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恶同辞”修正议
1
作者 余忠修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55-56,共2页
本于《公羊传·隐公七年》里的“《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因晋学者郭璞在注《尔雅》时,提出了“美恶不嫌同名”以后,由此就成为训诂学上常用的说法了。意思是说,在古汉语中,同一个辞(词),却常常有“美”与“恶”两种... 本于《公羊传·隐公七年》里的“《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因晋学者郭璞在注《尔雅》时,提出了“美恶不嫌同名”以后,由此就成为训诂学上常用的说法了。意思是说,在古汉语中,同一个辞(词),却常常有“美”与“恶”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清学者俞樾在他的《古书疑义举例》这本有名的论著里,专门列有“美恶同辞”这一章,并举了“婉委”、“岂弟”、“畔援”(畔颜”、“伴换”、“伴矣”“判涣”、)、“耆欲”等为例词,很详细地阐发了郭璞首先提出的这一语义现象。(详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但是,由于古汉语在语义的演变上,有词义的转变、通假、引伸等等比较复杂的现象,而且此种现象又例词繁多,有的可以按此提法说得圆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恶同辞 “复” 《古书疑义举例》 “恶” “美” 古汉语 通假 词义 晋学 《尔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