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郑武 林院 +2 位作者 黄少辉 余博飞 徐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31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优势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8月在本院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技术行腰椎融合术的12例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并... 目的:探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优势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8月在本院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技术行腰椎融合术的12例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CT扫描及MR检查。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等。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前、各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问卷表,评估患者手术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130~320 min,平均(205.4±45.4)min;术中出血100~500 mL,平均(275.0±105.5)mL。1例术中腰椎皮下血肿,术后予清创缝合等治疗后,切口愈合,无双下肢疼痛无力,其余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前VAS腰痛评分(4.1±1.0)分,末次随访为(1.9±0.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6,P<0.01);术前VAS腿痛评分(3.2±0.3)分,末次随访为(0.7±0.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5,P<0.01);术前ODI评分(34.2±2.1)分,末次随访(10.8±2.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42,P<0.01)。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获得缓解,躯体功能改善满意。结论:CBT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手术中可获得良好疗效,可作为腰椎疾病外科治疗的补充内固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骨螺钉 腰椎手术 内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腰椎管内囊肿 被引量:2
2
作者 余博飞 徐杰 +3 位作者 郑武 肖毓华 林院 田建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9-573,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腰椎管内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2018年1月在我科采用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3例腰椎管内囊肿患者的资料及临床恢复情况,其中滑膜囊肿5例,腱鞘囊肿3例,... 目的探讨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腰椎管内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2018年1月在我科采用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3例腰椎管内囊肿患者的资料及临床恢复情况,其中滑膜囊肿5例,腱鞘囊肿3例,脊膜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2例,于术前和末次随访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来评估临床疗效。术后1周行腰椎CT三维重建,术后随访行腰椎MRI平扫和增强。结果手术时间74-200 min,平均119.2 min;术中出血量40-105 ml,平均61.5 ml;住院时间5-10 d,平均6.7 d;随访4-47月,平均23.8月。所有患者完全切除囊肿,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JOA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改善,术后CT三维重建示单侧半椎板开窗范围,随访期间未见囊肿复发,无腰椎畸形或脊柱失稳的并发症。结论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腰椎管内囊肿,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确切等优点,且很好保护了脊柱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内囊肿 管状牵开器 微创手术 半椎板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髓内高信号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余博飞 徐杰 郑武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T2WI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改变与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均行MRI检查,根据MRI-T2WI像上信号强度改变分为3级,即0、1、2级;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T2WI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改变与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均行MRI检查,根据MRI-T2WI像上信号强度改变分为3级,即0、1、2级;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估患者的颈椎失能程度。结果 0级15例,1级34例,2级15例,3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 5),JOA和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T2WI像信号强度改变与症状持续时间有关,病程越长,信号强度越强,而单独的MRI-T2WI信号强度分级不能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核磁共振 髓内高信号
下载PDF
miRNAs调控成肌分化及其在肌肉减少症中的分子机制
4
作者 余博飞 李贞鹏 徐杰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35-138,共4页
肌肉减少症最早于1989年由Rosenberg提出,用来描述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的骨骼肌质量减少和肌力减退,并伴随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跌倒、残疾等不良事件为特征的疾病[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肌肉减少症变得日益常见,它不仅容易导致老... 肌肉减少症最早于1989年由Rosenberg提出,用来描述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的骨骼肌质量减少和肌力减退,并伴随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跌倒、残疾等不良事件为特征的疾病[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肌肉减少症变得日益常见,它不仅容易导致老年群体摔跤、骨折和机体失能,同时还显著增加罹患糖尿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风险,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及医疗服务系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S 信号处理 计算机辅助 成肌细胞 骨骼
下载PDF
miR-381-3p通过靶向ERK1/2/ETS1信号通路影响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锦成 朱国涛 +5 位作者 秦晓 陈彦丞 罗骏 余博飞 吴宜璟 徐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5-331,共7页
