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横连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力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19
1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3 位作者 叶林强 江晓兵 黄学成 姚珍松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有无横连杆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寻找最优化的后路内固定方式。方法在已验证的正常T12~L2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L1椎体爆裂性骨折。将T12椎体上半皮质骨切除并赋予内部松质骨损伤材料属... 目的比较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有无横连杆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寻找最优化的后路内固定方式。方法在已验证的正常T12~L2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L1椎体爆裂性骨折。将T12椎体上半皮质骨切除并赋予内部松质骨损伤材料属性,分别建立无、有横连杆经伤椎单侧螺钉(模型A1、A2)、常规短节段(模型B1、B2)和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C1、C2)6种内固定模型。分别比较6组模型在各种生理应力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以及螺钉和棒的最大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在屈伸和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模型组ROM均明显小于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而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组,在屈伸应力下两者ROM无显著差异,在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的稳定性优于经伤椎单侧螺钉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上位螺钉钉尾和上位螺钉与伤椎螺钉之间的棒体,经伤椎双侧内固定组上位螺钉最大应力明显低于经伤椎单侧和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螺钉最大应力。横连可增加各内固定组在扭转应力下的稳定性,也可降低上位螺钉和棒在扭转应力下的最大应力,而屈伸和侧屈应力下螺钉和棒的最大应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经伤椎置钉后路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添加横连不仅能改善构型扭转刚度,而且能降低螺钉和棒的最大扭转应力,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横连 内固定 力学特性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经皮治疗有无裂隙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分布及渗漏率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2 位作者 江晓兵 叶林强 姚珍松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678-3682,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在骨水泥渗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PVP治疗单节段OVCFs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其中IVC组104例,无IVC组18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CT检...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在骨水泥渗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PVP治疗单节段OVCFs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其中IVC组104例,无IVC组18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CT检查,以评估骨水泥在伤椎内填充形式、有无骨水泥渗漏及渗漏部位,比较两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在IVC组104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68例(65.4%),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36例;无IVC组180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44例,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136例(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VC组有18例(17.3%)、无IVC组有30例(16.7%)发生骨水泥渗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C组最常见临近椎间盘渗漏,共10例(66.7%);无IVC组最常见椎前或椎旁静脉渗漏,共22例(7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有无IVC的OVCFs在骨水泥渗漏率是类似的,但在骨水泥渗漏部位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内真空裂隙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下载PDF
TLIF后路不同的内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3 位作者 叶林强 黄学成 姚珍松 江晓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1-556,共6页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后路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建立正常L_(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3种不同TLIF后路内固定方式即: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后路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建立正常L_(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3种不同TLIF后路内固定方式即: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Model A和Model B)、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组Model C。分别比较其在生理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下模型的稳定性以及内植物的应力差异。结果 对所有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_(4~5))的ROM均显著下降,其中以Model B下降最多,屈伸活动减少达18.2%;内植物最大应力出现在Model C,左侧弯时达234.9 MPa;Model B的cage最大应力最小。结论 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获得最佳稳定性,且能降低cage下沉及移位的风险;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亦能提供较好良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 椎弓根螺钉 关节突螺钉 有限元
下载PDF
