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唯物史观教育教学新路径——以“人口政策”为载体的“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1
作者 余玉湖 陶倩 《中国军转民》 2023年第12期14-15,共2页
唯物史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之一,唯物史观具有深刻性和抽象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上的困境,学生理解的困难。以“人口政策”为载体,构建体现唯物史观的“马原理”课教育教学的理论路径和实践路径,使... 唯物史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之一,唯物史观具有深刻性和抽象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上的困境,学生理解的困难。以“人口政策”为载体,构建体现唯物史观的“马原理”课教育教学的理论路径和实践路径,使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实现了唯物史观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统一。为“马原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深入探究“马原理”课教学的内在逻辑机理与教学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人口政策 课程教学 教改新路径
下载PDF
化解“生态危机”的人文追求及其当代价值——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域 被引量:4
2
作者 余玉湖 陈墀成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24,共6页
"生态危机"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程度。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文追求中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也蕴含着化解"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其求真的生态科学维度,把实证科学的求真性运用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与现实... "生态危机"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程度。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文追求中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也蕴含着化解"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其求真的生态科学维度,把实证科学的求真性运用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与现实的社会研究,并形成整体性的系统研究,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有效地化解生态危机;求善的生态伦理维度,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以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合规律性与自身利益的合目的性统一要求出发,建立生态道德机制和共产主义生态道德信念;求美的生态美学维度,在不断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审美判断和创造美的内在尺度。这些维度不仅给予现实人以"激励、导向和规范",更以培育"社会生态人"、担当协调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关系为历史使命,从中体现出对人类与生存环境的伙伴关系,其人文关怀的深刻意蕴对于化解当下的生态危机有重要的价值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人文追求 生态维度
下载PDF
生态危机视域下的生产力内涵新解 被引量:2
3
作者 余玉湖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3-57,共5页
传统生产力的定义在理论上片面理解生产力内涵,将它单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把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排除于生产力范畴之外,突出强调生产力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而没有正确理解"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和谐发展的能... 传统生产力的定义在理论上片面理解生产力内涵,将它单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把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排除于生产力范畴之外,突出强调生产力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而没有正确理解"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和谐发展的能力"也是生产力应有之义。由于理论上的误解,实践上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由此加剧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从生态视域重新解读生产力的内涵,把握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重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视域 生产力 内涵 新解
下载PDF
论“人与环境相互创造”的生态意蕴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余玉湖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6-219,共4页
"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包含着人类历史发展与外部自然存在相互创造、相互适应的有机统一。马克思通过分析"环境创造人"的自然基础和"人创造环境"的现实基础,批判传统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片面性,从历史观... "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包含着人类历史发展与外部自然存在相互创造、相互适应的有机统一。马克思通过分析"环境创造人"的自然基础和"人创造环境"的现实基础,批判传统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片面性,从历史观和认识论两条途径入手,阐述人类支配自然的必要性、条件性和社会性,说明只从"利益集团"的需要来对待自然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实现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相互创造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我们面向未来实现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探索社会与自然和谐之有效路径提供思想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创造环境 环境创造人 生态意蕴
下载PDF
转型期地方性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工作路径——以武夷学院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余玉湖 朱稳贵 《武夷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00-104,共5页
转型期地方性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被"转型",适时转变工作方式,探索精细化工作路径,构建适应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工作体系,对于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地方性高校自身的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转型期 高校辅导员 精细化 路径
下载PDF
化解“环境悬崖”的思想机理
6
作者 余玉湖 陈墀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5-72,共8页
"环境悬崖"是指伴随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凶险境况和继续下行的悲惨境遇,表征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程度,反映出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性,如临环境深渊。面对"环境悬崖",除了发出"生态启... "环境悬崖"是指伴随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凶险境况和继续下行的悲惨境遇,表征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程度,反映出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性,如临环境深渊。面对"环境悬崖",除了发出"生态启蒙"的思想呐喊,应积极寻求化解之策,诸多学者竭力从西方寻找化解之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但蕴含着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有用来指导人类克服当代"环境悬崖"的思想机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其内在的精神和自己独特的体系,其价值理念以天人合一为诉求,并有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其中的"天道"与"人道"、万物平等、"道"与"技"和"圣王之制"等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中国生态思想,体现出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1)将"天道"与"人道"贯通于一体,充分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2)主张人与天地万物是平等的,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整个宇宙系统的生命,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具有超越历史的普遍适用性和恒久价值;(3)把技术放在理论和道德的原则驾驭之下,认为理论高于技术,主张"好于道"则"进于技",把技术置于原则驾驭之下;(4)通过"圣王之制"来保护生态作物的生长,用法律来调节自然资源再生能力与人类向自然攫取的矛盾。"圣王之制"是"古之训""思之理""机之制",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运用,也体现出当时社会自上而下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这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影响到了生活实践,形成"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伦理道德,也体现了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天赋人责"的自觉秉持和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悬崖 天道与人道 道与技 圣王之制 思想机理
下载PDF
试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范式的转换
7
作者 余玉湖 张有奎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6-9,共4页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们把"理性"视为现代性的基石,确立了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理论范式,与之相反,马克思从"资本"的视角透视现代性,实现了从"理性现代性"到"资本现代性"的范式...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们把"理性"视为现代性的基石,确立了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理论范式,与之相反,马克思从"资本"的视角透视现代性,实现了从"理性现代性"到"资本现代性"的范式转换。异化劳动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范式转换的枢纽,具体表现为两个转向:即从"国民经济学"研究维度的契入到"伦理道德"的转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转向。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范式的转换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批判范式 理性 资本 异化劳动
下载PDF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本质和特征
8
作者 余玉湖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5-30,共6页
马克思现代性的理论本质在于,在实践基础和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形成以资本为中介、原则、标志,反映现代社会的价值、特质、精神原则的范畴体系。马克思从时代和理论的双重制高点批判和颠覆了旧现代性,形成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如下特征:... 马克思现代性的理论本质在于,在实践基础和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形成以资本为中介、原则、标志,反映现代社会的价值、特质、精神原则的范畴体系。马克思从时代和理论的双重制高点批判和颠覆了旧现代性,形成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如下特征:资本性、实践性、拜物教和异化劳动、全球化和流动性、辩证的唯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 资本 实践
下载PDF
基于信息视角的科研选题
9
作者 余玉湖 《未来与发展》 2012年第11期39-43,共5页
