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市15种阔叶乔木滞尘能力与叶表微形态特征 被引量:45
1
作者 王琴 冯晶红 +7 位作者 黄奕 王鹏程 谢梦婷 万好 苏泽琳 王仁鹏 王征洋 余刘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3-222,共10页
以武汉市15种常见的阔叶乔木为研究对象,通过3级滤膜过滤法测定了各乔木单位叶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10、PM2.5)的质量,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15种乔木的叶表面微形态结构,分析了微形态对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结... 以武汉市15种常见的阔叶乔木为研究对象,通过3级滤膜过滤法测定了各乔木单位叶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10、PM2.5)的质量,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15种乔木的叶表面微形态结构,分析了微形态对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乔木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滞尘能力最强的植物为二球悬铃木、桂花和石楠,除以上3者外,女贞和广玉兰分别具有较强的滞留PM10和PM2.5的能力;加杨滞留TSP和PM>10的能力最弱,玉兰滞留PM10和PM2.5的能力最弱。各乔木单位叶面积滞留PM2.5和PM10的质量分别占总粉尘量的0.7%—8.9%和3.6%—33.9%。叶表面微结构观察表明,叶表面粗糙、褶皱较多,或被有蜡质层的植物有利于粉尘颗粒物的附着。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与叶表面沟槽的宽度呈显著相关,上下表面沟槽宽度越小,越有利于细微颗粒物(PM2.5)的滞留,下表面沟槽宽度增加,有利于粉尘总颗粒物(TSP)的滞留。由此可见,叶表面粗糙度、蜡质含量和沟槽宽度等微形态结构是调控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武汉以治理大气粉尘污染为目标进行城市绿化时,可考虑选择二球悬铃木、桂花和石楠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乔木 大气颗粒物 滞尘能力 叶表微形态 污染治理
下载PDF
武汉市典型道旁绿地消减空气细微颗粒物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万好 王琴 +4 位作者 余刘思 王征洋 苏泽琳 王仁鹏 谢梦婷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7-242,共6页
将武汉市洪山区巡司河风情公园作为典型道旁绿化带,通过在其中4种结构绿地(草坪、疏林、密林、广场)内设置监测点,监测分析不同结构绿地内PM2.5和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以揭示不同结构道旁绿地对空气细微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及其影响因... 将武汉市洪山区巡司河风情公园作为典型道旁绿化带,通过在其中4种结构绿地(草坪、疏林、密林、广场)内设置监测点,监测分析不同结构绿地内PM2.5和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以揭示不同结构道旁绿地对空气细微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2.5和PM10浓度日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单峰单谷”型,其质量浓度在9:00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至15:00达到最低值,之后一直呈上升趋势;2)4种绿地对粉尘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存在明显差异,PM2.5和PM10的消减率大小排序一致,表现为密林>疏林>草坪>广场,表明郁闭度高的多复层结构的植物配置模式对空气颗粒污染物的消减作用明显优于单层结构;3)在空间变化上,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消减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绿化带宽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宽度在15~25 m时,能较好地消减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浓度;4)4种结构绿地内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风速和车流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道旁绿地 环境因子 武汉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