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中华绒螯蟹病原菌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14
1
作者 余为一 李槿年 祖国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74-177,共4页
报道了从病蟹分离到一株致病性细菌主要特性的研究。腹腔接种细菌的小白鼠在24h内死亡(LD50为2.45×107个菌);河蟹在经5×104个菌/ml的浸泡60min后,30℃在14~18h期间死亡4/6,36h... 报道了从病蟹分离到一株致病性细菌主要特性的研究。腹腔接种细菌的小白鼠在24h内死亡(LD50为2.45×107个菌);河蟹在经5×104个菌/ml的浸泡60min后,30℃在14~18h期间死亡4/6,36h全部死亡;25℃经72h仍全部存活。根据形态、培养特性以及生理生化等特征,初步认为该菌归属假单胞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中华绒螯蟹 致病性
下载PDF
鳖的免疫途径和免疫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余为一 祖国掌 +3 位作者 李槿年 丁淑荃 姜晓天 汤二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用灭活嗜水气单胞菌浸泡、饲喂和注射三种方法免疫稚、幼鳖共计约5700余只,并通过微量细菌凝集法测定了其中部分免疫鳖血清中的抗体滴度。结果表明:1.从出壳后浸泡组的鳖血清中不能测出抗体;2.从用不同免疫剂量饲喂组、出壳... 用灭活嗜水气单胞菌浸泡、饲喂和注射三种方法免疫稚、幼鳖共计约5700余只,并通过微量细菌凝集法测定了其中部分免疫鳖血清中的抗体滴度。结果表明:1.从出壳后浸泡组的鳖血清中不能测出抗体;2.从用不同免疫剂量饲喂组、出壳后浸泡加饲喂组和注射组的鳖血清中能测出相应抗体,组间在阳性率和滴度高低等与免疫次数、剂量和途径明显相关;3.在同时测定的未免疫的22只鳖血清中没有发现特异性抗体。综上所述,通过应用浸泡结合饲喂法免疫稚、幼鳖能获得一定的免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免疫途径 免疫效果
下载PDF
鲫与8种淡水鱼血清和体表粘液蛋白分子及其抗原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余为一 朱翠兰 +4 位作者 祖国掌 李槿年 杨启超 雷质文 夏成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3-30,共8页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琼脂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分析比较了鲤形目鲤亚目的鲫与其他8种淡水鱼的血清、体表粘液蛋白及其抗原相关性。这8种鱼分别是鲤亚目鲤形科的鲤、鳊、草鱼,鳅科的泥鳅,鲇亚目鲇科的鲇,鱼...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琼脂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分析比较了鲤形目鲤亚目的鲫与其他8种淡水鱼的血清、体表粘液蛋白及其抗原相关性。这8种鱼分别是鲤亚目鲤形科的鲤、鳊、草鱼,鳅科的泥鳅,鲇亚目鲇科的鲇,鱼尝科的黄颡鱼,鳢形目乌鳢科的乌鳢和合鳃目合鳃科的黄鳝等。结果表明,在SDS-PAGE图谱中各种鱼的血清和体表粘液共有和特有蛋白组分的比例数在不同目、科和种之间差别不明显。在琼扩图谱中,兔源抗鲫血清蛋白抗体与鲫血清和体表粘液蛋白产生2~3条沉淀带;在免疫电泳图谱中产生10条以上沉淀带。该抗体不能与乌鳢和黄鳝的血清和粘液蛋白结合,但能与同目的其他6种鱼的血清和体表粘液蛋白产生不同数量的沉淀带,其数目、部位和密度与其亲缘属性相一致。此外,同种鱼类的血清和体表粘液抗原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所有这些表明,不同鱼种的血清和体表粘液蛋白分子存在与亲缘程度相应的交叉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血清 体表粘液 蛋白分子 交叉抗原
下载PDF
乌鳢不同组织的LDH同工酶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余为一 朱翠兰 李槿年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51-154,共4页
本文报道了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PAGE)分离和研究成体乌鳢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卵巢、脑、脾脏、眼和血清9种组织器官中LDH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结果表明:除眼、脾组织中的LDH分别为7条和5条同... 本文报道了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PAGE)分离和研究成体乌鳢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卵巢、脑、脾脏、眼和血清9种组织器官中LDH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结果表明:除眼、脾组织中的LDH分别为7条和5条同工酶带;肝脏、骨骼肌为1条和2条酶带外,多数组织中LDH表现为4条酶带。进一步的分析表明,LDH同工酶在活力和组织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血清、卵巢、骨骼肌的LDH_1,活力最强,而在其它组织中则LDH4的活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LDH同功酶
下载PDF
应用MTT测定PBMC增殖最佳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余为一 于慧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8-132,共5页
