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缘供心临床应用的单中心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吴智勇 王志维 +6 位作者 任宗力 阮永乐 任伟 胡锐 余岸峰 石烽 左一凡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226,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边缘供心使用经验,探讨边缘供心的使用原则和风险防控。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3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实施原位心脏移植术,均采用双腔法吻合。包括单纯心脏移植28例,心肺联合移植2例,心肾联合移植1例。将患者按... 目的:回顾性分析边缘供心使用经验,探讨边缘供心的使用原则和风险防控。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3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实施原位心脏移植术,均采用双腔法吻合。包括单纯心脏移植28例,心肺联合移植2例,心肾联合移植1例。将患者按照供心来源分为常规供心组(5例)和边缘供心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移植术后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使用体外膜肺氧合和主动脉球囊反搏,无急性排斥反应,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与常规供心组相比,边缘供心组体外循环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心电图异常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患者0.5~1.0年,随访率100%,期间边缘供心组1例心肺联合移植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1个月死亡;其他患者均无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发生,无再次心衰发生;两组在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感染和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边缘供心并未对心脏移植患者术后近期生存率和恢复产生明显影响,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边缘供体 终末期心脏疾病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体外膜肺氧合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余岸峰 王志维 +5 位作者 张敏 吴智勇 戴飞峰 刘欢 任伟 阮永乐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296-300,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15年4月1日至2018年12月1日间收治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心源性休克,常规治疗方案无明...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15年4月1日至2018年12月1日间收治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心源性休克,常规治疗方案无明显效果,遂急诊行ECMO辅助治疗(ECMO模式为VA,即静脉动脉模式)。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患者入院时与ECMO撤机后的超敏肌钙蛋白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纤维蛋白原(FI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ECMO辅助治疗后患者心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全身器官灌注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恢复正常值左右。结论:体外膜肺氧合作为一种源于体外循环的新技术,是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的有效急救方案,对患者的恢复及预后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暴发性心肌炎 心源性休克
原文传递
心脏移植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智勇 左一凡 +6 位作者 王志维 阮永乐 任宗力 任伟 胡锐 余岸峰 石烽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5期270-275,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7例心脏移植术后死亡的受者资料,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死亡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共实施74例原位心脏移植,术式均采用双腔静脉法。截至2020年4月,中位随访时间724 d,65...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7例心脏移植术后死亡的受者资料,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死亡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共实施74例原位心脏移植,术式均采用双腔静脉法。截至2020年4月,中位随访时间724 d,65例受者存活,9例死亡。排除2例非医疗原因死亡病例,将受者分为存活组(65例)和死亡组(7例)。收集两组受者术前、术中和围手术期指标以及对应供者情况。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比较,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心脏移植术后死亡危险因素。结果7例死亡受者中,4例受者住院期间因移植心脏衰竭、排斥反应、呼吸衰竭及其他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中1例为心肺联合移植受者;3例受者随访期间死亡,死因分别为服用免疫抑制剂依从性差2例,移植心脏衰竭、排斥反应和肝功能衰竭1例。死亡组和存活组受者手术时年龄、体质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原发病以及术前接受心肺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和ECMO过渡等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应供者年龄、体质量差、供心冷缺血时间、脑死亡原因构成、供/受者性别和ABO血型匹配以及边缘供心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供/受者年龄差过大(>17岁)的比例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和存活组受者体外循环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01(185,226)和170(152,197)min,术中浓缩红细胞用量分别为8.0(5.5,9.0)和4.0(2.0,6.0)U,血小板用量分别为4.0(2.0,6.0)和2.0(2.0,2.0)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94、5.305和7.418,P均<0.05)。死亡组受者ICU停留时间和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长于存活组,分别为11.1(5.9,17.7)和3.8(2.9-5.0)d,58(12,172)和8(6,15)h(Z=14.817和7.335,P均<0.05);同时,死亡组长时间停留ICU(停留时间>5 d)和长时间使用呼吸机(使用时间>24 h)的受者比例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4例受者总体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9%、84.7%和74.1%。将两组受者术前和术中指标以及对应供者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血小板用量是心脏移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使用血小板每增加1 U,术后死亡风险增加1.35倍(HR=2.35,95%CI 1.28~4.32,P<0.05)。结论心脏移植术后结局受多种因素影响,术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用量及供/受体年龄差过大是心脏移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终末期心脏疾病 预后 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通过下调HMGB1迁移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2
4
作者 阮永乐 王志维 +2 位作者 吴智勇 任伟 余岸峰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9年第6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在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与HMGB1迁移释放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肾脏缺血后组织中炎症因子HMGB1的变化及迁移释放,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同时检测验证CORM-2治疗对...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在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与HMGB1迁移释放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肾脏缺血后组织中炎症因子HMGB1的变化及迁移释放,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同时检测验证CORM-2治疗对肾IRI中HMGB1迁移释放的影响,探讨CORM-2发挥的保护作用及其效应的机制.结果在小鼠肾脏缺血损伤早期,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HMGB1从胞核迁移至胞浆并释放至循环,从而启动的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凋亡坏死.而缺血前1 h给予CORM-2治疗可以明显减少HMGB1的核浆迁移释放.病理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缺血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核中HMGB1明显释放,CORM-2治疗后肾小管上皮细胞核中HMGB1释放不明显(CORM-2组vs.IRI组,P<0.05).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CORM-2可以显著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中HMGB1核浆迁移释放,从而阻断炎症反应,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一氧化碳 核蛋白质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