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高压下苯酚水溶液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余英哲 董秀芹 张敏华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07年第3期222-225,共4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的方法对近临界和超临界(T=503.2~683.2K,p=23MPa)条件下苯酚、空气和水体系进行了研究。模拟发现在所研究条件下,温度的变化对体系微观结构影响很大;苯酚分子周围集聚的水分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 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的方法对近临界和超临界(T=503.2~683.2K,p=23MPa)条件下苯酚、空气和水体系进行了研究。模拟发现在所研究条件下,温度的变化对体系微观结构影响很大;苯酚分子周围集聚的水分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温度达到600K时开始波动;超临界条件下,苯酚分子和水分子之间作用力非常强。本研究为苯酚的超临界水氧化工业的应用情形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解释,并为建立相应的热力学模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微观结构 超临界水 分子动力学模拟 集聚
下载PDF
丙烷无氧脱氢制丙烯工艺和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乔 董秀芹 +1 位作者 余英哲 张敏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3-720,共8页
概述了目前已工业化的几种丙烷无氧脱氢制丙烯的技术,包括美国UOP公司的Olefl ex工艺、Lummus公司的Catofi n工艺、Krupp-Uhde公司的STAR工艺以及德国Linde-BASF公司的Linde工艺和Snamprogetti公司的FBD工艺。介绍了两种常用的丙烷无氧... 概述了目前已工业化的几种丙烷无氧脱氢制丙烯的技术,包括美国UOP公司的Olefl ex工艺、Lummus公司的Catofi n工艺、Krupp-Uhde公司的STAR工艺以及德国Linde-BASF公司的Linde工艺和Snamprogetti公司的FBD工艺。介绍了两种常用的丙烷无氧脱氢催化剂(Cr系和Pt系催化剂),简述了Cr系催化剂及其工艺,详述了Pt系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及脱氢机理及其改性的主要途径(加入助剂、改变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等),并探讨了Pt系、Cr系催化剂的失活再生。最后对丙烷无氧脱氢反应及其催化剂的研究前景(包括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助剂的作用和催化剂的稳定性等)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烷无氧脱氢 丙烯 铂系催化剂 铬系催化剂
下载PDF
乙醇制乙烯催化剂P改性ZSM-5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萌萌 董秀芹 +1 位作者 余英哲 张敏华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11年第6期74-78,共5页
介绍了P改性ZSM-5分子筛中P的来源和ZSM-5分子筛上生物乙醇制乙烯的反应机理(包括未改性ZSM-5分子筛和P改性的ZSM-5分子筛),分别从催化效果和催化剂结构2方面阐述了P改性ZSM-5分子筛的研究进展,介绍了P改性ZSM-5分子筛的微观结构的研究... 介绍了P改性ZSM-5分子筛中P的来源和ZSM-5分子筛上生物乙醇制乙烯的反应机理(包括未改性ZSM-5分子筛和P改性的ZSM-5分子筛),分别从催化效果和催化剂结构2方面阐述了P改性ZSM-5分子筛的研究进展,介绍了P改性ZSM-5分子筛的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P改性后的ZSM-5催化剂可有效地降低反应温度、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及抗积炭能力,对生物乙醇制乙烯催化剂P改性ZSM-5分子筛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分子筛 P改性 乙醇脱水 乙烯 催化剂 微观结构
下载PDF
乙酸乙烯合成钯基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郝秋凤 张敏华 余英哲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70-2476,共7页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乙烯气相法合成乙酸乙烯(VAc)钯基催化剂表面结构和表面反应、组分金的作用及VAc合成反应机理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Pd-Au催化剂及其催化反应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得到的共性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乙烯气相法合成乙酸乙烯(VAc)钯基催化剂表面结构和表面反应、组分金的作用及VAc合成反应机理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Pd-Au催化剂及其催化反应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得到的共性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单晶钯基催化剂表面原位反应及表征技术等实验研究结合模型催化剂上分子模拟等理论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克服因催化剂合成难以实现结构的微观可控而导致的无法清晰认识其构效关系的局限,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乙烯 反应机理
下载PDF
