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佟训哲 赵小林 高茂龙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年第4期458-461,共4页
目的观察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接受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螺钉的不同分为动力髋螺钉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 目的观察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接受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螺钉的不同分为动力髋螺钉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动力髋螺钉组短,出血量较动力髋螺钉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髋关节功能差异无显著性(χ~2=0.051,P=0.822);治疗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 000,P=0.046)。治疗后3个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有显著性(P<0. 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39.810,P=0.07)。结论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改善髋关节功能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应用PKP与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比较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梁智林 杨波 +1 位作者 臧传义 佟训哲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31期126-129,共4页
目的:评价比较应用PVP(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A... 目的:评价比较应用PVP(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A组应用PKP治疗,B组应用PVP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ODI和VAS评分。结果:B组手术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ODI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O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A组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KP与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均较为显著,前者可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并恢复病椎高度;后者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两者各有优势,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以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 腰椎压缩骨折 PKP PVP
下载PDF
髓内及髓外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失血特点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唐杰 赵小林 佟训哲 《北京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总结髓内及髓外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失血特点,探讨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75例行髓内固定手术治疗(髓内组)和88例行髓外固定手术治疗(髓外组)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目的总结髓内及髓外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失血特点,探讨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75例行髓内固定手术治疗(髓内组)和88例行髓外固定手术治疗(髓外组)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总失血量,术前及术后3 d的Hb及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分析不同性别、年龄、BMI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差异。结果髓内组手术时间短于髓外组[(40.2±4.0)min比(60.8±6.0)min,P<0.05],术中出血量[(48.8±2.6)ml比(123.8±6.9)ml]、术后显性失血量[(62.4±13.9)ml比(74.0±14.8)ml]亦明显少于髓外组(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384.0±26.3)ml比(243.5±26.4)ml]、术后总失血量[(446.4±35.5)ml比(317.5±30.4)ml]明显多于髓外组(P<0.05)。髓内组和髓外组术后3 d的Hb分别为(82.4±7.3)g/L和(94.1±8.8)g/L,HCT分别为(25.8±4.4)%和(29.5±4.7)%,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髓内组术后3 d的Hb、HCT明显低于髓外组(P<0.05)。髓内组中,普通老年患者隐性出血量大于高龄老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BMI患者的隐性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外组中,不同性别、年龄、BMI患者的隐性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及髓外固定治疗均存在较多的术后隐性失血量,且髓内固定手术更多,应注意围术期生命体征及Hb、HCT水平的监测,注意补充循环血量,尤其是普通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髓内固定 髓外固定 隐性失血 老年
下载PDF
轻中度老年腰椎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症患者骨盆平衡矫正情况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波 李冬月 +5 位作者 梁智林 佟训哲 王健 赵小林 杜骁 臧传义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4期408-411,共4页
目的探讨轻中度老年腰椎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症患者骨盆平衡矫正情况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73例老年轻中度腰椎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CT检... 目的探讨轻中度老年腰椎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症患者骨盆平衡矫正情况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73例老年轻中度腰椎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CT检查,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测量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前倾角(sacral slope,SS),根据PT和SS值,将骨盆分为平衡和失衡状态,根据手术前后骨盆平衡状态,将患者分为术前骨盆失衡(UPPBO)组和术前骨盆平衡(BPPBO)组。另根据术后骨盆平衡状态,将上述两组各分为组内的术后骨盆失衡(UPPAO)亚组和术后骨盆平衡(BPPAO)亚组。术前和术后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ODI指数评估患者的腰部功能。比较UPPBO组和BPPBO组术后的骨盆失衡发生情况;另比较各亚组术后的VAS评分、ODI指数改善情况。同时,观察PT降低与术后VAS评分、手术前后VAS差值、术后ODI指数、手术前后ODI差值是否存在关联。结果UPPBO和BPPBO组患者术后UPPPAO、BPPAO的发生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UPPBO组患者的术后骨盆平衡状态,该组术后UPPAO和BPPAO亚组患者VAS、ODI评分的术前、术后、差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PPBO组患者术后骨盆平衡状态,该组术后UPPAO和BPPAO亚组患者VAS、ODI评分的术前、术后、差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术后UPPAO和BPPAO组患者VAS、ODI评分的术前、术后和差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显示,PT差值与患者术后VAS、ODI及VAS差值、ODI差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人轻中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的临床预后与术后骨盆平衡状态改变和术后PT降低均无相关性;应侧重手术减压融合固定以解除神经压迫和重建腰椎稳定性,而不应过度追求对骨盆平衡的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 腰椎滑脱 骨盆平衡 临床预后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复位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20
5
作者 佟训哲 赵小林 臧传义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124-125,127,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复位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经皮椎体...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复位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手法复位。比较两组腰椎功能、疼痛评分和腰椎高度恢复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腰椎高度压缩率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腰椎高度压缩率为(24. 06±2. 34)%,腰椎高度恢复率为(42.17±2.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观察组的后凸Cobb's角(4. 23±0. 98)°和ODI得分(2. 34±0. 7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 02±1. 13)°、5. 15±1. 04分(P<0. 001),VAS得分(0. 71±0. 12分)低于对照组(P<0. 001);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复位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腰椎骨折 疼痛
下载PDF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分析及输血时机探讨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小林 梁智林 +4 位作者 佟训哲 王博 杜骁 杨波 高茂龙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10期1649-1651,1690,共4页
