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掏粪工”36年逆袭成“大国工匠”
1
作者 佟雨航() 《恋爱.婚姻.家庭(纪实)(上)》 2018年第9期50-52,共3页
他曾是一名掏粪工,但坚信“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36年来,他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搞钻研,先后进行106项技术革新,9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填补国内特种设备领域空白,为国家节省了上千万元科研经费。2018年5月,他又从1000... 他曾是一名掏粪工,但坚信“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36年来,他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搞钻研,先后进行106项技术革新,9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填补国内特种设备领域空白,为国家节省了上千万元科研经费。2018年5月,他又从1000多名全国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与其他69名全国技术能手一起,参加了中组部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大国工匠”研修班,正式被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成为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他就是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公厕管理站站长、党支部书记李德。干部子弟做了“掏粪工”1962年,李德出生于河北沧州,父亲是一名处长,母亲是一名军医。1980年9月,高中毕业在家待业两年的李德,想出去找个工作。当处长的父亲并没有给予丝毫的帮助,而李德骨子里也不想“拼爹”。当时,他在报上看到沧州市环卫局下属的园林场正在招聘果林工,于是报名应聘并顺利通过。果林工主要是负责果园果树管理方面的工作,每天从早到晚为果树修枝、嫁接、浇水、施肥等,既辛苦又劳累。李德觉得能自食其力就很好,所以他在园林场干得很舒心。然而好景不长,生性耿直的李德因为直言快语得罪了领导,被安排到清洁队负责市区内公共厕所的清掏工作,做了一名“掏粪工”。当时李德只有20岁,这让他感到很憋屈。上工的第一天,李德随着队里的师傅去街上公厕掏粪便,不禁胃海翻涌,恶心不已,扔下掏粪勺蹲在地上哇哇呕吐起来。老师傅们看着他痛苦的样子,劝慰道:“第一次掏粪都这样,习惯了就好了。”其实,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不算啥,最关键的是面子上的难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全国技术能手 国家专利 高技能人才 党支部书记 沧州市 本职工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