目的探讨miR-381-3p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慢病毒转染细胞后实验分为NC mimic miR-381-3p组、mimic miR-381-3p组、NC inhibitor miR-381-3p组和inhibitor miR-381-3p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不同... 目的探讨miR-381-3p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慢病毒转染细胞后实验分为NC mimic miR-381-3p组、mimic miR-381-3p组、NC inhibitor miR-381-3p组和inhibitor miR-381-3p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不同组miR-381-3p的表达水平以验证转染效率;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后,检测各组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水平;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成骨矿化能力;qRT-PCR测定各组细胞中ALP、Runx2、PPARγ和ETS1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细胞中collagenⅠ、ALP、Runx2、PPARγ、ETS1、P-ERK1/2水平;并用MAPK/ERK通路抑制剂(PD98059)干预各组细胞后进行目的蛋白检测。结果与NC mimic miR-381-3p组、mimic miR-381-3p组及NC inhibitor miR-381-3p组比较,inhibitor miR-381-3p组中细胞中ALP、Runx2、ETS1 mRNA的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collagenⅠ、ALP、Runx2、ETS1、P-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但是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是下调的;与其他3组对比,inhibitor miR-381-3p组中细胞的ALP活性和钙化能力检测显示均显著高表达。MAPK通路抑制后蛋白实验结果也佐证了miR-381-3p参与调控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过程。结论miR-381-3p通过下调ERK1/2/ETS1信号通路表达水平进而抑制了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骨质疏松 MC3T3-E1细胞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作用机制 成骨分化
下载PDF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肌少-骨质疏松症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组织microRNAs差异表达谱及差异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锦成 朱国涛 +5 位作者 秦晓 陈彦丞 罗骏 刘洪文 余博飞 徐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08-1315,共8页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肌少-骨质疏松症”(sarco-osteoporosis,SO)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骨组织标本中miRNA差异表达谱,并对差异显著的miRNA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方法运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技术筛查2017年至201...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肌少-骨质疏松症”(sarco-osteoporosis,SO)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骨组织标本中miRNA差异表达谱,并对差异显著的miRNA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方法运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技术筛查2017年至2019年期间福建省老年医院SO组与OP组患者的6对骨组织样品中miRNA表达谱;差异显著表达的miRNA运用层次聚类图和火山图分析,并结合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探讨miRNA参与成肌细胞、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生物过程。结果SO组与OP组进行组间对比,12份骨组织中共鉴定到3064个(P<0.05;log2 Fold Change>0.0)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上调的1432个,下调的1632个,筛选出其中差异表达显著的22个miRNAs︱log2 Fold Change︱≥2且P<0.05包括15个在SO组骨组织中表达上调的miRNAs和7个表达下调的miRNAs;层次聚类图和火山图分析提示,SO和OP骨组织中的miRNA差异表达谱具有统计学意义;GO分析结果显示,miRNA的靶基因富集于成肌细胞与成骨细胞的生物过程,还参与细胞的氧化代谢、增殖和分化以及凋亡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hsa-miR-382-3p、hsa-miR-27a-5p、hsa-miR-1226-5p、hsa-miR-3934-5p和hsa-miR-451a的靶基因集合显著富集于NF-κB、Wnt、MAPK和P53等信号通路中。结论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能有效筛查出肌少-骨质疏松症骨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分析5个差异显著基因的下游靶基因,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相关数据库与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这些差异miRNA可能参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状态下成骨细胞和成肌细胞多种生物活性过程。这一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研究miRNA及其靶基因调控机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骨质疏松症 骨组织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MicroRNA介导的营养因子对肌肉减少症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洪文 余博飞 徐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849-3852,共4页
肌肉减少症又称年龄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2016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的数据表明,亚洲老年群体肌少症的患病率为4.1%~11.5%,而肌少症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1〕;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长期慢性炎症积累、胰岛素抵抗、线粒体... 肌肉减少症又称年龄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2016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的数据表明,亚洲老年群体肌少症的患病率为4.1%~11.5%,而肌少症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1〕;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长期慢性炎症积累、胰岛素抵抗、线粒体功能障碍、运动神经元退化、与年龄相关的激素代谢紊乱和遗传因素等〔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营养因子 MICRORNA
下载PDF
