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日本金线鱼摄食生态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锦溪 罗孔兰 +3 位作者 范瀛方 邓裕坚 何雄波 颜云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7,共11页
根据2018年1—4月和8—12月在北部湾采集的248尾日本金线鱼(Nemipterus japonicus)样品,采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其摄食生态。结果显示,日本金线鱼为广食性底栖肉食性动物,摄食饵料生物包括8个类群,鱼类和虾类是... 根据2018年1—4月和8—12月在北部湾采集的248尾日本金线鱼(Nemipterus japonicus)样品,采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其摄食生态。结果显示,日本金线鱼为广食性底栖肉食性动物,摄食饵料生物包括8个类群,鱼类和虾类是优势饵料类群,相对重要指数占比为92.92%。日本金线鱼四季均大量摄食鱼类,另外,在春季兼食虾类,夏季兼食蟹类,秋季兼食虾类和多毛类,冬季兼食虾类和星虫类;随着体长增加,日本金线鱼由摄食虾类和鱼类为主逐渐转变为摄食鱼类为主,摄食转变体长节点为130 mm。摄食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春季和夏季次之,冬季最低。日本金线鱼摄食饵料种类多样性较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77,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4,从春季到冬季,H’值和J’值随季节先升高后降低,秋季最高;H’和J’随体长呈增加趋势,体长≥160mm群体的摄食生态位宽度最大。在同位素分析方面,δ^(13)C值范围为–18.25‰~–15.39‰,极差为2.86‰;δ^(15)N值范围为13.01‰~17.24‰,极差为4.23‰;北部湾日本金线鱼的营养级范围为3.21~4.46,平均营养级为3.97,随着体长的增加,营养级逐渐升高。核心生态位(SEA)在4个季节虽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但总生态位(TA)存在明显季节差异,表明对饵料的利用存在一定的相似,也存在特定的差异,有利于缓解该鱼种对优势饵料的季节性压力。不同大小的群体间SEA的重叠率较高,表明不同生长阶段营养来源成分相似,但不同大小的群体间TA差异较为明显,推测日本金线鱼通过生态位分化减轻种内的食物竞争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日本金线鱼 摄食习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下载PDF
南海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摄食生态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波 阳秀芬 +5 位作者 王锦溪 易木荣 何雄波 陶雅晋 冯波 颜云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6-346,共11页
根据2011年12月—2013年2月于我国南海海域采用金枪鱼延绳钓以及灯光罩网调查捕获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的各项基础生物学以及胃含物的数据,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 根据2011年12月—2013年2月于我国南海海域采用金枪鱼延绳钓以及灯光罩网调查捕获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的各项基础生物学以及胃含物的数据,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帆蜥鱼、金色小沙丁鱼、飞鱼、竹荚鱼、鲐鱼、小公鱼属、圆鲹属以及不可辨别的鱼类与虾类,其主要饵料生物为鸢乌贼(%IRI=45.21),其次为金色小沙丁鱼(%IRI=21.36)和帆蜥鱼(%IRI=13.72);(2)空胃率与平均饱满指数随季节变化明显,空胃率在春季时会达到顶峰(37.9%),秋季时最低(16.7%),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同时平均饱满指数也在春季达到最高值(0.33),随季节下降并稳定于0.1,空胃率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饱满度指数在性成熟度Ⅰ期与Ⅵ期均呈现高值(1.18、1.04);(3)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随叉长组基本在1.52—1.72之间变化, 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4)营养长度(NR)较高,说明其摄食的饵料成分多、氮来源较复杂,基础食物来源(CR)和生态位总空间(TA)的冬季指标值近乎夏季指标的两倍;通过δ15N稳定同位素法计算大眼金枪鱼的平均营养级为4.73。总体上,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主要以头足类和鱼类为食,其摄食习性与季节和个体发育相关,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营养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域 大眼金枪鱼 摄食习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下载PDF
南海北部湾秋季蓝圆鲹与竹筴鱼的摄食生态及食物竞争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忠炉 张文旋 +1 位作者 何雄波 颜云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79-86,共8页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湾海域秋季蓝圆鲹与竹筴鱼的摄食生态特征和种间食物竞争。【方法】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7年10月北部湾底拖网调查和港口随机取样收集的119尾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和198尾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胃含...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湾海域秋季蓝圆鲹与竹筴鱼的摄食生态特征和种间食物竞争。