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勒金字塔模型在护理培训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蒋燕 徐翠荣 +2 位作者 蔡雪 徐倩 余睿聪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4年第5期451-455,共5页
作者介绍了米勒金字塔模型的起源、发展、核心内容以及各层级在护理培训中的侧重点,该模型在护理培训方案的构建、不同类型护理人员培训和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全面把握模型内涵、科学设计培训方案、注重培训效果的长效性、... 作者介绍了米勒金字塔模型的起源、发展、核心内容以及各层级在护理培训中的侧重点,该模型在护理培训方案的构建、不同类型护理人员培训和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全面把握模型内涵、科学设计培训方案、注重培训效果的长效性、建立多维度的评估体系等建议,旨在为护理培训领域中的实证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培训 培训评估 模型 米勒金字塔 综述
下载PDF
超声技术在重症护理领域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2
作者 徐倩 徐翠荣 余睿聪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8期38-45,共8页
目的对国内外超声技术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范围综述,为其临床护理工作的推广应用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RKSEY和O′MALLEY的范围综述方法框架,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SCOPUS、ELSEVIER... 目的对国内外超声技术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范围综述,为其临床护理工作的推广应用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RKSEY和O′MALLEY的范围综述方法框架,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SCOPUS、ELSEVIER、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从建库起至2023年6月1日止的相关研究,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纳入的所有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最终纳入29篇文献,纳入文献的超声技术形式主要归纳为血管超声、心肺部超声、腹部B超、肌骨超声、床旁超声护理;超声技术实施角色归纳为护士主导,医生主导、护士辅助配合,护理重症小组主导三种;结局类别主要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护理的干预效果和可行性进行总结与分析。结论现有研究表明,超声技术与重症护理的结合,能够在拓展超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有效促进重症护理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探讨有效的干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技术 重症护理 临床应用 范围综述
下载PDF
医联体新生儿科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姜琳 蔡雪 +5 位作者 徐翠荣 余睿聪 陶哲成 张李霞 原晓 肖艳华 《现代医学》 2024年第10期1586-1592,共7页
目的:调查医联体新生儿科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实施医联体新生儿科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培训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24年3月至4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评价量表、护士... 目的:调查医联体新生儿科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实施医联体新生儿科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培训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24年3月至4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评价量表、护士工作投入量表对研究者所在医院的24所医联体242名新生儿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42名新生儿科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总分为(113.40±18.87)分;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岗位职务、月夜班数量(近半年)、是否为独立新生儿病区及工作投入水平在新生儿科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岗位职务和工作投入水平是新生儿科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医联体新生儿科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得分低于成人科室水平,有必要制定实施针对性培训方案;护士工作投入水平越高其静脉治疗核心能力越强;岗位职务与其呈负相关,建议管理者创造公平、公正、支持性的组织环境,优化岗位结构及人力配置,减少消耗性的工作负担,提高新生儿科护士工作投入水平,进而促进新生儿科护士静脉治疗核心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静脉治疗核心能力 护士 医联体 工作投入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分级诊疗背景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就医选择偏差的质性研究
4
作者 余睿聪 徐翠荣 +3 位作者 蔡雪 徐倩 孙云飞 郑月月 《现代医学》 2024年第12期1815-1821,共7页
目的:以健康生态学模型(HEM)为框架揭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就医选择偏差的原因,为促进分级诊疗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法,基于HEM对15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以HEM模型的个体... 目的:以健康生态学模型(HEM)为框架揭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就医选择偏差的原因,为促进分级诊疗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法,基于HEM对15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以HEM模型的个体特质层、个体行为层、人际关系层、工作与生活条件层和宏观政策层5个层面为框架,采用定向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访谈者的结果共归纳出医疗认知局限(固化医院功能、警惕心脏风险)、疾病应对单一(规避风险心理、寻求心理依托、被动就医决策)、行为规范阻碍(家庭代际影响、社会推荐趋同)、医疗资源失衡(药品目录差异、医疗人才悬殊、延续照护落差)和政策理解偏差(分级知晓度低、医疗信任缺失、质疑政策目的)5个主题和13个亚主题。结论:医护人员需加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探索患者的应对资源并构建多维度的就医机构选择策略,聚焦政策驱动下慢性心力衰竭的分级健康管理,从而完善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管理的完整流程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生态学 就医选择偏差 慢性心力衰竭 分级诊疗 质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