对MTT(噻唑蓝)测定离休PBMC(外周血单核细胞)增殖最佳实验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测定由不同有丝分裂原(PWM、SEB和ConA)诱导的PBMC增殖中,MTT的O.D值和表示3 ̄H一TdR摄取量的cpm值呈... 对MTT(噻唑蓝)测定离休PBMC(外周血单核细胞)增殖最佳实验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测定由不同有丝分裂原(PWM、SEB和ConA)诱导的PBMC增殖中,MTT的O.D值和表示3 ̄H一TdR摄取量的cpm值呈正相关(r=0.915~0.982,p<0.05,p<0.01)。在PBMC密度为2.5×10 ̄5/孔、孵育时间为4d~6d的条件下P/H比值最大,此外,细胞培养基中的血清种类及其浓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MTT的浓度及催化形成噻唑盐的时间在达4h后对P/N比值影响不大。所有这些表明,只要选择最佳条件,应用非同住素标记的MTT法可在科研和常规检验时测定畜禽PBMC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畜 噻唑蓝 外周血单核细胞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存在于奶牛Ig重链和多种动物Ig分子的两种相同抗原结合位点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余为一 于慧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在应用EIJSA鉴定7株抗奶牛IgM、IgA、IgG_1、IgG_2和Ig一轻链的单克隆抗体(mAb)反应性中发现,这些mAB均是特异地与相应lg分子中的轻链或重链的抗原决定簇结合,用夹心法和抑制法均证明了这点。还发... 在应用EIJSA鉴定7株抗奶牛IgM、IgA、IgG_1、IgG_2和Ig一轻链的单克隆抗体(mAb)反应性中发现,这些mAB均是特异地与相应lg分子中的轻链或重链的抗原决定簇结合,用夹心法和抑制法均证明了这点。还发现,在奶牛IgA的a一链和IgM的μ一链上有相同的结合位点。与其他动物血清和经盐析Ig的反应结果表明,其中有一株抗Ig一L(轻链)的mAb能与狗和海狗Ig较好地结合,与马和骆驼的lg亲和力轻小,但不能与猫、豚鼠、大白鼠、猪和家兔的Ig结合。这表明,不同种的动物Ig存在着共同抗原决定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牛 血清免疫球蛋白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锌对几种淋巴类细胞生长和功能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余为一 潘玲 魏梅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16,共6页
本文研究比较了锌和螯合剂EDTA对淋巴类细胞株PDe-B-1、Jurkat、BoLcL、6C9和奶牛PBMC增殖及功能的影响。除奶牛PBMC之外,锌对各株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均无促进作用,在浓度为10~100μmol/L... 本文研究比较了锌和螯合剂EDTA对淋巴类细胞株PDe-B-1、Jurkat、BoLcL、6C9和奶牛PBMC增殖及功能的影响。除奶牛PBMC之外,锌对各株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均无促进作用,在浓度为10~100μmol/L时有明显抑制甚至毒性作用。EDTA对各株细胞的增殖只有抑制作用,在同一浓度时对杂交瘤细胞增殖和抗体分泌的抑制作用基本一致,而对PBMC增殖和Ig分泌的抑制程度却明显不同。各种细胞在耐受锌和EDTA毒性作用的浓度方面表现明显差异。此外,培养基中的血清具有缓解由锌引起的抑制细胞生长和细胞毒性作用。这些结果表示:1.适量锌对PBMC免疫应答的促进或缺锌导致对细胞增殖和Ig分泌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是因为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对锌的需求不同,尤其是锌对免疫调节细胞在分泌淋巴因子等方面的作用而导致的;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TA MTT 淋巴细胞增殖 分泌抗体
下载PDF
奶牛离体PBMC和体内免疫应答的个体差异及其机理的研究
8
作者 余为一 王志耕 WolfgangLeibold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9-294,共6页
检测15头奶牛离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体内产生抗体免疫应答的结果表明,1.0μg/ml的PWM或SEB使PBMC增殖达最高值,但在分泌Ig中却表现出不同作用;还发现在群体内离体细胞增殖强度的变异程度(C.V≤... 检测15头奶牛离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体内产生抗体免疫应答的结果表明,1.0μg/ml的PWM或SEB使PBMC增殖达最高值,但在分泌Ig中却表现出不同作用;还发现在群体内离体细胞增殖强度的变异程度(C.V≤12.5%)小于分泌的Ig量的变异程度(C.V=31.9%~62.2%,其中个别Ig量超出x±2SD)。15头奶牛在实验期间(180d)的12次血清样品中IgM、IgG1和IgG2水平变异程度(C.V≤10%)也小于它们个体之间的变异程度(C.V=11.8~15.8%)。在对卵清蛋白为载体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特异性反应中,初次和再次反应的抗体滴度(IgG1和IgG2)呈明显相关(r=0.698和0.867,n=15;P<0.01);而个体之间抗体滴度的变异程度大(C.V=28.4%~36.7%),个别超出x±2SD。分析表明,在PBMC分泌Ig水平或抗体反应滴度变异的个体与PBMC增殖强度和血清Ig水平无关。这些说明在免疫功能正常并相近的同种动物群体内,仍存在一定数量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 体内 免疫应答 遗传性 乳牛