【方法】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7年10月北部湾底拖网调查和港口随机取样收集的119尾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和198尾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或显微镜间接观察胃中残留的饵料,饵料种类鉴定、计数、称重等对食性做定量分析,以估算两种鱼类的营养级和生态位宽度,并利用生态位重叠研究两种鱼类的食物竞争关系。【结果与结论】蓝圆鲹的饵料种类19种(属),以桡足类和小型鱼类为主,优势饵料生物为布氏半棱鳀(Encrasicholinapunctifer);竹筴鱼的饵料种类18种(属),以小型鱼类和浮游甲壳类为主,优势饵料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两种鱼类均为游泳动物食性,均存在摄食转换,随着叉长的增长,蓝圆鲹的饵料生物由小型浮游动物为主转变为小型鱼类为主,竹筴鱼的饵料生物由小型鱼类为主转变为以樱虾类和较大鱼类为主。蓝圆鲹和竹筴鱼的空胃率、竹筴鱼的平均胃饱满指数均随个体生长呈显著变化(P<0.05),但蓝圆鲹的平均胃饱满指数随个体生长无显著变化(P>0.05)。蓝圆鲹和竹筴鱼的营养级分别为3.63和3.40,营养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70和1.24,生态位重叠系数0.56,表明两种鱼类之间存在一定的食物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蓝圆鲹 竹筴鱼 食物组成 营养级
下载PDF
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群体结构特征与时空分布 被引量:6
4
作者 何雄波 陶雅晋 +2 位作者 侯刚 卢伙胜 颜云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5-42,共8页
2010-2011年在北部湾以底拖网方式按季节定点采样,采集到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本共2 425尾,通过生物学测定及耳石年轮鉴定,研究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种群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样品体长65-203 mm,体质量5.2-224.0 g,优... 2010-2011年在北部湾以底拖网方式按季节定点采样,采集到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本共2 425尾,通过生物学测定及耳石年轮鉴定,研究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种群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样品体长65-203 mm,体质量5.2-224.0 g,优势体长组为81-130 mm(占84%),优势体质量组为10.1-50.0 g(占83%),平均体长为107 mm,平均体质量为32.5 g;年龄组成主要是0-2龄,大部分1龄以下,未发现3龄及以上样品;1龄样品平均体长153 mm,2龄样品平均体长180 mm。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繁殖期为春季,其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108°-110°E,19°-22°N的湾内海域,资源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出现频率、资源密度范围、平均资源密度春季最小,分别为28%、1.59-18.78 kg/km^2、1.6 kg/km^2,夏季、秋季逐渐递增,冬季最大,分别为56%、5.24-74.80 kg/km^2、19.0 kg/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鳍白姑鱼 种群结构 渔业资源 北部湾
下载PDF
南海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摄食习性及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陶雅晋 莫檬 +3 位作者 何雄波 冯波 卢伙胜 颜云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共10页
基于2012–2013年在我国南海水域调查获得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生物学基础性数据,利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鳍金枪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海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Sthenoteu... 基于2012–2013年在我国南海水域调查获得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生物学基础性数据,利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鳍金枪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海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枪乌贼属(Uroteuthis)、乌贼属(Sepia)、圆鲹属(Decapterus)、蛇鲭属(Gempylus)、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燕鳐属(Cypselurus)、甲壳类动物及不可辨别鱼类等饵料类群,其中,鸢乌贼(IRI=51.07%)、圆鲹属(IRI=39.81%)及不可辨别鱼类(IRI=6.62%)为主要饵料食物。黄鳍金枪鱼的空胃率、平均饱满指数和食物组成都有明显的月变化(P<0.05)。空胃率随叉长组变化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各叉长组之间空胃率变化显著(P<0.05);平均饱满指数随叉长变化较大。当叉长组为130–160 cm时,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在0.50–1.18之间变化,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10–0.32之间。基于氮稳定同位素计算的黄鳍金枪鱼各叉长组的平均营养级为3.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黄鳍金枪鱼 摄食生态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 Pielou均匀度指数J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南海春季鸢乌贼日龄、生长与种群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招春旭 陈昭澎 +3 位作者 何雄波 邓玉淑 冯波 颜云榕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4-890,共7页
