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被引量:21
1
作者 余品红 陈建设 +4 位作者 张华勋 黄光全 袁方玉 严本武 彭红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 了解湖北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统一方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湖北省10个县(市)30个调查点,每点调查约500人。用改良加滕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卵;试管滤纸培... 目的 了解湖北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统一方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湖北省10个县(市)30个调查点,每点调查约500人。用改良加滕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卵;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虫虫种;透明胶纸肛拭法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结果共调查15524人,土源性线虫感染4761人,总感染率30.67%。其中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为26.86%、7.38%、2.89%和2.67%。不同县(市)感染率差异显著,三类地区为41.60%,二类地区为33.33%,一类地区为19.03%;女性感染率(31.75%)高于男性(29.67%);总感染率和鞭虫感染率5~9岁组最高,钩虫感染率45~69岁组最高,蛔虫感染率50~54岁组最高。结论湖北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普遍,感染率〉20%和未开展系统防治的县(市)、低年龄组儿童和中老年妇女是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的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源性线虫 感染率 流行病学 调查
下载PDF
武汉地区人群弓形虫感染血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余品红 陈建设 +4 位作者 张华勋 张迟 王重新 毛重喜 徐明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3-394,共2页
目的了解武汉市弓形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弓形虫IgG抗体。结果共检测3009人,阳性141人,平均阳性率4.69%。其中特殊人群(兽医、饲养员、肉贩、宠物猫犬主、孕妇、... 目的了解武汉市弓形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弓形虫IgG抗体。结果共检测3009人,阳性141人,平均阳性率4.69%。其中特殊人群(兽医、饲养员、肉贩、宠物猫犬主、孕妇、献血员等)阳性率6.51%(117/1798),一般人群(对照组)阳性率1.98%(24/1211),有非常显著意义差异(P<0.01)。不同地区、性别、民族以及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弓形虫血清学阳性率与接触感染动物的机会密切相关,兽医、饲养员、肉贩等是弓形虫感染的高危人群;本次调查孕妇与献血员弓形虫阳性率高于一般人群,应引起重视,建议加强血清学监测,便于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特殊人群
下载PDF
湖北省三县(市)媒介按蚊抗药性的现场调查 被引量:13
3
作者 余品红 胡乐群 +5 位作者 刘井元 黄光全 张华勋 陈辉 张迟 裴速建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00-502,共3页
目的了解媒介按蚊对DDT和溴氰菊酯的抗药性,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蚊虫击倒率和死亡率,以Finney机率分析法进行对数-机率分析。结果湖北省京山县、安陆市和孝昌县媒介按蚊对DDT和溴氰菊酯区分剂... 目的了解媒介按蚊对DDT和溴氰菊酯的抗药性,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蚊虫击倒率和死亡率,以Finney机率分析法进行对数-机率分析。结果湖北省京山县、安陆市和孝昌县媒介按蚊对DDT和溴氰菊酯区分剂量击倒率均<20%,死亡率均<50%,为高抗群体;对DDT的KT50分别为1718.63、343.73和624.45min,具有很强的抗击倒力,其LC50均>4%,与1996年调查结果一致;对溴氰菊酯的KT50分别为227.78、138.41和263.41min,比1996年分别提高34、20和44倍,其LT50为684.12min,比1998年提高了306倍。结论DDT停用多年后抗药性未明显下降,而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则呈几百倍的速度发展,可能成为拟除虫菊酯和DDT应用的最大障碍,应定期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按蚊 抗药性
下载PDF
湖北省疟疾高发区媒介按蚊对杀虫剂敏感性的监测 被引量:16
4
作者 余品红 张华勋 +1 位作者 张绍清 徐博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 ]了解采取不同灭蚊措施后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 DDT的敏感性。 [方法 ]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 ,观察蚊虫死亡率。 [结果 ]溴氰菊酯浸帐灭蚊 1年、3年和 DDT滞留喷洒灭蚊 3年的地区 ,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 [目的 ]了解采取不同灭蚊措施后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 DDT的敏感性。 [方法 ]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 ,观察蚊虫死亡率。 [结果 ]溴氰菊酯浸帐灭蚊 1年、3年和 DDT滞留喷洒灭蚊 3年的地区 ,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率分别为 83.8% ,83.7%和 84.7% ,为初步抗性群体 ,L T5 0 分别为 8.6 9,7.48和9.87min;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率分别为 76 .5 % ,5 7.0 %和 79.0 % ,为抗性群体 ,L T5 0 分别为 12 .0 ,15 .4和 11.2 m in;DDT喷洒地区嗜人按蚊对 DDT区分剂量死亡率为 95 .8% ,为初步抗性群体 ,L C5 0 为 0 .73% ;中华按蚊对 DDT区分剂量死亡率为 44 % ,为高抗群体 ,L C5 0 >4%。[结论 ]大量地在稻田使用杀虫剂 ,导致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 DDT已产生抗药性 ,尚未发现嗜人按蚊产生明显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嗜人按蚊 杀虫剂 抗药性 浸帐灭蚊
下载PDF
湖北省农村居民蛔虫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余品红 陈建设 +2 位作者 张迟 张华勋 陈辉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78-81,共4页