下载PDF
锌对离体boPBMC的增殖和分泌Ig的促进作用
9
作者 余为一 潘玲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0-44,共5页
应用 ̄3H-TdR掺入法和ELISA测定了锌和其它微量元素对离休boPBMC增殖和分泌免疫球蛋白(Ig)的影响。结果表明,0.01mmol/L的锌能促进boPBMC增殖(P<0.05)和分泌Ig(IgG_1,p<0.... 应用 ̄3H-TdR掺入法和ELISA测定了锌和其它微量元素对离休boPBMC增殖和分泌免疫球蛋白(Ig)的影响。结果表明,0.01mmol/L的锌能促进boPBMC增殖(P<0.05)和分泌Ig(IgG_1,p<0.05;IgM,P<0.01);其它微量元素,诸如镍,铜,铁,镉等均无这种作用。此外锌对培养2d后的细胞不表现出促进作用的结果表明,锌主要作用于免疫细胞被活化的初始阶段,提高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外周血单核细胞 细胞增殖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全面落实新《动物防疫法》加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各级政府负有“统一领导”的责任——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体会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为一 《中国动物保健》 2007年第11期13-14,共2页
导读:新的《动物防疫法》正是针对新形势、新阶段下,进行动物防疫的法律保障。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明确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 导读:新的《动物防疫法》正是针对新形势、新阶段下,进行动物防疫的法律保障。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明确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等。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既是努力目标,又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动物防疫法》新的内容主要反映在政府的责任方面。《动物防疫法》明确提出,"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要对动物疫病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措施。国家、省(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动物防疫法》还明确规定"在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偿。"在队伍建设方面,首次明确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的含义和职责。总而言之,新《动物防疫法》对免疫、检疫、疫情报告和处理等制度作出了修改,同时增加了疫病预防、疫情预警认定、风险评估、防疫保障机制、执业兽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文中专家就新修《动物防疫法》中新内容及特质,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解)研读(说明:国家大法,拟研度),特刊出,以馔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人民政府 《动物防疫法》 责任 动物疫病预防 动物防疫体系 控制机构 官方兽医
下载PDF
奶牛的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牛白细胞粘连缺陷
11
作者 余为一 潘玲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79-180,共2页
奶牛的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牛白细胞粘连缺陷余为一,潘玲(安徽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随着畜牧业的良种化程度越来越高,即用极少的种畜进行繁殖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使一些潜在的遗传性疾病得以传播。近年来,在美国、日本和德国... 奶牛的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牛白细胞粘连缺陷余为一,潘玲(安徽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随着畜牧业的良种化程度越来越高,即用极少的种畜进行繁殖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使一些潜在的遗传性疾病得以传播。近年来,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相继报道了奶牛的一种遗传性免疫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 乳牛 白细胞粘连缺陷 免疫缺陷
下载PDF
SEB抑制PBMC免疫应答的作用及机理
12
作者 余为一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13-117,共5页
