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弗兰克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批判——一种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反思 被引量:2
1
作者 佘诗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4-71,共8页
在当代哲学界,普遍仍将主体间性作为先验的、先于反思的避难所来应对主体哲学之悖论。德国当代哲学家弗兰克以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对黑格尔的批判为基础,对黑格尔的主体间性思想,特别是《主奴辩证》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意识结构问题进... 在当代哲学界,普遍仍将主体间性作为先验的、先于反思的避难所来应对主体哲学之悖论。德国当代哲学家弗兰克以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对黑格尔的批判为基础,对黑格尔的主体间性思想,特别是《主奴辩证》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意识结构问题进行了质疑和批判。他认为,"在他者中认出自身"的"相互承认式"的主体间性理论具有某种内在的逻辑悖论,这样,任何从当下的社会关系或他者的视角来解释个体和主体性的尝试,都必然落入不得不无限解释的恶性循环。弗兰克对主体间性内在结构的本质性缺陷的认识,以及对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逻辑关系的阐释,是当前意识与自我意识问题上最前沿的洞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克 黑格尔 意识哲学 主体间性 萨特 主奴辩证
下载PDF
荷尔德林诗学的古希腊渊源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佘诗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古希腊是荷尔德林诗学最初和最重要的背景。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多从早期荷尔德林的文本出发,考证了其古希腊学中提出的现代诗歌应当在诸多方面模仿古希腊诗歌的古典主义诗学观点,却没有谈到这种模仿的某种不可逾越的界限及其展现出的某... 古希腊是荷尔德林诗学最初和最重要的背景。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多从早期荷尔德林的文本出发,考证了其古希腊学中提出的现代诗歌应当在诸多方面模仿古希腊诗歌的古典主义诗学观点,却没有谈到这种模仿的某种不可逾越的界限及其展现出的某种超越古典主义的现代性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荷尔德林中晚期几个讨论"古今之争"的理论文本,以及他对古希腊悲剧的理论阐释中。在荷尔德林原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贝尔多、拉库-拉巴特与达斯图尔等学者的研究,从诗人与城邦,诗歌的简短性、公共性、思想性以及现代诗歌模仿古希腊的局限性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荷尔德林的古希腊研究对他的诗学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对古希腊诗学与艺术的接受程度和进一步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 希腊学 诗学 神圣诗歌 古今之争
下载PDF
荷尔德林的《判断与存在》与早期谢林 被引量:1
3
作者 佘诗琴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05-109,113,共6页
18世纪90年代初期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对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有过一场争论。谢林在他的"同一哲学"阶段试着将哲学最高原则置于比费希特的"我"更高的位置:在一个"绝对"中,这个"绝对"既... 18世纪90年代初期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对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有过一场争论。谢林在他的"同一哲学"阶段试着将哲学最高原则置于比费希特的"我"更高的位置:在一个"绝对"中,这个"绝对"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但同时也非二者,而是二者的绝对"同一"。谢林把这个"绝对"称为"我",并赋予它一种自我认识的关系。荷尔德林反对建立基础哲学,对荷尔德林而言,"存在"必须与"同一"区分开,他认为谢林把"存在"与最高意义上的同一性混淆了,并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的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 谢林 德国唯心主义 同一 《判断与存在》
下载PDF
从永恒主体到诗意个体的时间性——荷尔德林《当诗人一旦掌握了精神》时间性探析
4
作者 佘诗琴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6期68-72,共5页
"诗意的自我性"既不是"对立的"(自然-艺术的悖论,自然永远与人对立且是陌生于人的,需要人,特别是少数艺术天才,无尽地去抵达——自然是一切而"我"是无",将人变成神");也不是"相关的"... "诗意的自我性"既不是"对立的"(自然-艺术的悖论,自然永远与人对立且是陌生于人的,需要人,特别是少数艺术天才,无尽地去抵达——自然是一切而"我"是无",将人变成神");也不是"相关的"(唯心主义之"我"的自我设定",我"只与"我"自己相关并创造一切"非我",即自然,使人设定自然,凌驾于自然——"我"是一切而自然是无",将神变成人")——而是超越了二者,一种"诗意的"状态,一颗包容万象的诗意的心灵,诗意地对待自我也对待自然。"诗意自我"与"绝对自我"相反,它不设定自己,而是被外在于它者决定。诗意自我应该对历史经验敞开,创造经验的过程不能建立在预先给定的"我"或单单天才的天性上。艺术创作的法则应该处于这个过程本身不可预见的变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 诗意的个体性 德国唯心主义 时间 绝对自我
下载PDF
荷尔德林对费希特“绝对自我”的批判
5
作者 佘诗琴 《哲学分析》 2013年第5期50-61,198,共12页