为了解湖北省农村居民蛔虫感染主要危险因素,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2003年湖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所得蛔虫感染者中,随机抽取200例作为病例组,按性别和年龄匹配200例健康对照,应用SAS统计软件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 为了解湖北省农村居民蛔虫感染主要危险因素,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2003年湖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所得蛔虫感染者中,随机抽取200例作为病例组,按性别和年龄匹配200例健康对照,应用SAS统计软件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6个因素与蛔虫感染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蛔虫感染与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人粪尿施肥、落地食物不洗捡食和喝不洁生水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OR值分别为2.785、2.669和0.051。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改进不良劳动生产方式,改善不良饮食卫生习惯,有助于减少蛔虫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蛔虫感染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嗜人按蚊分布区媒介按蚊对溴氰菊酯敏感性的监测 被引量:5
6
作者 余品红 张华勋 +2 位作者 黄光全 明桂珍 徐博利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52-156,共5页
目的 :了解溴氰菊酯浸帐灭蚊多年后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 ,以区分剂量来判定抗性级别 ,以LT50 来确定抗性程度。结果 :嗜人按蚊 :WHO区分剂量标准 ,死亡率 1 0 0 % ;我国区分剂量标准 ,死亡率 >... 目的 :了解溴氰菊酯浸帐灭蚊多年后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 ,以区分剂量来判定抗性级别 ,以LT50 来确定抗性程度。结果 :嗜人按蚊 :WHO区分剂量标准 ,死亡率 1 0 0 % ;我国区分剂量标准 ,死亡率 >80 %。中华按蚊 :WHO区分剂量标准 ,死亡率 >90 % ;我国区分剂量标准 ,死亡率 <80 %。浸帐灭蚊 1~ 2年、 3~ 5年和 6年的地区 ,嗜人按蚊LT50 分别为 8 6 9min、7 4 8mim (6年地区未采集到嗜人按蚊 ) ,中华按蚊LT50 分别为 1 1 98min、 1 5 38min、 1 6 2 7min。结论 :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尚未产生抗性。中华按蚊虽已产生抗性 ,但抗性程度不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人按蚊 分布区 媒介 溴氰菊酯 敏感性 监测 疟疾 杀虫剂
下载PDF
防疟区媒介按蚊对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敏感性的调查 被引量:8
7
作者 余品红 付在风 +3 位作者 张华勋 明桂珍 徐博钊 石江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1995年第11期512-513,共2页
防疟区媒介按蚊对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敏感性的调查湖北省医学科学院(武汉43007O)余品红,付在风,张华勋,明桂珍,徐博钊湖北省荆沙市卫生防疫站石江我省自1990年以来在嗜人按蚊,中华接蚊复媒区先后开展了以15mg/m2... 防疟区媒介按蚊对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敏感性的调查湖北省医学科学院(武汉43007O)余品红,付在风,张华勋,明桂珍,徐博钊湖北省荆沙市卫生防疫站石江我省自1990年以来在嗜人按蚊,中华接蚊复媒区先后开展了以15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蚊灭蚊的措施,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蚊 溴氰菊酯 敏感性 灭蚊 防疟区
下载PDF
浸帐灭蚊杀虫剂的选择及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余品红 张华勋 +1 位作者 黄光全 明桂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73-374,共2页
关键词 杀虫剂 成本-效果分析 溴氰菊酯 氟氯氰菊酯 氯氰菊酯 蚊帐浸泡
下载PDF
持续使用 DDT滞留喷洒 3年后媒介按蚊的敏感性监测 被引量:5
9
作者 余品红 付在凤 +2 位作者 张华勋 黄光全 徐博钊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105-105,共1页
关键词 DDT 滞留喷洒灭蚊 媒介按蚊 敏感性监测
下载PDF
不同剂型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对中华按蚊击倒力的试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余品红 张庆军 +1 位作者 张华勋 徐博钊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7-58,54,共3页
目的 比较不同剂型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后的灭蚊效率。方法 采用击倒试验法和药帐接触法,观察中华按蚊的击倒和死亡情况,以Finney 机率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中华按蚊对不同剂型的溴氰菊酯... 目的 比较不同剂型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后的灭蚊效率。方法 采用击倒试验法和药帐接触法,观察中华按蚊的击倒和死亡情况,以Finney 机率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中华按蚊对不同剂型的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KT50 在7-17—15-45min 之间:被击倒蚊虫24h 后的死亡率均为100% ;接触浸药帐纱3min 的校正死亡率均大于90 % ;1 年后中华按蚊的KT50 仍在10-82—16-17min 之间,其24h 后的死亡率均在50% 以上。结论 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后对中华按蚊不仅有很强的毒杀作用,而且有较长的持效;击倒试验法和药帐接触法简便易行,适合于浸帐灭蚊地区现场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溴氰菊酯 氟氯氰菊酯 灭蚊
下载PDF
击倒试验法结合机率分析法对浸帐灭蚊杀虫剂毒效的测定及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品红 张庆军 +2 位作者 张华勋 付在凤 汪远学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62-64,T001-T002,共5页
关键词 浸帐灭蚊 杀虫剂 毒效评价 测定 击倒试验 机率分析法
下载PDF
湖北省消除丝虫病后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品红 王莉莉 +2 位作者 黄光全 袁方玉 彭红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年第4期37-38,共2页
