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雄彝族小闷笛 被引量:1
1
作者 佘学保 《民族音乐》 2003年第6期55-56,共2页
小闷笛是世界上最为细小的袖珍型乐器之一,也是彝族人民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竹管双簧类吹奏乐器,管身长不过七厘米,且有四个音孔,哨子采用比较独特的虫壳制做,音色优美,吹出的曲调如祈如诉,婉转而动听,被彝家人民誉为会说话的乐器,同时... 小闷笛是世界上最为细小的袖珍型乐器之一,也是彝族人民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竹管双簧类吹奏乐器,管身长不过七厘米,且有四个音孔,哨子采用比较独特的虫壳制做,音色优美,吹出的曲调如祈如诉,婉转而动听,被彝家人民誉为会说话的乐器,同时,也被誉为“东方魔笛”之美称。彝族民间小闷笛,俗称“虫壳笛”,彝语称“背哔笛噜”(虫壳笛子),主要流传在南华、楚雄哨区即南涧彝族聚居山区。小闷笛的形成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民间 彝族人民 音色 吹奏乐器 形成年代 哨子 彝家人 流传 袖珍型 民间艺人
下载PDF
彝族哔噜
2
作者 佘学保 《民族音乐》 2004年第3期49-50,共2页
彝族哔噜,彝语称“模秋”,流传在楚雄牟定一带彝族聚居山区。哔噜用扫把竹和小金竹制成,长约十八厘米,内径约半厘米多,管身凿有七孔,且在管头约一厘米处开有一个“口”形为一厘米半长的簧片槽,安上竹制簧片或就管头取材簧片的方法。吹奏... 彝族哔噜,彝语称“模秋”,流传在楚雄牟定一带彝族聚居山区。哔噜用扫把竹和小金竹制成,长约十八厘米,内径约半厘米多,管身凿有七孔,且在管头约一厘米处开有一个“口”形为一厘米半长的簧片槽,安上竹制簧片或就管头取材簧片的方法。吹奏时,靠气流振动簧片发出声响,音色优雅、深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民间 音色 演奏 气流振动 簧片 吹奏 管头 运用 民族管弦乐 彝语
下载PDF
楚雄编钟简介
3
作者 佘学保 《民族音乐》 2003年第11期49-49,共1页
编钟,被称为古代文化艺术的象征,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名,也是青铜文化的真实产物,解放后30多年来,经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楚雄州境内发现众多青铜时代的遗物,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部分器物还出国展出。楚雄、姚安、禄丰等县市均... 编钟,被称为古代文化艺术的象征,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名,也是青铜文化的真实产物,解放后30多年来,经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楚雄州境内发现众多青铜时代的遗物,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部分器物还出国展出。楚雄、姚安、禄丰等县市均发现大型的墓葬群和遗迹。青铜乃一种主要以铜、锡为原料的合金。《后汉书·西南传》载:“哀牢夷出铜、铁、锡”。《天工开物》曰:“凡锡,中国偏山西南郡邑,东北寡生。今大理、楚雄即产锡甚,道远难致也。”因此,我州先民们已就地取材,铸造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各种青铜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文化 青铜器物 青铜时代 文化艺术 考古工作 楚雄州 地方色彩 天工开物 哀牢夷 后汉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