椎体内裂隙的位置和程度影响伤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2 位作者 江晓兵 叶林强 姚珍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分析椎体内真空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位置和程度变化对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已验证的T11~L1有限元骨质疏松模型的基础上,指定T12为伤椎,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将T12椎体内部松质骨在不同位置予以不同程度的截除... 目的分析椎体内真空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位置和程度变化对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已验证的T11~L1有限元骨质疏松模型的基础上,指定T12为伤椎,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将T12椎体内部松质骨在不同位置予以不同程度的截除,模拟9种IVC的有限元模型。首先将前1/2高2 mm松质骨在偏上、中、偏下予以截除模拟轻度IVC模型(S1、C1、I1),将前1/2高4 mm松质骨截除模拟上下进展的重度IVC模型(S2、C2、I2),将高2 mm松质骨完整截除模拟前后进展的重度IVC模型(S3、C3、I3)。分别比较9种模型在各种生理活动范围时在T12皮质骨应力分布差异。结果对所有IVC模型而言,最大米塞斯应力(von Mises)主要集中在前屈活动时伤椎皮质骨前壁上下缘,其次是后伸活动时后壁上下缘。当IVC偏上或偏下时,伤椎皮质骨最大应力在前屈时显著增加(超过正常模型17%),而当IVC位于中部时最大应力仅轻微增加(约超过正常模型5%)。当IVC进展性加重时,模型的最大应力均增加,但是当IVC向前后进展加重时在各种生理活动范围下最大应力值超过轻度IVC模型最大应力8%以上,而当IVC上下进展加重时最大应力值仅超过轻度IVC模型最大应力值3%以下。结论除IVC位于中部时对伤椎稳定性影响较小外,其余大部分位置和程度的IVC对伤椎稳定性均有显著的影响,可能需要早期手术干预以稳定椎体、预防进展性严重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内真空裂隙 生物力学稳定性 有限元
下载PDF
旋转手法中侧屈方向对颈椎间盘位移、内在应力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黄学成 叶林强 +3 位作者 江晓兵 王千里 余伟波 梁德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6期5-8,共4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分别在左、右侧屈位下行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方向侧屈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内在应力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一名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10.01、Geomagic2012、Solidwor...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分别在左、右侧屈位下行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方向侧屈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内在应力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一名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10.01、Geomagic2012、Solidworks2014等软件建立C_(5/6)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14.5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手法模拟。分别在颈椎左、右侧屈位下向右旋转,模拟实施旋转手法,将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旋转手法作用时颈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变化。结果在左、右侧屈位下向右旋转,C_(5/6)三维有限元模型椎间盘左侧后部均出现向前回缩位移,左侧屈位(0.93 mm)小于右侧屈位(1.12 mm);椎间盘内在应力在左侧屈位时集中于旋转侧后部,右侧屈位时集中于旋转对侧后部,其中左侧屈位的最大应力(7.00 MPa)小于右侧屈位(8.19 MPa)。结论颈椎左侧屈位条件下向右旋转时对颈椎间盘位移、内在应力的影响均小于右侧屈位,更有利于保护同侧椎间盘;使用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让患者向健侧旋颈时应向患侧侧屈,可在缓解症状的同时降低患侧椎间盘二次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旋转手法 体位 位移 应力 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试论生态视角下城市会展品牌的塑造
6
作者 余伟波 傅诣 那磊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1年第4期98-99,共2页
生态系统视角下,城市会展品牌具有系统性、共生性、流动性和循环性等特点。当前我国城市会展欠缺品牌定位,层次较低,宣传手段单一,产品与宣传内容出入较大。生态视野下,应从完善城市会展品牌生态系统子单元以及促进系统单元之间的共生... 生态系统视角下,城市会展品牌具有系统性、共生性、流动性和循环性等特点。当前我国城市会展欠缺品牌定位,层次较低,宣传手段单一,产品与宣传内容出入较大。生态视野下,应从完善城市会展品牌生态系统子单元以及促进系统单元之间的共生循环两个角度入手,塑造成功的城市品牌,多方协力,共同提升城市会展的品质,塑造优质的城市会展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会展 品牌塑造 生态视角
下载PDF
不同体位下颈椎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学成 叶林强 +2 位作者 江晓兵 余伟波 梁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70-1475,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对1例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对1例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 14.0等软件建立颈椎C5-6实体CAD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 14.5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手法模拟。在颈椎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进行手法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颈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在三种体位下,纤维环旋转对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前回缩变形,前屈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纤维环旋转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后膨出变形,前屈位最小,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大;椎间盘内在应力在三种体位下分别集中于旋转对侧后部、旋转对侧和旋转侧后部,其中前屈位最大,后伸位次之,中立位最小。结论从椎间盘安全性角度出发,颈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建议向健侧旋转,体位首选中立位,若疗效欠佳再考虑使用前屈位。颈椎管狭窄的患者不宜使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体位 位移 应力
下载PDF
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旋转手法中旋转方向对颈椎间盘位移和椎间孔容积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黄学成 叶林强 +3 位作者 梁德 王千里 余伟波 江晓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4-408,共5页
