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候鸟型人群的语言变异研究———以盐城外出务工人员为例
1
作者 芦佳鑫 金子涵 +2 位作者 余馨妍 杨语桐 缪昕怡 《杂文月刊(下半月)》 2024年第1期0108-0113,共6页
引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 展报告 2018》指出,我国 流动人口规模在经历长期 快速增长后开始进入调整 期。人口流动的一个副产 品便是“候鸟型人群”的形 成。作为人口流动的一种 特殊形态,候鸟型人群定 期在常... 引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 展报告 2018》指出,我国 流动人口规模在经历长期 快速增长后开始进入调整 期。人口流动的一个副产 品便是“候鸟型人群”的形 成。作为人口流动的一种 特殊形态,候鸟型人群定 期在常住地与工作地之间 迁徙,这种迁徙模式不仅 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 变化,也对语言的使用和 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下载PDF
非肥胖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研究
2
作者 李培瑛 陈明明 余馨妍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0期17-21,共5页
目的 探讨非肥胖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瞬时弹性成像仪检查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定的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以受控衰减参数(CAP)评价脂肪肝,baPWV评价动脉僵硬度,最终纳入304... 目的 探讨非肥胖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瞬时弹性成像仪检查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定的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以受控衰减参数(CAP)评价脂肪肝,baPWV评价动脉僵硬度,最终纳入3049例非肥胖体检者进行研究,分析纳入非肥胖人群的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影响非肥胖人群高动脉僵硬度的危险因素,评估CAP对高动脉僵硬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3049例非肥胖体检者中NAFLD患者1135例,占37.2%,其中轻度、中度、重度NAFLD患者分别为445例(14.6%)、406例(13.3%)和284例(9.3%)。高动脉僵硬度900例,占29.5%,其中轻度、中度、重度高动脉僵硬度人群分别为555例(18.2%)、199例(6.5%)和146例(4.8%)。NAFLD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baPWV均高于正常人群,高动脉僵硬度百分比均大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动脉僵硬度人群的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酸(sUA)、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P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CAP均高于正常动脉僵硬度人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BMI、ALT、sUA、FPG、FPI和NAFLD是非肥胖人群高动脉僵硬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NAFLD发生高动脉僵硬度的OR为1.291[95%CI=(1.030,1.618),P<0.05]。CAP预测高动脉僵硬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610[95%CI=(0.588,0.632),P<0.05],最佳界值为239.5 dB/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477和0.683。结论 非肥胖人群中,不同程度NAFLD患者的动脉僵硬度均高于正常人群。NAFLD是独立于常见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外的高动脉僵硬度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干预NAFLD降低非肥胖人群出现高动脉僵硬度的风险,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播速度 受控衰减参数 非肥胖人群
下载PDF
人体质量指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和消退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余馨妍 赵奕 +1 位作者 宋筱筱 宋震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6-552,共7页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基线人体质量指数(BMI)及其变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及消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浙江省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成人健康体检的体检资料以及相同体检者2011年健康体检资料,主要包括饮酒史...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基线人体质量指数(BMI)及其变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及消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浙江省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成人健康体检的体检资料以及相同体检者2011年健康体检资料,主要包括饮酒史、既往史、身高、人体质量、血压、实验室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结果。以2008年体检时超声检测出有无脂肪肝及根据是否符合《NAFLD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诊断,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对两组NAFLD发病和消退情况进行跟踪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杲:共725例体检者纳入研究,其中非NAFLD者563例,NAFLD者162例。随访3年,563例非NAFLD者中132例(23.4%)进展为NAFLD,随访中NAFLD发病率随基线BMI增加而显著升高(χ^2=82.86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基线BMI及BMI增幅和丙氨酸转氨酶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是NAFLD发病的保护因素。162例NAFLD患者随访3年后71例(43.8%)转归为非NAFLD,随访中NAFLD消退率随基线BMI增加而显著下降(χ^2=22.42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基线BMI和BMI增幅是NAFLD消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是NAFLD消退的保护因素。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NAFLD发病率及消退率高,基线时高BMI以及随访中BMI增加是NAFLD发病及消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病因学 人体质量指数 危险因素 发病率 LOGISTIC模型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非糖尿病成人中糖化血红蛋白与结直肠腺瘤的关系
4
作者 余馨妍 陈辰 +4 位作者 宋筱筱 郭谊 童钰铃 赵奕 宋震亚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2年第4期363-367,共5页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成人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结直肠腺瘤(CRA)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和HbA1c测定的非糖尿病成人的体检数据。采用按年龄(<40岁、...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成人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结直肠腺瘤(CRA)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和HbA1c测定的非糖尿病成人的体检数据。采用按年龄(<40岁、40~50岁和≥50岁)分层的多元逻辑回归分析HbA1c水平与CRA风险的关系,进一步采用分段逻辑回归分析探讨HbA1c对CRA风险升高的年龄阈值。结果:最终纳入2764名研究者,其中445名(16.1%)有CRA。CRA的患病率在三个年龄组之间存在差异。在调整相关危险因素后,在40~50岁组,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示HbA1c水平与CRA风险增加相关[优势比(OR)=1.70,95%置信区间(CI)1.04~2.78,P=0.035];而此关系在50岁及以上组具有临界统计学意义(OR=1.57,95%CI 0.97~2.54,P=0.067)。分段逻辑回归分析示HbA1c对CRA风险升高的阈值在40~50岁组和50岁及以上组分别为5.44%和4.81%。结论:非糖尿病成人中,较高水平的HbA1c,即使在正常范围内,也与CRA风险升高相关。HbA1c对CRA风险升高有特定年龄阈值,对40~50岁且HbA1c水平≥5.44%的人群可能需要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 结直肠腺瘤 年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非糖尿病成人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5
