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型与高温环境互作对杂交水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1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9 位作者 吕强 李飞霞 张林 蒋鹏 刘茂 佘恒志 陈娇月 朱永川 熊洪 郭晓艺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6,52,共5页
为了提高高温伏旱区水稻的整精米率,以3个不育系(椰香A、沪旱82S、川康606A)与5个恢复系(泸恢107、泸恢127、泸恢276、泸恢1156、泸恢6150)配制的15个杂交中籼组合为材料,分别于2021、2022年早季和晚季种植,稻谷收获后分别采用40℃和80... 为了提高高温伏旱区水稻的整精米率,以3个不育系(椰香A、沪旱82S、川康606A)与5个恢复系(泸恢107、泸恢127、泸恢276、泸恢1156、泸恢6150)配制的15个杂交中籼组合为材料,分别于2021、2022年早季和晚季种植,稻谷收获后分别采用40℃和80℃干燥,研究杂交水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整精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温度和稻谷干燥温度对整精米率的影响大,2021年水稻灌浆期气温正常,其整精米率(平均48.92%)比2022年(平均17.39%,罕见高温年景)高181.00%,稻谷干燥温度40℃处理平均整精米率(45.94%)比80℃处理(20.37%)高125.00%;恢复系对整精米率影响次之,泸恢6150所配组合整精米率最高,平均比其他恢复系所配组合高13.85%~25.34%;不育系对整精米率影响较小,其中椰香A所配组合整精米率最高,平均比其他不育系所配组合高8.97%~9.45%;不育系与恢复系的特殊配合力对整精米率影响较大,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显著高于不育系。种植季节对整精米率影响最小,晚季种植比早季种植整精米率仅高2.97%。通过恢复系改良选择对整精米率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使其处于适宜灌浆期温度下,并采用适宜的温度干燥稻谷,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整精米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基因型 高温环境 配合力 整精米率
下载PDF
杂交水稻机械收获减少稻谷产量损失度的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富贤 高尚卿 +12 位作者 孔晓谦 徐魏 伍燕翔 徐麟 魏林 肖鹏飞 佘恒志 陈凯 龚飞 蒋鹏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02,113,共5页
为了降低机收水稻的产量损失,2019—2022年以杂交中稻品种川优6203、内6优1787、内6优107、天优华占为材料,分别设置施氮方式、机收前植株湿润状态、收割株高、排风力度等处理对机收稻谷损失率的影响试验,并利用集成的机收减损技术进行... 为了降低机收水稻的产量损失,2019—2022年以杂交中稻品种川优6203、内6优1787、内6优107、天优华占为材料,分别设置施氮方式、机收前植株湿润状态、收割株高、排风力度等处理对机收稻谷损失率的影响试验,并利用集成的机收减损技术进行多点大区比较示范。结果表明,底肥∶穗肥∶粒肥=6∶2∶2施氮方式的稻谷损失率仅2.51%,显著低于底肥∶蘖肥∶穗肥=5∶3∶2、底肥∶蘖肥=7∶3这两种施氮方式。机收前每hm^(2)喷清水1500 kg和3000 kg,机收时稻谷损失率分别高达9.30%和16.39%,均显著高于不喷清水的处理(5.17%)。无论何种品种,水稻机收割茎处距穗顶长度80 cm左右时稻谷损失率最低。低风力与传统人力半自动收割这两种收割方式间稻谷产量差异不显著,均比中、高风力收割方式显著增产。集成以上最佳试验处理为核心的机收减损技术大区对比示范,平均稻谷损失量仅208.5 kg/hm^(2),比大面积现有机收技术减少稻谷损失367.5 kg/hm^(2),减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机械收割 施氮方式 湿度 株高 行走速度 排风力 稻谷损失率
下载PDF
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茎秆木质素及其单体合成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佘恒志 聂姣 +8 位作者 李英双 刘星贝 胡丹 马珊 次仁卓嘎 汪灿 吴东倩 阮仁武 易泽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02-1209,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茎秆木质素、总木质素单体及G型、S型和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的变化,探讨甜荞茎秆木质素及其单体合成特征。【方法】选用酉荞2号(高抗倒伏、YQ2)、信农1号(中抗倒伏、XN1)和乌克兰大粒荞... 【目的】研究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茎秆木质素、总木质素单体及G型、S型和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的变化,探讨甜荞茎秆木质素及其单体合成特征。【方法】选用酉荞2号(高抗倒伏、YQ2)、信农1号(中抗倒伏、XN1)和乌克兰大粒荞(易倒伏、UD)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分别于分枝期、盛花期和乳熟期测定其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木质素含量(溴乙酰法)、总木质素单体及S型、G型和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GC-MS法)。【结果】相同生育时期,与XN1和UD相比,YQ2茎秆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分枝期到乳熟期,茎秆抗折力先增大后减小,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倒伏指数的变化存在品种差异,分枝期到乳熟期,YQ2和UD倒伏指数先增大后减小,盛花期达到最大值,XN1倒伏指数逐渐增加,乳熟期达到最大值。茎秆木质素和木质素单体含量从分枝期到乳熟期逐渐增加,YQ2木质素和木质素单体含量高于XN1和UD;在相同生育时期,S型木质素单体含量均最高,G型木质素单体次之,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均最低;分枝期到乳熟期,S和G型木质素单体含量逐渐增加,H型木质素单体逐渐降低。随着生育时期,S/G(S型木质素单体含量/G型木质素单体含量)的比率逐渐降低,G型木质素单体占总木质素单体的比例逐渐升高。【结论】甜荞茎秆木质素单体主要为S-G型。高抗倒伏品种木质素及其单体的合成特征表现为:各生育时期木质素、总木质素单体、G型、S型和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高于中抗倒伏和易倒伏品种;分枝期大量积累S型木质素单体,分枝期到乳熟期主要积累G型木质素单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茎秆 抗倒性 木质素 木质素单体
下载PDF
施硅量对甜荞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佘恒志 聂蛟 +6 位作者 李英双 张玉珂 黄科慧 张园莉 方小梅 阮仁武 易泽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664-2674,共11页
