺昔康或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的效果。方法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99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3例。A组:静注丙泊酚2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2~0.3mg/kg;B组:静注丙泊酚及利多卡因1... 目的 研究丙泊酚联合氯诺昔康或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的效果。方法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99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3例。A组:静注丙泊酚2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2~0.3mg/kg;B组:静注丙泊酚及利多卡因1~1.5mg/kg;C组:静注丙泊酚及氯诺昔康0.16mg/kg;B、C组均静注丙泊酚2mg/kg。分别记录术中SBP、HR、RR、SpO2,并观察各组镇痛效果(按优、良、差三级进行效果评定)、用药量、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和下腹痛(宫缩痛)等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比较术中SBP、HR、RR、SpO2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用丙泊酚量最大,呼吸抑制发生率为48%;B组为23%;C组无一例出现呼吸抑制;三组苏醒时间A组长于B、C组(P〈0.05)。镇痛效果:三组均能为人工流产术提供有效的镇痛,但以C组为优。结论丙泊酚联合氯诺昔康或利多卡因和单用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都能为人工流产术提供一个满意的镇痛效果和操作条件,而丙泊酚复合氯诺昔康患者用药量最少,术后苏醒快;下腹痛发生率较低,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有一定的优越性,是安全、有效的人工流产术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氯诺昔康 利多卡因 人工流产 麻醉
下载PDF
生长抑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8
作者 黄乔东 何雁冰 +2 位作者 陈金生 卢振和 高崇荣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3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腔内注射生长抑素750μg,每周1次,连续6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治疗后发生的副作用,并采用林志雄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3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腔内注射生长抑素750μg,每周1次,连续6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治疗后发生的副作用,并采用林志雄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关节综合评分优良率显著提高,没有发生严重副作用。结论生长抑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膝关节 骨关节炎 关节内注射
下载PDF
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翟利平 卢振和 +2 位作者 陈金生 黄乔东 何雁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3-554,共2页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射频套针作眶上神经、眶下神经、下颌神经或颏神经穿刺,神经电刺激引导下接近神经,到位的参数为频率50Hz,电压0.5~0.7v。脉冲射频参数为频率2~4Hz,脉宽20ms,电压20...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射频套针作眶上神经、眶下神经、下颌神经或颏神经穿刺,神经电刺激引导下接近神经,到位的参数为频率50Hz,电压0.5~0.7v。脉冲射频参数为频率2~4Hz,脉宽20ms,电压20~56v,温度38℃~42℃,作用时间240s。结果脉冲射频治疗后1d,平均VAS评分从治疗前的8.53降至3.47,卡马西平服用量从治疗前的0.56g/d降至0.20g/d,有效率69.4%。治疗后12周内的上述指标仍有进步,以第2周为最明显,有效率达75.0%(P<0.05)。没有严重并发症。结论三叉神经末梢支脉冲射频镇痛有效和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脉冲射频 射频热凝 治疗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翟利平 卢振和 +2 位作者 陈金生 黄乔东 何雁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对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方法37例接受脉冲射频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38℃、42℃、45℃),观察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及卡马西平服用量,统计有效率。结果治疗后各组均有较好的镇痛效应,4周时有效...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对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方法37例接受脉冲射频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38℃、42℃、45℃),观察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及卡马西平服用量,统计有效率。结果治疗后各组均有较好的镇痛效应,4周时有效率分别为72.7%(38℃组)、69.2%(42℃组)、84.6%(45℃组);没有严重并发症。结论38℃、42℃、45℃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病均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脉冲射频 射频热凝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大鼠急性疼痛行为及脊髓GIRK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雄娟 黄焕森 +2 位作者 陈海铭 阮林 何雁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16-1818,共3页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Dex)对切口痛模型大鼠诱发疼痛及脊髓背角GIRK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切口痛模型。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I组,不作任何处理)、手术组(S组,行左足底切开手术)、安慰剂组(P组,先鞘内注射...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Dex)对切口痛模型大鼠诱发疼痛及脊髓背角GIRK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切口痛模型。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I组,不作任何处理)、手术组(S组,行左足底切开手术)、安慰剂组(P组,先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后行左足切开手术)、实验1组(L组,先鞘内注射Dex 0.75μg/kg后行左足切开手术)和实验2组(H组,先鞘内注射Dex 1.5μg/kg后行左足切开手术)。使用vonfrey细丝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机械痛阈的改变,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脊髓背角GIRK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L、H组机械痛阈值较S组及P组明显升高(P<0.05);大鼠脊髓背角GIRK2蛋白表达也明显增多(P<0.01)。L组与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预先给予Dex能减轻大鼠急性创伤后的疼痛阈值,增加大鼠脊髓内GIRK2表达,提示DEX的镇痛作用可能与通过上调GIRK2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GIRK2蛋白 急性疼痛 疼痛信号传导
下载PDF
羟考酮控释片联合双膦酸盐治疗骨转移癌69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宇清 何雁冰 杜志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4673-4676,共4页