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不仅不能诱导离体奶牛外用血单核细胞(boPBMC)分泌Ig,而且还能抑制PWM和rHIL一2诱导的lg分泌。这种抑制作用依赖抑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即经SEB处理并且经孵育的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 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不仅不能诱导离体奶牛外用血单核细胞(boPBMC)分泌Ig,而且还能抑制PWM和rHIL一2诱导的lg分泌。这种抑制作用依赖抑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即经SEB处理并且经孵育的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才具有明显的活性;但它们对成熟的Ig分泌细胞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细胞表型则表明SEB能优先诱导CD8 ̄+细胞亚群的增殖。由此提示,SEB选择性地诱导抑制细胞而调节Ig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学 免疫应答 SEB boPBMC Ig分泌
下载PDF
水产动物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及中草药体外抑菌活性的检测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传亮 李槿年 +3 位作者 汪兴生 祖国掌 李小飞 余为一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52-155,157,共5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水产动物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探讨27种单味中草药和5个中草药复方配伍对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分别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和双纸片增效法检测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和ESBLs,同时使用平板打孔法和改良... 目的了解安徽省水产动物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探讨27种单味中草药和5个中草药复方配伍对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分别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和双纸片增效法检测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和ESBLs,同时使用平板打孔法和改良微量稀释法检测中草药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4种常见病原菌的23个分离株对常用的5类抗生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最广,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为100%。供试菌中仅检出2株铜绿假单胞菌为产ESBLs株,检出率为8.69%。黄连、大黄、金银花、夏枯草、地锦草、丹皮、马齿苋和连翘8种中草药对供试耐药株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黄连、大黄和金银花的抑菌活性尤为明显,其MIC值分别介于1.96~125g/L、7.84~125g/L和15.68~250g/L。5个复方配伍中以复方5的配伍效果最好,其MIC值为1.96~15.68g/L,抑菌活性显著优于单味药;其次是复方1和复方3,其MIC值为1.96~62.72吕/L;复方2和复方4的配伍效果差,其MIC值为31.36~125g/L。结论4种23株常见病原菌均为耐药菌株,产生ESBLs是铜绿假单胞菌高度多重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黄连、大黄、金银花和复方5配伍对常见病原菌耐药株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 病原菌 耐药性 中草药 抑菌活性
下载PDF
MHC分子多态性的起源、演变与抗病机理 被引量:22
14
作者 陈芳芳 潘玲 +2 位作者 耿照玉 刘雪兰 余为一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61-1067,共7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概念源于解释异体间组织排斥和相容现象,现已拓展为与抗感染以及所有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群。MHC是现有物种形成前就存在的原始基因。在进化过程中,MHC基因在物种之间和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概念源于解释异体间组织排斥和相容现象,现已拓展为与抗感染以及所有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群。MHC是现有物种形成前就存在的原始基因。在进化过程中,MHC基因在物种之间和种群的个体之间都产生了明显差异。物种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基因结构的不同,如有无基因框架和高度可塑性区、单一或重复基因座,还包括等位基因的排列方式以及不同数量的基因座和等位基因。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MHC基因结构相近,其差异表现在有无基因组单元重排方式和假基因。同种动物的MHC等位基因表现高度多态性序列。MHC基因是脊椎动物多态性最高的基因,其遗传基础是等位基因的点突变,即核苷酸发生替换。产生MHC多态性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中病原压力。许多研究已经探明了与特定病原抗病相关的MHC的单倍型或MHC分子中的特定位点。MHC分子中肽结合区(Peptide binding region,PBR)是多态性最高的区段,PBR和抗原肽之间的亲和力与动物的抗病性/易感性关系最密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提供了研究MHC多态性,特别是探明MHC与抗原肽互相作用机理的理想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 多态性 抗病性