肌肉特异性MicroRNA与肌肉减少症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洪文 余博飞 +1 位作者 李贞鹏 徐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23期138-141,共4页
肌肉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激素的改变、运动神经元退化、线粒体功能障碍、长期低水平炎症和相关营养因子代谢失调等。MicroRNA特别是肌肉特异性MicroRNA(myomiR家族)在肌肉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对骨骼肌细... 肌肉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激素的改变、运动神经元退化、线粒体功能障碍、长期低水平炎症和相关营养因子代谢失调等。MicroRNA特别是肌肉特异性MicroRNA(myomiR家族)在肌肉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对骨骼肌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进行调控。本文系统的讨论了myomiR家族在肌肉减少症中的调节机制,这可能为本病的精确诊断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发病机制 MICRORNA
下载PDF
利用Label-free技术筛选MC3T3-E1细胞中miR-381-3p介导的靶蛋白和差异蛋白生物学功能分析
9
作者 陈锦成 朱国涛 +5 位作者 秦晓 陈彦丞 罗骏 余博飞 吴宜璟 徐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2-198,共7页
目的比较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实验组(MC3-E1-in)与对照组(MC3-E1-NC-in)的蛋白质组学差异水平,以初步探究miR-381-3p所介导的靶蛋白和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差异蛋白生物学功能分析。方法通过细胞慢病毒转染构建实验模型,分为实验组与... 目的比较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实验组(MC3-E1-in)与对照组(MC3-E1-NC-in)的蛋白质组学差异水平,以初步探究miR-381-3p所介导的靶蛋白和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差异蛋白生物学功能分析。方法通过细胞慢病毒转染构建实验模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iR-381-3p在细胞中的转染效率;收集细胞样品并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鉴定、筛选与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得到差异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表达结果,绘制火山图与表达聚类分析图以及功能富集分析差异蛋白质谱,重点分析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富集结果、KEGG富集结果以及string-db软件预测可能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果,并对差异显著的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整合分析。结果共鉴定到4764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527种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表达上调的有357种,有170种则是表达下调;GO富集结果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生物过程的跨膜转运、蛋白水解、细胞内蛋白质转运,还参与了细胞骨架、内质网、线粒体的分子功能过程以及参与钙离子结合、蛋白激酶活性、RNA结合等细胞组分过程。结论己糖激酶2、驱动蛋白样蛋白22、cAMP调节的磷酸化蛋白19和脂滴包被蛋白2等差异蛋白可能参miR-381-3p调控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骨质疏松症 MC3T3-E1细胞样品 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基于Label-free技术探讨肌少-骨质疏松症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组织差异蛋白的研究与分析
10
作者 陈锦成 朱国涛 +5 位作者 刘洪文 余博飞 陈彦丞 罗骏 秦晓 徐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2-378,共7页
目的对“骨质疏松症(OP)”与“肌少-骨质疏松症(SO)”研究对象的骨组织样品进行蛋白定量检测、蛋白差异分析及差异蛋白功能富集分析,旨在筛选与鉴定出调控SO发生发展的差异蛋白。方法共收集6例SO与OP患者骨组织样品,采用Label-free定量... 目的对“骨质疏松症(OP)”与“肌少-骨质疏松症(SO)”研究对象的骨组织样品进行蛋白定量检测、蛋白差异分析及差异蛋白功能富集分析,旨在筛选与鉴定出调控SO发生发展的差异蛋白。方法共收集6例SO与OP患者骨组织样品,采用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技术进行鉴定与筛选;在基因本体论(GO)生物学资源库、蛋白互作网络(PPI)系统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具有显著差异的蛋白开展生物信息研究。结果在SO组与OP组中共筛选出1395个差异蛋白,经差异显著性筛选其中上调表达有21个,表达下调有9个,上下调蛋白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显著的蛋白分别是过氧化物酶-1、转化生长因子-β1、线粒体转录因子A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细胞氧化还原稳态、氧化磷酸化和代谢过程。结论过氧化物酶-1、转化生长因子-β1、线粒体转录因子A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差异蛋白可能参与了SO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co-osteoporosis 骨组织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的发生率及其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詹自玉 余博飞 《中外医疗》 2021年第26期69-72,共4页
目的基于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D-二聚体检测,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恐动症的发生率及其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171例单侧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目的基于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D-二聚体检测,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恐动症的发生率及其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171例单侧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记录患者的临床数据。在TKA术后24 h内,使用中文版恐动症评分表(TSK)评估恐动症水平。术前及术后进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D-二聚体监测筛查DVT。比较恐动症患者与非恐动症患者术后14 d内DVT的发生率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VT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总共纳入111例患者,存在恐动症的患者35例(31.5%),无恐动症患者76例(68.5%)。恐动症组35例中有12例(34.3%)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恐动症组76例中有13例(17.1%)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恐动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无恐动症患者的3.169倍(95%CI 1.189~8.445,P=0.021)。与非恐动症组相比,恐动症组术后D-二聚体平均值水平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结论TKA患者术后出现恐动心理的发生率较高,且TKA术后恐动症的患者14 d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恐动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运动障碍 恐动症 全膝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单节段显微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12