Pd/Au(100)表面上乙烯气相氧化法合成乙酸乙烯酯催化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郝秋凤 张敏华 余英哲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3-180,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Pd/Au(100)表面上乙烯气相氧化法合成乙酸乙烯酯的催化活性.对关键反应物种在该表面的吸附、共吸附性质及耦合基元反应进行了计算和讨论.乙烯在Pd/Au(100)表面上存在π-,2σ-两种稳定吸附构型,为弱化...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Pd/Au(100)表面上乙烯气相氧化法合成乙酸乙烯酯的催化活性.对关键反应物种在该表面的吸附、共吸附性质及耦合基元反应进行了计算和讨论.乙烯在Pd/Au(100)表面上存在π-,2σ-两种稳定吸附构型,为弱化学吸附;乙酸根物种存在Pd-Au与Pd-Pd两种二位啮合(bi-dentate)构型,为强化学吸附.Pd/Au(100)表面的吸附作用使两个关键反应物种分子轨道能量靠近.共吸附构型中最高占据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的能级差(HOMO-LUMO-gap)随表面相邻Pd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增大,表明由HOMO向LUMO分子轨道发生电子转移的能力变弱.耦合基元反应过渡态能垒的分析结果与HOMO-LUMO-gap定性分析结果一致,说明连续相邻的表面Pd原子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乙烯酯 PD Au(100) 表面活性 DFT
原文传递
Cu催化剂上酸碱中心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如珍 张敏华 余英哲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31-1134,共4页
催化剂表面的酸碱中心常常是反应发生的活性部位,其酸碱中心的种类、强度和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拟利用分子模拟方法从电荷分析、Fukui函数及碱性探针吸附能等方面来计算铜催化剂的酸碱性,以求进一步理解铜催化剂的催... 催化剂表面的酸碱中心常常是反应发生的活性部位,其酸碱中心的种类、强度和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拟利用分子模拟方法从电荷分析、Fukui函数及碱性探针吸附能等方面来计算铜催化剂的酸碱性,以求进一步理解铜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本文从模拟方面分别揭示了Cu催化剂上的酸碱中心,研究结果表明;当有缺电子的分子或基团攻击时,纯铜表面具有亲核性,即有L碱中心;而当有富电子的分子或基团攻击时,纯铜表面具有亲电性,即有L酸中心。在乙醇脱氢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游离态的H,铜可以接受质子,因而具有B碱中心;但不具备给出质子的能力,没有B酸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碱 纯铜 CU(111) 密度泛函
原文传递
A DFT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u/Cr2O3 Catalyst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敏华 李如珍 余英哲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71-778,共8页
Using DFT method, the stable adsorption configurations of Cu4 cluster on Cr2O3 (0001) surface were investi- gated. The regular tetrahedron structure and the planar structure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initial adsorptio... Using DFT method, the stable adsorption configurations of Cu4 cluster on Cr2O3 (0001) surface were investi- gated. The regular tetrahedron structure and the planar structure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initial adsorption configu- ration of Cu4 cluster, respectively.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the two structures were also calculated. The simulation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the regular tetrahedron structu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lanar structure, and thus the regular tetrahedron structure was confirmed to be the stable adsorption configuration for Cu4 cluster on Cr2O3 (0001) surface. Moreover,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Cu4 cluster showed the definite stable adsorption sites on Cr2O3 (0001) surface, namely 3-fold O sites. During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Cu4 cluster onto Cr2O3 (0001) surface, the Cu4 cluster could bond with more Cr or O atoms on the surface, and the apparent charge transfer also occurred correspondingly. Meanwhile, the Cu4 cluster and Cr2O3 (0001) surface would bond in the form of local polarization to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adsorption configu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2O3(0001) surface CH4 cluster Cu/Cr2O3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