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治中为冯玉祥申请补助
1
作者 余湛邦 《江淮文史》 1995年第2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冯玉祥 张治中 特支费 民国时期 认为不错 安徽巢县 副委员长 政治部 第九战区 蒋介石
下载PDF
张治中谈周恩来结婚请客
2
作者 余湛邦 《江淮文史》 1994年第6期165-166,共2页
关键词 刘震寰 钱大钧 徐向前 邓大姐 中共广东区委 民国春秋 国共合作 高语罕 军官学校 军事研究
下载PDF
毛主席观看武钢一号高炉出铁
3
作者 余湛邦 《党的文献》 CSSCI 1994年第4期81-82,共2页
毛主席观看武钢一号高炉出铁余湛邦1958年9月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各省市时曾在武汉停留。13日武钢第一高炉建成投产,毛主席亲临视察。这一天,我始终紧跟在毛主席身后。这一经历,我终生难忘。12日晚,毛主席彻夜处理公务,到... 毛主席观看武钢一号高炉出铁余湛邦1958年9月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各省市时曾在武汉停留。13日武钢第一高炉建成投产,毛主席亲临视察。这一天,我始终紧跟在毛主席身后。这一经历,我终生难忘。12日晚,毛主席彻夜处理公务,到天亮时才睡,但不到中午,就电话邀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出铁 毛主席 武钢 劳动模范 炼焦炉 总工程师 张治中 百分之九十九 党政领导 世界一流
原文传递
倒孔运动中的张治中
4
作者 余湛邦 《百年潮》 CSSCI 1998年第3期68-69,共2页
谈到倒孔(孔祥熙),大家自然而然地想起马寅初和傅斯年,但少有人知道对此主张激烈而又见之行动的张治中。倒孔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史上是一件值得注目的事。"满腔热情,不知洒向何地!"(国民党最高法院检察长郑烈致傅斯年信中语),... 谈到倒孔(孔祥熙),大家自然而然地想起马寅初和傅斯年,但少有人知道对此主张激烈而又见之行动的张治中。倒孔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史上是一件值得注目的事。"满腔热情,不知洒向何地!"(国民党最高法院检察长郑烈致傅斯年信中语),是具有代表性的话。我当时是张治中身边的机要秘书,亲身参与了这个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治中 孔祥熙 傅斯年 国民党 蒋介石 运动 三青团 机要秘书 最高法院 马寅初
原文传递
毛泽东与张治中
5
作者 余湛邦 《北京党史研究》 CSSCI 1993年第6期16-19,共4页
一任何客观事物都有个发展的过程,毛泽东和张治中的相互认识也有一个过程,而且带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1945年的重庆谈判,毛泽东亲入虎穴和蒋介石作面对面的斗争,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张治中以国民党代表的身份,在整个谈判期间,... 一任何客观事物都有个发展的过程,毛泽东和张治中的相互认识也有一个过程,而且带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1945年的重庆谈判,毛泽东亲入虎穴和蒋介石作面对面的斗争,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张治中以国民党代表的身份,在整个谈判期间,和毛泽东、周恩来推诚相见,积极配合。他把自己的官邸让给毛泽东使用,全家搬到一栋破旧的平房去。在谈判桌上,态度比较和好,发言比较通情达理,毛泽东对此是目睹心印的。"双十协定"签订的第二天,张治中陪同毛泽东由蒋介石林园别墅坐车去九龙坡飞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著作 国民党军 中国现代史 双十协定 林园 东山中学 重庆谈判 孙连仲 中央军校 白崇禧
原文传递
“一边倒”争论的来龙去脉
6
作者 余湛邦 《世纪》 1998年第5期30-31,共2页
毛主席"一边倒"的思想由来已久,在他的大量著作中,尤其是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表达了中国革命应该一边倒倒向马列主义,倒向社会主义,倒向苏联。他在1939年为斯大林60岁生日写的... 毛主席"一边倒"的思想由来已久,在他的大量著作中,尤其是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表达了中国革命应该一边倒倒向马列主义,倒向社会主义,倒向苏联。他在1939年为斯大林60岁生日写的《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文中,用更明确的语言提出:"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斯大林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忠实朋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 斯大林 张治中 中国革命 苏联 中国共产党 人民民主专政 倒向 毛主席
原文传递
郭沫若的一次演讲
7
作者 余湛邦 《世纪》 1996年第1期58-58,共1页
