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文章学科学体系的构想 被引量:1
1
作者 余昌忠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7-11,共5页
杨荫浒在《对当前写作学科研究的几点建议》一文中说:“现在有个写作学会,又有一个文章学会,写作学会不是不研究文章,文章学会也不是不研究写作,二者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是写作学包括文章学,还是文章学包括写作学?这些应从总体... 杨荫浒在《对当前写作学科研究的几点建议》一文中说:“现在有个写作学会,又有一个文章学会,写作学会不是不研究文章,文章学会也不是不研究写作,二者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是写作学包括文章学,还是文章学包括写作学?这些应从总体上加以研究,以求找出个科学的名称。”杨先生提出的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学 写作学 写作主体 古代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 文学学 分析学 阅读学 杨先 写作理论
下载PDF
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后评价的分析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余昌忠 《华夏教师》 2016年第7期64-64,共1页
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首先简单分析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评价的重要性,然后主要对如何做好课堂教学与课后评价工作分别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后评价
下载PDF
传统文化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被引量:2
3
作者 余昌忠 《学苑教育》 2020年第32期53-54,共2页
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融合发展下,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入新的发展维度,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动能因子。以此视野角度看待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文化为方向,渗透现代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 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融合发展下,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入新的发展维度,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动能因子。以此视野角度看待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文化为方向,渗透现代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感知语文、领悟艺术,进而让他们以更佳的姿态面向学习和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下载PDF
篇论
4
作者 余昌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95-98,共4页
本文针对写作教材和写作教学中重分析轻综合、重要素轻文篇, 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从文章交际的新角度对篇的本质特征、篇的作用、篇法原则重新作了一番审视和较深入的阐释, 倡导摆正篇在写作知识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关键词 超篇体 篇的特征 篇的作用 篇法原则
下载PDF
论“交际”——与程福宁先生商榷
5
作者 余昌忠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6期55-59,共5页
什么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这是文章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古往今来的文章学家对此作过多种多样的解释。程福宁先生在《文章学基础》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他认为,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思想,语言,交际、体式。並且以下面图式来表... 什么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这是文章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古往今来的文章学家对此作过多种多样的解释。程福宁先生在《文章学基础》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他认为,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思想,语言,交际、体式。並且以下面图式来表示四要素及其关系: 从图式可知,程先生把交际纳入了文章的基本要素,如同思想、语言一样。为什么要把交际纳入文章的基本要素呢?把程先生在《文章学基础》一书中陈述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文章是为交际服务的,所以,交际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他说:“文章和语言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社会交际,都是为别人存在而因此也为我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学 我存在 交际环境 语言文字 内容和形式 交际场合 不能正确表达 刘锡庆 交际主体 社会交际
下载PDF
“章总一义”辨
6
作者 余昌忠 《上饶师专学报》 1998年第4期24-28,共5页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章总一义”的“章”,当今语文界普遍认为相当于现代文章结构系统的“段落”,其实是“层次”。“章总一义”是说一个层次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章法主要不是指段法,更不能等同于篇法;章法主要是指层法。
关键词 语文 现代文 层次 文章结构 段落 思想 章法 《文心雕龙》 刘勰 相对
下载PDF
谈文章形成的“三阶六步”规律
7
作者 余昌忠 《上饶师专学报》 1992年第1期60-64,共5页
本文在综合当前学术界关于文章形成一般规律各种见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文章形成的“三阶六步”规律,着重研究了文章形成规律中常常被疏忽的两个方面:文章的形成是历时性认识与共时性认识相结合的产物;文章形成规律的自身特点。
关键词 文章 形成规律 学术界 一般规律 综合 特点 见解 自身 历时性 共时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