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抱琴洗桐图》与王士禛“遗民性”考证 被引量:1
1
作者 余泰明 荆铱迪 《滨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4-91,共8页
清初在新政权下成长起来的读书人放弃之前“遗民”对明政权的留恋,选择与异族统治者合作。他们之所以能够和新政权合作,也是因为新政权奉行汉化和继承传统儒家文化的政策。在能够继承和捍卫传统文化的宽慰下,儒家士子选择拥抱新政权,但... 清初在新政权下成长起来的读书人放弃之前“遗民”对明政权的留恋,选择与异族统治者合作。他们之所以能够和新政权合作,也是因为新政权奉行汉化和继承传统儒家文化的政策。在能够继承和捍卫传统文化的宽慰下,儒家士子选择拥抱新政权,但面对被薙发和不能着汉装的现实,他们内心是有隐痛的。这一隐痛体现在《抱琴洗桐图》上,就是在画中实现他们着传统汉服、戴头巾的愿望,这一般被认为有“遗民性”的一面。然而,该画作于1665年,考察在这之前王士禛的人生,并无明显的遗民之表现,《抱琴洗桐图》中也不是明确的明代服饰,所以其本人是否有“遗民性”是有争议的。其实,王士禛主要是忠于传统儒家文化,与其说他是明遗民,不如说他是传统文化的遗民。而且,王士禛的文化主张根植于新王朝的立场,在儒家天下主义的理想下,可以接受异族政权,但必须捍卫传统儒家文化。儒家士子的这一立场和清朝统治政策其实是相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新政权合作的汉族读书人不是明遗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禛 《抱琴洗桐图》 遗民性 儒家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