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太阳轮浮动的风电机组行星齿轮箱动力学建模与混沌性分析
1
作者 余振涛 汪势杰 陈志华 《红水河》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研究多种非线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风电机组行星齿轮箱的动力学特性和混沌性,建立了包含太阳轮浮动、时变啮合刚度、综合啮合误差、齿侧间隙等非线性因素的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模型。以某1.5 MW风机的传动链为研究对象,对实际运行中... 为了研究多种非线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风电机组行星齿轮箱的动力学特性和混沌性,建立了包含太阳轮浮动、时变啮合刚度、综合啮合误差、齿侧间隙等非线性因素的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模型。以某1.5 MW风机的传动链为研究对象,对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的行星轮系太阳轮浮动进行了建模,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解法对系统动态响应进行求解,绘制了系统的分岔图、相轨线、Poincare截面和功率谱以分析风机传动链随激励频率变化的分岔混沌特性。结果表明,太阳轮浮动会显著影响系统的动态响应和混沌性。研究结果对风机传动链的优化设计、生产制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行星齿轮箱 动力学 混沌性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号融合的风电机组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2
作者 余振涛 汪势杰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2期78-81,共4页
以投运风电场2 MW风电机组为主要工程目标,为实现其状态监测,提高服役性能,需要设计一套基于多源信号融合的状态监测系统。基于多源信号融合的状态监测系统能够克服单一振动信号难以准确评估风机的运行状态和服役性能的难题。重点对多... 以投运风电场2 MW风电机组为主要工程目标,为实现其状态监测,提高服役性能,需要设计一套基于多源信号融合的状态监测系统。基于多源信号融合的状态监测系统能够克服单一振动信号难以准确评估风机的运行状态和服役性能的难题。重点对多源信号的类型进行了选择,根据多源信号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融合方法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设计。该系统对提高风力发电效益,预防风力发电机故障提供了工程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多源信号 状态监测 系统设计
下载PDF
上肢微型游离皮瓣在外伤性手指创面修复中的效果及对手部功能改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袁野 路闯 +2 位作者 邱俊涛 易芳林 余振涛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第3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皮瓣在外伤性手指创面修复中的效果及对手部功能的改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00例手指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组(试验组n=50例)和腹部皮瓣修复组(对照组n=5... 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皮瓣在外伤性手指创面修复中的效果及对手部功能的改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00例手指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组(试验组n=50例)和腹部皮瓣修复组(对照组n=50例).比较两组术后皮瓣存活情况、手部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试验组的皮瓣存活良好率为为94%高于对照组80%(P<0.05),手部功能优良率试验组为98%高于对照组86%(P<0.05),术后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16%,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微型游离皮瓣能提高外伤性手指创面修复效果,有效改善患者手部功能,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微型游离皮瓣 外伤性手指创面 手部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应用超引流技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 被引量:3
4
作者 袁野 邱俊涛 +5 位作者 李辉 易芳林 李高辉 余振涛 姚刘永 路闯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534-540,共7页
目的探讨超引流技术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收治的四肢创面的病例。均采用超引流技术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术中皮瓣除常规吻合皮神经并按1∶2的动、... 目的探讨超引流技术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收治的四肢创面的病例。均采用超引流技术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术中皮瓣除常规吻合皮神经并按1∶2的动、静脉比例吻合穿支血管外,再根据皮瓣浅静脉(v)和受区浅静脉(V)在皮缘的相对位置、管径大小及静脉的长度给予匹配,按照静脉标记编号依次吻合1~3条浅静脉。上肢创面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下肢创面患者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所有患者皮瓣感觉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结果共纳入67例,男54例,女13例,年龄21~65岁,平均44岁。创面位于上肢16例,下肢51例。术中吻合3条浅静脉的皮瓣有8例,吻合2条的皮瓣38例,吻合1条的皮瓣21例;56例直接闭合供区,11例因切取面积较大行全厚皮片移植覆盖供区。术后1例出现动脉危象,急诊探查后1/2皮瓣坏死,二期行植皮手术修复;3例出现皮瓣下积血,经清创后二期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随访6~44个月,术后早期未见明显肿胀及水泡,皮瓣质地与受区皮肤基本一致,后期萎缩不明显,未见色素沉着,感觉恢复较快,切口瘢痕不明显;皮瓣供区均一期愈合,无功能异常。16例上肢创面患者经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1例;51例下肢创面患者经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38例,良11例,可2例;所有患者经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两点辨距觉为8~10 mm,平均9.1 mm,皮瓣感觉功能48例达S3+,19例为S3。结论腓动脉穿支皮瓣手术中应用超引流技术,能有效预防皮瓣血液淤滞,降低皮瓣坏死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皮瓣成活质量,利于受区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游离组织瓣 四肢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