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LRP6诱导胶质瘤细胞生物活性及对TGF-β1/Smad蛋白的作用
1
作者 余云湖 熊严全 +2 位作者 周航 杨开华 王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442-3446,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P6诱导胶质瘤细胞生物活性及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蛋白的作用。方法将胶质瘤细胞U251分为正常组(U251细胞)、NC组(U251细胞+NC-空转)和干预组(U251细胞+NLRP6-shRNA),四甲基偶氮唑蓝(...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P6诱导胶质瘤细胞生物活性及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蛋白的作用。方法将胶质瘤细胞U251分为正常组(U251细胞)、NC组(U251细胞+NC-空转)和干预组(U251细胞+NLRP6-shRNA),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24、48和72 h U251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法、流式细胞法、Western印迹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别检测24 h后U251细胞迁移数目、凋亡率、TGF-β1/Smad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NC组及干预组细胞侵袭数目、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Smad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NC组比较,干预组细胞侵袭数目、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Smad4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沉默NLRP6能够降低胶质瘤细胞U251细胞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水平及激活Smad4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P6 生物活性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 侵袭 凋亡
下载PDF
手术辅以中低剂量放疗对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余云湖 朱涛 +2 位作者 魏正军 孙石平 陈通恒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手术后辅以中低剂量放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年至2008年收治的54例儿童(≤16岁)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进行手术联合γ-刀中低剂量放射治疗。其中肿瘤位于松果体区34例,松果体并鞍区10例,鞍区4例,松果...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手术后辅以中低剂量放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年至2008年收治的54例儿童(≤16岁)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进行手术联合γ-刀中低剂量放射治疗。其中肿瘤位于松果体区34例,松果体并鞍区10例,鞍区4例,松果体区并侵及邻近脑室3例,基底节区3例。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生殖细胞瘤,手术后辅以中低剂量(25~35Gy)的放疗,并获得随访的46例。结果 46例随访者中40例(87%)复查MRI显示肿瘤无复发,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6例患者经治疗后复发,经再次手术或放疗后效果差。结论手术后辅以中低剂量的放射治疗应为治疗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的较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生殖细胞瘤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儿童
下载PDF
显微镜对比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余云湖 文远超 肖顺武 《中国医药导刊》 2017年第12期1264-1267,共4页
目的:研究显微镜对比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16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1例行显微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 目的:研究显微镜对比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16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1例行显微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和实验组81例行神经内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和手术并发症情况,分析患者术后症状恢复和体内激素恢复的状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与实验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率等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与实验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感染3例,尿崩症7例,出血2例,垂体低功6例,脑脊液鼻漏10例及鼻中隔穿孔5例,实验组患者感染0例,尿崩症3例,出血0例,垂体低功0例,脑脊液鼻漏2例及鼻中隔穿孔1例,实验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术更微创,切除肿瘤的过程更安全,患者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低的病发率且术后反应更轻,神经内镜术较显微镜手术在激素改善及肿瘤全切率切除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神经内镜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 垂体瘤
下载PDF
1194例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余云湖 冉启山 +2 位作者 张大建 张川 张建宁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的手术技巧、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2000年至2010年经鼻蝶窦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的1 194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内分泌、病理结果、手术技巧、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回...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的手术技巧、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2000年至2010年经鼻蝶窦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的1 194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内分泌、病理结果、手术技巧、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1 037例(86.9%),术后围手术期症状缓解1077例(90.2%)。1 128例随访病例中:治愈1 034例(91.7%),复发53例(4.7%),术后再辅以药物或放疗142例(12.6%),二次手术38例(3.4%)。术后并发症以尿崩、电解质紊乱、脑脊液漏和垂体功能低下为主。结论经蝶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治疗效果好、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是绝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显微手术 经蝶手术
下载PDF