背景: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迅速缓解根性疼痛,但旋转方向失当可加重原有症状。目的:利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旋转手法,探讨旋转方向对颈椎间盘位移和椎间孔容积的影响,为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依... 背景: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迅速缓解根性疼痛,但旋转方向失当可加重原有症状。目的:利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旋转手法,探讨旋转方向对颈椎间盘位移和椎间孔容积的影响,为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对1名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10.01、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 14.0等软件建立颈椎C_(5-6)实体CAD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 14.5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手法模拟。在颈椎左侧屈位下分别向左、右侧旋转,模拟旋转手法实施,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颈椎间盘位移和椎间孔容积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向左旋转时,椎间盘左侧后部向后位移0.46 mm,右侧后部向前位移0.77 mm,左侧椎间孔容积变小,右侧椎间孔容积变大;向右旋转时,椎间盘左侧后部向前位移0.71 mm,右侧后部向后位移0.43 mm,左侧椎间孔容积变大,右侧椎间孔容积变小。因此,旋转侧椎间盘后部向后位移,旋转对侧椎间盘后部向前位移,旋转侧椎间孔容积变小,旋转对侧椎间孔容积变大,若使用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应向健侧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力学 三维有限元
下载PDF
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在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许伟 李智斐 +5 位作者 万通 余伟波 张翼升 周劲衍 卜献忠 钟远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3期5335-5341,共7页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先进微创术式,传统的椎间融合器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创术式,内镜下腰椎融合选择何种融合器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先进微创术式,传统的椎间融合器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创术式,内镜下腰椎融合选择何种融合器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的患者55例,根据所置入的融合器类型不同分为2组,撑开组(n=23)术中置入可撑开的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普通组(n=32)置入普通的腰椎融合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结果与结论:①55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器移位、沉降等并发症发生;②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痛与腿痛目测类比评分、腰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撑开组治疗后12个月的腰椎JOA评分及治疗后6,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普通组(P<0.05);③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及腰椎前凸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撑开组治疗后5 d、12个月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及腰椎前凸角优于普通组(P<0.05);④结果表明,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较为可靠的微创术式,联合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高度可调融合器 脊柱内镜 椎间融合 微创手术 椎间隙高度 腰椎前凸角
下载PDF
TLIF术中最优化单侧螺钉植入和融合器放置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余伟波 王健 +3 位作者 梁德 江晓兵 叶林强 黄学成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5-421,共7页
目的比较经单侧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不同轴向植入角度椎弓根螺钉和不同放置位置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在L4~5节段模拟后路双侧TLIF和... 目的比较经单侧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不同轴向植入角度椎弓根螺钉和不同放置位置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在L4~5节段模拟后路双侧TLIF和4种不同组合类型椎弓根螺钉植入和融合器放置的单侧TLIF有限元重构模型,即:小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对侧放置融合器(模型A)、小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同侧放置融合器(模型B)、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同侧放置融合器(模型C)、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对侧放置融合器(模型D),分别比较4种重构模型在各种生理应力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以及螺钉、融合器与L4下终板界面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差异。结果 4种单侧TLIF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4~5)ROM均较正常模型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双侧TLIF重构模型。4种单侧TLIF重构模型稳定性比较,模型C下降最多,其在屈伸、侧屈和扭转应力下ROM分别减少约为正常模型的50.7%、89.9%和90.3%。螺钉和融合器与L4下终板界面最大Von Mises应力比较,相对于其他3组模型,模型C除了在同侧侧屈和扭转外的大部分应力下承受较小的应力。结论在单侧TLIF重构模型中选择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和同侧放置融合器能够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通过缩小与双侧TLIF模型稳定性差异以减少断钉或融合器下沉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器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轴向负载诱导小鼠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1
作者 劳杨骏 裘一丹 +5 位作者 徐彬 盛红枫 沈立锋 刘亦杨 余伟波 吴承亮 《中医正骨》 2019年第5期1-6,14,共7页