2015年春季在南海开展灯光罩网渔船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采样,样品胴长为10.22—199.01 mm,体质量为1.3—328.8 g。研究根据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对其日龄、生长和种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存在2个鸢乌贼群体,中型群体... 2015年春季在南海开展灯光罩网渔船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采样,样品胴长为10.22—199.01 mm,体质量为1.3—328.8 g。研究根据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对其日龄、生长和种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存在2个鸢乌贼群体,中型群体(有发光器,占59.38%)和微型群体(无发光器,占40.62%),无胴长大于500 mm的大型群体;样品日龄范围为38—126d,优势日龄组为51—80d,占其总数的81.33%。分别计算不同海域和群体间5种生长模型的AIC权重值,发现南海北部海域和南沙附近海域都以指数生长模型最适合描述鸢乌贼的生长关系,中型群体以指数模型最为适合,微型群体则以幂函数生长模型最适合;南海北部海域的鸢乌贼个体生长速率略低于南沙附近海域鸢乌贼个体;微型群体呈现急剧生长到逐渐缓慢生长的趋势,中型群体的生长趋势与微型群体正好相反。同类相食现象表明微型群体的生长受到中型群体的影响而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日龄与生长 种群结构 南海
下载PDF
南海春季月相、水深、作业时间与鸢乌贼CPUE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招春旭 邱星宇 +5 位作者 何雄波 王国易 顾银娜 钟亚娜 颜云榕 康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72-2382,共11页
根据2015和2016年春季灯光罩网渔船分别在南海南部和北部海域作业的鸢乌贼产量数据,研究作业条件水深、时间和月相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关系。GAM模型分析,作业时间和农历日对CPUE的影响显著。结果显示,月光天时,0~999m水深范... 根据2015和2016年春季灯光罩网渔船分别在南海南部和北部海域作业的鸢乌贼产量数据,研究作业条件水深、时间和月相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关系。GAM模型分析,作业时间和农历日对CPUE的影响显著。结果显示,月光天时,0~999m水深范围CPUE较低;月黑天时,各水层CPUE变化不大,2500~2999m水深范围CPUE较高;作业时间在上半夜(21:00—23:00),CPUE较高,最高达399.4kg/网,下半夜(0:00—5:00)CPUE逐渐下降;月光天和月黑天产量差别较大,分别为267.0和321.6kg/网;厄尔尼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鸢乌贼资源量在各水层的变化。各作业条件对鸢乌贼CPUE影响的研究能够为渔场的寻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水深 月相 GAM 厄尔尼诺
下载PDF
北部湾鲔(Euthynnus affinis)的摄食习性及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宿鑫 李永东 +2 位作者 何雄波 卢伙胜 颜云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2,共8页
基于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北部湾逐月采集的435尾鲔(Euthynnus affinis)生物学数据,对鲔生长、摄食习性及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部湾鲔属于广食性鱼类,主要摄食中上层小型鱼类,另外还包括底栖鱼类、甲壳类和头足... 基于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北部湾逐月采集的435尾鲔(Euthynnus affinis)生物学数据,对鲔生长、摄食习性及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部湾鲔属于广食性鱼类,主要摄食中上层小型鱼类,另外还包括底栖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少鳞犀鳕(Bregmaceros rarisquamosus,45.50%)、青带小公鱼(Stolephorus zollingeri,11.81%)和长颌棱鳀(Theyssa setirostris,5.89%)为鲔优势饵料生物种类,并且其主要饵料生物种类随采样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1月)、未能鉴定鱼类(4?7月)、长颌棱鳀(8月)、条鲾(Leignathus riviulatus,9月)、青带小公鱼(10月)、少鳞犀鳕(11–翌年3月)。体长小于340 mm的鲔个体随体长的增加其平均摄食饵料生物的个数与质量呈上升趋势;体长在341?520 mm范围内的鲔个体,随着体长的增加其平均摄食饵料生物的个数与质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鲔产卵主要集中在4?8月,根据雌性GSI(性腺成熟度指数)分析,具有两个产卵高峰期(6月、8月),产卵高峰期和中上层水温的升高有密切关系。鲔的摄食强度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波动较大,但在产卵期间,其摄食强度并未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摄食习性 性腺发育
下载PDF
北部湾春季多齿蛇鲻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邓裕坚 易木荣 +5 位作者 李波 刘思杓 邱康文 沈春燕 何雄波 颜云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4,共9页