下载PDF
鸡γ-干扰素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被引量:10
15
作者 鲍鸣 仲大莲 +2 位作者 许发芝 余为一 李槿年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2-95,共4页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技术,通过一对自行设计的引物,从经ConA诱导活化的鸡脾淋巴细胞的RNA中扩增出一特异性基因片段,其大小约为500bp。该片段经酶切和测序鉴定为鸡IFN γ基因。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 4T 1,并导入大肠...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技术,通过一对自行设计的引物,从经ConA诱导活化的鸡脾淋巴细胞的RNA中扩增出一特异性基因片段,其大小约为500bp。该片段经酶切和测序鉴定为鸡IFN γ基因。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 4T 1,并导入大肠杆菌BL21细胞中,经IPTG诱导培养,获得分子量约为43000的蛋白带,表明所克隆的CHIFN γ基因在原核细胞中得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RT-PCR 细胞因子 免疫学
下载PDF
新城疫病毒(NDV)HN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 被引量:9
16
作者 仲大莲 余为一 +2 位作者 刘兢 李向明 郭霄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4-37,共4页
应用一对自行设计的引物 ,通过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PCR)获得新城疫病毒 (NDV) Lasota株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HN)基因片段 ,其长度约为 1 .7kb,与已报道的 NDV-HN基因片段大小一致。再将该 HN基因片段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 应用一对自行设计的引物 ,通过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PCR)获得新城疫病毒 (NDV) Lasota株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HN)基因片段 ,其长度约为 1 .7kb,与已报道的 NDV-HN基因片段大小一致。再将该 HN基因片段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中 ,经酶切和测序鉴定 ,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含有 NDV-HN基因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HN基因 免疫 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构建 NDV 禽病
下载PDF
中华鳖普通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槿年 余为一 +1 位作者 祖国掌 杨启超 《中国兽医科技》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8-30,共3页
国内外已研究证实变形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引起食物中毒、尿路感染和伤口感染而导致败血症。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陆续报道变形杆菌可与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混合感染鳖,引起鳖的穿孔病和白斑病。但有关变形杆菌在鳖细菌性疫病中出现的频率... 国内外已研究证实变形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引起食物中毒、尿路感染和伤口感染而导致败血症。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陆续报道变形杆菌可与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混合感染鳖,引起鳖的穿孔病和白斑病。但有关变形杆菌在鳖细菌性疫病中出现的频率和致病机理尚未见报道。作者在鳖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杆菌 细菌性疾病 分离鉴定 致病性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腹水病病原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槿年 李玉英 +4 位作者 胡守奎 李琳 方兵 余为一 张晓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7-274,共8页
