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命性心律失常有治法
1
作者 陈新 王方正 +7 位作者 张澍 华伟 孙瑞龙 张奎俊 马坚 任自文 余培贞 王锦志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04年第9期7-8,共2页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新等人完成的“心脏起搏及埋藏式心律转变除颤器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关键词 致命性心律失常 治疗 射频消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Relay^(TM)DDDR起搏器应用一例报告
2
作者 王方正 余培贞 +5 位作者 张奎俊 万立礼 田瑞国 路黎明 李晶 陈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2年第3期292-293,共2页
美国Intermedics公司生产的Relay^(TM)是一种新型具多项程控功能的双腔频率反应性起搏器(DDDR),它有一些独特的功能,特别是预防发生起搏介入性心动过速(PMT),一旦发生,能迅即终止。现将最近应用两例中的一例遇到的情况介绍如下:
关键词 起搏器 Relay^TM DDDR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八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方正 张奎俊 +12 位作者 兰玲 任自文 余培贞 王锦志 华伟 冯展斌 王中干 胡绳俊 田瑞国 鲁志民 朱克平 孙瑞龙 陈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3年第11期647-649,共3页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8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术中以心室起搏标测定位,成功5例,失败3例,无并发症。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心动过速 起搏标测
下载PDF
植入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临床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6 位作者 余培贞 张奎俊 王锦志 马坚 李一石 孙瑞龙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观察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自动起搏能量测定、能量输出和后备起博功能。方法: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8岁,均值入了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RegencySC+,VVI)。此种起搏器在确认起搏丧失夺获后,自动发放一个高... 目的:观察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自动起搏能量测定、能量输出和后备起博功能。方法: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8岁,均值入了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RegencySC+,VVI)。此种起搏器在确认起搏丧失夺获后,自动发放一个高能量的后备脉沖,以确保起搏的安全性。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一周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观察后备起搏功能,并通过体外程控的方法调出起搏器储存的阈值曲线观察其能量输出。结果: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记录总起搏心搏为490 450个,后备脉冲为372次,占0.08%,后备脉冲中,融合波和伪融合波是导致其发放的主要原因,共有305个(82%)后备起搏脉冲是由(伪)融合波触发的。未见丧失夺获而无后备脉冲发放的情况。起搏器储存的一周输出能量曲线显示,起搏器阈值在植入后较为平稳,波动在0.6~1.2 V 之间,起搏器实际输出电压在0.9~1.5 V。结论:带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为患者提供了最大的安全性,并节省输出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自动夺获功能 植入 患者 临床观察 发放 VVI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高能量 心室起搏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3
5
作者 楚建民 王方正 +11 位作者 张奎俊 马坚 李一石 华伟 方丕华 余培贞 王锦志 田瑞国 朱克平 鲁志民 陈新 孙瑞龙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8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显性预激综合征)行射频消融治疗,其结果与2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进行对照。结果12例单旁路射频消融成功率为83...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显性预激综合征)行射频消融治疗,其结果与2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进行对照。结果12例单旁路射频消融成功率为83.3%(10/12),试放电次数(9±6和5±3,P<0.05),手术时间(162±40和121±50分钟,P<0.05)和 X 线爆光时间(53±30和28±17分钟.P<0.05)均大于对照组。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其射频消融成功率83.3%(5/6),试放电次数(5±2和4±3.P>0.05),手术时间(98±32和87±25分钟,P>0.05)和 X 线爆光时间(30±26和20±17分钟,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随访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对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治疗 对照组 手术时间 X线 并发症 成功率 无器质性心脏病 预激
原文传递
单根导线VDD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曾治宇 王方正 +4 位作者 张澍 王锦志 余培贞 张奎俊 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3期207-207,共1页
关键词 VDD起搏器 临床应用 导线 VDD起搏系统 窦房结功能 植入技术 房室阻滞 功能正常 90年代 早期患者 生理性
原文传递
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在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10 位作者 余培贞 王锦志 张奎俊 马坚 楚建民 方丕华 田瑞国 朱克平 鲁志民 孙瑞龙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8年第B09期16-18,共3页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3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三度房室阻滞植入了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10例患者中,8例伴有阵发性...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3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三度房室阻滞植入了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10例患者中,8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伴有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带有AMS功能起搏器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由跟踪房性频率的工作方式(DDD/DDDR)自动转换为非房性频率跟踪的工作方式(DDlR)。起搏器可自动将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发生AMS情况储存起来。患者植入起搏器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用体外程控仪调出起搏器的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0倒患者中有6倒发生了274次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为lOmin~2h不等,患者心房颤动的心室反应为207~400bpm。每次心房颤动,起搏器启动了AMS,心室反应频率在60~90bpm,4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AMS。结论 双腔起搏器AMS功能工作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双腔起搏治疗时,应考虑应用带有AMS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双腔起搏器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室 AMS 植入 治疗 三度房室阻滞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长PR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慢径的安全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楚建民 王方正 +12 位作者 张晓东 马坚 孙瑞龙 张奎俊 方丕华 李一石 华伟 王锦志 余培贞 田瑞国 朱克平 鲁志民 陈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 探讨窦律时PR已延长 ( >2 0 0ms)的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点和慢径消融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 11例长PR组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慢径对PR和AH等心内参数的影响 ,并与 3 3例正常PR组对照。结果 长PR组患者无房室结双径路 ... 目的 探讨窦律时PR已延长 ( >2 0 0ms)的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点和慢径消融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 11例长PR组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慢径对PR和AH等心内参数的影响 ,并与 3 3例正常PR组对照。结果 长PR组患者无房室结双径路 ,即AH跳跃现象较正常PR组更常见 ,心室刺激较正常PR组更易诱发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对两组患者PR和AH无影响。长PR组射频消融后 1:1房室和室房传导的最大频率减慢 ,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延长。结论 结果提示 ,长PR房室结双径路具有不同于正常PR者的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特点 ,射频消融慢径对这些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双径路 电生理 射频消融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及血液动力学观察 被引量:16
9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8 位作者 杨跃进 张奎俊 余培贞 王锦志 李一石 马坚 方丕华 楚建民 孙瑞龙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62-363,共2页
目的采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1例,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效果。方法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1岁,均确诊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所有患者均有头晕、活动后气短等临床症状,其中6例患者有晕厥史;超声心... 目的采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1例,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效果。方法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1岁,均确诊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所有患者均有头晕、活动后气短等临床症状,其中6例患者有晕厥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室间隔厚度为2.2cm,左室流出道压力差平均为49.05mmHg(1mmHg=0.133kPa)。所有患者均置入双心腔起搏器治疗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在以较短的房室间期(100ms)进行双心腔起搏器起搏后,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从49.05mmHg下降至19.07mmHg,P<0.0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在平均随访9个月中(5~16个月),无1例患者发生晕厥。结论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是一种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起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大性心肌病 心脏起搏 血液动力学
原文传递
心律平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及临床效应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锦志 冯展斌 +4 位作者 王方正 孙瑞龙 余培贞 任自文 胡绳俊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6-8,共3页
应用EPS观察了44例PSVT静注心律平的急性心脏电生理效应,并观察了其中19例口服心律平的长期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心律平对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对SVT发作的预防具有一定的疗效;应用心律平结合EPS检查,对指导和预测长期口服心... 应用EPS观察了44例PSVT静注心律平的急性心脏电生理效应,并观察了其中19例口服心律平的长期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心律平对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对SVT发作的预防具有一定的疗效;应用心律平结合EPS检查,对指导和预测长期口服心律平预防PSVT发作非常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平 室上性 心动过速 电生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