BMSCs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余云湖 付晓红 +2 位作者 杨开华 文远超 王飞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1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究BMSCs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Ch ABC)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研究。方法:选取新生SD大鼠股骨、胫骨骨髓分离培养鉴定出MSCs,对贴壁培养的BMSCs进行神经诱导培养。取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00~260 g,利用大鼠T10脊髓半横断模型... 目的:探究BMSCs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Ch ABC)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研究。方法:选取新生SD大鼠股骨、胫骨骨髓分离培养鉴定出MSCs,对贴壁培养的BMSCs进行神经诱导培养。取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00~260 g,利用大鼠T10脊髓半横断模型进行半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制备完成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BMSCs组(B组)、硫酸软骨霉素ABC注射组(C组)和硫酸软骨霉素ABC联合BMSCs移植组(D组),每组8只。伤后1~2周采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伤后2周取材行HE染色计算损伤区面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BMSCs分化为功能性神经细胞的情况。结果:统计分析1~2周后四组大鼠的BBB评分情况,D组大鼠明显高于其余三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周后四组大鼠的损伤区面积,D组大鼠损伤区面积明显小于A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荧光染色后对CSPG区域荧光强度的观察,四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GAP方面D组明显大于A、B、C三组,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MSCs联合硫酸软骨霉素ABC可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SCS 硫酸软骨霉素酶ABC 移植修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儿童髓母细胞瘤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余云湖 朱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75-476,共2页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为四种亚型:促纤维增生/结节型髓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伴广泛结节、间变性髓母细胞瘤、大细胞型髓母细胞瘤。它起源于小脑...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为四种亚型:促纤维增生/结节型髓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伴广泛结节、间变性髓母细胞瘤、大细胞型髓母细胞瘤。它起源于小脑的神经上皮组织,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0%,占儿童后颅窝肿瘤的40%,发病高峰在8岁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母细胞瘤 分子生物学 儿童
下载PDF
动态颅内压监测在DAI患者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余云湖 冉启山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71-172,共2页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在特殊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以神经轴索和微血管断裂为主要特征的弥漫性脑损伤,是原发性闭合性颅脑损伤中最严重者,也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的最常见原因[1]。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室外引流术 颅内压监护 血性脑脊液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神经递质、应激激素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甘正凯 蒋其俊 +3 位作者 邓昭健 余云湖 程登贵 罗莉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4期63-64,共2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A组)、单纯高血压患者(B组)、体检健康者(C组)各31例,检测各组(A组术前及术后第1、3、7、10、14天)血清肽...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A组)、单纯高血压患者(B组)、体检健康者(C组)各31例,检测各组(A组术前及术后第1、3、7、10、14天)血清肽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结果 A组术前及术后第1、3、7、10、14天的血清肽类神经递质及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水平高于C组,γ-氨基丁酸(GABA)及甘氨酸(Gly)水平则低于C组;A组术前及术后第1、3、7、10天血清肽类神经递质及Glu、Asp水平均高于B组,Gly、GABA水平则低于B组。术前及术后第1、3、7、10天血清应激激素高于B、C组,P均<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肽类神经递质、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水平升高、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降低,监测上述指标有助于病情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脑出血 围手术期 神经递质 肽类 氨基酸 应激激素
下载PDF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COR、ACTH及血糖的变化 被引量:26
9
作者 孙石平 朱涛 +1 位作者 余云湖 魏正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评估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糖水平的变化,及其在伤情判断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择重型颅脑创伤患者56例,正常对照组23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重型组(6... 目的评估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糖水平的变化,及其在伤情判断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择重型颅脑创伤患者56例,正常对照组23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重型组(6~8分)、特重型组(3~5分)两个亚组,治疗4个月后对比预后评分(GOS评分),测定不同时期血清COR、ACTH及血糖浓度。结果 GCS 3~5分与6~8分组血清COR、ACTH及血糖浓度入院后5 d内均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GCS 3~5分组血清COR、ACTH、血糖浓度高于GCS 6~8分组(P<0.05)。GCS 3~5分组死亡率明显高于6~8分组,颅脑损伤组第1 d血清COR、ACTH、血糖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血清COR、ACTH及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监测血清COR、ACTH及血糖浓度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轻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皮质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血糖
下载PDF
不同术式及引流管引流治疗老年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 被引量:6
10
作者 罗雪 王飞 +3 位作者 甘正凯 蒋其俊 文远超 余云湖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239-2241,共3页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中不同术式及引流管引流治疗老年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SDH)的疗效。方法 297例SSDH患者按随机盲取法分为观察组154例与对照组143例,观察组采用小骨窗放置双腔引流管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钻孔引流术,两组根据放置引流...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中不同术式及引流管引流治疗老年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SDH)的疗效。方法 297例SSDH患者按随机盲取法分为观察组154例与对照组143例,观察组采用小骨窗放置双腔引流管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钻孔引流术,两组根据放置引流管不同分为A型与B型方案,A型放置Y型双腔引流管,B型放置单腔引流管。对比两组不同型方案手术情况,术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不同型手术方案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A型方案手术时间、引流置管时间均低于同组B型方案及对照组各型方案,术中出血量高于同组B型方案及对照组各型方案(P<0.05);观察组A型方案术后不同时间中线偏移距离低于同方案术前及B型方案、对照组各型方案同期(P<0.05),术后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同组B型及对照组各型(P<0.05)。对照组A型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同组B型方案(P<0.05)。结论小开窗血肿清除术后给予双腔引流管治疗SSDH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单、中线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引流术 双腔引流管 单腔引流管
下载PDF
脊髓损伤大鼠内皮祖细胞与脊髓血管新生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正军 朱涛 +4 位作者 江荣才 刘丽 刘通 孙石平 余云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6期6774-6778,共5页