背景: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属于第3阶梯用药,是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主要方法之一。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联合双膦酸盐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69例骨转移癌患者口服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在用药过程中根据疼痛缓解程... 背景: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属于第3阶梯用药,是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主要方法之一。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联合双膦酸盐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69例骨转移癌患者口服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在用药过程中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同时静脉滴注唑来膦酸4mg每4周1次,连续2次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发现骨转移癌患者的骨痛完全缓解25例(36%),部分缓解37例(54%),轻度缓解7例(10%),总有效率为90%(62/69);不良反应有便秘、恶心呕吐、腹胀、厌食、嗜睡、头晕、发热、肌肉痛等。结果表明,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联合双膦酸盐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疗效确切,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患者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 双膦酸盐 骨转移癌 疼痛 药物控释系统及其载体材料
下载PDF
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射频热凝治疗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金生 卢振和 +2 位作者 黄乔东 何雁冰 翟利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9-330,共2页
目的:总结射频热凝治疗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以颈后肌群压痛点为穿刺点,穿刺针抵达骨质后,调节热凝温度为75℃,时间为30秒,行穿刺点射频热凝;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和3个月VAS评分... 目的:总结射频热凝治疗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以颈后肌群压痛点为穿刺点,穿刺针抵达骨质后,调节热凝温度为75℃,时间为30秒,行穿刺点射频热凝;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和3个月VAS评分、疼痛缓解优良率和镇痛药使用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是8.1±0.9、7.3±1.2、3.8±1.1、1.5±1.2;疼痛程度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P<0.01);治疗后1周内使用止痛药人次为85%,1个月后为10%(P<0.05),3个月后全部停止痛药。结论:射频热凝治疗颈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创伤微小、安全和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 射频热凝
下载PDF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脑挫伤兔血清S-100B蛋白和脑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焕森 苏凤华 +1 位作者 郑进 何雁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05-1507,共3页
目的建立兔急性脑挫伤实验模型,观察实施不同程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血清S-100B蛋白和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实验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轻度血液稀释组(H1组)、重度血液稀释组(H2组),每组8只。参照Feeneys自由落体打击方... 目的建立兔急性脑挫伤实验模型,观察实施不同程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血清S-100B蛋白和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实验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轻度血液稀释组(H1组)、重度血液稀释组(H2组),每组8只。参照Feeneys自由落体打击方法建立急性脑挫伤模型。C组不进行血液稀释,H1、H2组于脑挫伤后行ANH,目标红细胞压积(Hct)分别为30%和15%。于打击脑组织前(T0)、打击后30 min(ANH前,T1)、ANH后2 h(T2)分别采集颈静脉血检测S-100B蛋白浓度、乳酸浓度(VLAC)、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及Hct。结果 T0时各组S-100B蛋白浓度、SjvO2、VL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3组S-100B蛋白、VLAC较T0时升高,SjvO2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3组S-100B蛋白、VLAC较T0时明显升高,SjvO2降低(P<0.05),但H1组的升降幅度明显小于H2组和C组(P<0.05)。结论以Hct=30%为目标实施ANH有利于兔急性脑挫伤后脑组织的氧供和氧利用,减少继发性脑组织损害发生,而以Hct=15%为目标实施ANH反而加重继发性脑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脑挫伤 S-100B蛋白 脑氧代谢
下载PDF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焕森 郑进 +2 位作者 何雁冰 陈海铭 胡春旭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897-2899,共3页
目的观察轻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颈静脉血乳酸(VBL)、S100-β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及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 目的观察轻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颈静脉血乳酸(VBL)、S100-β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及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HIR组,n=6)。参照Longa实验方法建立右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S组只行血管分离,IR组经右大脑中动脉栓塞行局灶性脑缺血2 h后再灌注,HIR组缺血前20 min使用6%羟乙基淀粉(万汶130/0.4)行ANH,稀释目标Hct=30%。于缺血前(T0)、缺血1 h(T1)及再灌注后1 h(T2)、2 h(T3)、4 h(T4)分别抽取颈内静脉血检测VBL,另抽取颈内静脉血4 mL,经10%EDTA抗凝,3 000 r/min离心,取血清-70℃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TNF-α和S100-β蛋白含量。结果 IR组和HIR组T1、T2、T3、T4的VBL、S100-β蛋白水平较T0均升高(P<0.05),但HIR组的升高幅度低于IR组(P<0.05);3组T1、T2、T3、T4时TNF-α浓度均高于T0时(P<0.05,P<0.01),IR组和HIR高于S组(P<0.05,P<0.01),而IR组又高于HIR组(P<0.05)。结论以Hct=30%为目标实施轻度ANH,有利于兔缺血再灌注后早期脑组织的氧供和利用,减少炎症反应,降低继发性脑组织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稀释 缺血再灌注损伤 S100-Β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脑动脉瘤手术麻醉的脑保护 被引量:8
16
作者 卢振和 高崇荣 +1 位作者 何雁冰 陈金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脑动脉瘤 外科手术 麻醉 脑保护
下载PDF
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初孕人工流产术的观察和护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惠东 孔丽雅 +1 位作者 王玫 何雁冰 《现代医院》 2006年第12期65-66,共2页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初孕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初孕妇120例,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静注舒芬太尼0.11μg/kg、异丙酚2mg/kg,必要时追加异丙酚0.5mg/kg;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常规手术。观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初孕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初孕妇120例,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静注舒芬太尼0.11μg/kg、异丙酚2mg/kg,必要时追加异丙酚0.5mg/kg;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常规手术。观察手术时间、清醒时间、离院时间、术后腹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术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及副作用。结果观察组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延长,但手术时间缩短、术后腹痛VAS评分较低、头晕等副作用增加、术者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初孕妇无痛人工流产术,同时应注意相关的副作用及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并丙酚 人工流产 护理