作者 李培瑛 陈明明 余馨妍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7期58-61,共4页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成人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正常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关系。方法 2916例非糖尿病成人,根据研究人群HbA1c水平的四分位数间距分为Quartile 1(Q1)组(HbA1c≤5.4%, 736例)、Quartile 2 (Q2)组(HbA1c 5...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成人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正常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关系。方法 2916例非糖尿病成人,根据研究人群HbA1c水平的四分位数间距分为Quartile 1(Q1)组(HbA1c≤5.4%, 736例)、Quartile 2 (Q2)组(HbA1c 5.5%~5.6%, 757例)、Quartile3(Q3)组(HbA1c 5.7%~5.8%, 666例)、Quartile 4 (Q4)组(HbA1c 5.9%~6.4%, 757例)。比较四组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NAFLD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HbA1c水平与NAFLD的关系。结果 2916例非糖尿病成人中, NAFLD患者共1135例,占比38.9%。四组中随着HbA1c水平升高,年龄、男性占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P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尿酸(SUA)、C反应蛋白(CRP)水平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1、Q2、Q3、Q4组的NAFLD患病率分别为25.7%、30.9%、44.3%和55.1%,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NAFLD患病率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bA1c水平四分位数间距分组,在Model1(未校正)、Model 2(校正性别和年龄)和Model 3(校正性别、年龄和BMI)中,以Q1组作为参照组,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 NAFLD的患病风险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odel 4(校正年龄、性别、BMI、SBP、DBP、TG、TC、HDL-C、LDL-C、SUA、CRP和HOMA-IR)中, Q4组与Q1组比较, NAFLD患病的OR(95%CI)为1.430 (1.042, 1.9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HbA1c作为计量数据时,在Model 4中NAFLD患病的OR(95%CI)为1.860(1.290, 2.6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非糖尿病成人中, HbA1c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升高是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糖化血红蛋白 非糖尿病
下载PDF
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管理
6
作者 周馨媚 余馨妍 宋震亚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个重要亚型,与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比,代谢异常程度轻但临床预后较差。由于缺乏肥胖表型,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易被临床漏诊。本研究通过综述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 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个重要亚型,与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比,代谢异常程度轻但临床预后较差。由于缺乏肥胖表型,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易被临床漏诊。本研究通过综述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筛查评估及干预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筛查及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代谢异常 筛查 管理
原文传递
“省属县用”改革下助理全科规培基地“分层督导式”教学门诊的实践研究
7
作者 吴玲燕 宋筱筱 +5 位作者 俞莹莹 王卫华 余馨妍 刘倩倩 王靓 童钰铃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年第5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分层督导式”教学门诊提升指导医师的教学能力的实践效果。方法:在助理全科规培基地开展“分层督导式”教学门诊,比较培训前后指导医师的SOAP病历批改及门诊带教能力的差异。结果:培训后指导医师在SOAP病历批改及门诊带教能... 目的:探讨“分层督导式”教学门诊提升指导医师的教学能力的实践效果。方法:在助理全科规培基地开展“分层督导式”教学门诊,比较培训前后指导医师的SOAP病历批改及门诊带教能力的差异。结果:培训后指导医师在SOAP病历批改及门诊带教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结论:“分层督导式”教学门诊可提升指导医师的教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资队伍建设 省属县用 教学门诊 助理全科规培基地 全科医生
下载PDF
应用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筛查代谢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尹俊华 沈晓如 +2 位作者 沈国丽 余馨妍 宋震亚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评价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筛查代谢综合征(MS)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选标准连续纳入2012年1-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健康体检,既往无糖尿病的体检者5674名(男3437名,女2237名)。进行问卷调查,测量MS组分(身高、体... 目的评价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筛查代谢综合征(MS)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选标准连续纳入2012年1-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健康体检,既往无糖尿病的体检者5674名(男3437名,女2237名)。进行问卷调查,测量MS组分(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检测,以200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关于MS的诊断为金标准,评估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对MS的诊断效能。结果5674名体检者按照CDS标准确诊MS1096名,经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检测的代谢异常体检者2798名,经ROC曲线检验,曲线下面积(AUC):0.674(95%CI:0.658-0.691,P〈0.0001);对应的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风险评分最佳切点值为25.00%,对MS敏感度77.80%,特异度56.00%,阳性预测值30.20%,阴性预测值91.30%。对其中409名无MS且无糖尿病的体检者随访2年,再次经ROC曲线检验,AUC:0.719(95%C10.644~0.794,P=0.000),对应的风险评分最佳切点值亦为25.00%,对MS的敏感度78.00%,特异度59.80%,且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测量值与2年后MS检出率呈正相关。结论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检测对MS的诊断效能虽然不够高,但阴性预测值较高,操作简便、无创,可作为体检人群中MS的早期筛查工具,并对MS进展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X 普查 无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