背景:诸多脑损伤实验表明,改善损伤组织缺血缺氧有助于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并有保护神经功能的目的。目的:探讨挫伤型脊髓损伤后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其与创伤灶周围早期血管新生情况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 背景:诸多脑损伤实验表明,改善损伤组织缺血缺氧有助于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并有保护神经功能的目的。目的:探讨挫伤型脊髓损伤后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其与创伤灶周围早期血管新生情况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Allen’s原理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只行椎板切除暴露脊髓,不予打击致伤。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24,48,72,168h取大鼠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并于术前及术后1,4,7,14d处死大鼠取脊髓,采用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创伤区血管的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于伤后3h均有所下降,6h开始上升,24h达高峰,随后逐渐达稳定水平。实验组高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微血管数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大鼠脊髓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和损伤组织的修复,最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血管新生 内皮祖细胞 外周血 大鼠
下载PDF
1.5T MRI扫描仿真内镜重建图像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冉启山 余云湖 +3 位作者 付晓红 杨开华 文远超 刘家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87-688,共2页
回顾性分析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27例,手术前行MRI检查,手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并记录术中图像。对MRI仿真内镜重建(magnetic resonance virtual endoscopy,MRVE)与显微... 回顾性分析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27例,手术前行MRI检查,手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并记录术中图像。对MRI仿真内镜重建(magnetic resonance virtual endoscopy,MRVE)与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录像中明确的责任血管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其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面部单侧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硫酸软骨素酶ABC联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文远超 余云湖 +4 位作者 王波 冉启山 朱涛 付晓红 杨开华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1期13-17,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联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80只脊髓亚急性损伤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20只。损伤后第6天,A组先后移植2.0×10~6/μL的原代BMSCs细胞悬液、1 U/mL的...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联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80只脊髓亚急性损伤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20只。损伤后第6天,A组先后移植2.0×10~6/μL的原代BMSCs细胞悬液、1 U/mL的ChABC各20μL,B组予等量BMSCs,C组予等量ChABC,D组予等量PBS。比较各组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脊髓损伤区面积及后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与D组比较,其余3组制模后第1天BBB评分降低,第14、28天BBB评分升高;与A组比较,B、C组BBB评分降低(P均<0.05)。与同组移植前比较,其余3组SEP、MEP潜伏期短;与A组比较,B组SEP潜伏期长,C、D组SEP潜伏期短;与A组比较,其余3组MEPP潜伏期短;P均<0.05。与其余3组比较,A组损伤区面积小(P均<0.05)。与D组比较,其余3组GFAP阳性细胞百分比低,GAP-43、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与A组比较,GFAP阳性细胞百分比高,GAP-43、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低;P均<0.05。结论 BMSCs与ChABC联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有修复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GFAP、GAP-43表达及升高BDN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硫酸软骨素酶ABC 脊髓损伤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生长相关蛋白-43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血清NO和LPO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冉启山 余云湖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085-3086,共2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和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660例,其中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采用脑CT与颅内压在入院第...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和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660例,其中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采用脑CT与颅内压在入院第2天和第5天监测患者的脑水肿指数,同时期监测患者血清中NO和LOP水平。结果脑水肿指数越高,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越高,出血量越大,持续时间约长(P<0.05);入院第2天,各脑水肿指数患者血清中NO和LPO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5天,脑水肿指数越高,患者血清中NO和LPO水平也越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越高,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越高,且血清中NO和LOP水平也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脂质过氧化物 一氧化氮
下载PDF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救治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开华 冉启山 +2 位作者 文远超 余云湖 王飞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6年第18期3344-3345,共2页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临床治疗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式分为颅内监测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脱水剂使用剂量、术后GCS评分及预后。结果对照组...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临床治疗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式分为颅内监测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脱水剂使用剂量、术后GCS评分及预后。结果对照组甘露醇使用时间为17.1±7.3d、剂量为900±75g,颅内监测组分别为10.4±5.7d、500±80g,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3.962、19.979,P<0.01)。两组患者颅内压均逐渐下降,GCS评分均逐渐升高。术后第1d开始,颅内监测组患者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d开始,颅内监测组GC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监测组预后不良率更低。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救治具有重要价值,可及时评估病情变化并给予有效处置,可避免盲目使用脱水剂,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有创颅内压监测 术后