根据北部湾渔港采样及海上调查生物学测定与数据分析,研究了北部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春季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结果显示,2008~2018年春季,多齿蛇鲻个体呈小型化趋势,各年度平均体长范围为15.8~16.9 cm,平均体质量范围为48.8~... 根据北部湾渔港采样及海上调查生物学测定与数据分析,研究了北部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春季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结果显示,2008~2018年春季,多齿蛇鲻个体呈小型化趋势,各年度平均体长范围为15.8~16.9 cm,平均体质量范围为48.8~77.5 g,2018年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比2008年分别降低了6.5%和34.5%。体长–体质量关系式中的异速生长参数b的范围为3.03~3.42,表明春季群体主要呈正异速生长状态(b>3)。性成熟体长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存在性成熟提前的现象,雌性群体50%性成熟体长从2008年(19.0cm)至2018年(16.6cm)整体呈减小趋势,10年间减小比例为12.6%,其中,2011~2015年海上采样的样品对比显示,50%性成熟体长减小比例为3.8%。2008~2018年北部湾多齿蛇鲻的肥满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均值变化范围为1.09~1.29,渔港采样样品和海上采样样品的肥满度年际变化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多齿蛇鲻 生物学特征 50%性成熟体长 肥满度 年际变化
下载PDF
闽江口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的生物学参数及资源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峻宏 李军 +4 位作者 沈忱 石焱 冯晨 何雄波 康斌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56-64,共9页
【目的】调查闽江口龙头鱼资源,估算其生物学参数。【方法】于2015年1月、5月、8月、11月在福建闽江口11个采样点(25.85°-26.29°N,119.65°-119.87°E)采集龙头鱼3 770尾,测量其体长、体质量,用Fi SATⅡ软件中的ELEFA... 【目的】调查闽江口龙头鱼资源,估算其生物学参数。【方法】于2015年1月、5月、8月、11月在福建闽江口11个采样点(25.85°-26.29°N,119.65°-119.87°E)采集龙头鱼3 770尾,测量其体长、体质量,用Fi SATⅡ软件中的ELEFAN I方法,估算龙头鱼的生长、死亡参数及其开捕体长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结果】闽江口渔场龙头鱼体长(L)体质量(m)关系为:m=0.000 7 L3.804 2 (R2=0.961 1);龙头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的生长参数K、L∞、m∞、t0分别为0.52、28.7 cm、246.1 g和-0.317龄;由生长方程推算出龙头鱼的拐点年龄约为2.252龄,拐点体长约为21.2 cm,拐点体质量约为77.1 g;根据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龙头鱼的总死亡系数为1.67,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为1.04,捕捞死亡系数为0.63,开发率为0.377;由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龙头鱼的开捕年龄为0.712龄,对应开捕体长为11.9 cm。【结论】闽江口龙头鱼资源处未过度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头鱼 闽江口 生长参数 开发率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下载PDF
变风量系统新风控制策略
11
作者 何雄波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I0083-I0085,共3页
随着人们对空调舒适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变风量系统以其优异的节能和舒适特性.迅速为业界所推崇,但作为保证空调系统舒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新风的控制,困扰着不少试图采用变风量系统的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变风量空调系统将一部分新... 随着人们对空调舒适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变风量系统以其优异的节能和舒适特性.迅速为业界所推崇,但作为保证空调系统舒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新风的控制,困扰着不少试图采用变风量系统的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变风量空调系统将一部分新风和回风混合后送入室内.系统的总送风量根据系统的负荷情况进行调整.而在系统的总送风量随负荷进行变化时.系统的新风量需求往往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风量系统 控制策略 新风 变风量空调系统 舒适性 组成部分 发生变化 运行过程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褐斑鲬(Platycephalus sp.1)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12
作者 蒋如浩 李忠炉 +1 位作者 何雄波 林李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2-559,共8页
为研究南海西北部海域褐斑鲬(Platycephalus sp.1)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分布区域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对采自雷州半岛东部博贺渔港附近海域和西部北部湾江洪渔港附近海域的65尾褐斑鲬样品进行形态特征测量及群体间差异水平分析。对形态测量... 为研究南海西北部海域褐斑鲬(Platycephalus sp.1)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分布区域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对采自雷州半岛东部博贺渔港附近海域和西部北部湾江洪渔港附近海域的65尾褐斑鲬样品进行形态特征测量及群体间差异水平分析。对形态测量后获得的20组标准化性状参数使用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个地理群体间可数性状无差异,9个可量性状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体现在头部、前躯干部以及尾柄部;主成分分析表明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2.1%,主成分得分散点图表明2个群体在形态上分化明显;通过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对样品来源的综合判别准确率达100.0%。综合分析表明,南海西北部褐斑鲬不同地理群体间可数性状上无明显差异,可量性状在头部、前躯干部以及尾柄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可能由雷州半岛的地理隔离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鲬 群体判别 形态特征 南海西北部
