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与非有机大豆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近红外鉴别 被引量:2
1
作者 余新金 熊倩 +3 位作者 甘蓓 谢建华 余强 陈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9-147,共9页
目的 分析有机与非有机大豆的营养成分差异,建立有机与非有机大豆的快速鉴别方法。方法 测定40份有机与非有机大豆的蛋白质、脂肪、水分、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采集大豆的近红外光谱,基于主要营养成分以及近红外光谱... 目的 分析有机与非有机大豆的营养成分差异,建立有机与非有机大豆的快速鉴别方法。方法 测定40份有机与非有机大豆的蛋白质、脂肪、水分、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采集大豆的近红外光谱,基于主要营养成分以及近红外光谱结合不同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建立有机与非有机大豆的快速鉴别模型;通过PLS-DA模型筛选对于区分有机与非有机大豆有重要贡献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波段以建立最佳的快速鉴别模型。结果 有机与非有机大豆在蛋白质、水分和染料木苷含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有机大豆的脂肪和大豆苷含量显著高于非有机大豆。仅基于主要营养成分建立的鉴别模型显示出较低的模型参数和预测正确率,而基于近红外光谱及其与主要营养成分结合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模型参数和预测正确率。对于区分有机与非有机大豆有重要贡献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波段是5974~5372 cm^(-1)以及5064~4000 cm^(-1),这两个特征波段的近红外光谱吸收峰与脂肪、黄酮类物质以及蛋白质官能团的振动有关。基于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结合Smoothing-SG预处理的模型显示出最优的模型参数(R^(2)X为0.996, R^(2)Y为0.735, Q^(2)为0.677),能够有效鉴别有机与非有机大豆。结论 由于种植模式不同,有机与非有机大豆的营养成分存在差异,有机大豆的营养价值高于非有机大豆。脂肪和大豆苷含量可以作为区分有机与非有机大豆的重要质量指标。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鉴别有机与非有机大豆上具有可行性,为大豆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大豆 非有机大豆 营养成分 近红外光谱 鉴别
下载PDF
采用核酸酶酶解联合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开发低嘌呤腐竹 被引量:3
2
作者 万茵 余新金 +6 位作者 冯思麟 王家槐 肖辉 雷宇 皮潇文 李文辉 付桂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5-171,共7页
为研究开发一种低嘌呤腐竹,将树脂吸附和核酸酶酶解核酸2种措施相结合,对豆浆中的嘌呤类物质进行吸附,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吸附效果最强的树脂结合核酸酶酶解吸附的最佳技术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树脂NUF20是最佳嘌呤吸附树脂,对嘌呤核苷酸... 为研究开发一种低嘌呤腐竹,将树脂吸附和核酸酶酶解核酸2种措施相结合,对豆浆中的嘌呤类物质进行吸附,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吸附效果最强的树脂结合核酸酶酶解吸附的最佳技术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树脂NUF20是最佳嘌呤吸附树脂,对嘌呤核苷酸吸附率达98. 40%,树脂NUF20结合核酸酶酶解吸附豆浆中嘌呤的最佳技术条件为核酸酶用量26. 67 U/m L,树脂添加量0. 2 g/m L,反应温度70℃下搅拌吸附1 h。与对照组相比,经过树脂NUF20结合核酸酶酶解技术处理后的豆浆加工的腐竹产品,第1~5张腐竹的嘌呤含量分别下降89. 70%、88. 28%、76. 69%、72. 03%和65. 62%。研究将树脂吸附和核酸酶酶解2种措施结合,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有效降低了腐竹中的嘌呤含量。实验结果为开发针对高血尿酸症等特殊人群的低嘌呤腐竹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其他降嘌呤豆制品的研究及加工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嘌呤腐竹 离子交换树脂 核酸酶 酶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