目的:探讨建立轴向负载诱导小鼠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4只16月龄SPF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每日10∶00、15∶00、19∶00将模型组小鼠放入自制热板鼠笼中,打开热板并设定温度为50℃,从小鼠开始跳跃至力竭... 目的:探讨建立轴向负载诱导小鼠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4只16月龄SPF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每日10∶00、15∶00、19∶00将模型组小鼠放入自制热板鼠笼中,打开热板并设定温度为50℃,从小鼠开始跳跃至力竭约10min左右;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造模1个月和3个月后从模型组和对照组随机抽取6只小鼠,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完整取下L3~4椎间盘和L3、L4椎体,制作连续冠状位切片后,分别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阿尔新蓝-苏木素(alcianblue-hematoxylin,ABH)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腰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腰椎间盘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绘图软件测量椎间盘高度和软骨终板厚度。结果:①腰椎间盘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HE染色显示造模1个月及3个月后,对照组腰椎间盘组织基本正常;模型组腰椎间盘组织可见退行性改变,其中造模3个月后较造模1个月后退变更严重,椎间盘纤维环出现裂隙,软骨终板分层结构紊乱、排列不规则,髓核破坏或皱缩,软骨终板内出现多个骨化中心。ABH染色结果显示造模1个月和3个月后,对照组软骨终板细胞排列整齐,软骨终板细胞数目较多,软骨基质染色较蓝,部分椎间盘软骨终板内存在较少呈红染的骨化中心,但骨化中心形态较小;模型组软骨终板细胞排列混乱,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且软骨基质染色变浅,软骨终板出现多个骨化中心,且骨化中心形态较大。②腰椎间盘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造模1个月和3个月后,对照组Ⅱ型胶原蛋白在髓核、纤维环内层和软骨终板均有阳性表达,染色较深;模型组Ⅱ型胶原蛋白的阳性表达在髓核中央及纤维环外层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造模3个月后Ⅱ型胶原蛋白在髓核与纤维环外层的表达较造模1个月后降低更明显。③腰椎间盘形态学测量结果。造模1个月后,模型组椎间盘高度和软骨终板厚度均小于对照组[(0.211±0.063)mm,(0.289±0.050)mm,t=2.984,P=0.007;(0.074±0.011)mm,(0.097±0.015)mm,t=2.813,P=0.023];造模3个月后,模型组椎间盘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97±0.052)mm,(0.235±0.053)mm,t=1.478,P=0.163];模型组软骨终板厚度小于对照组[(0.060±0.012)mm,(0.093±0.018)mm,t=4.092,P=0.001]。结论:用热板诱导小鼠跳跃,可以有效建立轴向负载诱导小鼠椎间盘退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小鼠 疾病模型 动物 轴向负载 热板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椎轴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肖瑜 余伟波 《光明中医》 2014年第2期322-323,共2页
目的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颈椎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行颈后路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患者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每天2次;对照组患者在出现轴性症状后用扶他林胶囊治疗,每日2次... 目的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颈椎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行颈后路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患者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每天2次;对照组患者在出现轴性症状后用扶他林胶囊治疗,每日2次。两组患者共治疗3周,并在治疗第1周后、第2周后、第3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疼痛评分进行治疗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第1周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治疗第2、3周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椎后路术后轴性疼痛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 中药离子导入 轴性症状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不同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肖瑜 余伟波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4期315-316,共2页
目的:观察分别采取颈椎定位旋转手法与颈椎非定位旋转两种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效果。方法:78例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结果:总... 目的:观察分别采取颈椎定位旋转手法与颈椎非定位旋转两种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效果。方法:78例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定位旋转手法治疗较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定位旋转手法 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
下载PDF
局部封闭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刘肖瑜 余伟波 《光明中医》 2014年第3期567-569,共3页
目的探讨局部封闭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我院门诊收治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局部封闭加小针刀松解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局部封闭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 目的探讨局部封闭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我院门诊收治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局部封闭加小针刀松解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局部封闭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后观察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并随访1年观察患者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95%,对照组为85%,远期疗效治疗组为75%,对照组为45%,两组近、远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封闭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确切,近、远期疗效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小针刀 局部封闭 疗效观察
下载PDF
老年人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脉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82例
15
作者 刘肖瑜 余伟波 《光明中医》 2014年第9期1846-1847,共2页