【目的】通过研究硅肥对甜荞倒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筛选甜荞栽培最适施硅量,为其实现高产、稳产、抗倒伏提供参考。【方法】以宁荞1号(中抗倒伏)为试验材料,2015—2016年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基施0(CK)、100... 【目的】通过研究硅肥对甜荞倒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筛选甜荞栽培最适施硅量,为其实现高产、稳产、抗倒伏提供参考。【方法】以宁荞1号(中抗倒伏)为试验材料,2015—2016年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基施0(CK)、100 kg·hm^(-2)(S1)、200 kg·hm^(-2)(S2)、300 kg·hm^(-2)(S3)和400 kg·hm^(-2)(S4)5种施硅量梯度(Si O2≥25%),研究各生育阶段不同器官硅含量及倒伏和产量相关指标。【结果】(1)根中硅含量高于茎,从盛花期到成熟期先增后减,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并且随着施硅量的增加而增加;茎中硅含量从盛花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随着施硅量增加先增后减。(2)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和根尖数从盛花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根表面积随施硅量的增加而增加;平均根直径和根尖数随着施硅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S2处理达到最大值。(3)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长度、直径、鲜重和抗折力从盛花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长度、直径随施硅量的增加而增加;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鲜重和抗折力随着施硅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均在S3处理达到最大值。(4)木质素含量从盛花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4CL、PAL和CAD活性从盛花期到成熟期先升后降,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木质素含量,4CL、PAL和CAD活性随着施硅量的增加先升后降,在S3处理达到最大值。(5)硅肥降低甜荞倒伏级别,显著减小倒伏率;当施硅量在300—400 kg·hm^(-2)时,甜荞倒伏时期推迟到成熟期。(6)产量、单株粒重和千粒重随着硅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单株粒数随着硅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硅肥基施300 kg·hm^(-2)效果最佳,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茎秆 抗倒伏 产量
下载PDF
甜荞株高和茎粗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英双 胡丹 +7 位作者 聂蛟 黄科慧 张玉珂 张园莉 佘恒志 方小梅 阮仁武 易泽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85-1195,共11页
甜荞极易倒伏,而株高和茎粗是影响甜荞倒伏的重要性状。以高秆健壮品种酉荞2号和矮秆纤细品种乌克兰大粒荞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P_1、P_2、F_1、B_1、B_2和F_2群体株高和茎粗的遗传分析表明,株高和茎粗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2对加性-显... 甜荞极易倒伏,而株高和茎粗是影响甜荞倒伏的重要性状。以高秆健壮品种酉荞2号和矮秆纤细品种乌克兰大粒荞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P_1、P_2、F_1、B_1、B_2和F_2群体株高和茎粗的遗传分析表明,株高和茎粗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株高正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1.39,显性效应分别为-6.59和-7.91,B_1、B_2和F_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是45.73%、63.49%和81.1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27.41%、0.95%和0;反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1.63,显性效应分别为-7.03和-4.19,B_1、B_2和F_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是41.51%、66.18%和81.8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11.19%、0和0。茎粗正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0.03,显性效应分别为-0.50和-0.08,B_1、B_2和F_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7.26%、48.80%和72.1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11.18%、0和0;反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0.15,显性效应分别为-0.30和-0.16,B_1、B_2和F_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是76.22%、47.12%和82.5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4.53%和0。可见,株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80%以上,可在低世代进行选择;茎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80%以下,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提高荞麦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株高 茎粗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父母本行比及氮肥施用量对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阮仁武 严莉莉 +6 位作者 胡丹 刘星贝 佘恒志 徐曼曼 李中安 易泽林 杨宇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5期14-17,共4页
[目的]筛选适宜的小麦杂交种高产制种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父母本不同的行比和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制种产量随着母本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父母本行比为2∶6时制种产量为3683,8 k... [目的]筛选适宜的小麦杂交种高产制种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父母本不同的行比和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制种产量随着母本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父母本行比为2∶6时制种产量为3683,8 kg/hm2;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制种产量为3649,4 kg/hm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父母本行比为2∶6、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产量为最高,达4160,6 kg/hm2。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7粒、1,12 g和62,6%;当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0粒、1,08 g和59,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其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9,6粒、1,24 g和71,6%。[结论]穗粒数是影响制种产量最大的构成因素,提高穗粒数就能提高制种产量。综合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来看,该试验条件下,以父母本行比为2∶5-2∶6、氮肥施用量为300-450 kg/hm2的处理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本行比 氮肥 制种产量 杂交小麦