下载PDF
北部湾多齿蛇鲻繁殖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锦溪 邓裕坚 +4 位作者 范瀛方 颜志斌 赵奕然 何雄波 颜云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4-805,共12页
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 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四季... 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 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四季均有分布,3—8月性成熟系数(Gonad somatic index, 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 774~158 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多齿蛇鲻 性成熟系数 繁殖力 初次性成熟体长
原文传递
闽江口主要渔获鱼类的生态位宽度与重叠 被引量:15
14
作者 何雄波 李军 +6 位作者 沈忱 石焱 冯晨 郭峻宏 招春旭 颜云榕 康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085-3092,共8页
根据2015年闽江口4个季度月(1、5、8、11月)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主要渔获鱼类,对主要渔获鱼类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航次总共渔获鱼类137种,隶属16目37科,以鲈形目、鲱形目、鲽形... 根据2015年闽江口4个季度月(1、5、8、11月)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主要渔获鱼类,对主要渔获鱼类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航次总共渔获鱼类137种,隶属16目37科,以鲈形目、鲱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为主.主要渔获鱼类有15种,其中优势种6种,分别为六指马鲅、龙头鱼、白姑鱼、鹿斑仰口鲾、短舌鳎和凤鲚,其余9种为重要种.时空生态位宽度值达到1以上的种类有7种,从大到小依次为短舌鳎、棘头梅童鱼、鹿斑仰口鲾、六丝钝尾虾虎鱼、赤鼻棱鳀、凤鲚、龙头鱼.主要渔获鱼类的生态位变动在闽江口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闽江口主要渔获鱼类种对的时空生态位重叠达有意义水平的种对占比较高,达81.9%,其中重叠显著的有6个种对,说明闽江口主要渔获鱼类间在时空二维上的分布普遍相似,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竞争关系.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的种对为日本绯鲤-沙带鱼,重叠值最小的种对为日本绯鲤-棘头梅童鱼,时空生态位重叠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相对重要性指数 闽江口
原文传递
不同时期北部湾日本带鱼营养生态位差异 被引量:7
15
作者 何雄波 李波 +3 位作者 王锦溪 易木荣 康斌 颜云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3-690,共8页
基于2008-2009年和2018年对北部湾日本带鱼的采样,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计算其营养级、营养生态位等指标,对比分析10年前后日本带鱼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其生态适应能力的变动。结果表明:2个时期北部湾日本带鱼碳稳定同位素(δ13C)... 基于2008-2009年和2018年对北部湾日本带鱼的采样,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计算其营养级、营养生态位等指标,对比分析10年前后日本带鱼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其生态适应能力的变动。结果表明:2个时期北部湾日本带鱼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差异明显,2018年δ13C值范围变窄,平均值变小,推测日本带鱼食物来源由偏中上层向偏中下层水域转变;氮稳定同位素(δ15N)值的范围和平均值基本保持不变,营养级范围和平均值(3.38和3.43)变化不明显,说明近10年来北部湾日本带鱼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层次比较稳定。日本带鱼δ13C值与肛长相关性不显著,δ15N则为极显著正相关性。在营养生态位方面,2018年的生态位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的范围为1.1%~32.1%;生态位总面积和核心生态位面积分别由20.20和4.68缩小至14.20和3.18,说明北部湾日本带鱼的营养生态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对资源利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下降。推测,10年来北部湾日本带鱼的营养级变化不明显,但由于食物来源发生变化,营养来源多样性下降,营养生态位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日本带鱼 营养生态位 营养级 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闽江口鱼类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冯晨 何雄波 +2 位作者 招春旭 李军 康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589-3595,共7页
