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新型电解质锂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余碧涛 李福燊 +1 位作者 仇卫华 李丽芬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46-448,共3页
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各种新型锂盐 ,对不同锂盐的合成方法及物理化学性能作出了全面的阐述 。
关键词 新型锂盐 配合物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锂电池离子液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余碧涛 李福燊 仇卫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95-1198,共4页
离子液体具有电导率高、热稳定性好、无污染、蒸气压极低等特性 ,是非常有希望应用于锂电池或电化学电容器的电解质。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电解质 聚合物电解质-离子液体 锂电池
下载PDF
单分子膜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余碧涛 姚素薇 +1 位作者 张卫国 钱文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16-17,20,共3页
单分子膜和纳米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简述单分子膜法制备金属和半导体纳米粒子,并对纳米粒子的表征讲行了介绍。
关键词 单分子膜 金属纳米粒子 半导体纳米粒子 制备 表征
下载PDF
LiBOB/PC电解液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宁英坤 余碧涛 +1 位作者 李福燊 仇卫华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4-86,共3页
合成了双草酸硼酸锂(LiBOB),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和元素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将LiBOB与PC+DEC配制成一系列电解液,比较了各种电解液的电导率随温度及浓度变化的规律;用充放电方法研究了几种电解液与石墨负极的相容性。结果表明:采用0.5 mol/... 合成了双草酸硼酸锂(LiBOB),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和元素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将LiBOB与PC+DEC配制成一系列电解液,比较了各种电解液的电导率随温度及浓度变化的规律;用充放电方法研究了几种电解液与石墨负极的相容性。结果表明:采用0.5 mol/L LiBOB/PC+DEC(体积比3∶7)电解液的Li/ARG电池循环性能最好,首次循环效率为7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BOB PC DEC
下载PDF
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徐国祥 余碧涛 +1 位作者 李福燊 艾娟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9-292,共4页
介绍了新能源汽车领域近年来的专利申请状况,基于动力电池技术的应用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总结与研究,针对申请人的分布情况、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技术分布等特点进行了数据统计。
关键词 新能源 电池 汽车 专利 申请
下载PDF
LiBOB-PC/DEC电解液性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宁英坤 余碧涛 +1 位作者 李福燊 仇卫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7-261,共5页
合成锂离子电池新型电解质锂盐L iBOB,并与PC/DEC溶剂配成电解液.室温下研究了L iBOB-PC/DEC电解液电导率随锂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用于L i/ARG电池充放电循环性能的最佳组成配比,为0.5mol.L-1L iBOB-PC/DEC(3∶7).应用交流阻抗和循环... 合成锂离子电池新型电解质锂盐L iBOB,并与PC/DEC溶剂配成电解液.室温下研究了L iBOB-PC/DEC电解液电导率随锂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用于L i/ARG电池充放电循环性能的最佳组成配比,为0.5mol.L-1L iBOB-PC/DEC(3∶7).应用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最佳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质及其电极/界面状态,结果显示,石墨电极在这种电解液中可形成良好的SEI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LIBOB PC DEC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盐双草酸硼酸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赛 仇卫华 +1 位作者 余碧涛 赵海雷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1-233,共3页
介绍了双草酸硼酸锂(LiBOB)的基本性质,综述了LiBOB合成方法和应用情况,并对LiBOB与石墨负极匹配、高温稳定性、在溶剂中的溶解性、电导率和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对研究方向也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双草酸硼酸锂(LiBOB) 锂离子电池 电解质
下载PDF
硬脂酸单分子膜诱导电沉积Ag薄膜 被引量:2
8
作者 姚素薇 班春梅 +3 位作者 余碧涛 刘恒权 张卫国 王宏智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581-583,共3页
以硬脂酸单分子膜为模板 ,通过电沉积方法在硝酸银溶液中诱导生成银膜。在不同工艺条件下 (液相浓度、单分子膜表面压以及沉积电位 ) ,获得了不同结构的 Ag膜。利用扫描电镜 SEM观察了银膜表面形貌。
关键词 硬脂酸 Ag薄膜 单分子膜 纳米银膜 电沉积 SEM 表面形貌 纳米材料
下载PDF