作者 肖毓华 李鋆 +1 位作者 余博飞 徐杰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显微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行Mis-TLIF术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其中56例放置引流管(引流组),64例未放置引流管(不引流... 目的探讨单节段显微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行Mis-TLIF术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其中56例放置引流管(引流组),64例未放置引流管(不引流组)。记录并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术期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相似(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深部感染或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引流的使用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引流组的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比引流组提前,不引流组的术后住院时间较引流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5天两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改善明显(均P<0.05),但不引流组较引流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的两组VAS评分、ODI指数无明显差别(均P>0.05)。结论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安全可靠,在术后疼痛、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相比放置引流管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引流
下载PDF
两项首创的脊柱外科显微手术的临床系列研究
13
作者 徐杰 +7 位作者 林院 余博飞 郑武 肖毓华 李鋆 郑益新 俞云龙 田建平 《中国科技成果》 2023年第12期63-64,共2页
脊柱退行性疾病导致神经压迫是骨科常见病,尤其在当前老龄化社会中,严重增加家庭与社会负担;脊柱椎管内肿瘤因其发生位置的特殊性及其与脊髓神经密切相关性,使其成为脊柱外科十分棘手的病种。传统手术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大、恢复慢、并发... 脊柱退行性疾病导致神经压迫是骨科常见病,尤其在当前老龄化社会中,严重增加家庭与社会负担;脊柱椎管内肿瘤因其发生位置的特殊性及其与脊髓神经密切相关性,使其成为脊柱外科十分棘手的病种。传统手术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风险大的弊端。因此,对二者进行临床微创治疗与手术安全性为导向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密切相关性 脊柱外科 神经压迫 骨科常见病 手术安全性 微创治疗 传统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经皮穿刺斜置显微通道下keyhole手术切除胸椎管内脊膜瘤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杰 余博飞 +3 位作者 郑武 肖毓华 林院 田建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983-987,共5页
目的报告显微镜下应用keyhole手术切除胸椎管内脊膜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脊柱外科应用keyhole手术切除胸椎管内脊膜瘤39例。采用在棘突中线旁2.0~3.5 cm经皮穿刺斜放置直径为1.8 cm的工作套管,对于胸... 目的报告显微镜下应用keyhole手术切除胸椎管内脊膜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脊柱外科应用keyhole手术切除胸椎管内脊膜瘤39例。采用在棘突中线旁2.0~3.5 cm经皮穿刺斜放置直径为1.8 cm的工作套管,对于胸脊髓背侧的脊膜瘤,采用半椎板开窗锁孔手术切除;对位于脊髓侧方的脊膜瘤,采用半椎板加部分关节突磨除开窗手术切除;对位于脊髓腹侧的脊膜瘤,采用半椎板加半关节突磨除,在硬脊膜侧前方切开进入脊髓腹侧切除肿瘤。所有病例均无进行内固定。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ASIA)来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本组肿瘤位于颈胸段(C7~T1)3例,胸段36例,均显露充分,获得完全切除。手术时间120~185 min,平均(148±21)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1±27)ml。3例发生术后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无感染或术后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住院时间5~9 d,平均(6.1±0.8)d。手术后随访9~57个月,平均(29±13)个月。术前VAS评分(7.38±1.71),术后末次随访为(0.31±0.63)分(t=-24.228,P<0.05)。ASIA分级除2例不变外(5.1%),其余均得到改善,其中24例提高1级(61.5%),9例提高2级(23.1%),4例提高3级(10.3%)。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或出现脊柱失稳的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微创keyhole手术可用来治疗胸椎管内脊膜瘤,可获得完全切除,临床疗效确切,且很好保护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膜瘤 keyhole技术 显微镜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肌少-骨质疏松症与单纯骨质疏松症患者差异表达蛋白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余博飞 徐杰 +3 位作者 林院 罗奋棋 俞国雨 许逸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3-925,共3页
目的构建人肌少-骨质疏松症(SO)和单纯骨质疏松症(OP)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谱,探讨肌肉减少症影响骨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肌少-骨质疏松症与单纯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肌肉组织,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和鉴定两组(每组3重复)样本... 目的构建人肌少-骨质疏松症(SO)和单纯骨质疏松症(OP)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谱,探讨肌肉减少症影响骨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肌少-骨质疏松症与单纯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肌肉组织,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和鉴定两组(每组3重复)样本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应用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 507种SO组与OP组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共有53种,有6种在SO患者中表达上调,47种蛋白质表达下调。GO分析显示,SO组中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氧化还原过程、蛋白水解、代谢过程;主要的分子功能体现在蛋白质结合、三磷酸腺苷(ATP)结合和钙离子结合;SO组与OP组中最重要的细胞结构差异为定位于膜的整体组分。结合KEGG通路分析,初步筛选间隙连接蛋白43(Cx43)、电压依赖性L-型钙通道(VLC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骨质疏松相关蛋白。结论Cx43、VLCC、SOD蛋白可能与肌少症患者容易出现骨量丢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 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文传递