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的争论。荷尔德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的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的"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的意识。在对费希特的&q... 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的争论。荷尔德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的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的"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的意识。在对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的批判中,他揭示出:意识只有通过"我"与自我的区分才可能,而主体和对象的区分不是最原初的,因为它的前提是一个既先于主体也先于客体的"统一体"——"存在";自我意识不能再被看作哲学推论的原则,"存在"也永远不能被意识所领会。荷尔德林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的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 费希特 德国唯心主义 绝对自我 《判断与存在》
下载PDF
弗兰克对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的批判 被引量:2
6
作者 佘诗琴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3-59,共7页
在对待主体哲学悖论和唯我论倾向的意识哲学时,当代哲学界普遍仍将主体间性这种“潜在的中心”、“脆弱的网络系统”作为先验的、先于反思活动的万能避难所。当代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之一曼弗莱德.弗兰克(ManfredFrank)对这种主体间... 在对待主体哲学悖论和唯我论倾向的意识哲学时,当代哲学界普遍仍将主体间性这种“潜在的中心”、“脆弱的网络系统”作为先验的、先于反思活动的万能避难所。当代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之一曼弗莱德.弗兰克(ManfredFrank)对这种主体间性思想及其代表哈贝马斯发起了批判,并深刻揭示了将某种集体理性看作先验原则的主体问性理论的内在逻辑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哈贝马斯 弗兰克 批判 主体哲学 网络系统 逻辑矛盾 集体理性
原文传递
论荷尔德林悲剧思想中的“转向” 被引量:2
7
作者 佘诗琴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96,共14页
荷尔德林自1798年起开始尝试创作现代悲剧《恩培多克勒斯之死》,但最终这次创作被证明是不可能完成的。对他来说,有着辩证本质的悲剧不过是对表现为不可能的哲学思辨的比喻,因而这次戏剧创作的失败获得了一个"反形而上学"的意... 荷尔德林自1798年起开始尝试创作现代悲剧《恩培多克勒斯之死》,但最终这次创作被证明是不可能完成的。对他来说,有着辩证本质的悲剧不过是对表现为不可能的哲学思辨的比喻,因而这次戏剧创作的失败获得了一个"反形而上学"的意义,直接导致他在此后所写的《俄狄浦斯注释》和《安提戈涅注释》中修改早期在《论悲剧的含义》中对悲剧的定义,使得与诸神合而为一的"可怕"行为得以被认知和净化,而形而上学的思辨精神也得到了批判。此外,唯一能将神圣保存在纯粹中的办法不是如基督般去"模仿"神圣,而是实践"神圣的背弃"。荷尔德林从悲剧的角度对思辨理性进行了批判,这为德国唯心主义中自我意识的悖论找到了一条出路,其悲剧观对反思现代理性主义思潮也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 悲剧 俄狄浦斯 安提戈涅 思辨理性
原文传递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核心悖论——弗兰克的一种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佘诗琴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37,共10页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诠释学家之一,曼弗莱德·弗兰克批判了其老师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体系。弗兰克揭示出,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核心概念具有内在悖论,它们导致其诠释学最终折回了本想要批判的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的老路。弗兰克的伽达默...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诠释学家之一,曼弗莱德·弗兰克批判了其老师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体系。弗兰克揭示出,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核心概念具有内在悖论,它们导致其诠释学最终折回了本想要批判的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的老路。弗兰克的伽达默尔批判具有某种反形而上学结构:他一方面超越了伽达默尔,后者代表思辨主体性的彻底历史性(即提出客观性永远也不能被实现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超越了赫施等人,他们认为历史性能够被克服,客观性可以经验地被抵达。为此,弗兰克重新诠释了施莱尔马赫、萨特、拉康等人的洞见,选择了一条折中之路,即将诠释的客观性看作一个只能被无限地接近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诠释学 弗兰克 悖论 反形而上学 施莱尔马赫 客观性 自我意识
原文传递
弗兰克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批判
9
作者 佘诗琴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6年第3期188-188,共1页
在当代哲学界,普遍仍将主体间性作为先验的、先于反思的避难所来应对主体哲学之悖论。弗兰克以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对黑格尔的批判为基础,对黑格尔的主体间性思想,特别是《主奴辩证》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意识结构问题进行了质疑和批... 在当代哲学界,普遍仍将主体间性作为先验的、先于反思的避难所来应对主体哲学之悖论。弗兰克以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对黑格尔的批判为基础,对黑格尔的主体间性思想,特别是《主奴辩证》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意识结构问题进行了质疑和批判。他认为.“在他者中认出自身”的“相互承认式”的主体间性理论具有某种内在的逻辑悖论,这样,任何从当下的社会关系或他者的视角来解释个体和主体性的尝试,都必然落人不得不无限解释的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哲学 黑格尔 弗兰克 批判 主体间性理论 《存在与虚无》 逻辑悖论 主体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