下载PDF
喷施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星贝 吴东倩 +6 位作者 汪灿 胡丹 杨浩 佘恒志 阮仁武 袁晓辉 易泽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4903-4915,共13页
【目的】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倒伏是制约甜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 【目的】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倒伏是制约甜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抗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CK)、25 mg·L^(-1)(T1)、50 mg·L^(-1)(T2)、75 mg·L^(-1)(T3)和100 mg·L^(-1)(T4)5个烯效唑浓度处理,于4叶期按100 mL·m^(-2)进行叶面喷施。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于成熟期调查倒伏习性和产量。【结果】(1)茎秆抗折力、茎壁厚度和维管束面积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值;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基部第2节间粗、机械组织厚度和维管束数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逐渐增加;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和机械组织层数从开花期至灌浆期逐渐增加,而后变化不明显。(2)产量、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增加。(3)与CK相比,T1、T2、T3和T4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3%、6.5%、21.3%和11.3%,倒伏率分别降低了17.9%、40.7%、84.0%和60.5%。(4)不同烯效唑浓度处理间,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倒伏指数及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茎秆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及茎秆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表现为T3>T4>T2>T1>CK,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表现为CK>T1>T2>T4>T3。[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当烯效唑喷施浓度为75 mg·L^(-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发生风险,增加产量。研究结果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 烯效唑 抗倒性能 茎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星贝 汪灿 +5 位作者 胡丹 杨浩 佘恒志 阮仁武 吴东倩 易泽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103,共11页
以中抗倒伏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材料,设置0、100、200和300 mg kg–1烯效唑干拌种处理,研究倒伏习性、产量、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探讨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 以中抗倒伏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材料,设置0、100、200和300 mg kg–1烯效唑干拌种处理,研究倒伏习性、产量、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探讨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烯效唑干拌种浓度的增加,产量、茎秆抗折力、第2节间粗、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先增加后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第2节间长先降低后增加。当烯效唑干拌种浓度为200 mg kg–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风险,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烯效唑 抗倒性能 形态特性 解剖结构
下载PDF
大豆品种西豆9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星贝 佘恒志 +3 位作者 汪灿 马姗 次仁卓嘎 易泽林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1-102,105,共3页
西豆9号是由西南大学麦豆课题组于2006年以自育材料西豆3号为母本,外引材料翠扇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经过连续多年选育而成的品种。在重庆市大豆区域试验中,2013年单产为2 776.6kg/hm2,比对照增产11.04%;2014年单产为2 164kg/hm2,比对... 西豆9号是由西南大学麦豆课题组于2006年以自育材料西豆3号为母本,外引材料翠扇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经过连续多年选育而成的品种。在重庆市大豆区域试验中,2013年单产为2 776.6kg/hm2,比对照增产11.04%;2014年单产为2 164kg/hm2,比对照增产13.35%;2014年生产试验中单产为1 914kg/hm2,比对照增产8.04%。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强,熟期适中,株型好,商品性高等优点,2015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西豆9号),适于重庆市范围及相同生态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西豆9号 选育 特征特性
下载PDF
高粱大豆不同种植模式下病原真菌的组成与群落特征
10
作者 李飞霞 周琳 +3 位作者 佘恒志 刘志容 王飞虎 刘世超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0,共6页
为明确不同种植模式下高粱、大豆病原真菌种群结构的变化,于2020—2023年高粱大豆生长期对四川省泸县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粱单作、大豆单作3种种植模式下的真菌病害进行了调查,分析不同模式下病原真菌的种类分布、组成,比较群落特... 为明确不同种植模式下高粱、大豆病原真菌种群结构的变化,于2020—2023年高粱大豆生长期对四川省泸县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粱单作、大豆单作3种种植模式下的真菌病害进行了调查,分析不同模式下病原真菌的种类分布、组成,比较群落特征指数。结果表明,调查地高粱与大豆上的病原真菌共28种,其中高粱单一病原菌11种,大豆单一病原菌4种,两作物上均存在的病原菌13种。炭疽菌属、镰刀菌属和链格孢属为优势菌群;高粱主要病原菌有层出镰刀菌、串珠镰孢菌、禾草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和高粱炭疽菌;大豆主要病原菌有大豆炭疽菌、大豆茎点霉、大豆间座壳菌和层出镰刀菌。在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病原真菌群落的物种数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等均有明显提升,使不同种类真菌群落形成相互竞争关系,病害的危害程度有所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大豆 种植模式 病原真菌 群落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