根据2016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冬季(2月)在闽江口海域进行底拖网作业的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应用鱼类形态功能特征点数据分析了福建闽江口海域的鱼类功能多样性现状及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功能多样性与物种丰度具有相同的变... 根据2016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冬季(2月)在闽江口海域进行底拖网作业的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应用鱼类形态功能特征点数据分析了福建闽江口海域的鱼类功能多样性现状及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功能多样性与物种丰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各站位鱼类物种丰度分别为:春季(17.8±5.1);夏季(22.4±5.6);秋季(17.7±6.3);冬季(12.1±2.3).鱼类集群功能多样性指数夏季最高,为(33.94±28.70),冬季最低(9.93±8.83),春季为(11.30±7.55),秋季为(19.05±19.32).群落内功能种呈现显著的季节演替,春季为太的黄鲫(占比为26%),夏季为六指马鲅(26%),秋季为龙头鱼,占比高达69%,显著高于其他物种的总和,冬季为棘头梅童鱼(38%).鱼类功能的季节性变动主要受其生活史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闽江口 功能特征 功能多样性
原文传递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石焱 何雄波 +5 位作者 李军 沈忱 冯晨 郭峻宏 招春旭 康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457-3463,共7页
为了解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5年冬季(1月)、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采集闽江口底拖网渔业资源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 为了解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5年冬季(1月)、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采集闽江口底拖网渔业资源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7个营养结构的群落范围指标.结果表明: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除夏季和秋季的δ^(13)C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各季节之间δ^(13)C值均差异显著;δ^(15)N值春季与其余3个季节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其余3个季节δ^(15)N值互相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稳定同位素的量化指标表明: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春季的生态位总空间(TA)、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鱼类基础食物来源(CR)、营养长度(NR)、鱼类营养多样性(CD)均为四季的最大值;从夏季至秋季再到冬季,生态位总空间(TA)、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鱼类基础食物来源(CR)、营养长度(NR)、鱼类营养多样性(CD)和营养位置差异(MNND)均逐步上升.闽江口常见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季节差异可能与鱼类生殖洄游和群落内食源多样性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食物组成 稳定同位素 闽江口
原文传递
北部湾斑鳍白姑鱼渔业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易晓英 邱康文 +4 位作者 周霄 招春旭 邓裕坚 何雄波 颜云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5-524,共10页
通过测量2008—2009和2018—2019年在北部湾海域沿岸北海和东方渔港采集的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品,所得的生物学数据,利用FiSATⅡ软件体长频率分析(ELEFAN)技术,分析斑鳍白姑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和开发率等的变化,以评估2个时... 通过测量2008—2009和2018—2019年在北部湾海域沿岸北海和东方渔港采集的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品,所得的生物学数据,利用FiSATⅡ软件体长频率分析(ELEFAN)技术,分析斑鳍白姑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和开发率等的变化,以评估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开发利用状况。结果显示:2008—2009和2018—2019年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优势体长分别为11~17 cm和10~15 cm,平均体长由14.83 cm减小到12.59 cm;优势体质量分别为30~100 g和10~80 g,平均体质量由85.88 g降低至52.91 g;2018—2019年的平均体长、平均体质量分别下降了15.1%和38.4%。2个时段异速生长因子b分别为2.84和3.00,表明斑鳍白姑鱼趋向匀速生长。估算的渐进体长由24.15 cm下降为22.05 cm,下降了8.7%,开捕体长由12.56 cm下降至10.29 cm,下降了18.1%。生长参数K分别为0.39和0.32;总死亡系数分别为1.39和1.17,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98和0.90,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0.41和0.28;估算的开发率分别为0.29和0.24。综上,北部湾斑鳍白姑鱼趋于小型化,目前该资源呈轻度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鳍白姑鱼 北部湾 生长参数 死亡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