 从六安地区患腹水病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rsinensi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HX4菌株),经API/ATB半自动化鉴定和分子遗传学鉴定,确定为拟态弧菌(V mimicus)。应用PCR技术、电镜技术、组织细胞模型和动物实验对该菌的毒素共调菌毛(ToxinC...  从六安地区患腹水病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rsinensi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HX4菌株),经API/ATB半自动化鉴定和分子遗传学鉴定,确定为拟态弧菌(V mimicus)。应用PCR技术、电镜技术、组织细胞模型和动物实验对该菌的毒素共调菌毛(ToxinCoregulatedPilus,TCP)、外毒素和内毒素等毒力因子研究的结果表明,HX4菌株为TCP+株,在pH6 7定居因子培养基中,30℃需氧培养条件下可较好表达TCP;TCP+菌对肠管的黏附率为(32 19±0 14)%、对HEp 2细胞的黏附菌数为16 03±4 66、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力(LD50)为2 08×106CFU·mL-1,均显著高于TCP-菌,其相应值分别为(0 52±0 06)%、6 8±2 06和2 09×107CFU·mL-1;外毒素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TCID500 25μg)、肠毒性(皮肤蓝斑直径15mm)和中华绒螯蟹致死性(LD501 40μg),而内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基本无致病性。由此可见,TCP和外毒素是拟态弧菌HX4菌株的2种重要毒力因子,在细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腹水病 拟态弧菌
下载PDF
应用多重PCR检测水生动物源气单胞菌安徽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型分布 被引量:13
19
作者 方兵 李槿年 +1 位作者 祖国掌 余为一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3-477,共5页
粘附素(aha1)、气溶素(aerA)和细胞兴奋性肠毒素(alt)是气单胞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根据aha1、aerA和alt基因序列设计三对引物建立了可同时检测三种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方法(MPCR)。该方法扩增出气单胞菌的aha1大小为1087bp,aerA为721bp,alt... 粘附素(aha1)、气溶素(aerA)和细胞兴奋性肠毒素(alt)是气单胞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根据aha1、aerA和alt基因序列设计三对引物建立了可同时检测三种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方法(MPCR)。该方法扩增出气单胞菌的aha1大小为1087bp,aerA为721bp,alt为480bp,其敏感度为102CFU·mL-1。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恶臭假单胞菌、拟态弧菌以及非致病性气单胞菌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Ⅴ、BamHⅠ和FbaⅠ分别酶切PCR扩增产物,均获得与预期一致的酶切图谱。用建立的MPCR对15株水生动物源气单胞菌安徽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13株致病性气单胞菌中10株细菌的毒力基因型为alt+aha1+aerA+,2株为alt+aha1-aerA-,1株为alt+aha1+aerA-;alt、aha1和aerA基因在气单胞菌中的携带率分别为100%、84.62%和76.92%。表明气单胞菌安徽分离株的主要毒力基因型是alt+aha1+aerA+的高毒力表型,alt毒力基因普遍存在于不同表型种气单胞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水生动物源气单胞菌 安徽分离株 毒力基因型
下载PDF
蟹源致病性拟态弧菌的编码鉴定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槿年 余为一 +1 位作者 江定丰 李玉英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1-233,共3页
从病蟹体内分离到 1株致病菌 (H4株菌 ) ,经细菌编码鉴定法确定为拟态弧菌 (Vibrio mimicus)。对 H4株菌及其胞外产物的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显示 :(1) H4株菌对弧菌抑制剂 O/ 12 9、多粘菌素敏感 ,能在无盐胨水中生长 ,拉丝试验阳性 ,氧... 从病蟹体内分离到 1株致病菌 (H4株菌 ) ,经细菌编码鉴定法确定为拟态弧菌 (Vibrio mimicus)。对 H4株菌及其胞外产物的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显示 :(1) H4株菌对弧菌抑制剂 O/ 12 9、多粘菌素敏感 ,能在无盐胨水中生长 ,拉丝试验阳性 ,氧化酶阳性 ,VP阳性 ,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这些生物学性状符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对拟态弧菌的描述 ,证实了编码鉴定结果的正确性 ;(2 ) H4株菌能粘附人及多种动物红细胞 ,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且该凝集现象不能被 D-甘露糖所抑制 ,推测红细胞膜上存在的血凝素受体不含有甘露糖结构 ;(3) H4株菌的胞外产物具有致死性、溶血性和蛋白酶活性 ,表明胞外产物中至少存在溶血素和胞外蛋白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态弧菌 编码鉴定 胞外产物 生物学特性 源致病性 特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