目的通过对82例老年人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脉象变化进行分析、归纳,并初步探讨与年龄、椎体压缩程度、西医相关生化客观指标的关系,从而为中医辨证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对在我院60岁以上82例符合标准患者的脉象进行观察,可将其大... 目的通过对82例老年人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脉象变化进行分析、归纳,并初步探讨与年龄、椎体压缩程度、西医相关生化客观指标的关系,从而为中医辨证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对在我院60岁以上82例符合标准患者的脉象进行观察,可将其大致分为沉细、弦细、涩脉、弦紧四种脉象,并分别从年龄组、椎体压缩程度、血红蛋白、心率比较脉象之间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60-70岁患者,以涩脉为主,其次是弦紧脉;70-80岁患者是以沉细脉为主;80-90岁患者则弦细脉为主。弦紧、涩脉脉象的老年人比弦细、沉细脉象的老年人血红蛋白平均值值要高,彼此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弦紧与涩脉之间和弦细与沉细脉象之间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弦细、沉细脉象的老年人多具有轻度贫血[1];对于弦紧、弦细脉象的患者的平均血压值大于涩脉、沉细脉象患者的血压值,另外对于弦紧、弦细脉象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史;椎体压缩不到1/3以沉细脉象为主,椎体压缩在1/3-1/2是以涩脉为主,椎体压缩在超过1/2是以弦细脉象为主;结论患者脉象变化与年龄、椎体压缩程度、西医相关生化客观指标均相关,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脉象变化初步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并指导患者中药辨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压缩性骨折 脉象 老年人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椎体内真空裂隙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2 位作者 江晓兵 叶林强 姚珍松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04-1110,共7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行PVP或PKP治疗并符合选择标准的68例伴IVC的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8例行PVP治疗(PVP组),20例行PKP治疗(PKP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损伤节段、骨密度以及术前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测量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术中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采用VAS评分评价背部疼痛程度,ODI评价功能障碍严重程度,2年内邻椎再骨折率。手术前后摄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并计算椎体压缩率(rate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CR)、复位率(reduction rate,RR)、进展性高度丢失率(progressive height loss,PHL)、复位角度(reduction angle,RA)、进展性后凸角(progressive angle,PA)。结果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VP组手术时间较PKP组显著缩短(t=—8.821,P=0.000)。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3.1年,平均2.4年。两组术后1 d、1年及2年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内,PVP组5例(10.4%)、PKP组2例(10.0%)发生邻椎骨折,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63)。术后1、2年两组骨密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3,P=0.642;t=0.465,P=0.646)。X线片测量显示,两组CR及后凸角均获得明显矫正,术后即刻两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年时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CR及后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R、RA、PHL、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及PKP治疗伴IVC的OVCF可获得相似疗效,术后均可能发生再塌陷及后凸畸形,因此需注意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内真空裂隙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原文传递
椎体内裂隙及其位置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2 位作者 江晓兵 叶林强 姚珍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0-694,共5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中椎体内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发病率及其在伤椎内位置特点,并比较不同位置IVC对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有IVC的OVCFs治疗效果影响...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中椎体内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发病率及其在伤椎内位置特点,并比较不同位置IVC对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有IVC的OVCFs治疗效果影响差异。[方法]共有52例单节段并位于胸腰区域(T_(11)~L_1)有IVC的OVCFs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均超过两年。根据IVC在伤椎内的位置特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IVC偏上组、IVC偏下组和IVC达到上下终板组。三组组间及组内相应的放射学和临床参数在术前、术后(即时、术后1年、术后2年)分别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术前基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术后即时的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均显著矫正;三组术后即时放射学及临床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2年随访期间内,三组患者椎体高度及后凸角角均进展性加重,尤以IVC偏下组为最重,其次是IVC偏上组。三组在伤椎复位率及复位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C偏下组2年内的高度及后凸丢失率显著超过其他两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强化术起初对于所有IVC的OVCFs患者有效。然而,在后期随访中IVC偏下组更易出现严重的椎体再塌陷及后凸畸形,因此建议术后需要严密的观察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内裂隙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强化术 强化椎
原文传递
智能手机Scoliometer软件在L4-S1融合术中获得最优化腰椎前凸角的价值
18