郭老(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我曾与他有过一次文字上的瓜葛,记之以饷读者。1941年12月的一天,我在国民党军委政治部工作时,曾散步至重庆中华职教社。这是我常去的地方,因为该社经常举办讲演会,延请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如林语... 郭老(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我曾与他有过一次文字上的瓜葛,记之以饷读者。1941年12月的一天,我在国民党军委政治部工作时,曾散步至重庆中华职教社。这是我常去的地方,因为该社经常举办讲演会,延请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如林语堂等担任讲演,我对此很感兴趣。那天,正好是他们延请郭老讲演《屈原考》,我看了该社门前的通知,十分高兴,就匆忙地在街上吃点东西便闯进会场去了。房舍是旧式的,会场并不大,只能容纳二三百人,可是走廊、过道、窗前都挤满了人。我进去得早,坐上了桌凳,总算侥幸。在满场掌声中,郭老在中华职教社负责人的陪同下进来了。他中等身材,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身穿长袍,足登布履,显得举止从容,态度潇洒,温文尔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职教社 中国近现代史 文化巨人 林语堂 国民党军 讲演 近视眼镜 政治部 专家学者
原文传递
张治中力陈毛泽东在“首届人大”讲话
8
作者 余湛邦 《世纪》 1994年第3期46-46,共1页
早上起床,从广播上传来毛主席在全国一次人大所作开幕词的激光录音,毛主席那卓具特色的、悠扬悦耳的湖南声调,听起来是那样的熟悉,就像阔别多年的老朋友的声音。这声音,掀起了我蛰伏脑海40年之久的波涛,拨开了我那时光倒流的回忆之门。... 早上起床,从广播上传来毛主席在全国一次人大所作开幕词的激光录音,毛主席那卓具特色的、悠扬悦耳的湖南声调,听起来是那样的熟悉,就像阔别多年的老朋友的声音。这声音,掀起了我蛰伏脑海40年之久的波涛,拨开了我那时光倒流的回忆之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由中共中央提出,送由全国朝野长期讨论。张治中是积极参加者,无论在西北,到中央,他都多次发言,提出好些有特色的意见,有时除当面向毛主席提出外,还写成书面。比如关于应否设置国家元首一事,他认为:(1)宪法草案本来就已规定国家主席有统率全国武装力量等权力,本来就已起到国家元首的作用,何不标明是国家元首,使名符其实 (2)作为集体元首,行使职权时须根据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如遇战争,缓急不能适应。(3)如不书明国家元首,在国际交往中诸多不便。毛主席表示不同意,而且明确对张说:"这是不科学的"。到是年9月上旬,全国人大即将举行,张治中分别向彭真、周恩来建议,请毛主席于开幕时讲话。后来周、彭答复张治中:"毛主席没同意讲话。"到开幕前几天,张告诉我:"我还是认为毛主席必须讲话,我对此要作最后努力,你为我写信由我亲签送给主席。"于是,他口授措词,由我记录。信中主要有这么几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治中 毛主席 国家元首 积极参加者 宪法草案 讲话 全国人大 开幕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主席
原文传递
1945:《双十协定》条文之由来
9
作者 余湛邦 《世纪》 1994年第5期21-21,共1页
1945年"重庆谈判"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十分重大。国共谈判的结果,签订了《双十协定》(原名《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关于这个协定条文的由来,在后来的一些有关著述中,与史实... 1945年"重庆谈判"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十分重大。国共谈判的结果,签订了《双十协定》(原名《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关于这个协定条文的由来,在后来的一些有关著述中,与史实有所出入。本文谨根据我当年的亲身经历,作一番披露。今年光明日报1月17日——25日,发表了胡乔木近著《重庆谈判》一文。其中有这样两段:(1)"10月5日,双方举行最后一次谈判时,恩来同志将他起草的《会谈纪要》交给国方。在谈判告一段落之后,10月8日,周恩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十协定 周恩来 重庆谈判 张治中 中国现代史 代表会 纪要 中国共产党党史 国民党军 中共
原文传递
回忆北平和谈
10
作者 余湛邦 《北京文史》 2000年第1期31-33,30,共4页
光阴荏苒,北平和谈已经五十周年了。它在二十世纪中所占地位不是太重要,但在中国现代史上却是个重大转折。我是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北平和谈还健在的一个人,我把自己亲身经历如实写下来,为百年历史作一个见证。
关键词 北平 经历 中国现代史 转折 回忆 参与 直接 历史 地位
全文增补中
张治中三到延安
11
作者 余湛邦 《共产党人》 2003年第7期42-43,共2页
张治中的一生,生活和周旋于国共两党的斗争和联合之中,为国共和谈而奔走,是他一生的主要经历,而三到延安则是他一生中永远值得回忆的事情。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共两党磨擦达到沸点。1942年,中共中央派林彪到重庆协助周恩来进行和谈,但... 张治中的一生,生活和周旋于国共两党的斗争和联合之中,为国共和谈而奔走,是他一生的主要经历,而三到延安则是他一生中永远值得回忆的事情。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共两党磨擦达到沸点。1942年,中共中央派林彪到重庆协助周恩来进行和谈,但仍未获结果。1943年5月第三国际宣告解散。在这样的背景下,同年夏季的某一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治中 毛主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