目的评价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隐性失血量等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北京老年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根据Gross方程来... 目的评价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隐性失血量等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北京老年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根据Gross方程来计算隐性失血量,手术前后HCT、HGB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结果依据纳入标准,33例病例进入数据库。手术平均出血量为91.52 ml。33例病例术前HCT均值为33.34±4.79,术后第3天最低(26.53±4.49),此后有回升趋势。33例病例隐性失血量术后第3天最多(790.25 ml),占总失血量比例也最高(92.10%),此后开始减少。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的HCT术前与术后第1、3、5、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CT术前和术后第3、5、7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组HCT术后第1天和未输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前与术后第1、3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第5、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输血组HGB术前与术后第1、3、5、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前、术后第1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后第3、5、7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隐形失血量大于手术记录出血量,在临床工作中应当密切监测患者HGB、HCT变化值,尤其术后3~5d最为重要,估算出隐性失血量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并给予相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 隐性失血 血红蛋白 红细胞比容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变化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小林 臧传义 +5 位作者 唐杰 佟训哲 王博 杜骁 杨波 梁智林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3期90-94,共5页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前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北京老年医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SPSS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术前、术后血常规指标的...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前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北京老年医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SPSS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术前、术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结果依据纳入标准,20例病例进入数据库。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量(HGB)术后第1天、第3天检测结果术后均低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t_(RBC01)=5.153,t_(HGB01)=5.071,t_(RBC03)=2.716,t_(HGB03)=2.872,P<0.05);术后第5天、第7天检测结果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计数(WBC)术后第3天检测结果低于术前,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WBC03=3.573,P<0.05);第1天、第5天、第7天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检测结果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PLT)术后第1天检测结果低于术前,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PLT01)=3.55,P<0.05);术后第3天检查结果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检测结果均高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PLT05)=-2.718,t_(PLT07)=-3.121,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对临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情监测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股骨骨折 血液学试验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和隐性失血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小林 佟训哲 +3 位作者 王博 杜骁 杨波 梁智林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监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和隐性失血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北京老年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6例,结合手术中使用假体类型分为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组,记录分析术前... 目的探讨监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和隐性失血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北京老年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6例,结合手术中使用假体类型分为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组,记录分析术前1 d、术后1、3、5、7 d的HCT、HGB和隐性失血量的变化,进行对照统计研究,并总结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失血情况。结果骨水泥型组与生物型组术前1 d、术后1、3、5、7 d的HCT和HGB分别为[(34.82±4.76)%vs(35.76±4.49)%、(30.56±3.31)%vs(30.38±4.75)%、(29.86±3.57)%vs(28.99±3.86)%、(28.28±2.15)%vs(27.46±2.74)%、(29.13±2.11)%vs(28.63±3.97)%;(119.16±14.74)g/Lvs(122.56±11.13)g/L、(100.95±10.49)g/L vs(100.14±14.40)g/L、(99.12±11.25)g/L vs(99.70±11.40)g/L、(99.00±6.46)g/L vs(97.17±13.47)g/L、(102.63±6.41)g/L vs(99.30±14.29)g/L],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型组HCT术后第5天达最低值,生物型组亦同。骨水泥型组HGB术后第5天到达最低值,生物型组亦同。术后1、3、5、7 d的骨水泥型隐性失血量低于生物型[(670.25±358.12)ml vs(703.97±402.84)ml、(692.28±394.18)ml vs(741.75±456.25)ml、(549.16±322.52)ml vs(580.39±305.94)ml、(570.72±350.61)ml vs(624.60±355.60)ml],术后第3天、第7天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11;t=-3.337,P=0.04),术后第1天、第5天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型组术后第5天到达最低值,生物型组亦同。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大于手术记录出血量,在临床工作中应当密切监测患者HCT、HGB变化值,估算出隐性失血量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隐性失血 血红蛋白 血细胞比容
原文传递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9
9
作者 梁智林 臧传义 +4 位作者 杨波 唐杰 赵小林 佟训哲 高茂龙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9年第3期130-134,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46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274例(59.57%),女性186例(40.43%),平均年龄(77±17)岁,其中371例(...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46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274例(59.57%),女性186例(40.43%),平均年龄(77±17)岁,其中371例(80.65%)单间隙患者均采用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89例(19.35%)双间隙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进行疗效评定,随访并观察所有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60例患者均随访时间12个月,全部获得随访,随访率100%。JOA评分中优313例(68.04%),良112例(23.34%),中32例(6.96%),差3例(0.65%),优良率92.39%,并发症发生率7.83%。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平均出血量为(200±35)ml,平均引流量为(150±20)ml。结论老年患者常合并全身疾病,手术难度大,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众多,把好术前诊断、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外科手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佟训哲 赵小林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寻找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适宜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北京老年医院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非手术组,72例)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组,56例)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病... 目的通过对比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寻找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适宜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北京老年医院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非手术组,72例)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组,56例)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病例128例。骨折类型按AO分型:非手术组,A型33例,B型23例,C型16例;手术组,A型10例,B型12例,C型34例。对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治疗的优良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28例患者中1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2±1.9)个月。对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定依据Cooney功能评分标准:手术组优良率高于非手术组(94.6%vs 8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7,P=0.037)。两组患者并发症:非手术组手法复位外固定失败转为手术治疗者5例;手术组有1例切口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中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稳定或相对稳定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仍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老年人 石膏外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