目的搜索传染源,检验消除丝虫病成果,探讨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方法。方法采用病原学监测方法,对可能遗留有残存传染源地区进行搜索,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追踪观察;采用丝虫病疫情监测方法,在全省范围内搜索和发现可疑病例。结果对可疑残... 目的搜索传染源,检验消除丝虫病成果,探讨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方法。方法采用病原学监测方法,对可能遗留有残存传染源地区进行搜索,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追踪观察;采用丝虫病疫情监测方法,在全省范围内搜索和发现可疑病例。结果对可疑残留疫点病原学监测5个县市5个乡15个村,血检13160人,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对3个县市经治疗转阴后13年和18年的302例原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追踪观察,均未发现阳性者。全省丝虫病疫情监测亦未发现丝虫病例。结论湖北省实施以攻击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措施,消除丝虫病的成果是巩固的。在消除丝虫病后开展丝虫病疫情监测,可以最大范围的搜索传染源,及时发现可疑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虫病 监测 传染源 疫情管理
下载PDF
疟疾的检出控制预测和预防(续前)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品红 徐博钊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0年第2期153-155,共3页
关键词 疟疾 检出 控制 预测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湖北省沙市地区三种优势蚊媒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余品红 徐博钊 +1 位作者 吴克利 夏世国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1993年第3期13-15,共3页
根据全国蚊类抗药性监测组统一方案,对湖北沙市地区三种优势蚊媒的抗药性进行了研究性监测。结果显示中华按蚊成蚊、致乏库蚊、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有机氯、有机磷杀虫剂均已产生相对稳定的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也有降低趋势... 根据全国蚊类抗药性监测组统一方案,对湖北沙市地区三种优势蚊媒的抗药性进行了研究性监测。结果显示中华按蚊成蚊、致乏库蚊、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有机氯、有机磷杀虫剂均已产生相对稳定的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也有降低趋势,但程度不同。不同蚊种对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致乏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此外各蚊种抗性发生速率有如下规律:胺菊酯>溴氰菊酯>速灭菊酯。但四种拟除虫菊酯的毒效仍为:溴氰菊酯>氯菊酯>速灭菊酯>胺菊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抗药性 中华按蚊
下载PDF
不同地点疟疾媒介对溴氰菊酯敏感性的比较观察
15
作者 余品红 张华勋 +2 位作者 明桂珍 陈红安 徐博钊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4-105,共2页
关键词 疟疾 灭蚊 溴氰菊酯 敏感性
下载PDF
Excel软件在消除丝虫病数据资料管理中的应用
16
作者 余品红 王莉莉 彭红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年第6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资料管理 丝虫病 EXCEL软件 EXCEL软件 数据资料 CDC 工作量 统计
下载PDF
疟疾的检出、控制、预测和预防(待续)
17
作者 余品红 徐博钊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0年第1期77-79,共3页
关键词 疟疾 预测 预防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溴氰菊酯浸帐灭蚊6年后媒介按蚊抗药性的现场调查
18
作者 余品红 张华勋 +2 位作者 明桂珍 徐博钊 石江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1996年第3期4-6,共3页
采用成蚊药帐接触法和击倒试验法,对湖北省溴氰菊酯浸帐灭蚊实施6年后媒介按蚊对药物是否产生抗药性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显示:1、媒介按蚊接触15mg/m2溴氰菊酯药帐3min的死亡率均>90%,其敏感性没有显著下降,尚未... 采用成蚊药帐接触法和击倒试验法,对湖北省溴氰菊酯浸帐灭蚊实施6年后媒介按蚊对药物是否产生抗药性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显示:1、媒介按蚊接触15mg/m2溴氰菊酯药帐3min的死亡率均>90%,其敏感性没有显著下降,尚未产生抗性,说明接触小剂量溴氰菊酯,媒介按蚊产生抗药性的速度是较为缓慢的。2、农业上使用拟除虫菊酯较多的仙桃市,媒介按蚊接触浸药帐纱的KT50与农业上使用拟除虫菊酯较少的恩施市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与浸帐地区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农业上日益广泛地使用拟除虫菊酯可能导致媒介按蚊产生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菊酯 浸帐灭蚊 按蚊 抗药性
下载PDF
湖北省嗜人按蚊分布、生态与传疟作用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黄光全 张华勋 +6 位作者 刘井元 袁方玉 余品红 陈国英 明桂珍 张吉斌 徐博钊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 :查明湖北省嗜人按蚊分布范围、生态习性与传疟作用。方法 :全省定点和扩大范围调查嗜人按蚊分布 ,以卵块和成蚊形态鉴定蚊种 ,观察嗜人按蚊成蚊的生态及传疟能量。结果 :全省调查 4 2个县 (市区场 ) 2 87个乡镇 1151个村 ,捕获按... 目的 :查明湖北省嗜人按蚊分布范围、生态习性与传疟作用。方法 :全省定点和扩大范围调查嗜人按蚊分布 ,以卵块和成蚊形态鉴定蚊种 ,观察嗜人按蚊成蚊的生态及传疟能量。结果 :全省调查 4 2个县 (市区场 ) 2 87个乡镇 1151个村 ,捕获按蚊 574 4 8只 ,鉴定 4 6 130只 ,其中嗜人按蚊 396 7只 ,中华按蚊 4 2 0 14只 ,八代按蚊 149只 ,在 19个县 (市区场 ) 10 4个乡镇 6 96个村发现有嗜人按蚊分布。范围人口约 1456万 ,面积 4 .6万km2 。嗜人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在 0~ 2时 ,白天主要栖息在人房 ,其次为牛房及猪栏 ,构成比依次为 84 .4 0 %、10 .30 %、9.2 5% ,少数栖息于室外。该蚊吸人血指数为 0 .86 8。传疟能量 5~ 11月平均为 0 .0 6 6 7,比同域中华按蚊 (0 .0 0 15)高 4 4 .4 7倍。结论 :嗜人按蚊分布在大洪山麓与桐柏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岗地及江汉平原结合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人按蚊 分布 生态 媒介能量 传疟作用 疟疾
