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粒棘球绦虫体外不同发育时期Eg M9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云英 王冰洁 +12 位作者 潘星羽 余婉容 吾力江·卡马力 赵莉 班万里 刘帅 郭璐 段兰利 徐晶 穆尼拉·特列吾汗 喻昌盛 乌云花 张壮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84-789,共6页
目的探究Eg M9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体外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rotoscoleces,PSCs)向成虫方向发育;收集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通过H&E染色进行虫体形态学观察;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以β-Actin作为... 目的探究Eg M9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体外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rotoscoleces,PSCs)向成虫方向发育;收集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通过H&E染色进行虫体形态学观察;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以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使用2^(-ΔΔCt)法计算虫体不同发育时期Eg M9基因的表达情况,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最终成功建立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向成虫方向发育的体外培养模型,培养虫体至50 d;体外培养的虫体在第50 d时可产生3个节片;体外培养第50 d的虫体Eg M9基因的表达量最高,与其他时期虫体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2,P<0.05)。结论Eg M9基因是细粒棘球绦虫成虫阶段高表达的基因,可能与虫体性器官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体外培养 Eg M9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基于邪伏膜原理论探讨伏温疫之防治
2
作者 何苗 秦永菊 +8 位作者 陈珑 付婷婷 施军 文燕 张文佳 林立宇 莫慧 余婉容 王挺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53-2956,共4页
我国古代在应对疫病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理论,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拟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为契机,通过观察分析感染人体后的症状表现,拟用“伏温疫”这一病名概括这一类具有潜伏性、传染性且具有热毒性的疫病,并基于... 我国古代在应对疫病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理论,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拟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为契机,通过观察分析感染人体后的症状表现,拟用“伏温疫”这一病名概括这一类具有潜伏性、传染性且具有热毒性的疫病,并基于邪伏膜原的基本理论,通过阐述伏温疫的发病过程及病机,进一步探讨伏温疫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文章论述了温邪起病本与六淫物候无关,提出注重温疫的首末两端诊治,以未病远疫、邪伏膜原和邪留膜原3个方面论述避、溃、搜三法,丰富了疫病防治的理论内容,更为后世医家在防治此类疫病的过程中提供些许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温疫 温邪 避法 溃法 搜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