下载PDF
儿童期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早期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6
作者 文远超 余云湖 +4 位作者 冉启山 朱涛 张川 杨开华 王飞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282-2284,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急性期的确诊方式、显微外科治疗时机与急性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2013年收治的72例儿童(≤16岁)AVM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确诊率为48.6%(35/72),MRI确诊... 目的:探讨儿童期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急性期的确诊方式、显微外科治疗时机与急性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2013年收治的72例儿童(≤16岁)AVM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确诊率为48.6%(35/72),MRI确诊率78.3%(47/60)。对条件允许的56例患者行早期全脑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率为98.2%(55/56)。72例患者均在出血急性期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及针对性病灶切除术,70例患者术后围术期复查 DSA/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病灶切除率为91.4%,部分切除率为8.6%。围术期死亡2例,70例存活患者中60例(85.7%)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至6年,按照 GOS评定:5分55例,4分2例,3 分2例,2分1例。结论 DSA是儿童 AVM出血早期诊断主要的检查手段;急性期显微手术可降低出血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动静脉畸形 出血 显微外科 儿童期
下载PDF
24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冉启山 余云湖 +3 位作者 李航 杨开华 文远超 王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77-1077,1097,共2页
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指动脉瘤瘤体直径≤3mm的动脉瘤,因其体积小,大多为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动脉瘤体积较小,易导致微导管难以到位,多需要辅助技术,给手术增加很大难度。我们用显微手术夹闭的方法治疗直径≤3mm的动脉瘤取得了较好... 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指动脉瘤瘤体直径≤3mm的动脉瘤,因其体积小,大多为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动脉瘤体积较小,易导致微导管难以到位,多需要辅助技术,给手术增加很大难度。我们用显微手术夹闭的方法治疗直径≤3mm的动脉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本院行显微手术夹闭的24例颅内微小动脉瘤回顾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3.0T MRI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丁乔 谢明祥 +3 位作者 余云湖 程登贵 张学军 肖顺武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303-304,共2页
三叉神经痛(TN)是最一种病因未完全明确的神经外科常见的面部神经痛,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常见的原因为三叉神经出脑干段(REZ)受到血管压迫结合神经的脱髓样变两种因素所致[1]。微血管减压术(MVD)为血管压迫... 三叉神经痛(TN)是最一种病因未完全明确的神经外科常见的面部神经痛,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常见的原因为三叉神经出脑干段(REZ)受到血管压迫结合神经的脱髓样变两种因素所致[1]。微血管减压术(MVD)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案,高分辨MRI是MVD术前评价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TN患者的3.0T高场MRI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神经根截面积测量,将其与术中所见对比分析,旨在探讨MRI显示神经血管关系,定量测量原发性TN患者三叉神经截面积的大小,为MVD提供更多的术前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血管接触/压迫
下载PDF
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双侧去骨瓣减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开华 冉启山 +2 位作者 文远超 王飞 余云湖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779-780,共2页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0例,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行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记录患者不同时期的颅内压及GCS评分,...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0例,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行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记录患者不同时期的颅内压及GCS评分,并观察急性脑膨出和切口疝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术后第1天开始,研究组颅内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开始,研究组GC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好,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应用于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中,意识恢复速度快,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双侧 去骨瓣 减压
下载PDF
Ⅲ型胶原蛋白α1链基因rs1800255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关系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付晓红 赵敏 +2 位作者 余云湖 周航 付臣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8期62-66,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Ⅲ型胶原蛋白α1(COL3A1)基因rs1800255 G>A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IA)发病关系。方法截止2017年7月31日,联合检索NCBI PubMed、中国引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等关于rs1800255G>A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相关病例-对... 目的系统评价Ⅲ型胶原蛋白α1(COL3A1)基因rs1800255 G>A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IA)发病关系。方法截止2017年7月31日,联合检索NCBI PubMed、中国引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等关于rs1800255G>A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相关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 12.0软件检测所纳入研究进行发表偏倚及异质性检验,以合并效应的OR及95%置信区间(95%CI)评估rs1800255 G>A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共6个研究数据,包含3 664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Meta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在显性遗传模型下,rs1800255 G>A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相关,与GG基因型比较,A等位基因携带者颅内动脉瘤的发病风险增高,整体合并效应的风险比[OR=1.68(95%CI:1.43,1.98)];隐性模型下,与GG+GA基因型比较,AA基因型可升高颅内动脉瘤的发病风险,合并效应的风险比[OR=1.62(95%CI:1.12,2.35)]。结论 COL3A1基因rs1800255 G>A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对颅内动脉瘤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型胶原蛋白α1链基因 多态性 颅内动脉瘤 发病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