科研选题需经历信息收集、课题论证,撰写项目书等基本环节。信息贯穿于科研选题的始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信息规定着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内容,直接影响科学研究的途径、方法,决定科学研究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景。信息对于科研... 科研选题需经历信息收集、课题论证,撰写项目书等基本环节。信息贯穿于科研选题的始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信息规定着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内容,直接影响科学研究的途径、方法,决定科学研究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景。信息对于科研选题起着导向、规范和引导作用,是科学选题的前提和依据。基于信息基础,选题才能把握正确方向、才能有深度、有价值和意义,科技创新才得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选题 信息 科技创新
下载PDF
《资本论》的辩证方法探析
10
作者 余玉湖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1期18-19,共2页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资本论》重要的研究方法。《资本论》揭示了众多的辩证法范畴,如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辩证方法的运用贯穿于《资本论》的全过程。
关键词 《资本论》 研究方法 辩证法 具体 抽象
下载PDF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人对民生主义的认识与发展
11
作者 余玉湖 《武夷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0-24,共5页
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其民生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海西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来源 民生主义 新民主主义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墀成 余玉湖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49,共8页
人与自然的同质性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解的可能性,异质性决定了其现实性和复杂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活动的历史来认识人与自然和解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和内在诉求,将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置于优先地位。社会实践中的人是实现人与... 人与自然的同质性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解的可能性,异质性决定了其现实性和复杂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活动的历史来认识人与自然和解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和内在诉求,将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置于优先地位。社会实践中的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主导力量,人类必须深化对制约发展的环境因素的认识,承担起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产生人与自然和解的基础,社会交往是人与自然和解的现实前提,人与自然和解的理想路径需要人从社会关系方面把自己从动物中提升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解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哲学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墀成 余玉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29-134,141,共6页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化科技创新在整体和历史维度中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手段,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科技创新 生态化转型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墀成 余玉湖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6,共8页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思想资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时代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将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与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的理论渊源、奋进历程和时代价值
15
作者 余玉湖 赵小琴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3-31,共9页
小康社会理论来源于我国古代、近代的小康社会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小康社会由百姓向往的生活状态发展为治国的一种社会模式,中国共产党把小康社会由理想愿景付诸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奋斗实践中,实现了... 小康社会理论来源于我国古代、近代的小康社会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小康社会由百姓向往的生活状态发展为治国的一种社会模式,中国共产党把小康社会由理想愿景付诸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奋斗实践中,实现了“建构小康社会”到“建立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到“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飞跃并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宝库,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世界减贫治贫贡献了中国力量。总结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百年奋斗”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小康社会 百年奋进 现代化强国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赜
16
作者 余玉湖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2-77,共6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唯物史观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实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必要聚焦思政课教学的真“问题”,引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思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唯物史观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实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必要聚焦思政课教学的真“问题”,引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思路上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在内容上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在方法和手段上实现育人性与成才性相统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于大学生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养成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正确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创新
下载PDF
红岩精神擢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的融入力、导向力和吸引力
17
作者 余玉湖 陶倩 《老区建设》 2023年第4期68-74,共7页
红岩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在融入教材教辅体系、转化教学体系、树立理想信念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教... 红岩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在融入教材教辅体系、转化教学体系、树立理想信念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入力。通过弘扬红岩精神,积极引导大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的理想导向力。新时代,红岩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吸引力,通过讲好红岩故事,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和育人树立价值典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价值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岩精神 思政育人 教学改革 三力维度
下载PDF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精细化教育探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廉明 余玉湖 姚进生 《武夷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95-102,共8页
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在对我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学习状况、消费和就业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精细化教育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造就... 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在对我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学习状况、消费和就业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精细化教育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造就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合格人才,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精细化
下载PDF
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对于化解生态危机的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余玉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131-136,共6页
资本逻辑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之所在。马克思将生态环境问题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实质上是从生态危机形成的根源问题上进行追溯和批判,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之所在正是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生... 资本逻辑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之所在。马克思将生态环境问题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实质上是从生态危机形成的根源问题上进行追溯和批判,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之所在正是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然。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增殖原则、效用原则和生产原则进行剖析、批判,蕴含着重要的生态危机化解旨趣,对于克服和化解世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恶化、避免中国现代化重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的覆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危机 资本逻辑批判
下载PDF
马克思的共享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
作者 余玉湖 陆珊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第4期30-40,共11页
共享既是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的关照,也是马克思建构未来美好社会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对旧式社会分工的批判以及对资本关系遮蔽共享的批判,揭示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共享的根源,指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共享社会... 共享既是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的关照,也是马克思建构未来美好社会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对旧式社会分工的批判以及对资本关系遮蔽共享的批判,揭示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共享的根源,指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共享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构成了以共享主体、共享前提、共享保障、共享原则、共享目标等为核心的共享思想。马克思共享思想对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谋求人民幸福的目标实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享思想 共享发展 人民至上 共同富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