电化学电池-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国祥 余碧涛 +1 位作者 李福燊 艾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5-498,共4页
介绍了电化学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近年来的专利申请状况,并分析了主要电池种类的专利申请趋势。对电池专利申请文件的领域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应用典型进行统计归纳,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利用、参考专利文件... 介绍了电化学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近年来的专利申请状况,并分析了主要电池种类的专利申请趋势。对电池专利申请文件的领域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应用典型进行统计归纳,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利用、参考专利文件给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专利 汽车
下载PDF
从专利角度分析磷酸铁锂技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焦延峰 余碧涛 +1 位作者 付花荣 李福燊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8-829,833,共3页
从专利的角度分析磷酸铁锂在材料和制备方法上的改进、分布以及发展趋势,对磷酸铁锂技术有个整体的了解的同时,根据目前的情况对未来发展做出初步的判断和预见。
关键词 磷酸铁锂 专利 分布
下载PDF
TFP阻燃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盛喜忧 仇卫华 +1 位作者 王赛 余碧涛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2-94,共3页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合成了阻燃剂三氟乙氧基磷酸酯(TFP),讨论了TFP含量对1.0 mol/L LiPF6/EC+DMC(体积比1∶1)电解液的可燃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液的可燃性和电导率随着TFP含量的增大而降低;当TFP含量大于8.0%...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合成了阻燃剂三氟乙氧基磷酸酯(TFP),讨论了TFP含量对1.0 mol/L LiPF6/EC+DMC(体积比1∶1)电解液的可燃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液的可燃性和电导率随着TFP含量的增大而降低;当TFP含量大于8.0%时,电解液不可燃。TFP含量为10.0%时,电解液的电导率由10.21 mS/cm(不含TFP)降至8.79 mS/cm(20℃);添加TFP对电解液的分解电压没有影响。当TFP含量为5.0%和10.0%时,Li/LiCoO2半电池的最高放电容量由126 mAh/g(不含TFP)分别增加到145 mAh/g和129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剂 电解液 三氟乙氧基磷酸酯(TFP)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典型企业专利申请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花荣 赵中琴 +2 位作者 余碧涛 艾娟 孟惠民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43-2545,2555,共4页
对六家典型的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企业的专利申请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企业在隔膜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以及专利申请趋势,并以日本旭化成和美国Celgard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掌握的主要专利进行分析,研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专利方... 对六家典型的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企业的专利申请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企业在隔膜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以及专利申请趋势,并以日本旭化成和美国Celgard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掌握的主要专利进行分析,研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专利方面的技术构成和技术分布特点,为国内隔膜企业的研发、生产、专利布局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隔膜 专利 分析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玉华 余碧涛 +2 位作者 付花荣 赵海雷 李福燊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197,共5页
对磷酸铁锂全球专利申请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申请趋势,申请人以及专利技术发展路线,指出了磷酸铁锂材料改性和制备方法的研究热点,为生产企业、研究机构等相关研究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磷酸铁锂 专利 分析
下载PDF
钴酸锂材料全球专利申请状况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冰 周小沫 +2 位作者 余碧涛 付花荣 焦延峰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13期231-232,共2页
该文对钴酸锂全球专利申请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专利申请趋势,主要技术产出国以及主要申请人如三洋、松下和索尼的专利申请状况,为生产企业、研究机构等相关研究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钴酸锂 专利 分析
下载PDF