下载PD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Distributions of Small Mammals in Different Sample Plot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Wuling Mountains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井元 杜红 +3 位作者 田耕百 余品红 王身文 彭红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7-645,共9页
Five years' (2000-2004) continuous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small mammals such as rodents in seven different sample plots, at three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in six diffe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ypes in the ... Five years' (2000-2004) continuous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small mammals such as rodents in seven different sample plots, at three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in six diffe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ype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Wuling Mountains, south bank of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in Hubei. A total of 29 297 rat clamps/times were placed and 2271 small mammals such as rodents were captured, and 26 small mammals were captured by other means. All the small mammals captured belonged to 8 families 19 genera and 24 species, of which rodentia accounted for 70.83% and insectivora 29.17%.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 although the species richness had a trend of increasing along different sample plots as altitude increased from south to north, quite a few species showed a wide habitat range in a vertical distribution ( 15 species were dispersed over three zones and two species over two zones) , indicating a strong adaptability of small mammals such as rOdents at lower altitudes in most areas and comparatively less vertical span of entire mountains; 2) whether in seven different sample plots or six different ecological types, Apodemus agrarius and Rattus norvegicus were dominant species below 1200m, and Anourosorex squamipes, Niviventer confucianus and Apodemus draco were dominant above altitudes of 1300m, however, in quantity they were short of identical regularity, meaning they did not increase as the altitude did, or decrease as the ecological areas changed; 3)the density in winter was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at in spr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long with altitude, but the density in different sample plots was short of identical regularity, showing changes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altitude grade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small mammals such as rodents; 4) in species diversity and evenness index, there were obvious changes between the seven different sample plots, probably caused by frequent human interference in this area. Comparatively speaking, there was less human interference at high altitudes where vegetation was rich and had a high diversity and evenness index, and the boundary effect and community stability were obvious. Most ecological types have been seriously interfered with due to excessive assart at low altitudes with singular vegetation and low diversity and evenness index and poor community stability, showing an ecosystem with poor anti-reversion. If human interference can be reduced in those communities at high altitudes with low diversity and evenness index,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the communities will gradually recover to similar levels of other ecological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mammals Community structure Species diversity Sample plots Eastern part of Wuling Mountai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