下载PDF
缝隙连接通讯介导曲马多对顺铂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
18
作者 汪灵芝 黄焕森 +3 位作者 张素枝 陶亮 何雁冰 彭建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晚期肿瘤患者常联合使用镇痛药和抗肿瘤药,但至今为止尚不清楚镇痛药对抗肿瘤药物的疗效有何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机理.方法:磺基罗丹明B法观察曲马多本身对人胶质瘤U87细胞的毒性;标准细胞集落形成分析法观察顺铂的毒性并观察曲... 目的:晚期肿瘤患者常联合使用镇痛药和抗肿瘤药,但至今为止尚不清楚镇痛药对抗肿瘤药物的疗效有何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机理.方法:磺基罗丹明B法观察曲马多本身对人胶质瘤U87细胞的毒性;标准细胞集落形成分析法观察顺铂的毒性并观察曲马多对顺铂毒性的影响;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测定曲马多对U87细胞上Cx43组成的缝隙连接功能的影响.结果:磺基罗丹明B法显示曲马多在小于50 μg/ml的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细胞集落形成分析法显示,0.5 μg/ml顺铂能够抑制U87细胞的集落形成,而且在有缝隙连接形成的细胞顺铂对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集落形成率(51±3%)]显著高于对无缝隙连接形成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集落形成率(73±2%)](P<0.05).在有细胞缝隙连接形成的细胞,曲马多(5 μg/ml)与顺铂联合应用对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低于单用顺铂对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而在无缝隙连接形成细胞,曲马多对顺铂抑制细胞集落形成的作用无影响.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显示曲马多能够抑制U87细胞上由Cx43组成的缝隙连接通讯的荧光传递功能.结论:曲马多可以通过抑制Cx43组成的缝隙连接通讯降低顺铂的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马多 顺铂 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蛋白CX43
下载PDF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兔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炎症因子和S-100β蛋白的影响
19
作者 郑进 黄焕森 +1 位作者 庄越 何雁冰 《中国医学工程》 2010年第2期10-14,共5页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万汶130/0.4)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脑缺血再灌注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和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假手术组(S组,n=8);缺血-再灌注组(IR...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万汶130/0.4)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脑缺血再灌注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和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假手术组(S组,n=8);缺血-再灌注组(IR组,n=8);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HIR组,n=8)。假手术组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组和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经右大脑中动脉栓塞造成2小时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照ZeaLonga的线栓法。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从右股动脉放血,同时从股静脉补入等量6%羟乙基淀粉,20min内完成,稀释目标Hct值为30%。于缺血前30min(To)、再灌注即刻(T1)、再灌注3h(T2)、再灌注6h(T3)、再灌注24h(T4)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颈静脉血清IL-1、IL-6、TNF-α、S100-β含量。结果①在T1~T4时间点,IR组和HIR组的血清TNF-α、IL-1、IL-6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5),并且IR组比HIR组更高②与T0时比较,三组T1~T4时TNF-α、IL-1、IL-6浓度显著高于T0时(P<0.05)。③在T1~T4时间点,IR组和HIR组的血清S100-β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1),且IR组比HIR组更高(P<0.05)。结论应用6%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血清TNF-a、IL-1、IL-6、S100-β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血液稀释 缺血再灌注损伤 S100-Β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布美他尼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及海马CA1区NMDA受体1型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洁 阮林 +2 位作者 伍志坤 黄焕森 何雁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983-2985,共3页
目的探讨布美他尼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及NMDA受体1型(NM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8只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S组(n=18)、I/R组(n=30)、B组(n=30)。I/R组和B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 目的探讨布美他尼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及NMDA受体1型(NM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8只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S组(n=18)、I/R组(n=30)、B组(n=30)。I/R组和B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只分离颈总动脉,不予缺血处理;B组在缺血前经尾静脉注射布美他尼30 mg/kg,S组和I/R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每组分别于缺血2 h再灌注4、8、24 h时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干湿比重法测定脑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CA1区NMDAR1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B组各时点脑含水量升高(P<0.05),I/R组缺血侧海马CA1区NMDAR1表达均上调(P<0.05),B组在缺血再灌注8、24 h时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B组各时点脑含水量降低,以8、24 h明显(P<0.05),在缺血再灌注4、8 h缺血侧海马CA1区NMDAR1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布美他尼30 mg/kg静脉预先给药能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降低脑水肿和降低NMDAR1表达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美他尼 脑缺血再灌注 脑水肿 NMDA受体1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