四硫代二苯胺正极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致远 徐国祥 +1 位作者 余碧涛 刘春燕 《化工时刊》 CAS 2001年第8期28-30,共3页
在有机溶剂中制备了四硫代二苯胺(简称TTDA)化合物,利用IR以及充放电技术对材料的官能团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这种化合物在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使用时,具有151.6mAh·g^(-1)的首次放电容量;而经过充电处理后,其放电容... 在有机溶剂中制备了四硫代二苯胺(简称TTDA)化合物,利用IR以及充放电技术对材料的官能团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这种化合物在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使用时,具有151.6mAh·g^(-1)的首次放电容量;而经过充电处理后,其放电容量可以达到184.6mAh·g^(-1),因此可望用做锂电池正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硫代二苯胺 正极材料 锂电池 有机溶剂 官能团结构
下载PDF
电池成组技术的专利申请布局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焦延峰 赵中琴 +1 位作者 付花荣 余碧涛 《石油和化工设备》 CAS 2014年第8期42-44,共3页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成组技术倍受关注。本文分析了电池成组技术专利申请的总体状况及成组技术中各技术分支申请人的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国内外企业的专利布局对比情况,可为国内企业在电池成组技术领域的研发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电池成组技术 专利申请 技术分布
下载PDF
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申请情况的统计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国祥 余碧涛 李福燊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3年第3期162-165,187,共5页
对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集中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动力电池技术的专利申请进行了比较,并基于技术重点、申请人、申请量等信息按照我国与美、日、欧等申请人情况进行了... 对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集中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动力电池技术的专利申请进行了比较,并基于技术重点、申请人、申请量等信息按照我国与美、日、欧等申请人情况进行了归纳分类。通过对产业趋势、热点的掌握与分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汽车 电池 燃料电池 动力
下载PDF
硬脂酸单分子膜上电沉积Ag膜的研究
18
作者 姚素薇 班春梅 +2 位作者 刘恒权 余碧涛 张卫国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6-150,共5页
通过电沉积方法 ,以气 /液界面上形成的硬脂酸单分子膜为模板诱导沉积金属银膜 .考察了镀液 pH值、单分子膜表面压及沉积电位对银膜形貌及结构的影响 .实验发现 ,酸性镀液的气 /液界面上形成的单分子膜不能诱导沉积银 ,而在中性和碱性... 通过电沉积方法 ,以气 /液界面上形成的硬脂酸单分子膜为模板诱导沉积金属银膜 .考察了镀液 pH值、单分子膜表面压及沉积电位对银膜形貌及结构的影响 .实验发现 ,酸性镀液的气 /液界面上形成的单分子膜不能诱导沉积银 ,而在中性和碱性镀液的气 /液界面上可以诱导银膜的生长 .当单分子膜处于液态或固态时 ,气 /液界面有银膜形成 ;液态单分子膜上的银膜生长速度较快 ,且银膜的结构一致 .随着电极电位的升高 ,银膜沉积的速度加快 ,呈环状向外生长的圆形银膜逐渐变得不规则 .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银膜转移出来 ,采用扫描电镜 (SEM )、透射电镜 (TEM )对银膜的结构与形貌进行了表征 .研究表明 ,银首先在单分子膜上异相成核 ,由八面体构型逐渐发展成星型 ,最终在气 /液界面形成具有松枝状微观结构的光亮银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脂酸 单分子膜 电沉积 光亮银膜 生长机理 纳米薄膜 结构 形貌 表征
下载PDF
单分子膜诱导化学/电化学沉积纳米复合薄膜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卫国 刘恒权 +2 位作者 班春梅 余碧涛 姚素薇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48,共5页
介绍了以单分子膜为基底,化学/电化学沉积纳米复合薄膜的发展现状,并对该方法的制备原理、工艺条件、膜结构、及其表征方法进行了阐述,还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单分子膜 纳米复合薄膜 化学沉积 电沉积
下载PDF
在单分子膜上电沉积金属银膜
20
作者 姚素薇 余碧涛 +1 位作者 刘恒权 张卫国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0-584,共5页
以在气/液界面和气/固界面上形成的硬脂酸单分子膜为基底电沉积金属银薄膜.改变电沉积条件,得到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光亮、细致的纳米金属银薄膜.当底相硝酸银溶液的pH值低于7时,在气/液界面没有银膜形成,只在银丝的尖端生成棕黑色的粉... 以在气/液界面和气/固界面上形成的硬脂酸单分子膜为基底电沉积金属银薄膜.改变电沉积条件,得到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光亮、细致的纳米金属银薄膜.当底相硝酸银溶液的pH值低于7时,在气/液界面没有银膜形成,只在银丝的尖端生成棕黑色的粉末;提高镀液的pH值有利于银的沉积,且硬脂酸分子排列得越紧密,成膜性越好.随着槽电压的升高,银膜的沉积速度逐渐增大,其微观结构从树叶状逐渐向鹿角状变化.根据电沉积银薄膜的规律,分析了在单分子膜上电沉积银的生长机制,认为单分子膜及其界面的双电层结构是沉积银膜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膜 电沉积 金属银膜 硬酯酸 有机薄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