直接前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患者的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余博飞 林俊逸 +2 位作者 罗奋棋 林院 徐杰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96-1400,共5页
目的比较直接前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患者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采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3例患者(30髋)临床资料(DAA组),并与同期的25例患者(33髋)采用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PLA... 目的比较直接前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患者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采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3例患者(30髋)临床资料(DAA组),并与同期的25例患者(33髋)采用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PLA组)进行比较.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出血量、住院时间、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情况.髋关节功能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Harris评分(HHS).结果48例患者术后均获7~31个月的随访,DAA组平均22.8个月,PLA组平均24.0个月.PLA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小于DAA组患者[(49.3±5.7)min和(70.3±6.2)min,t=12.22,P=0.00],而住院时间大于DAA组[(7.8±1.5)d和(5.6±1.3)d,t=-5.40,P=0.00];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3.1±47.9)ml和(189.6±48.7)ml,t=1.18,P=0.24].VAS和HHS评分两组(48例)在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DAA组的VAS、HHS评分均优于PLA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VAS和H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85岁及以上患者中的早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原文传递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床负重时间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洪文 徐杰 +3 位作者 林院 罗奋棋 俞云龙 余博飞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12期1237-1240,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早期下床并完全负重和晚期下床逐渐负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从而确定术后最佳下床负重时间。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2018年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 目的系统评价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早期下床并完全负重和晚期下床逐渐负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从而确定术后最佳下床负重时间。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2018年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中比较THA术后3 d内下床并完全负重和3 d后下床开始逐渐负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评价手册5.1推荐的RCT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患者一般资料及深静脉血栓、感染率(肺部或泌尿系统)、术后3个月内Harris评分、术后2年Harris评分、平均住院时间、假体下沉等病史资料,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这些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个RCT,共246例,其中3 d内下床完全负重组与3 d后下床逐渐负重组均为123例,2组在术后3个月内Harris评分、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组较优;在深静脉血栓、感染率、术后2年Harris评分及假体下沉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后3 d内下床并完全负重与3 d后下床逐渐负重相比,可明显提高髋关节近期Harris评分,快速恢复患肢功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术后感染、假体下沉等风险,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床时间 完全负重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洪文 徐杰 +2 位作者 朱国涛 陈锦成 余博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950-1953,共4页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本院拟行TKA手术的患者97例,观察术后是否发生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膝别、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本院拟行TKA手术的患者97例,观察术后是否发生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膝别、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近端切口缘距髌骨上缘的距离、远端切口缘距髌骨下缘的距离、畸形矫正度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深静脉血栓、切口愈合等因素,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97例患者中,70例出现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占72.16%,27例无外侧皮肤感觉障碍,占27.84%。两组单因素比较表明,感觉障碍组与感觉正常组在年龄、性别、膝别、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畸形矫正程度、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深静脉血栓和切口愈合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感觉障碍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近端切口缘距髌骨上缘的距离、远端切口缘距髌骨下缘距离和畸形矫正度数均显著大于感觉正常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切口长度(OR=5.213,P=0.002)、近端切口缘距髌骨上缘的距离(OR=6.953,P<0.001)、远端切口缘距髌骨下缘的距离(OR=7.981,P<0.001)是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切口长度、近端切口缘距髌骨上缘的距离和远端切口缘距髌骨下缘的距离是TKA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皮肤切口 感觉障碍 危险因素 股内侧肌下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