作者 余伟波 梁德 +4 位作者 叶林强 江晓兵 姚珍松 唐晶晶 唐永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 探讨智能手机Scoliometer软件在L4-S1融合术中获得最优化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的价值,并观察其准确性。方法 将2014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并拟行L4-S1融合术的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男8例,女12例;年龄41-65... 目的 探讨智能手机Scoliometer软件在L4-S1融合术中获得最优化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的价值,并观察其准确性。方法 将2014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并拟行L4-S1融合术的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男8例,女12例;年龄41-65岁,平均52.3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3.4年。术前摄标准腰骶椎侧位X线片,采用PACS影像系统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及L4-S1 Cobb角,参照公式[(PI+9°)×70%]计算理想L4-S1 Cobb角;术中矫形过程使用Scoliometer软件测量L4-S1 Cobb角,直至达理想L4-S1 Cobb角±5°范围;术后再次测量L4-S1 Cobb角。比较Scoliometer软件与PACs影像系统测量角度的一致性,以评估该软件测得角度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比较理想L4-S1 Cobb角分别与手术前后L4-S1 Cobb角的差值,分析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术前计算理想L4-S1 Cobb角为(36.17±1.53)°,PACS影像系统测得L4-S1 Cobb角为(22.57±5.50)°;术中矫正后Scoliometer软件测得L4-S1 Cobb角为(32.25±1.46)°;术后PACS影像系统测得L4-S1 Cobb角为(34.43±1.72)°。术中Scoliometer软件与术后PACS影像系统测量角度比较,组内相关系数为0.96、95%可信区间为(0.93,0.97),提示两者相关性很好;平均绝对误差为1.23°,提示Scoliometer软件与PACS影像系统测量角度有约1.23°的误差范围。理想L4-S1 Cobb角与手术前后PACS影像系统测得的L4-S1 Cobb角绝对差值分别为(13.60±1.85)、(2.31±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5,P=0.001)。结论 智能手机Scoliometer软件可辅助医师在L4-S1融合术中获得最优化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liometer软件 L4-S1融合术 COBB角 骨盆入射角 腰椎前凸角
原文传递
靶向椎体成形术与传统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5
19
作者 叶林强 梁德 +6 位作者 姚珍松 莫凌 余伟波 黄学成 唐晶晶 徐继禧 江晓兵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7-252,共6页
目的比较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靶向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15例单节段OVCF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PVP组(126例)和靶向PVP组... 目的比较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靶向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15例单节段OVCF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PVP组(126例)和靶向PVP组(89例)。靶向PVP向骨折区域穿刺置管及侧口推杆推注骨水泥。根据骨水泥在骨折区域的填充情况把传统PVP组分为填充充分亚组(110例)和填充不充分亚组(1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及渗漏类型、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填充情况及胸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靶向PVP组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PVP组(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漏率、渗漏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PVP组骨折区域均得到充足骨水泥填充,传统PVP组有16例(12.7%)出现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填充不充分(P〈0.05)。靶向PVP组、填充充分亚组和填充不充分亚组的术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2dVAS均较同组术前显著降低(P〈0.05),靶向PVP组与填充充分亚组的术后2d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填充不充分亚组的术后2dVAS显著高于填充充分亚组和靶向PVP组(P〈0.05)。结论与传统PVP治疗OVCFs相比,靶向PVP更能保证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充分填充,减少术后疗效不佳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 胸椎 腰椎
原文传递
PKP治疗有无裂隙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渗漏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唐晶晶 何嘉辉 +6 位作者 梁梓扬 尚奇 伍子贤 余伟波 梁德 江晓兵 姚珍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825-1829,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在骨水泥渗漏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方法]142例PKP治疗的单节段OVCF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IVC组52例,无IVC组9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在骨水泥渗漏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方法]142例PKP治疗的单节段OVCF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IVC组52例,无IVC组9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VAS、ODI评分和术后影像骨水泥在伤椎内填充形式、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症状性神经、血管损伤。两组在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注入时间、早期下地及住院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VC组52例患者共有34例(65.38%)为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无IVC中90例患者共有73例(81.11%)为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骨水泥渗漏率方面,IVC组52例共有9例(17.31%),无IVC组90例患者共有15例(1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C组最常见的骨水泥渗漏类型是邻近椎间盘渗漏,占66.67%;而无IVC组最常见的是椎前或椎旁静脉渗漏,占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有无IVC的OVCFs骨水泥渗漏率是类似的,但骨水泥渗漏部位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内真空裂隙(IVC)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 经皮后凸成型术(PKP) 骨水泥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